5000餘個木構件古戲臺搬回家 寧海巧匠「克隆」國寶戲臺

2021-01-20 浙江日報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陳醉 共享聯盟寧海站 蔣攀 徐銘懌 賴穎薇

葛招龍(前)帶領團隊「克隆」古戲臺。

在寧波寧海桃源南路218號,立著一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石碑「主人」——城隍廟古戲臺,赫赫有名。

52歲的岔路鎮湖頭村村民葛招龍迷上古戲臺營造技藝,常跑到這裡來琢磨,在他眼裡,城隍廟古戲臺單藻井,飛簷翹角,雕梁畫棟,即便是在遍布125座古戲臺的「全國古戲臺之鄉」寧海,其精美程度也是排在前列的。

「搬回家,咋樣?」年復一年,這個大膽想法在葛招龍心裡快速生長,連他自己都嚇一跳。沒想到,葛招龍回村一吆喝,這個曾經盛產能工巧匠的「五匠之鄉」,很快就召集到了十多個不同匠藝的師傅們,一群土生土長的農民就這樣開啟了「國寶」古戲臺的漫漫「克隆」之路。1月13日,這座「克隆」古戲臺開始搭建第二層。

葛海港在雕刻古戲臺構件。

一筆不計成本的 「買賣」

刨子、鋸子、鑿子敲敲打打,邁進葛招龍的老宅,這聲響便一刻不停縈繞在記者耳邊。

老宅是一間灰瓦木屋的四合院,古色古香,院子尤其大,四根古戲臺的臺柱子挺立在院中央,4米長的木樑橫跨,「克隆」的城隍廟古戲臺骨架已然成形。「從去年開始搞,一年多了,別人看看還只有這幾根柱子,任誰想都是一筆大虧本買賣吧!」在工匠間埋頭幹活的葛招龍穿著工裝服,很好辨認。他告訴記者,因為空間有限,他們的「複製款」只有一半大小,但部件縮小了,難度也上來了,工期一延再延。

葛招龍手邊是十幾塊雕花木件,他像拼插積木一樣左拼右湊,再給構件一一編上號:489、490、491……編號491的是一個五稜柱的木構件,上寬下窄,只有十幾公分高,上面雕花密密麻麻,看起來非常精細。

「光這一個雕件就花了我七八個工時呢!」葛招龍說,每個部件不僅要雕刻,還要上漆,繪色,而且整個古戲臺一根釘子都不能用,因此要非常仔細,尺寸一點點的誤差都會造成部件沒法合攏。一個古戲臺僅木構件就有5000多個,光買進來的木料就拉了幾十車,少說也要近4000個工時。對他來說,這是一筆不敢深算的帳。

「虧本買賣,又不是頭一遭!」身邊幾個同樣忙碌的工匠,趕著接話調侃。他們口中的「買賣」,正是這群人現在的主業——古建築修復。

葛招龍18歲學木匠,賣過飼料,養過奶牛,在他35歲那年,看到古村保護開發中古建築修復需求漸漲,便翻出塵封多年的工具箱,喊上村裡的老木匠、雕刻匠、水泥匠等一起組建了一支古建築修復隊。很快,他就在三門一個古村修復項目中遇到了第一座古戲臺。

「我還記得,拆開那座老舊戲臺,看到穹頂上環環相扣的榫卯,我一下子就呆住了,太精妙了,說是木造技藝的巔峰都不為過!」從此,只要哪裡的古建築修復工程裡有古戲臺,葛招龍就算不賺錢都要「搶」到手。幾年下來,在他這支古建築修復隊手中重生的古戲臺不下幾十座,可他們心心念念的還是親手建一座自己的古戲臺,於是,大夥一腳踩進了這筆虧血本的「買賣」。

招龍在雕刻古戲臺鬥栱構件中的福祿壽喜等圖案。

一張畫了一年的 「圖紙」

平地起高樓和給舊樓修修補補,一樣嗎?葛為林以前並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和葛招龍一樣,葛為林也是這支古建築修復隊裡的木匠。十幾年來,他們擔當的是「修補匠」:撬掉古戲臺外層木板,然後從上往下,一層一層地把構件拆下來,並詳細標上第幾層第幾個,損壞的部分找來同年代的木頭進行修補或替換,再按原樣一個一個拼裝回去。

可「克隆」一座古戲臺的流程就完全不一樣了,要設計樣式,要算出尺寸,一切都是「白紙一張」。葛為林還記得,2019年初,第一車木材運進村,他們對著一堆木頭量了半天,懵圈了。

「先做藻井還是梁柱部分」「大小怎麼定」「雕花用啥圖案」……葛為林說,傳統的木工手藝尺寸和設計是在匠人的眼裡、腦裡的,可是古戲臺的藻井非常複雜,幾千個木構件以螺旋形層層盤旋,每一塊木頭的弧度、尺寸都要計算過,毛估估的方法根本不行!

但是無論是葛為林還是葛招龍,都不會畫圖紙,找設計師去畫,大夥又看不懂,兩人一合計,想出了一個笨辦法:按照要複製的古戲臺尺寸,裁剪出了一模一樣大小的薄木板,再在薄板上直接描摹、切割出藻井的每一個部件,拼起來看效果,不行再推倒重來。古戲臺設計,最難的就是「頂」。古戲臺頭重腳輕,而這「大頭」靠的是4個向外延伸出去的角來分解自身重量。因此角的大小、弧度不精準的話,影響美觀不說,整個建築都有可能塌掉。「光這個角的樣子,我們就試做了十幾次,定稿後,再把模型拆掉,重新在薄木板上拓印出每個部件,分發給其他木雕工匠製作。因為做的模型就跟真身一樣大,所以特別費料、費時。」

說是「克隆款」,可在葛為林和葛招龍心底裡,都想把寧海125座古戲臺的精華部分,全部移花接木到他們的古戲臺上,所以這張圖紙是一改再改。「這兩天,我把全縣的古戲臺走了個遍,感覺單個圓形戲臺藻井呈螺旋式疊澀盤築,恍如金龍在漩渦中轉動,攪海翻江,壯觀呀!」葛招龍興衝衝地「考察」回來,堅持再改一稿。沒幾天,葛為林四處轉了幾圈回來,又受了啟發,有了新思路:「柱子要做成上細下粗,更靈動……」

不知不覺,光「圖紙」一畫就是一年!

一場跨越時空的 「較量」

在一大堆鏤空雕花的木構件背後,葛海港正埋頭一刀刀刻劃線條,一點點鑿空木板。不一會,記者就看到了一朵朵立體的捲雲紋,陽光撒下來,透過空隙處落在桌面上。

葛海港手中雕刻的正是藻井透雕板,這個手藝在古戲臺複製中至關重要。通俗來講,就是鏤空雕刻。每個藻井的邊緣部分,都有非常漂亮的透雕板,用來掩飾背後笨重、顏值不高的隔音板,讓聲音不會因為穿透澡井而「溜走」。有了這個隔音板,才能在那個沒有音響、沒有喇叭的年代,讓裡三層外三層圍坐的人們都能聽到唱戲聲,而且四壁吸音並形成共鳴,營造餘音繞梁的效果。

只可惜,如今會這項手藝的人越來越少,所以這次複製古戲臺,葛海港是不可缺少的「大角」。

「自己撒開來雕,就是爽,最近感覺渾身是勁兒,每天雕七八個小時都不覺得累!」拿了幾十年刻刀的葛海港很清楚,手藝的沒落與需求的改變息息相關,以前家家戶戶的木結構房子都用透雕板當窗戶,而現在用鋼筋水泥玻璃窗,所以他的老手藝平常就跟著葛招龍的古建築修復,用在一些簡單的修修補補上。

「就像一年前的寧海『南一臺』修復工程,很多雕花件非常精美,損壞的也不多,修修補補,實在不過癮啊。」而葛海港更擔心的是,手藝沒法精進。對於像葛海港這樣的匠人而言,參與複製這座古戲臺更像一種手藝的較量,與自己較量,更是與100多座精美古戲臺的技術來一場跨越時空的較量!

「藻井四周的花臺改用更細的刀刻,每片花瓣都刻出紋路!」在改了三四種樣式後,葛海港終於「放過」這小小的構件,滿意地拿出來炫耀一番。

一旁,葛招龍早已跟另一個木匠琢磨起對部分榫卯進行改進,以增加構件間結合的強度。「比如鬥拱外圈屋簷部分,需要到很多交相扣合的部分,是不是可以在扣合的地方,增加一個燕尾榫,這是寧海所有古戲臺沒有的工藝,可以大大加固戲臺,做到不用任何一根釘子。」話音未落,就有人提出:燕尾榫要重新測算一下長度,需要做得比實際位置要短,這樣插入後,擠壓也不會長出來……

這樣的爭論幾乎天天在這個老宅四合院裡上演著,這「克隆」的國寶戲臺也在爭辯聲中,一天天變樣,大家都在期待閃亮登場的那一刻!

相關焦點

  • 滄桑歲月古戲臺 飽經風霜活化石
    但無論世事如何變遷,聽慣了古戲臺鑼鼓聲的老人仍執拗地守望他心目中的精神家園……據統計,上個世紀50年代,全國尚有古戲臺近十萬座,如今則只有一萬多座了。山西是全國古戲臺存量最多的省份,該省文化部門於「文革」後做過一次普查,山西全省遺存古戲臺2887座,僅為建國初期原數的十之二三;陝西原有古戲臺為三千多座,現也僅存一百三十餘座;一些古戲臺較多的縣,如北方張家口的赤城縣,原有古戲臺四百多座,現只存六十餘座南方紹興越劇發源地的嵊州市,原有古戲臺1220座,現只存108座。真乃滄海桑田,古是今非。
  • 池南唯一現存的古戲臺 珍貴的鄉村文化遺產
    據《中國戲曲文物志》資料顯示,全國現存古戲臺兩萬餘座,其中山西3719座,可見我省不同時期、不同形制的古戲臺遺構,在中國戲曲發展史的風景線上有多「驚豔」。而運城的戲曲發展與古戲臺建設也是相伴相生、相映生輝,如元代的芮城縣永樂宮龍虎殿戲臺、永濟市董村二郎廟戲臺,明代的絳縣董封村戲臺、河津市樊村戲臺,清代的鹽湖區池神廟三連戲臺、萬榮縣廟前村后土廟戲臺等等,均見證著河東地區戲曲歷史的發展軌跡。
  • 湯曉鵬|康家戲臺
    康家戲臺湯曉鵬關注在我的出生地有一座戲臺,戲臺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清同治年間。因當地人是康姓家族,所以戲臺取名——康家戲臺;遠近十裡八鄉的人們沒有不知的。戲臺於我是一幅抹不去的畫,那一幕幕情景時常從畫中跳入我的夢鄉——驚醒了多少時光,也把時光撫慰。今日戲臺還在,我的記憶也在,我兒時最熱鬧的記憶卻也是在那裡。記得小時候,我常去康家戲臺,不是去看戲,也不是頑皮爬上戲臺玩耍,只是緊靠戲臺旁有一條小溪——康家溪,那是我兒時常去遊泳的地方。
  • 百年古戲臺
    伏龍寺戲臺和寺廟建築群。色彩鮮豔的壁畫。古戲臺,不僅是一種建築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臺。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來到老牛灣鎮水門塔村南,遠遠望去,清代伏龍寺戲臺和寺廟建築群立於楊家川河與水門塔溝交匯處的臺地上,東為懸崖陡壁,西臨滔滔黃河,南望雄偉的明長城。水門塔溝草木茂盛,山澗泉鳴,似環佩鈴響。在古代,戲臺大多建在寺廟對面,坐南向北,對著寺廟正殿。
  • 痴迷中國古建築——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盛森林
    從飛簷翹角的古戲臺到體量宏大古祠堂,從活靈活現的木雕作品到神韻皆具的古建築設計作品,江西省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都信手拈來。20餘載匠心營造,只為傳承民族精粹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盛森林專心創作2007年來到了上海長樂設計有限公司專門負責古建築測繪製圖及修復設計。
  • 社科雲講壇|寧波古戲臺的守與望
    現存的寧波古戲臺數量不少,單單有名可稽者就達數百座。 對古人而言,看戲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傳統,還是一種生活方式。戲臺隨處可建,街口、集市、茶樓、會館,甚至像魯迅《社戲》裡描寫的,臨河的空地上搭一座臺子,人們撐著船,搖著櫓,密密地圍合在水上看戲。
  • 火影:五大國「國寶」都是什麼?木葉是個細胞,砂隱村大筒木都怕
    在博人傳巖隱村叛亂篇的時候你會發現,巖隱村全村上下都非常崇拜大野木,因為大野木確實是巖隱村的驕傲,核心就在於大野木手裡掌握著忍界唯一的一個血繼淘汰「塵遁」,所以把塵遁當做成巖隱村的國寶一點問題也沒有。就是因為怕塵遁會失傳所以大野木用自己的細胞克隆了幾個人造人,雖然這幾個人造人最終一個也沒活,但是他們其中確實有兩個人繼承了塵遁。
  • 福建五劇種六院團在崑山周莊古戲臺展演
    為了發揮周莊鎮獨特的地域優勢,擴大參與面、增強互動性,進一步促進文旅融合發展,4場周莊專場演出中有3場安排在戲曲韻味濃鬱的古戲臺(全國首家開放式崑曲+旅遊展示空間)。10月13日下午,百戲盛典(崑山)周莊專場首演—福建折子戲在古戲臺精彩開演,北路戲《燙火碗》、四平戲《對陣·調五方》《劉文昔》、平講戲《馬匹卜駁妻·巧改婚書》、南詞戲《珍珠塔·贈塔》、三角戲《看相》5個經典福建折子戲輪番登場,向眾多遊客及鎮民展示福建戲曲文化的魅力。
  • 妙不可言的戲臺楹聯
    其中,戲臺楹聯可謂韻味獨具、孤秀一枝。中國戲曲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遠古的鬼神、宗祖祭祀及《詩經》《漢樂府》時的民間小調,至宋元時期,雜劇、院本、諸宮調出現後,演出形式由平地登上戲臺。戲臺,又稱戲樓,系戲曲表演藝術與古代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產物。戲臺楹聯多詼諧幽默、朗朗上口,笑談大千世界,寫盡世間冷暖,戲未開場,人已入「戲」。
  • 古建築倒賣灰色產業鏈:最多時百餘戶「踩地皮」
    由村民領路,記者以古建採購商身份探訪了村裡多個收購大戶。部分農家變身倉庫,古建構件滿地擺。走進一位李姓村民家中,記者看到院裡以及四五個房間裡都堆滿了收來的古建築構件,價格從幾千元到十幾萬元不等。另一個李姓村民家的後屋堆放著上百個收購來的鬥拱,年份大多為清代早期。
  • 寧海70餘名「鄉建藝術家」奇思妙想 毛洋村破敗四合院上演「變形記...
    這些作品包括泥金彩漆、雕刻、灰堆等非遺傳承手藝,展現了寧海「五匠」的高超技藝。  而半個月前,毛洋村的四合院卻是另一番景象:斷牆殘垣,門梁搖搖欲墜,完全是一幢破敗的房子。  一處處富有創意、韻味的變化,出自寧海70餘名「鄉建藝術家」之手。今年10月,寧海啟動首批「鄉建藝術家」星級評定暨「鄉建」創意大賽,邀請各個鄉鎮的民間技藝高手報名參賽。
  • 寧波寧海70餘名「鄉建藝術家」同臺競技賽創意
    袁瑩瑩表示,這裡的作品包含泥金彩漆、雕刻、灰堆等非遺傳承手藝,展現了寧海「五匠」的高超技藝。半個月前,毛洋村的這個四合院還是破瓦破磚,斷牆殘垣,是徹徹底底的「破房子」。這全都出自寧海70餘名「鄉建藝術家」之手。鄉建藝術家打造的竹編鬥笠今年10月,寧海啟動首批「鄉建藝術家」星級評定暨「鄉建」創意大賽,邀請各個鄉鎮的民間技藝高手報名參賽。11月25日,選手們根據技能特長,或單獨或組團參賽,木匠、漆匠、石匠、花匠、蔑匠等工匠各顯本領,圍繞四合院及周邊,劃定地方,打造作品,角逐獎項。
  • 寧海企業_寧海新聞網
    寧波源彬蜂業發展有限公司   寧波草湖食品有限公司   寧波鄉親濃食品有限公司   寧海縣望府茶業有限公司   寧波望海茶業發展有限公司   寧海天河食品有限公司
  • 《古劍奇譚3》鄢陵戲臺屋頂寶箱在哪裡 鄢陵戲臺屋頂寶箱位置分享
    導 讀 《古劍奇譚3》中玩家們都知道鄢陵有非常多的寶箱,鄢陵戲臺屋頂就有一個,但是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鄢陵戲臺屋頂寶箱怎麼拿到,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玩家「卻疏
  • 寵物小精靈最厲害的四位博士其中超夢都是他克隆大木博士都不行
    富士博士可謂是火箭隊的大紅人,富士博士曾有一位早夭的女兒小愛,為了尋找讓自己女兒復活的方法,他與火箭隊合作他克隆了關都的最初拿到的寶可夢,接著又用夢幻的睫毛化石克隆出了超夢。他還嘗試製造出具有女兒小愛意識的生命體,只是最終還是失敗了。
  • 廣告服務__寧海新聞網
    寧海縣唯一官方全媒體平臺、寧海傳媒集團旗下獨資國有企業—— >寧海縣傳媒文化有限公司 寧海縣傳媒文化有限公司是寧海傳媒集團(寧海縣廣播電視臺)為媒體融合發展需要於2019年12月成立的下屬獨資國有企業,由集團監管,接受縣國資局指導,實行市場化運作機制,自主經營。
  • 寧海136個體溫監測崗次15分鐘被「搶光」
    G15瀋海高速在寧海境內有3個出口,陸續關閉,唯一剩餘梅林出口仍開放,所以車流量一下子增多。「我們設在各高速口的體溫監測崗是一人一班,一天四班,現在這裡車流量一多,一個人就忙不過來了,體溫監測崗前很快排起了長隊。」正在體溫監測崗工作的竺韻說道。「梅林崗需要增補人手,一班3到5人,每天需要17個值班人員!」
  • 運牛奶車發生事故,牛奶老闆:我先拍個朋友圈,你們搬回家喝
    運牛奶車發生事故,牛奶老闆:我先拍個朋友圈,你們搬回家喝。遇事不要慌,拍照發個朋友圈。有個運牛奶的車發生了事故,在運輸途中車輛拉的滿滿的牛奶傾倒在地上。牛奶老闆不慌不忙,拿出手機拍個朋友圈,為了不佔用交通,請附近村民把牛奶搬回家自己喝。
  • 《碧藍航線》寧海奼紫盛筵怎麼樣 寧海奼紫盛筵圖文展示
    導 讀 《碧藍航線》寧海奼紫盛筵皮膚什麼樣?很多小夥伴還不是很了解。
  • 連達捐錢修建的戲臺塌了
    圖中1號位於村後山上,是一座新修繕完的始建於金代,重修於明清的古廟, 圖中2號就在村口,進村即可見到,是個清代小廟。 戲臺旁邊就是村裡的垃圾堆, 感覺戲臺就好像垃圾堆中體量最大的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