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歲月古戲臺 飽經風霜活化石

2020-12-12 鄉村文化

在《社戲》裡,魯迅先生以飽含深情的筆觸,描寫了他十一二歲時,與小夥伴們夜裡劃著烏逢船到趙莊看戲的情景。其中關於戲臺他是這樣描述的: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裡出現了。……

月還沒有落,仿佛看戲也並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飄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魯迅《社戲》

古戲臺,曾是戲曲演出的主要場所,發揮著酬神娛人、高臺教化、藝術傳承的獨特作用,如今,既是重要的戲曲文物,也是我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後來上學了,記得是初中課本上讀著魯迅先生的《社戲》文章,感覺特別新鮮,多少年風吹雨打,故鄉唱戲的地方很多,廟會也很多,古村落的古戲臺上優美動聽的唱腔與喧鬧的鑼鼓聲不絕於耳……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如今時代變了。祭祀龍王的香火少了,為龍王唱戲的鑼鼓聲也漸新遠去。但無論世事如何變遷,聽慣了古戲臺鑼鼓聲的老人仍執拗地守望他心目中的精神家園……

據統計,上個世紀50年代,全國尚有古戲臺近十萬座,如今則只有一萬多座了。山西是全國古戲臺存量最多的省份,該省文化部門於「文革」後做過一次普查,山西全省遺存古戲臺2887座,僅為建國初期原數的十之二三;陝西原有古戲臺為三千多座,現也僅存一百三十餘座;一些古戲臺較多的縣,如北方張家口的赤城縣,原有古戲臺四百多座,現只存六十餘座南方紹興越劇發源地的嵊州市,原有古戲臺1220座,現只存108座。真乃滄海桑田,古是今非。

山西省作為文物大省,其悠久歷史文化還有更令人驚羨、來自「山野」的精神文化結晶,來自社會下層、厚土深處的極富剛勁悲涼特色的各種戲曲和爭奇鬥豔、散見於千山萬壑之間的古戲臺。

五臺豆村鎮大石村古戲臺

山西省內五臺、代縣、定襄、忻州等地方歷史曾經有過很多的各式各樣的造型的古戲臺,後來因為破四舊、文革時期遭受破壞,現在經核實也所剩不多,倖存下來的也是殘垣斷壁,破爛不堪,無人看管,讓人看後一種酸楚的痛湧上心頭,驚醒我們後人對祖先留下的文物古蹟必須加以保護與修繕為重,不能再讓文物還在遭難與傷痛……

南茹戲臺

南茹戲臺,位於五臺縣茹村鄉南茹村。寺毀僅存戲臺,創建及重修年代均不詳,現存建築為清代。坐南朝北,佔地面積238平方米。戲臺石砌臺基,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簷前卷棚歇山、後卷棚硬山頂,七檁後廊式構架,鬥栱三踩單翹。戲臺內後槽明間設屏風。1985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

射虎川戲臺,位於五臺縣石咀鄉射虎川村西北約1000米處的碧霞寺對面。原為奶奶廟的附屬建築,現廟毀,僅存兩座戲臺。

射虎川戲臺

據碑載,清嘉慶年間(1796-1820)重建。佔地面積370平方米。坐東朝西,兩座戲臺南北一字排列。北戲臺石砌臺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單簷卷棚硬山頂,四檁卷棚式構架,前臺敞朗,後簷牆闢二圓形窗,兩山牆繪水墨畫6.8平方米。南戲臺石砌臺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單簷前歇山後硬山頂,四檁後廊式構架,後簷牆闢二圓形窗。1985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

三清觀戲臺

三清觀戲臺,位於代縣峪口鄉下苑莊村西。觀毀於1966年,現僅存戲臺。據題記載,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建。現存為清代遺構。坐南向北,佔地面積83平方米。 磚砌臺基,基寬9.65米、深8.6米、高1.55米。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簷懸山頂、前坡歇山、後坡懸山,六檁後廊式構架。2006年,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

寇村戲臺

寇村戲臺,位於定襄縣南王鄉寇村中。坐南向北。東西長12.5米,南北寬13.1米,佔地面積約164平方米。據梁架題記載,建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戲臺主體保存較為完整,屋脊、獸頭破損,主體結構較為穩定。戲臺為石砌臺基,臺基寬12.5米,深13.1米,高0.8米。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簷懸山頂,六檁架結構。1997年,定襄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

南街戲臺

南街戲臺,位於五寨縣硯城鎮城內村南街東側。始建年代不詳。據題記載,清道光三年(1823)重修,現存為清代建築。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曾被學校佔用。坐北朝南。東西長7.5米,南北寬6.5米,佔地面積487.5平方米。石砌臺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簷卷棚頂,六檁無廊式構架,簷下施裝飾性鬥栱及彩繪。臺中設隔斷,將戲臺分為前、後臺,隔斷正中牌匾書「歌且舞」。2001年11月,五寨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

邊家溝戲臺

邊家溝戲臺,位於河曲縣鹿固鄉邊家溝村。創建和維修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為清代風格。東西長8米,南北寬6米,佔地面積48平方米。坐南朝北,石砌臺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簷卷棚頂。五檁式構架,石刻楹聯,石雕龍首吞口。(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

南高戲臺

南高戲臺,位於忻府區奇村鎮南高村中。坐南向北,佔地面積129平方米。據脊檁題記載,建於清同治三年(1864)。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四檁後廊式架構,鬥栱為一鬥二升交龍頭形制。臺內中部設屏風,兩側各設一小門。後牆兩次間設拱券式窗,臺前部兩側築八字影壁。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縣級市)公布未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

唐昌戲臺

唐昌戲臺,位於原平市崞陽鎮唐昌村中,始建年代不詳。1970年為滿足村民-娛樂需求,改建戲臺。戲臺坐南朝北,東西長13米,南北寬10.4米,佔地面積135平方米,石基臺基,磚木結構,明間施三品三角架。明間頂部書有「為工農兵服務」六個大字。體現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農村大型工程建築結構特點,具有明顯時代特徵。(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

山西的地方戲多達50餘種,保存至今的劇目也有4000多本。戲臺舞臺也多,很多古戲臺因為山高路遠,躲過了戰火,倖存下來,在鄉村僻野保留了些許古韻遺音。所以,山西現存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築佔全國的70%以上,戲曲文物(古戲臺)佔全國的80%左右,這些特點,對於人們了解、認識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都是很有價值的。

宋、金、元時代,主要是在山西南部的古河東地區,歷史悠久的樂舞文化傳統、繁榮的經濟環境和特定的社會政治背景為山西戲劇藝術走向成熟提供了適宜的土壤,使得山西地區成了中國戲劇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和中國北方戲劇文化的搖籃。在南宋與金對峙的局勢下,北方遊牧民族和南方農耕民族逐鹿中原,戰爭在陝、豫、魯、皖等中原地區連續不斷,攻伐頻繁。晉南則偏安一隅,經濟發展得以持續,民眾相對安居樂業,因此,民間戲劇藝術在節慶日、婚喪日、家壽日、社日、祭日等各種民間活動中得到了更為廣泛深入的傳播。到了元代,山西全省被劃入了直屬朝廷的中書省,使得「下裡巴人」似民間戲曲藝術和「陽春白雪」類文人創作、宮廷戲劇得以在互動融合中相得益彰,共同發展。

據《中國戲曲文物志》資料顯示,全國現存古戲臺兩萬餘座,其中山西3719座,可見山西省不同時期、不同形制的古戲臺遺構,在中國戲曲發展史的風景線上有多「驚豔」。就如運城的戲曲發展與古戲臺建設也是相伴相生、相映生輝,如元代的芮城縣永樂宮龍虎殿戲臺、永濟市董村二郎廟戲臺,明代的絳縣董封村戲臺、河津市樊村戲臺,清代的鹽湖區池神廟三連戲臺、萬榮縣廟前村后土廟戲臺等等,均見證著河東地區戲曲歷史的發展軌跡。

元雜劇前期階段的活動中心就在山西南部的平陽地區(今山西臨汾市),後來遍及整個中國北方的元雜劇就是從這裡發端的。某種藝術成熟的主要標誌是藝術家群體的出現,當時這裡恰恰就湧現出了一個龐大的戲劇家隊伍。如在後來光照整個中國文學史冊的關漢卿、鄭光祖、石君寶、白樸、喬吉、吳昌齡等都是山西籍作家。

關漢卿

眾所周知,元雜劇作家中最為著名的是「關、白、鄭、馬」四大家。而這四家中,除馬致遠外,都是山西籍人士。關漢卿祖籍山西解州(今山西運城解州),他名列四大家之首,是元雜劇的奠基人。他一生創作了66部雜劇,是作品最多的元雜劇作家。他的《竇娥冤》、《拜月亭》、《望江亭》、《單刀會》等至今仍活躍在中國的戲曲舞臺上。白樸是劇作家,他創作的16種雜劇,大多屬於愛情劇,如最早編成戲劇演出的「梁祝」故事,今已失傳的《祝英臺死嫁梁山伯》以及今存的《牆頭馬上》、《梧桐雨》等。鄭光祖是襄凌(今山西襄汾縣)人,他創作的《倩女離魂》與關漢卿的《拜月亭》、白樸的《牆頭馬上》、王實甫的《西廂記》並稱為元雜劇四大愛情戲。

戲曲文物是指留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有關戲曲的歷史文化遺物,如舞臺建築、繪畫雕刻、碑銘題記等,建國以來發現的宋、金、元時期的戲曲文物,以山西最多,這些各個種類的戲曲文物,為人們勾畫出山西地區戲曲演出的繁盛景象。戲臺建築最早就是誕生於山西,現存的反映山西戲曲活動的年代最久遠的戲曲文物是北宋時期建造戲臺的三通碑刻,其中晉南地區萬榮縣的《河中府萬泉縣創建后土聖母廟記》碑,記載了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修建戲臺的過程,即「修舞亭都維那頭李延訓等……」

五臺戲曲人物武承仁

武承仁老師

武承仁(1930~2000)戲劇家。少名奉先,筆名武人、從戎等。山西省五臺縣東冶鎮北大興村人。1930年生。曾就讀於太原進山中學及山西教育學院。早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文工團學搞創作,後轉山西忻州師範學校任教。1960年開始從事劇本創作、戲曲音樂及地方戲史論研究。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山西卷

武承仁先後執筆創作、改編劇本30多部。較有影響的有群眾譽為「北路梆子『老三篇』」的《王寶釧》、《金水橋》、《血手印》,現代戲《潛流激浪》、《焦裕祿》、《續範亭》(合作)及新編古代戲《五臺縣令》(合作)、《滿盤錯》等。

《金水橋》

其中《金水橋》獲山西省首屆影視作品「天龍杯」戲曲藝術片一等獎及優秀編劇獎,《五臺縣令》獲山西省首屆戲曲「杏花獎」編劇獎,《續範亭》獲山西省建國30周年獻禮演出創作獎。創作風格追求文學性與演出性的完美結合,尤以人物心理刻畫深入細微和語言的流暢優美、雅俗共賞受到普遍讚譽。出版和發表了《詩韻手冊》(合作)、《北路梆子音樂》(總纂)及《北路梆子今昔考略》、《北方梆子探源質疑》等論文多篇。近年致力於志書集成的編纂,擔任《中國戲曲志·山西卷》及《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山西卷》副主編。為中國戲曲學會理事、山西分會副主席、劇協忻州地區分會主席等職。

中國戲曲志·山西卷

武承仁,著名劇作家、戲曲史論家。他自幼聰穎,多才多藝。東冶沱陽高小畢業後考入太原進山中學。1948年(民國37年),投筆從戎,從事編寫節目和演奏樂器的工作。1952年,武承仁轉業到省立定襄河邊師範任教。1954年學校遷往忻縣改為忻縣師範。他教授語文、文學,博聞強記,循循善誘,深受學生尊敬和愛戴。2000年11月,武承仁因病逝世。

從山下遠眺龍王廟戲臺背影,猶如一座巍峨雄奇的城堡。恰好遇上一對從古鎮老巷走來看戲的母女倆。這位母親邊走還邊念念有詞,仔細一聽,原來她在教女兒念一首她自編的兒歌:咱家後面有座山,山上有座龍王廟,廟裡有座古戲臺,咚咚鏘,咚咚鏘,寶寶快快長,長大也登臺唱大戲,當名角。樂的媽媽笑開懷。

「唱大戲」是指大戲班(大劇團)演戲。經與這位年輕的母親交談得知,孩子長大後若能到大劇團當演員,是當地許多家長夢寐以求的願望。顯然,這位年輕的母親是在用自編的兒歌,鼓勵女兒長大後進藝校學唱戲,將來當演員唱大戲。

隨著時代變遷,多少年歷史並紅極一時的古戲臺,現在也已經落寞。曾經以酬神娛人的演戲活動由盛轉衰,可以說是中國戲曲和戲臺發展的縮影。這是引起我的思緒萬千,我對古戲臺的印象,最早緣於魯迅先生的《社戲》。此文原刊於1922年12月上海《小說月報》,建國後作為現代文學精品選入中學語文教材。

魯迅先生看社戲的時間是1892年,到他發表《社戲》時已整整過去了30年。這麼長時間對趙莊的戲臺仍記得如此清晰,可見這戲臺對魯迅先生的童年有著不同一般的魅力。魯迅先生對江南水鄉戲臺繪聲繪色的描述曾深深地打動了我,引起我無盡的退思。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各種自然和人為的原因,特別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的「文化大革命」,眾多的古戲臺被當做「四舊」和無用的建築,遭到了嚴重的毀壞,不免讓人有些憂傷與傷悲……

古戲臺概述

戲臺,也叫戲樓,歷史文獻和碑刻上也稱之為樂樓、舞樓、歌臺和舞亭,是專門用於戲、歌舞等表演的舞臺。本書所講的古戲臺,係指清末之前修建的有頂蓋的戲臺。這些戲臺,年代久遠,歷經滄桑,是見證我國戲曲藝術發展、形成和繁盛的重要實物,也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個形象的縮影。

全國現遺存古戲臺,約有一萬多座。從建造目的和使用功能來看,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類是酬神的,這一類戲臺主要分布於神廟、祠堂、會館裡面,屬於這些建築的附屬;另一類是娛人的,這一類戲臺大都建在皇宮、行宮、王府、宅院以及村鎮街口(路口)。兩類戲臺,以第一類居多。從建造年代來看,絕大多數系建於清代。

北方鄉村離縣城較遠,又屬山區,經濟落後,文化娛樂生活單調,看戲仍然是當地老百姓的主要娛樂方式。他還用土話給大家念了一首當地流行的民謠:「拉大鋸,扯大鋸,姥姥村裡唱大戲;接閨女請女婿,娃娃也要跟著去。」此民謠確實很有趣非常生動、形象地道出了古戲臺唱大戲留給人們兒時的美好回憶。

五臺柏蘭古鎮村龍王廟

如今祭祀龍王的香火少了,為龍王唱戲的鑼鼓聲也已逐漸遠去。現在唱戲已經不是為了「神」而完全是為了「娛人」。儘管龍王廟戲臺沒了昔日般的紅火,但這裡幾百年來由演戲看戲而成的風俗,如廟會演戲、村裡組建戲班自娛自樂習俗,年輕人把學唱戲、當名角作為人生目標和對象條件的風尚等等,還在繼續延續著。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古戲臺,逝去的繁堡雖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裡,但上了年紀的人們還深深地眷戀著它,仍把它視為精神家園執著地守著它;在老戲臺古風薰陶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沒有疏遠它,而是踏著老一輩的足跡,又一步地走近它,親近它。這就是中國戲曲的魅力是古戲臺的魅力。

古戲臺與匾額楹聯

現存的古戲臺、從建築和裝飾上看、具有三個共同顯著的特證:一都具有附屬性質、除宮行宮範圃戲臺、清中期後城市中興建的茶園劇場和鄉村臨時搭建的草臺外,絕大部分都時屬子神底、堂和會館等建築:二是建築形象華麗,宮廷三層大戲樓、中型戲臺和室內戲臺、王府花園和室內戲臺無不巍峨壯觀、氣字軒昂、豪華氣派、堪稱古代臺建築的極致;各地神廟、祠堂、會館乃至私宅所修建的戲臺,其造型千姿百態、裝飾也是富麗堂皇,雕梁棟,瀝粉描金、其華麗程度都屬當時當地最高建築水平的代表;三是明清以來所有的戲臺落成時都懸有廈額與聯,有的甚至懸七塊匾(合額、屏風或隔上方、上下場門楣、戲臺背後的牆上)和多副楹聯。不過因年代久遠以及各種自然和人為的原因,現在有的戲合楹聯已經毀壞或丟失了。

古戲臺牌匾

在戲臺上懸掛聯,既是秉承了我國用匾聯裝飾建築物這一傳統的裝飾方式,更主要的是借懸匾掛聯的機會,為戲臺命名,或借「臺」狀物或以「臺」喻理;檢聯則可借「戲」發揮、借古論今,進而為戲臺賦於更為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內涵。匾好、聯妙、書法精湛,可為戲臺畫龍點睛、錦上添花,能有效增強戲臺建築的藝術魅力和戲曲演出效果。所以、戲臺建成之後,在裝飾上它會與殿堂、廳堂一樣受到格外的重視,一定會在戲臺醒目的地方懸掛上一塊由名家題寫、製作精緻的匾額,一定會在臺柱上鐫刻或用木板精心製作或直接粘貼由名家擺寫的對聯。這種文化傳統,到現在還一直延續著。

戲臺匾額

山西省太谷縣淨信寺戲臺及匾額都帶有 「神」字, 如神聽和平, 「神人以和」等等,這與古人的自然崇拜和原始信仰有關。古代人由於自然科學不發達和生產力低下,人們在與大自然打交道中產生了各種自然崇拜和原始信仰,如民間對日月、星辰的崇拜,對風、雨、雷、電的崇拜,對山川河流的崇拜,對龍、虎,鳳,龜等動物的崇拜,對門,戶,灶、井的崇拜,對祖先神靈的崇拜等等,因而塑造了日神、月神、雨師、風伯、雷公、電母、山神、龍王、門神、灶王等民間神靈。有神就有神廟,於是建造了日壇、月壇、龍王廟,道教盛行之後,又有了佛寺、道觀。

在古人的心目中,佛教、道教和民間諸神都具有人的品格,像人一樣有生日,也會喜怒哀樂,因而產生求神祈福的心理。每逢神誕,民眾就會在神廟中祀祭,從而形成民間「廟會」的風俗而「廟會」一項重要「儀式」就是給神演戲,故神廟一般都建有戲臺,因而戲臺上的匾額大都帶有「神」字。明、清直至民國時期,一年到頭,各種名目的神廟祠宇演戲,構成了中國戲曲文化的燦爛景象。太谷縣淨信寺始建於唐代,於清代道光年間增修戲臺,此匾系該戲臺落成時懸掛的原物、匾額工藝精湛,書法端莊遒勁、落款小字「大清道光四年桂月穀旦」等字現在仍清晰可辨。

五臺陡寺廟會

五臺縣城戲臺對聯選

上聯:開場時,忠良幾受侮辱,每恨人情多變;下聯:結尾後,奸佞亦經敗露,方知天道無私。

上聯:提起春秋筆,寫成富貴圖,白老賣畫; 下聯:拿來折桂斧,砍倒陰陽樹,秋蓮揀柴。

上聯:魏徵進諫,寇準庭爭,為的是國家天下;下聯:包公升堂,海瑞罷官,只想著黎民百姓。

上聯:反徐州,寧武關,表現封建壓迫,農民起義;下聯:佘塘關,雙鎖山,演出男女戀愛,自由結婚。

上聯:不大地方,自有國家天下;下聯:尋常人物,也能文武鬼神。

上聯:金榜題名虛富貴;下聯:洞房花燭假姻緣。

四月十八廟會

四月十八廟會舞臺上的對聯,膾炙人口,是每年會期重要的文化風景線,為人們所喜愛,為人們所欣賞,為人們所廣為流傳。現選錄如下:

唐建宋修可嘆無人識國寶,神靈佛慧且喜有緣誇福田。

陡寺古會源遠流長乃千古盛事,本剎諸神道正法嚴是萬民幹城。

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是誰,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口頭禪「誤了甚,也別誤了四月十八」「四月十八的會也誤了」(泛指人們拖拖拉拉)。由此,你也可想到四月十八文化在民間是怎樣底蘊深厚、源遠流長。

水上漂

四月十八是人們相會的好時機。年歲大的恐怕來年不在人世或來不了,抱著最後一次會見親朋好友的心情,千方百計來到會場;出門在外多年的想念故知,也希望在會場碰到,了卻平生再能敘舊的心願。

年輕人更把四月十八看成是戀愛的黃金時機。充分利用趕會的每一天,「又溜攤子又看戲,又是互相間拉關係」;媒婆子這時也顯得格外吃香,又是安排對象見面,又是撮合彩禮,忙得不亦樂乎。

四月十八還是人們購物的天堂。人們一過年就計劃好今年趕會時該置辦什麼:家裡的、地裡的、老人的、小孩的、閨女的、媳婦的。會期,總是貨比三家,反覆討價還價,千方百計置辦下,七天會下來,人們的服飾大都煥然一新。

四月十八的小吃別有一番風味。油條、麻花、包子、粽子分布在會場四周,香味在空中遠飄。

四月十八舞臺上的對聯,膾炙人口。是每年會期重要的文化風景線,為人們所喜愛,為人們所欣賞,為人們所廣為流傳。

臨汾牛王廟戲臺

山西的戲臺建築是隨著戲劇藝術的繁榮普及而遍布全省各地城鄉的。它的形式也由四面觀看而向一面觀看轉化。早期的戲臺是一個簡單的土臺子,觀眾可以從四面觀看;隨後逐漸演變為從三面觀看,即在戲臺的後部砌一面牆,兩端的立柱處稍折向前方,使觀看的角度由四面集中為前方三面,從山西現存的元代戲臺看,這種從三面觀看的戲臺在當時最為普遍。到了明清時代,特別是到了清中葉以來,隨著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繁榮,戲曲文化更加飛速發展,戲臺也變得規模宏大,結構複雜起來,一般戲臺都與其他建築共同組成一處龐大複雜的建築群的形式存在的,其基本式樣已大致與現代戲臺相似,都是一面觀看的戲臺了。

三千多座古戲臺,它們幾乎遍布在山西各個地區。早已失去了實際的功能而成為遺蹟,我們無法改變歷史,也無法阻止社會的變遷,但是站在千年的古戲臺前,我們絕對不能不驚嘆古人的智慧,不能不追憶與想像昨日的輝煌,這些古戲臺大部分已破舊不堪,但它們的存在,對研究中國戲劇史、文化史、藝術史、建築史等等,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我們還能做到的,就是應該保護好這些古戲臺。

五臺遺存古戲臺

山西省五臺縣遺存至今的古戲臺有9座,這些戲臺全部修建或重建於清代。

1.上金山戲臺:位於陽白鄉上金山村中。據戲臺梁架題記載,建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坐北朝南,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單簷硬山頂,簷枋、雀替均施彩畫。

2.射虎川戲臺:位於石咀鄉射虎川村北約500米,現存建築為清代所建,被列為五臺縣文物保護單位。原為奶奶廟的附屬建築,現廟毀僅存兩座戲臺。

據碑載,清嘉慶年間(1796—1820)重建。佔地面積280平方米。坐東朝西,兩座戲臺南北一字排列。北戲臺石砌臺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單簷卷棚硬山頂,四檁卷棚式構架,前臺敞朗,後簷牆闢二圓形窗,兩山牆繪水墨畫6.8平方米。南戲臺石砌臺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單簷前歇山後硬山頂,四檁後廊式構架,後簷牆闢二圓形窗。

3.瑤池戲臺:位於建安鄉瑤池村中,原為奶奶廟附屬建築。據梁架題記載,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坐西朝東,建築面積72平方米,平面方形。面寬、進深均一間。攢尖頂,臺口東、北兩面敞開。

4.蔣坊戲臺:位於蔣坊鄉蔣坊村中,現存建築為清代所建,創建年代不詳。坐南朝北,建於街心一券洞上,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單簷硬山頂。後簷西山牆留有演出題記,大部已漫漶,其中一條仍依稀可辨「光緒二十四年六月十八日張五年班正月四日高紅五梨元」。

5.南茹戲臺:位於茹村鄉南茹村中,現存建築為清代所建,被列為五臺縣文物保護單位。寺毀僅存戲臺。創建及重修年代均不詳。佔地面積1026平方米。坐南朝北,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僅存戲臺。兩側僅存東配殿、東西便門。戲臺石砌臺基,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簷前卷棚歇山後卷棚硬山頂,七檁後廊式構架,鬥栱三踩單翹。戲臺內明間設屏風,兩次間設小窗。

6.南大賢戲臺:位於茹村鄉南大賢村中,現存建築為清代所建,創建年代不詳。坐南朝北,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單簷歇山卷棚頂,鬥栱把頭絞項作。

7.河北戲臺:位於耿鎮鎮河北村西北,現存建築為清代所建,創建年代不詳。坐西朝東,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單簷硬山頂,後簷牆上留有演出題記。

8.上門限石戲臺:位於門限石鄉上門限石村,現存建築為清代所建,創建年代不彈,坐南朝北,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單簷硬山頂。戲臺兩側建有耳房。

9.東茹戲臺:位於茹村鄉東茹村中,現存建築為清代所建,創建年代不詳。坐南朝北,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單簷硬山頂。鬥拱把頭絞項作,臺內牆上有民國時某戲班演出題記。(資料來自五臺老鄉俱樂部)

貨攤櫛比街衢窄,雜耍撥撩笑語舒。古戲臺的歷史是一部文化的發展史,人間的悲歡離合,世上的喜怒哀樂,在這裡都被演繹得有聲有色,有情有味,許多波瀾壯闊、風流纏綿的故事深深地影響著人們,這戲臺就是老百姓離也離不了、忘也忘不掉的一塊精神聖地

五臺縣各地素有趕會的傳統,大都因百姓敬神以祈風調雨順而形成。趕會期間,過會的村鎮要搭戲臺,請戲班唱戲,一連幾天。親戚朋友則相約趕會。群眾都以來客多為榮,來客稀少則是人緣差的標誌。過會時,家家需做豆腐、涼粉,甚至殺豬宰羊,招待親朋。建國後,古會內容逐步演變,現已變為物資交流大會了。本縣古會據查有四大會、八小會、七十二個普通會。

喜愛看戲的朋友,當然不會忘記曾經的古廟會,下面是五臺廟會的組詩介紹八個廟會的詩情畫意獨特情景,以饗讀者。

五臺廟會

五臺廟會組詩圖

文/閆竹葉

一,大石二月十九廟會

五彩絲絛綰蜃樓,高臺古廟兩相儔。春風不惹香火甚,爆竹猶嫌檀板柔。

合掌阿婆懷希冀,抽答少女掩嬌羞。閒人不解愁滋味,戲散呼朋一醉休。

二,河口二月十九廟會

莫奇廟廡嵌懸崖,車履攜來二月花。信女拈香揣石塊,善男登閣問僧迦。

心虔不覺蛇行累,意盡回看道斜。只盼明年還夙願,兒孫繞膝共春華。

三,石咀二月十九廟會

兩省雞鳴得地先,物流輻輳小河邊。草萌春氣農資至,風送油香攤鋪連。

且借酒盅量菜籽,還須唾沫點零錢。夕陽西下村頭聚,笑比豬娃瘦與圓。

東冶廟會

四,東冶三月初八廟會

古鎮繁華三月初,忽如融進上河圖。貨攤櫛比街衢窄,雜耍撥撩笑語舒。

走散妻孥非怨艾,成交主顧又相呼。商人勝我痴迷戲,今夜名伶尚演無?

五、窯頭三月二十七廟會

燒窯洗罷得餘閒,隔巷相呼會攤。懶問衣妝妻女事,獨鍾餚饌弟兄餐。

抑揚酒令街衢醉,憨厚鄉情商賈嘆。戲散何愁山路遠,夜闌犬吠報平安。

六、陡寺四月十八廟會

鄉人云集意如何?初夏璃池景致多。陌上花椒籠紫氣,水邊葦葉襯青禾。

敬香且問兒孫事,識戲還聽父老歌。嘗罷山家糜子粉,隨心遊購復觀摩。

七.龍灣四月二十八廟會

不見龍灣小石橋,比鄰攤鋪溢河槽。煙塵總被油香掩,會戲肯容閒雜嘈。

市罷泉邊飢已解,酒酣林下興尤高。歸家且買葦和棗,隔月端陽祭楚騷。

八、縣城五月十七廟會

五月農閒趕會忙,遛攤轉鋪趁清涼。持家慈母奢華少,愛美青年雅興長。

布帛淹遲逢疾雨,瓜桃走俏伴驕陽。日中且覓高柳下,啤酒一杯供客嘗。

我國的古戲臺和戲曲,其悠久的歷史,深遠的影響神奇的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佔有非常獨特的地位。特別是這些古戲臺,可謂是大千世界的縮影,是見證我國戲曲產生、發展、輝煌的寶貴實物,也是我國宋、元、明、清時期一種特殊類型的建築遺存。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國的古戲臺和戲曲,它所凝聚和折射出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徵,正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柢。若失去古戲臺,就意味著中華民族將失去一部分歷史。因此,我們有責任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責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發、利用好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否則,我們將愧對祖先,也愧對後人。

令人高興的是,這些現存於我國廣袤大地上的自宋(金)、元、明、清各個朝代修建的一萬多座古戲臺(包括戲臺上的匾聯和雕刻),近幾年來隨著國家保護歷史化遺產工作的深入開展,以及地方戲曲藝術、民俗文研究、古村鎮旅遊活動的持續升溫,正以一種特殊的「戲情」走進人們的視野,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勾起我們漸漸淡化的懷舊情思,喚起人們對傳統建築的深切愛。更為可喜欣慰的是,現在對古戲臺的保護和研究工作,也已引起了全國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藝術研究機構的重視。

相關連結

閆竹葉,1969年生,山西五臺人,大學文化,五臺縣人大常委會教科委主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華詩詞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山西省詩詞學會會員;忻州市戲劇研究院特邀創作員。近年來在省市刊物上詩詞百餘首,引起詩詞界關注。2010年省詩詞學會創作交流中心專門召開了「閆竹葉詩詞研討會」取得了較好的成果。2010年《百年夢圓世博會》七律榮獲「魅力世博會,中華國粹體贈藝術大賽」優秀作品獎,同年,讀《蘭亭序》二首榮獲「羲之杯」全國詩書畫家邀請賽一等獎。2009年《詠十大元帥》榮獲建國六十周年中華詩詞獻禮金獎等獎項。《歌詠五十六個民族》榮登中華詩詞網,是近年來湧現出來的實力派詩人。

他擅長於七律詩,其作品對仗工整,自然流暢,優美精煉。《五臺八景》是他的成名作,並因此破格入選為山西詩詞學會會員。有關學者對他的詩詞給予了較高評價,稱他的作品格律考究,意境高遠,佳句連連,對仗句寫得尤為出色。(文/圖 胡立成)

相關焦點

  • 百年古戲臺
    古戲臺,不僅是一種建築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臺。鑼鼓喧天,絲竹盈耳,多少波瀾壯闊、哀婉纏綿、忠孝節義的故事在這裡粉墨登場,劇情曲折委婉,演員水袖輕舞,觀眾如痴似醉。這座古戲臺便是坐南朝北,磚木結構,硬山屋頂,垂脊施方形雕花磚,頂部為筒瓦。戲臺柱子上的紅漆已脫落,戲臺山牆上依稀可見某一戲班子在此演出時演員姓名和戲目名稱。古寺廟的鐘鼓亭、石幢、碑刻等保存完整。寺廟大殿坐北朝南,保存完好。牆上殘留的壁畫,色彩依然鮮豔。大殿前有一個石碑,上面的碑文十分清晰,由清乾隆年間的舉人馮國棟所撰。戲臺前、寺院內皆用青石板鋪地。
  • 歲月無痕 流年滄桑
    "不知道何時鬢角已染霜,不知道何時顏容已滄桑,忽然懷念從前那些逞強,和懵懂無知的年少輕狂……"聽著音箱裡傳來的音樂,心裡有種莫名的憂傷,歲月如刀,斬斷了年華,歲月如風,帶走了青春,一轉眼竟然已過半生,時間稍無聲息的帶走了很多東西,也留下了許多回憶
  • 歷經滄桑初心不改 飽經風霜本色依舊
    (本報記者 劉樂藝)原標題:歷經滄桑初心不改 飽經風霜本色依舊——網友熱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1月10日 第 05 版)
  • 痴迷中國古建築——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盛森林
    從飛簷翹角的古戲臺到體量宏大古祠堂,從活靈活現的木雕作品到神韻皆具的古建築設計作品,江西省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都信手拈來。20餘載匠心營造,只為傳承民族精粹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盛森林專心創作2007年來到了上海長樂設計有限公司專門負責古建築測繪製圖及修復設計。
  • 飽經風霜的柿子就很甜!
    這是兩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儘管年輪的刻刀在他們臉上留下深深的印跡,歲月的風霜染白他們稀疏的頭髮,但依然是精神矍鑠,流露著甜甜的幸福。盤坐地頭兒,老翁抽一口旱菸,拉起了家常。等著下過霜後你再來,飽經風霜的柿子才會甜。」兩個飽經歲月風霜的睿智老人,不就是一對甜甜的大柿子嗎?他們哪裡是在種植果樹?分明是在耕耘人生嘛!
  • 池南唯一現存的古戲臺 珍貴的鄉村文化遺產
    據《中國戲曲文物志》資料顯示,全國現存古戲臺兩萬餘座,其中山西3719座,可見我省不同時期、不同形制的古戲臺遺構,在中國戲曲發展史的風景線上有多「驚豔」。而運城的戲曲發展與古戲臺建設也是相伴相生、相映生輝,如元代的芮城縣永樂宮龍虎殿戲臺、永濟市董村二郎廟戲臺,明代的絳縣董封村戲臺、河津市樊村戲臺,清代的鹽湖區池神廟三連戲臺、萬榮縣廟前村后土廟戲臺等等,均見證著河東地區戲曲歷史的發展軌跡。
  • 社科雲講壇|寧波古戲臺的守與望
    現存的寧波古戲臺數量不少,單單有名可稽者就達數百座。 對古人而言,看戲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傳統,還是一種生活方式。戲臺隨處可建,街口、集市、茶樓、會館,甚至像魯迅《社戲》裡描寫的,臨河的空地上搭一座臺子,人們撐著船,搖著櫓,密密地圍合在水上看戲。
  • 福建五劇種六院團在崑山周莊古戲臺展演
    為了發揮周莊鎮獨特的地域優勢,擴大參與面、增強互動性,進一步促進文旅融合發展,4場周莊專場演出中有3場安排在戲曲韻味濃鬱的古戲臺(全國首家開放式崑曲+旅遊展示空間)。10月13日下午,百戲盛典(崑山)周莊專場首演—福建折子戲在古戲臺精彩開演,北路戲《燙火碗》、四平戲《對陣·調五方》《劉文昔》、平講戲《馬匹卜駁妻·巧改婚書》、南詞戲《珍珠塔·贈塔》、三角戲《看相》5個經典福建折子戲輪番登場,向眾多遊客及鎮民展示福建戲曲文化的魅力。
  • 軒轅石,歲月滄桑的見證
    ◆ ◆ ◆ 軒轅石,歲月滄桑的見證
  • 5000餘個木構件古戲臺搬回家 寧海巧匠「克隆」國寶戲臺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陳醉 共享聯盟寧海站 蔣攀 徐銘懌 賴穎薇葛招龍(前)帶領團隊「克隆」古戲臺。在寧波寧海桃源南路218號,立著一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石碑「主人」——城隍廟古戲臺,赫赫有名。
  • 天若有情天亦老,道盡了歲月滄桑、人生無常
    會讓你感到在歲月輪迴、天地蒼茫之間個人的渺小與無奈?相信詩友們會給出很多答案,我更青睞於「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驚天之語。人生易老,蒼天能夠衰老嗎?偉大領袖毛主席1929年在《採桑子.重陽》中已經有了答案:「人生易老天難老」。自古至今,人類有生老病死,壽命也就是在百歲左右,而蒼天卻是永恆的。
  • 四平戲:中國戲劇活化石
    這個被稱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的古老劇種,歷經數百年,在漸漸消失的今天,又慢慢地甦醒……2007年9月16日,農曆八月初六,坐落在政和縣東部海拔一千多米高山懷抱中的一個小村莊——楊源村的村民,迎來了他們祭祖的日子。村頭不遠處山上古老的倒栽杉樹,斑駁地灑下金閃閃的陽光。
  • 名人名品|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原創歌詞創作人滄桑作品欣賞
    滄桑老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原創歌詞創作人滄桑老師簡介滄桑,原名王鳳忠,吉林省公主嶺市人。滄桑、李封序老師獲獎證書2019年第四屆《唱響中國》慶祝建國七十周年慶典中,滄桑老師的《榮耀中國》、《愛滿人間》、《正義之聲》均榮獲作詞金獎。
  • 待歲月滄桑,落葉歸根時,一杯茶,一頁書,一訴平生
    便是繁華深處的霓虹,風吹過綠意時的沙沙作響,萬家燈火暈染的人間溫情,那些曾輕易觸動心扉的斑斕,都在歲月的打磨下斑駁成單調的回憶。說好的人間有味呢?我們都曾是鮮衣怒馬的少年,一腔仗劍天涯的熱血,一心揚名立萬的壯志,一種柔情萬種的纏綿,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以為天南地北的相遇,能衍生眼花繚亂的故事,待歲月滄桑,落葉歸根,一杯茶,一頁書,一訴平生。
  • 歲月的歌謠
    歲月的歌謠靳相柱先有七顆槐,後有草橋街。樹影,在駘蕩的清風裡輕輕搖曳。似乎千年的歷史,就在漾動的這一刻,凝結成一塊溽熱的化石。我背對著古老侘背的朝宗橋,佇立在古濟水河旁,這棵滄桑七百年的唯一倖存的古槐樹前,樹影摩挲的響聲,填充著我的耳際。顫顫巍巍地抖動著我祥和的心旌的是,那如佛手般精靈的樹冠。它們竟然閃動著青春悅動的鋒芒。那翠綠欲滴的嬌嫩,如同一場夏雨洗滌之後的豔荷,處處流溢著豐腴的婀娜之美。
  • 「二十四節氣」:承載先民智慧,見證歲月滄桑
    驚蟄「二十四節氣」就這樣承載先民智慧,見證歲月滄桑。歷經久遠的時光,依舊熠熠生輝。
  • 年過半百的付笛生再次登錄央視,自嘲化妝是遮蓋一下歲月的滄桑!
    他緊緊地閉上了眼睛,嘴角朝下,臉上有些不適,而且還配文自嘲道:遮蓋一下歲月的滄桑。據報導,這是付笛生參加《回聲嘹亮》時拍攝的。當時有月亮姐姐和江濤,但與他們兩個相比,年齡相差不大的付笛生看上去要蒼老的多。不僅如此,他的妻子任靜看起來也年輕得多。就在視頻發布的前一天,付笛聲上傳了這對夫妻的視頻。看起來根本就不像一代人,任靜依舊美麗動人,看起來就如同少女一般。
  • 小島秀夫曬《死亡擱淺》PC版盒裝實體 弩哥飽經風霜
    小島秀夫曬《死亡擱淺》PC版盒裝實體 弩哥飽經風霜 小島秀夫曬《死亡擱淺》PC版盒裝實體 弩哥飽經風霜
  • 「活化石」腔棘魚基因組被破譯
    據新華社東京7月23日電 (記者藍建中)生活在非洲東部近海以及印度尼西亞近海的腔棘魚素有「活化石」之稱,被認為與陸地上行走的四足動物及人類的遠祖有親緣關係。日前這種「活化石」的基因組被日本科研人員破譯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