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腔棘魚基因組被破譯

2021-01-11 人民網

  據新華社東京7月23日電 (記者藍建中)生活在非洲東部近海以及印度尼西亞近海的腔棘魚素有「活化石」之稱,被認為與陸地上行走的四足動物及人類的遠祖有親緣關係。日前這種「活化石」的基因組被日本科研人員破譯完畢。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等機構參與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22日在新一期美國期刊《基因組研究》上報告說,他們分別對生活在非洲東部坦尚尼亞近海和印度尼西亞近海的5條腔棘魚進行了基因組測序,發現從進化角度來看,雖然生活在這兩處海域的腔棘魚在大約三千萬年前分道揚鑣,但它們的基因組序列只有0.18%不同,幾乎難以認定是不同物種。

  研究人員解釋說,與人類和黑猩猩分道揚鑣後基因組序列的變化速度相比,腔棘魚基因組序列的變化速度約為前者的四十分之一,這也許是腔棘魚被稱為「活化石」的原因之一。

  研究小組還在腔棘魚基因組中發現了與形成陸地動物四肢和嗅覺功能有關的基因群。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對於研究生物進化、尤其是四足動物的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腔棘魚——恐龍時代的活化石,即將滅絕?
    腔棘魚在海洋中生活了近4億年,被稱為「恐龍時代的活化石」。然而,今天的生活對這個「活化石」造成了諸多影響。「活化石」還能存活麼?還能稱為歷史的化石麼?現在,一個新的保護措施可能很快就會發揮效用:美國國家海洋漁業署(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 ,NMFS)於今年3月初提議將腔棘魚列為《美國瀕危物種法案》(Endangered Species Act,ESA)下的「近危」物種。這個提議並不會涵蓋所有的腔棘魚。而是僅僅對生活在坦尚尼亞海岸面臨最大威脅的、遺傳組成獨特的種群增加保護。
  • 科學家發現「活化石」腔棘魚 生存環境堪憂(圖)
    科學家發現「活化石」腔棘魚 生存環境堪憂(圖) 但在1938年12月,南非的漁民捕到一條魚,因覺得它長相太怪而向當地博物館報告,當時的博物館館長瑪喬麗·考特妮·拉蒂默小姐便請來魚類學專家史密斯博士進行相關研究,竟確認這是一條「活化石」腔棘魚。  有兩個近緣種  後來人們陸續發現了很多條活的腔棘魚個體,證實至少還有兩種同屬的腔棘魚仍然存活於世。
  • 科學網—「活化石」腔棘魚及祖先都有肺
    本報訊 腔棘魚也有肺,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的一則報告稱。這種魚一度曾被認為已經滅絕,雖然它們的肺並不具有實際功能,但卻有助於了解腔棘魚4.1億年前的祖先們是如何生存的。 腔棘魚是一種大型食肉鰭魚,很長一段時間被認為已經滅絕,直到1938年在南非海邊發現了存活的該物種——西印度洋矛尾魚,從此,它們獲得了「活化石」的稱號。和已經變成化石的腔棘魚相比,矛尾魚缺少一個典型的「鈣化肺」,這種肺被認為是對淺水的適應特徵。
  • 腔棘魚以前被認為滅絕,對於這個物種,你不知道的還有很多
    腔棘魚是一種「活化石」,以前被認為在恐龍時期滅絕,直到1938年第一次科學注意到的重新發現。這個神奇的標本被稱為「本世紀最重要的動物學發現」,該物種是一個已經存在超過3.6億年的古代血統的成員。腔棘魚與任何其他活體動物不同,頭骨中有一個鉸接關節,可以在餵食時抬起頭部前部。它們還有四肢狀,有裂片的胸鰭和腹鰭以及由三個不同的葉組成的獨特尾巴。
  • 福建特色蛙類品種棘胸蛙基因組破譯
    近日,德化縣發布了石凍王(棘胸蛙)全基因組測序研究成果。  據悉,棘胸蛙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由福建省德化縣雙全農業有限公司、福建省石凍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與福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作開展,經過多年科技攻關,取得了具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
  • 海洋生命起源說,人類始祖腔棘魚,某些遠古的生物還存活於世
    在十九世紀,人們還一度以為這腔棘魚物種已經消失了。因為在當時,根本就找不到腔棘魚的身影,不管是化石還是活體,都沒有。因為有一部分的腔棘魚是有著腳的。這部分上過陸地生活的腔棘魚在某個時間段因為一些不為人知的原因,又回到了海洋之中生活。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這部分腔棘魚是可以呼吸空氣的,下魚鰭就是用來走路的腳。當然它們也是可以在水中生活的。所以說,這部分腔棘魚已經是兩棲動物了。兩棲腔棘魚大約是在四億年前上到陸地的。
  • 福建特色蛙類品種棘胸蛙基因組破譯·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本報訊 (吳有森 黃瓊芬) 近日,德化縣發布了石凍王(棘胸蛙)全基因組測序研究成果。    據悉,棘胸蛙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由福建省德化縣雙全農業有限公司、福建省石凍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與福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作開展,經過多年科技攻關,取得了具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
  • 深海驚現罕見"活化石"腔棘魚 曾是恐龍時代生物
    原標題:深海驚現罕見"活化石"腔棘魚 曾是恐龍時代生物 腔棘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魚類之一,被看作是一種活化石。曾經被認為在6500萬年前滅絕,但1938年被人再次發現蹤影,腔棘魚便被稱為「恐龍時代的活化石」。
  • 方舟生存進化腔棘魚怎麼抓 腔棘魚圖鑑
    名稱 腔棘魚 食性 肉食 攻擊性 無 可否馴服 不可馴服 可否騎乘 不可騎乘
  • 三億年前的魚不但會「走路」,還活到了現在,逃過四次物種大滅絕
    化石在現在看來非常常見,但是活化石的存在卻顯得非常珍稀罕見,也讓科學家經常花費大量的時間尋找和探尋,這就不得不提一種活化石生物,它叫做腔棘魚,一種「會走路」的魚種。罕見的「腿部結構」腔棘魚非常獨特,作為活化石的存在,它已經產生多年,同時竟然有一雙「會走路的腿",這實在給科研人員帶來了太多的驚嘆和不可思議。
  • 擁有肺的魚! 科學家深水下發現4億年前活化石腔棘魚
    據報導,近日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萬鴉老灣大約160米深的海底發現了一條罕見的腔棘魚幼苗,並拍下了它的生活錄相片段。腔棘魚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古魚類   原標題:擁有肺的魚!科學家深水下發現4億年前活化石腔棘魚      科學家利用遠程搖控車拍下了罕見的腔棘魚的生活錄相。據報導,近日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萬鴉老灣大約160米深的海底發現了一條罕見的腔棘魚幼苗,並拍下了它的生活錄相片段。腔棘魚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古魚類,大約3.6億年前就已出現在地球上,因此它也是一種 的活化石物種。
  • 會「走路」的魚你見過嗎?活了6000萬年,逃過多次物種毀滅期
    當然,這種物種我們稱為活化石,這種在地球上屈指可數。畢竟經歷過幾次火山大爆發,一夜之間很多生物銷聲匿跡,造成大滅絕。所以很多滅絕的生物成為如今博物館展列的化石,這也是跟活化石的區別,它是已經沒有生命的物種。而公認世界最珍稀的「活化石」,是一種長相奇怪,背泛著青光的魚類,它就是腔棘魚。腔棘魚是硬骨魚,最早是在3.77億年的泥盆紀早期開始出現的。
  • 雲南發現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
    他們報導了最早的空棘魚頭顱化石,這一發現將「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記錄前推了約1700萬年,為研究空棘魚類的早期快速分化以及隨後的演化停滯現象提供了更為準確的參照時間,進一步支持了肉鰭魚類起源於中國南方古地理區域的假說。作為現生肉鰭魚類的兩支代表,空棘魚類和肺魚類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著關鍵的角色。
  • 5大未滅絕的「史前生物」,被稱作「活化石」,或許是恐龍後代?
    腔棘魚是研究恐龍時代的「活化石」我們都知道海陽市生命誕生的起源地,很多生物都是依靠海洋才生存下去的。腔棘魚就是一種海洋生物,生活在距今3077億年前,但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很多海洋生物從海洋轉向陸地生存,因此在遷徙的過程中會造成很多生物水土不服而滅亡。
  • 基因組研究揭示棘魚進化之路
    這些突變可能有助於棘魚迅速進化,以適應鹹水和淡水這兩種不同的生存環境。 自大約一萬年前末次冰期結束後,生活在海洋中的三刺棘魚不斷地向世界各地的河流與湖泊拓殖。只需十代——這對進化而言簡直是一眨眼的工夫——海洋棘魚就可以改變它們的盔甲和防禦刺來適應較為柔和的淡水。
  • 地球上滅絕6500萬年的魚,又重現人間,生物學家們都沸騰了
    曾經科學家還發現一種叫腔棘魚的魚類也出現了滅絕,據悉腔棘魚第一次出現是在3.5億年前的泥盆紀,它的脊柱是中空的,後來在白堊紀時期就已經消失了,因此科學家判斷腔棘魚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而腔棘魚從此也被人們便稱為「恐龍時代的活化石」。
  • 千與千尋:父親吃的食物原型終於找到了,是被稱為活化石的存在
    而腔棘魚是一種很古老的魚種,可追溯到4.0億年,曾經被認為已經滅絕的腔棘魚,於1938年重新發現。正是因為這麼悠久的歷史,腔棘魚便被稱為「恐龍時代的活化石」。因此想要在現實世界來還原這種美食,基本上沒有任何可能性。
  • 口袋妖怪:沒有滅絕的遠古寶可夢,古空棘魚繁衍了一億年
    本文的內容包括兩個條件:一,是一個數量眾多的寶可夢種類;二,不是傳說的寶可夢或外太空寶可夢古空棘魚古空棘魚是水+巖石屬性,分類為長壽寶可夢,古空棘魚已經在星球上存活了一億年,期間外貌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它的牙齒已經退化因此只能使用吸食的方式來攝取微生物。這種寶可夢一度以為已經被滅絕,但在調查深海的時候發現存活的個體。
  • 東阿阿膠成功破譯德州驢基因組
    12月9日,國際著名權威學術刊物《Nature》的子刊《NatureCommunications》(影響因子12)發表了學術文章《成功破譯中國特色的德州驢的基因組》。文章表示,東阿阿膠與合作單位歷時六年,利用目前最先進的測序技術,獲得國際首個組裝到染色體水平的家驢基因組參考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