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棘魚是一種「活化石」,以前被認為在恐龍時期滅絕,直到1938年第一次科學注意到的重新發現。這個神奇的標本被稱為「本世紀最重要的動物學發現」,該物種是一個已經存在超過3.6億年的古代血統的成員。
腔棘魚與任何其他活體動物不同,頭骨中有一個鉸接關節,可以在餵食時抬起頭部前部。它們還有四肢狀,有裂片的胸鰭和腹鰭以及由三個不同的葉組成的獨特尾巴。令人興奮的是,關於腔棘魚或肺魚是否代表與第一個在陸地上行走的生物最親密的親戚,這種爭論仍在繼續。鱗片狀的身體呈深藍色或棕色,帶有白色斑點,其紋理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並為洞穴壁提供了良好的偽裝。另一個獨特的特徵是頭部的頭部器官中的受體,其可以檢測電場並且可以用於定位獵物或監視其周圍環境。
由於其海洋棲息地的深度,對腔棘魚的自然生態知之甚少。腔棘魚在他們的母親(卵子生殖器)內發育,並附著在一個直徑約100毫米的蛋黃填充蛋的外面。發育中的魚有這個囊連接到它們的前腹部區域,隨著卵黃體積的減少和胚胎的發育,囊的大小逐漸減小,直到它完全消失。出生前不久,附著蛋黃的疤痕閉合併完全癒合。然後母親生下多達26隻活幼仔。腔棘魚的壽命非常長,一些科學家認為它們可以長達80年。
腔棘魚在夜間看起來最活躍,在夜間徘徊在潛水洞穴中並沿著海岸覓食。在野外觀察到的個體似乎偶爾以「倒立」姿勢向下遊動,但這可能是由潛艇產生的光或電磁場造成的。他們是機會主義的漂流餵食器,主要捕食魚類,包括燈籠和紅衣主教魚,鰻魚,冰鞋等等。
除南極洲外,所有大陸都發現了化石腔棘魚,但這種特殊物種的分布尚不清楚。第一個活體標本於1938年在南非海岸被發現,但直到最近,唯一已知的腔棘魚位於莫三比克海峽的一個小群島科莫羅群島。然而從那以後,在南非東北海岸的索德瓦納灣以及馬達加斯加,肯亞和坦尚尼亞附近觀察到了腔棘魚。在印度尼西亞水域捕獲的個體目前被認為是一種獨特的物種並且是棕色的。腔棘魚棲息於150至700米深的淺海水域,那裡有海底洞穴,深礁和火山斜坡,但是腔棘魚也在17米的深處被追蹤。
考慮到腔棘魚的深層棲息地,腔棘魚數量特別難以評估,但在20世紀90年代顯著下降。這些魚不小心被捕獲,當地漁民在深水中搜尋其他物種。由於腔棘魚的繁殖率可能較慢且後代數量較少,因此該物種可能特別容易從人群中移除懷孕的雌性。
腔棘魚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的列表受到保護,不受國際貿易的影響。大葛摩島的漁民也在自然禁止捕撈昆士蘭地區,以拯救他們國家最獨特的動物群。救援任務還向當地漁民分發深度釋放套件,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將意外捕獲的魚類送回深海棲息地。最近有令人鼓舞的跡象表明腔棘魚數量現在穩定,雖然需要仔細監測,以確保這種活化石腔棘魚能夠存活到下一個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