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課程:歐洲繪畫藝術史-第三課:波提切利與維納斯的誕生
《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這幅著名的畫作據考證可能是在1482年至1485年之間繪製的。這時期距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還不到十年,而此時的畫家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則在羅馬呆了一段時間之後,回到他出生的城市佛羅倫斯工作,並受委託在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創作壁畫。因此,回到佛羅倫斯後,他不僅恢復了定期創作羅馬天主教宗教畫像的工作,也開始涉獵新的主題— 希臘和羅馬神話。
《維納斯的誕生》這幅作品絕對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之一,它對其後主要的藝術運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作品以世俗肖像和聖經描寫為特色,但他以比生命更大的神話般的場景而聞名,後者指的就是《維納斯的誕生》。這幅創作於15世紀末,而且自1900年代初以來就在佛羅倫斯著名的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y)展出的巨幅,幾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讚賞和分析。
我的問題是,為什麼這幅畫作如此出名而且名傳後世?
除了色彩和筆觸等風格特徵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波提切利(Botticelli)創作藝術主題的方法是將《維納斯的誕生》與其他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區分開來。因此,了解這幅傑出畫作的背景也很重要。
如上所述,桑德羅先生也對古希臘的肖像畫產生了新的興趣。他創作了兩幅大型畫作:《普利馬維拉/Primavera》和《維納斯的誕生》。儘管兩幅作品並不是一對,但由於它們的主題,樣式和比例相似,它們經常被同時觀看和比較。此外,兩件作品均用蛋彩畫(tempera paint)顏料製成。蛋彩畫是一種由顏料和蛋黃製成的傳統介質。
然而,與畫在畫板上的Primavera不同,《維納斯的誕生》是在畫布上的作品,而且是在託斯卡納(Tuscany)創作出來的第一幅名j畫。
除了創作背景之外,《維納斯的誕生》也因其內容而引人注目,這使得這幅作品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其他場景中脫穎而出,因為《The Birth of Venus 》表現了剛出生的維納斯,一位與愛和美麗相關的羅馬女神。
作品中,維納斯身著裸露的扇貝貝殼,身旁是古典神話中的三個人物。儘管這些人物的預期身份尚不清楚,但人們普遍認為他們是風之神Zephyr,他的妻子(Chloris)與和與花有關的女神(nymphs)以及希臘的春天女神Flora。Zephyr和Chloris一起用呼吸將維納斯推向岸邊,而Flora等則用披風蓋住她。
與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大衛像的對立式平衡(contrapposto,s形)姿勢相似,維納斯·普迪卡(Venus Pudica)表現出來一種不對稱姿勢。但是,與前者(大衛像)僅用於表達自然主義(naturalism)的含義不同之處在於,維納斯·普迪卡的彎曲則發生在一個人物用他或她的手掩飾其裸體的時候。而在希臘文明的雕塑作品— 維納斯·德·美第奇(The Venusde' Medici, a Hellenistic sculpture)就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如今,《The Birth of Venus 》與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和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教堂天花板等著名作品一起,被視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作品。
(花生餘🥜,28/09/2020,維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