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春天,你想到的是什麼顏色?
相比於冬日的殘白與枯黑,突然出現的翠綠枝丫,衝破了黑暗成為第一縷朝陽,打破了一切山川歲月透露的寧靜與死寂。相對於火辣夏日,色彩將它填塞滿滿,似乎現在一切顏色都不是那麼成熟,寥寥色彩卻擁有清潤生氣,呼之欲出好似17歲的少年,擁有著清澈雙眸和最暖人的笑容。「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晴也好,陰也罷,花信總是不負人。
一樹花開,那撩動心脾古色古香的春之色。如果你經過了無數春夏,那從冬天結束到夏季之前的這個過程,便是天地初始的顏色——青。
「青,生也,象物生時色也。」——《釋名》
《釋名》中說:「青,生也,象物生時色也。」春來復甦,萬物生長,金文中的「青」字,好比從盆中剛剛萌芽的小草,雖然那麼低微,卻已然執著地顯露出無窮生機。
青,東方色也。作為東方正色,青的地位不可謂不高,然而青的概念卻始終不甚清晰,雖然從青草的綠,到青天的藍,再到青絲的黑,甚至紫灰,都可以稱為青,但最多見的還是如今不同深淺的藍。有研究表明,古人用青指代藍綠多色,並不是他們視力不好,分不清藍色和綠色,而是上古時期將藍綠作為一個整體範疇的顏色進行定義,在國外古語中也有類似情況。
中古以後,青在服飾上淪為地位較低的「賤色」,昔日魂牽夢縈的「青青子衿」到了唐代卻成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司馬青衫」,這時的青已不必深究到底是藍是綠還是黑,我們只知道是詩人的一捧傷心淚。有時候覺得,青或許並不是一個客觀的顏色,正是由於它融入了情感與思想,呈現的是我們在看到它那一刻,心中的冷暖深淺。
驟雨初歇,雲散風息,抬頭望見纖塵不染的天色,清澈而不張揚,伶俐而不圓滑,那是何等奇妙的顏色?叫人想著,又說不出正解。相比於「天青」,它的別稱「雨過天青」似乎更為知名。它仿佛已經不再是一種顏色,而是一句詩,一個夢。明代記載,古瓷中最神秘的柴窯瓷器(傳為後周柴世宗時燒造),「有司請其色,御批曰『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於是柴窯便成了傳說中青瓷的極致,由於並無器物流傳,後世只能通過傳說中的隻言片語去揣摩那微妙而不可複製的釉色。
天青還是一種代表著光明磊落的顏色,《菜根譚》中說「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或許天青色不只在等煙雨,更在等白日裡坦蕩而行的人們,但願其中有渺小的你我 。
月亮是什麼顏色?是白色嗎?若你凝視片刻,或許能看到白光中溢出的淡淡青藍。因此月白並不是白,而是一種極淡之藍,因近似月色故稱。風雅的古人培育過的一種菊花就叫「月下白」,《博物彙編·草木典》說:「月下白,一名玉兔華,花青白色,如月下觀之。」宋人《月下白》詩云「素質鮮明絕點塵,冰輪高照轉精神」,形容白花開在月光下的清淨寧和。明代《天工開物》記載:「月白、草白二色,俱靛水微染,今法用莧藍煎水,半生半熟染。」「微染」所得即是較淺的藍色。故宮收藏有很多清代月白色的服飾、織物,呈現的視覺效果都是淺淡的藍顏色。清代皇帝在月壇夕月(祭月)時便穿月白色朝袍,同時使用月白色的祭器。據說今晚的月色會很美,那容我也放下筆,好好看一回。
清晨初醒的的水面或是傍晚將臨的天空,青是疏離的,以一種飄逸出塵的姿勢讓人仰慕,可以接近卻似乎難以觸及。太陽還未升起,青色薄霧輕垂在河面上,被煙波溫柔籠著的水鳥們逐漸醒來,被圈養的黑天鵝一家,把頭頸垂成纖弱無辜的弧度,不需要高飛,只是在朝陽淡影中順清流徘徊,縹緲間自有風流無限。天是淡青,水是深青,樹是濃清,而這一切都會在陽光普照之後消失,所有清冷與隱忍,將屈服於白日的威懾,但它們不曾離開,只是偷偷藏在了葉底花間,等日落後再次與人相見。在明月照見二十四橋的那夜,想必湖水也曾清漾如今,誰在把洞簫吹響呢?
如上為大家講解了比較有代表性的青色,那麼出入山林間,來往鬧市,尋找青青古色,在樹梢上,在雲霧裡,用身心體悟,滄桑變換,一代又一代人們都經歷過的美麗色彩,歌頌了多少動人詩篇,凝神欣賞這大自然給予人們至美的饋贈,才是感受古色之美的最佳方式。
走出山水,市井間最動人的青色就在三月柳梢間。是的,只有三月的柳才有春風染出的淡青,如雲霧般繚繞在樹冠上,盼顧間似有輕風流轉。待春光老去,柳梢青也成了柳枝綠,再不見滿懷生氣的顏色。在江南,沿岸柳色是介於青與綠之間的漸變,倒映在河中,又被洗衣人的動靜搖碎,而當水波再把浮光片影糅合起來,就是一種悠悠往事的迷離顏色。
臨水的茶樓飯館,兩個朋友坐在那兒說話喝茶,這是再自然不過的生活,卻在不覺間入了畫、入了詩。小城的河道也許不太清澈,空氣也沒那麼通透,但這裡有最迷人的煙火氣,連柳色也沾上了活潑潑的生意。不管遊子還是歸人,哪怕行過千裡江山,望見青青客舍,也不免低了頭,溼了眼。
到了暮春初夏,綠意漸濃,要尋青色只能向雨中去,不記得從什麼時候起記得了雨的好處,於是久晴的陽光裡,就格外懷念瀟瀟的雨聲,漉漉的溼意。雨落在天台山中,清晨終於漸止,出門的時候同伴還在酣眠,空氣裡滿是淡青色水汽,看似沒有下雨,衣服卻還是慢慢地溼了。可我還是捨不得回去拿傘,因為同樣溼了的還有這一路的煙樹色、溪水聲和青草味。
國清寺的早晨是清淨的,有的也只是林間沙沙的掃葉聲,可沒想到忽然一陣喧鬧,原來是幾個荷鋤穿蓑的農人趕著牛群下山來,過了橋又下了田,眨眼就消逝在路的盡頭。才詫異他們的速度,轉眼雨就唰唰地大了起來。在寺裡尋了個眺望隋塔的佳處避雨,青山翠屏就是最好背景,時有煙雲來裝點就更完美,只看塔前的雲聚雲散就能消磨不少時間。也有人走過,抬頭看一眼就匆匆離開了。
人類是無法與自然割裂獨自生存的。在這個人人自危的特殊時期裡,儘管我們還不能好好的擁抱一下今年的春天,如果可以,打開窗戶,看一看自然給予的春色,不知不覺中,湖水早已融化,泛起了陣陣波瀾,微風也吹動了甦醒後的柳芽,自古以來的春色都是如此撩人,從未例外。
蒼天垂愛,遙祝春安。
你最喜歡哪一個顏色呢?歡迎下方留言。
古色之美
青簡 著
2019年10月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戳圖購買)
從天水碧到太師青,八大色系七十餘種傳統美色
一本讀懂古人的文化生活、審美情趣
《古色之美》選取中國傳統五正色和三間色:青紅黃白黑紫綠褐,詳析八大色系七十一種傳統顏色(胭脂、藤黃、月白、藕荷……)的源流與現狀。
每個色系分三篇論述:言色、物色、行色,從字源、國寶器物,和作者旅行途中捕捉的景色三個角度,分享古色之美。分析色彩的文化隱喻,解讀古人的文化生活、審美情趣,一本讀懂色彩背後的中國文化。
七十一種經典古色、兩百張絕美攝影,精選紙張、四色印刷,完美呈現中國傳統色彩與文化之美。
內容編輯丨裡小辰
文章排版 | 裡小辰
內容引用丨《古色之美》文摘
歡迎關注
▼
▼ 古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