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食記|春分
特別的2020年,今日迎來春分。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是太陽黃經一個輪迴的開始,「分」字是指九十天之春分為兩半,自此踏入風和日麗、萬紫千紅。由此晝夜平分,冷熱均衡,一年中最好的氣候。
春暖,花開,
公園也在有序進行試開放,
大家還是要注意,不可扎堆賞春。
「雲」旅遊,「慢」踏春,對於春天的嚮往不會消減。
攝影 於新琴
食春菜 也是美好祈盼
踏春的方式其實有很多種,有人賞花,有人放風箏,還有的人是在食物之中尋春,添幾道時令好菜,享受春光,祈盼美好。
此時吃春菜,在很多地方都是傳承已久的習俗,有一句順口溜:「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應景做幾道春菜,吃一口鮮綠,不負流光美意。食春菜,不僅解饞,也是迎接春天到來的一種儀式,更包含著美好的寓意,寄託了對家宅安寧、愉悅生活、身心健康的盼望和祝福。
攝影 周小迪
春之趣,不必糾結於戶外玩賞,在廚房裡嘗鮮也不錯。
香椿芽,挑最小株新鮮的入菜,炒個雞蛋,再好不過;萵筍忌鹹,烹調時不宜放鹽過多,清清淡淡就很好味;春季補鈣首選薺菜,炒食、蘸醬涼拌、做湯都可以, 做包子或餃子餡兒,做道薺菜粥,更是加分……
攝影 周小迪
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
順應節氣的特點,飲食方面忌大熱大寒,力求中和,且春季生發季節,肝火旺盛,可多食用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瘦肉、牛奶、蜂蜜、山藥、蓮子、銀耳、蔬菜、水果等。
攝影 周小迪
春季是蔥和蒜在一年中營養最豐富,也是最嫩、最香的時候,此時食之可以預防春季最常見的呼吸道感染。
春天木旺,耗費的水分,相對大,應多飲水、粥、湯,可清除乾熱補充體內水分的流失。
作為生長發育的季節,枯木逢春,肝膽之氣生發,應該吃一些具有升發之性、味道偏於辛辣的食物,鼓舞肝膽之氣,化解冬天儲藏的能量,發散到體表,為人的體力和腦力活動提供充沛的能量。
宅家「煉」 別忘防寒春捂
即便是宅家,也可鍛鍊身體,平板支撐、深蹲、仰臥起坐、爬樓梯……都是最近的熱搜關鍵詞,或者跟著小視頻動起來也不錯。
有人調侃:動動手下廚房也算鍛鍊的方式之一。不過這多吃綠葉菜,的確有利身體健康。可以通過一些手段提高綠葉蔬菜中鈣的吸收:烹調前預先在水中焯一下,能夠有效降低草酸、植酸等阻礙鈣吸收成分的量;烹調時少加一點醋,或者配合高蛋白的食物食用,能夠將結合形態的鈣轉化為可溶性的鈣,增加吸收率;烹調時不要放太多鹽,否則影響鈣吸收。
綠葉菜的營養功效有很多,其中大量的鉀、鈣、鎂元素,有助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其中的胡蘿蔔素和葉黃素,有利於保護視力。一餐當中吃同樣多主食的情況下,增加綠葉菜的攝入,可以延緩餐後血糖的上升速度,預防糖尿病。綠葉菜膳食纖維含量較高,有效增加飽腹感,延緩食物在胃裡的排空速度,利於控制食量。
攝影 周小迪
天氣由寒轉暖,乍暖還寒,防寒防病是這個時節養生關鍵。春分常遇到「倒春寒」這樣的氣候現象,應做好保暖準備,老話講「春捂」,多曬太陽,常通風,保持衛生。
春季萬物復甦,請繼續注意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廚藝還可深耕,琴棋書畫、舞蹈音樂類陶冶情志的愛好也都可以嘗試,修身養性,愉悅身心。
不扎堆 賞春就在身邊
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並發出閃電,春雨不再瀟瀟,已是「花落知多少」了。
春分在傳統上還是節日和祭祀慶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也提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攝影 趙怍忱
春分在古時可算是踏青的開始。婦女小孩往往這天會去放風箏,並在風箏上寫上祝福;男女老少也習慣這天簪花喝酒;包括去到野外挑野菜;各地還有「豎蛋」的習俗,豎起的是心願,玩法不難而富於趣味性。據說主要是因為這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處於「力」的相對平衡的狀態。
不過這特別的日子裡,還是要儘可能慎重,不能大意。
如期而至的時節,享受美好春光的同時,務必戴好口罩,積極配合工作人員的工作,不扎堆,閒庭信步,時刻注意自身安全,感受特別的春日愜意。
(據資料整理)
#春分準備吃啥好吃噠?#
請留言or私信好吃君
監製 | 大睿
編輯 | 流食吳小兜兒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