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守初心 泥泥狗非遺傳承人許述章:泥塑匠心 守護民間藝術的活...

2020-12-18 央廣網

央廣網周口11月15日消息(記者 汪寧 通訊員 張珍珍 段鈺)淮陽位於豫東周口市境內,古稱宛丘、陳州,地處黃淮平原中心位置,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淮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華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和長眠,這裡亦是中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

厚重的歷史文化為淮陽留下了許多名勝和豐富的民俗活動,每年二月二到三月三這長達一個月的太昊陵廟會上,泥泥狗、擔經挑、布老虎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精彩紛呈,而泥泥狗尤受受香客遊人們的青睞。

「泥泥狗」是太昊陵廟會出現的所有泥玩具的總稱,傳說是從伏羲時代就流傳下來的泥塑藝術品。2009年,「泥泥狗」被列為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69歲的許述章先生,是一位醉心於製作泥泥狗的手藝人,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自幼跟隨祖輩學藝,至今已有40餘年藝齡。

據許述章講,他對泥泥狗產生興趣,是因為小的時候有一次看爺爺做泥泥狗做得十分投入,喊他吃飯他也不應,自己就好奇泥泥狗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魔力。爺爺看許述章很感興趣就問他願不願意試試。許述章接過了爺爺手中膠泥照葫蘆畫瓢捏成了一隻泥猴,爺爺覺得他做得有模有樣。從那以後許述章也參與到泥泥狗製作中,農閒時跟著爺爺和爸爸做。慢慢地,許述章把爺爺和父親會做的造型都試著做了一遍,對於泥泥狗的形象、製作技巧都熟稔於心。

許述章製作泥泥狗基本上遵從爺爺、父親那裡傳下來的方法,根據造型尺寸,製作方式可分為手捏、模製兩種。程序大體分打泥、搓坯、捏制、扎孔(又叫打眼)、染色、點花幾步。許述章所用的原材料是淮陽當地的黃膠泥,這種泥質細、孔隙少且又黏又硬,捏出的泥泥狗不裂不變形。淮陽當地有句俗話:「打好泥,泥打好,伏羲靈狗遍地跑!」說的就是打泥的重要性。

淮陽人捏泥泥狗的習俗由來已久,太昊陵周邊的十裡八村,上至耄耋老人,下到頑皮孩童,不少人都能隨手捏幾個小玩意兒。這一古老傳統的手藝一代傳一代,延續了幾千年。時光荏苒,歲月更迭,如今這種從遠古走來的藝術「活化石」也正在經歷著傳統與創新的磨合,在「變」與「不變」的碰撞中,煥發出獨特的魅力。

據許述章介紹說,他的泥泥狗在外觀造型上基本沒有做什麼改變,還是祖上傳下來的那樣,造型大膽變形,著重表現重點部位,紋樣和線條很是概括和簡練。例如,「人面猴」的造型就是上肢略去不塑,下肢也表現得十分矮小,但要著力刻畫頭部和繪有女性生殖符號的軀幹部位,給人一種重點突出、一目了然的感受。泥泥狗身上所繪的紋樣種類豐富,但概括地說主要有太陽紋、女陰紋、馬蹄紋、三角紋、葉紋等,這些紋樣、造型和線條無不與生殖崇拜、圖騰崇拜和祈福避邪有關。

而在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泥泥狗的製作工藝也不斷改進。現在許述章使用的是廣告色,既方便又環保。染色上色用的工具也從削尖的高粱秸換成了毛筆,這樣染色的時候不僅可以浸染,還可以反覆地刷。

為了將製作泥泥狗這門古老的手藝傳承下去,許述章說服兒子許品接過泥泥狗手藝的接力棒。

據許述章講,前些年村裡的年輕人基本都去大城市打工謀生去了,留下製作泥泥狗的寥寥無幾,而這些年國家對於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重視,創作的環境好了,生活沒有了後顧之憂,自己家更要堅持做下去,發揚這門古老的技藝。

在交談中記者了解到,許述章的妻子家中長輩也是做泥泥狗的,兩人在太昊陵賣泥泥狗時相識,幾十年來相濡以沫。更巧的是,許品的妻子家中同樣做泥泥狗。所以許品決定留在家中繼承祖傳的手藝,她亦是十分支持。對此許述章還曾開玩笑道:「這就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許品在繼承手藝的同時,亦從市場著眼,和父親一起設計完善了「十二生肖」系列泥泥狗,開發出了傳統泥泥狗中缺乏的蛇和鼠的造型,深受大家的喜愛。

相關焦點

  • 嵩山有位「泥人劉」,巧手匠心釋百態!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劉永佔,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劉永佔,1961年生於河南登封,自幼受家傳泥塑藝術的薰陶,酷愛泥塑藝術。
  • 非遺廣東|「泥鬼」——吳川泥塑
    吳川泥塑分布於吳川市梅菉城區及市轄多個鄉鎮。相傳唐末宋初由遷移至此的佛山廖嶺居民,把石灣陶藝傳入後衍變而來。當地又流傳明朝初年,鄉民不滿皇帝派官吏四出選美,便於鬧元宵時捏制泥塑,把皇帝、皇后形象塑成鬼一般醜陋,並稱為送「泥鬼」。吳川泥塑俗稱泥鬼,塑制、展示、觀賞泥塑成為當地鬧元宵一項盛大而獨特的節日活動,據說皆源自這一民間故事。
  • 第五屆中國(濰坊)民間藝術博覽會精彩紛呈
    本屆展會以「傳承民間藝術,賦彩美好生活」為題,既注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匠心精神,又特別關注民間藝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集中展示與時代同步伐、反映豐富群眾美好生活的創新成果,體現民間藝術的恆久魅力。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文聯民間藝術中心對展會高度重視,指導審定籌展方案,全程參與組織協調,全國共有十八個省市100餘名民間藝術家參展。
  • 彩泥塑藝人陳德毅玩活手中這把泥
    正在製作泥塑的陳德毅。彩泥塑作品。陳德毅是吳忠市市級彩泥塑非遺傳承人,在他的工作室,擺滿了他親手製作的泥塑作品,有的完工了,色彩豔麗、造型生動;有的還在進行中,泥巴的土褐色裡,仿佛藏著呼之欲出的靈氣,只要再來幾筆顏色,就能活了一般。這手中的一把泥,被他玩成了藝術品。
  • 張華偉雙手託起土生金(泥泥狗)聚寶盆
    2002年3月加入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2006年9月加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泥泥狗非遺項目傳承人張華偉土和金都是古人為了說理而所取的象的表述,土生金表明了我們現在所處的物質世界的一個變化規律。此前人類的一切生產生活都是在土地上發生。
  • 「80後」泥塑非遺傳承人...
    一坨坨普通的泥巴在他手中「復活」,變成一個個各具神態、栩栩如生的泥塑……在眉山市仁壽縣龍正鎮一處老舊的糧倉裡,38歲的欽齋泥塑第七代傳承人李長青正在創作尚未完成的泥塑。日前,他獲得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提名,對於他來說,這不僅是份榮譽,也是一份責任。川派欽齋泥塑技藝第一代傳人是個武舉人!
  • 以匠心守初心 淮陽蘆葦畫非遺傳承人葛磊:用匠人手藝助殘扶困
    葛磊,淮陽非遺蘆葦畫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淮陽縣金穗子蘆葦工藝有限公司經理,祖上世代傳承蘆葦畫,到他這裡已經是第五代了。在部隊期間,葛磊結識了同是非遺傳承人的河北姑娘谷穗,谷穗家祖輩也是做蘆葦畫的,兩人一見鍾情,結為良緣。興趣相投,志向無異,兩人的日子歡樂融洽、幸福美滿。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11年8月,葛磊的弟弟突患腦梗,雖經多家醫院搶救保住了生命,但卻成了植物人。
  • 大吳泥塑:指尖上的傳承
    吳維清,1956年生於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大吳泥塑第25代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大吳泥塑省級非遺傳承人。 普通的泥在他手裡, 不到幾天時間, 一尊活靈活現的人物就產生了。 他把大吳泥雕演繹得如魚得水, 傳統在他手裡變得更加如火如荼……
  • 高密撲灰年畫傳承人呂蓁立:匠心勾勒傳統之美
    :匠心勾勒傳統之美。中國青年網記者 韓玉 攝  撲灰年畫是山東高密特有的民間畫種,與剪紙和聶家莊泥塑並稱為高密三絕。撲灰年畫來源於廟宇壁畫和民間文人畫,始見於明代成化年間,盛行於清代,清末民初逐漸走向沒落。撲灰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一過秋收,高密便迎來全國各地前來買年畫的畫商。
  • 700名小學生創作30米泥塑
    「哇,原來吳川泥塑做起來這麼好玩,簡直栩栩如生!」「跟著大師,我和小夥伴們親手做泥塑,對非遺更加感興趣了!」……12月27日,記者從吳川了解到:吳川當地700多名小學生日前在今年71歲的吳川籍藝術家簡向東悉心指導下,集體創作了一條長度達30米的「人龍舞」大型泥塑,用寓教於樂的方式來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吳川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泥塑作為「吳川三絕」之一,享譽海內外,大批泥塑製作的能工巧匠多次應邀到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昆明等地製作泥塑展出、參賽,屢獲殊榮。
  • 行走大運河 | 斷航的運河,流傳的泥咕咕
    西楊玘村又是濬縣泥咕咕的集中產地,位於大伾山風景區東邊,與隋朝黎陽倉僅僅一路之隔,素有「中國泥玩具之鄉」、「中國泥塑第一村」的稱呼。這裡的泥咕咕歷史悠久,有著濃厚的民間特色,造型古樸,別致誇張,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興趣小組•「泥貓」課程•學科融合——南湖區餘新鎮中心小學...
    近年來,餘新鎮中心小學結合餘新地域特色,構建了基於餘新本地文化的「餘賢課程」,將「泥貓」作為地方教育資源引入學校教育,開創了「泥貓」課程,為學校傳承非遺提供了值得借鑑的新範式。「泥貓」都說曹王好,可惜傳人不好找曹王泥塑因出自曹王廟而得名,曹王廟一帶民間做泥貓、泥菩薩的歷史悠久。
  • 非遺廣東|「翁仔屏」——泥塑(大吳泥塑)
    清中葉至民國初年,大吳泥塑進入鼎盛期,製作作坊遍及全村,幾乎人人會泥塑,產銷鋪戶有60多家,以吳潘強為突出代表的泥塑匠師達100多人,並創造了貼塑、浮花雕等新技藝,其塑品遠銷東南亞多個國家。1958年成立頗有規模的大吳泥塑工藝廠後,又進入了新的興旺發展期,21世紀初該村還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泥塑、貼塑之鄉)」。
  • 中國(濰坊)民間藝術博覽會明日在濰坊開幕
    博覽會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濰坊市人民政府主辦,由中國文聯民間文藝中心、山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共濰坊市委宣傳部、濰坊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是挖掘傳承民間藝術瑰寶、展示交流民間藝術創新成果、繁榮發展民間藝術市場、持續打造濰坊「中國民間文藝之鄉」品牌的國家級民間藝術盛會,已在濰坊成功舉辦四屆,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深受民間藝術界和廣大市民歡迎。
  • 匠心的煉成—「國寶級大師」熊應華:雕非遺之美 琢匠人之心
    其中,攬獲了二等獎、最佳音效獎、最佳人氣獎三大獎項的微電影《木雕熊》,講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通山木雕傳承人熊應華多年如一日,打磨木雕技藝,傳承非遺文化的故事。新聞專欄——「匠心的煉成」邀請熊應華之女、同樣也是通山木雕傳承人的熊寶杏,鹹寧市檔案館館長李城外,講述熊應華的「大師之路」。
  • 掌上非遺平臺推出「我為非遺代言」大型主題公益行動計劃
    本次活動旨在「弘揚匠心精神,傳承非遺文化」,讓非遺文化真正「活起來」,達到活態傳承的目的。活動面向全國非遺傳承人、工美大師、書畫藝術家、老字號企業、行業協會以及文化組織機構、文化行業從業領導、工作人員、手工藝踐行者,徵集「我為非遺代言」短視頻。讓非遺大師和民間藝術家從幕後走出來,讓他們自己面對鏡頭,講述傳承經歷,介紹他們眼中的非遺技藝,為自己代言。
  • 傳承匠心守護愛 「致匠心·愛心在身邊」公益盛典暨大型助殘活動...
    伴隨著溫暖的樂聲,「十大匠心人物」、「愛心守護者」依次上臺領獎。他們雖然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卻同樣擁有匠心精神,面對厄運不屈不撓,亦或是在公益道路上堅守初心。中國口足書畫家聯誼會副會長、中國無臂七子藝術館館長。
  • 惠安木雕非遺傳承人賀耀輝:匠心創新傳承
    惠安木雕興於唐、五代,成熟於宋元,明清時步入巔峰,源於中原文化的雕梁畫棟,是與建築雕刻相輔相成並流傳至今的民間藝術。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隨著木雕技藝的發展,其因造型優美、雕刻精細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也因此湧現出不少工藝美術大師,惠安木雕非遺傳承人賀耀輝就是其中一個。
  • 以匠心精神塑造品牌靈魂 小罐茶成功入選2020匠心品牌名單
    日前,由匠心品牌網、環球輿情調查中心聯合主辦的匠心品牌評選工作正式落下帷幕。小罐茶曾歷時3年多,遍訪國內無數茶農、茶企、行業專家,以永不放棄和追求極致的匠心精神,試圖為茶行業品牌化發展尋找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小罐茶團隊邂逅了中國非遺制茶大師,他們對於制茶技藝的鑽研與匠心精神,與小罐茶追求極致的初心不謀而合。每一位非遺傳承人都擁有幾十年的制茶經驗,他們用一輩子的時間探索制茶技藝,對茶葉品質有著極致的追求。
  • 抖音電商年貨節打造匠心專區 百款非遺好物讓年味更濃鬱
    中新網1月7日電 1月4日至20日,抖音電商年貨節特別打造「匠心好貨」專區,攜手美食、服裝、雕刻等領域的傳統手藝人,為用戶精心準備了百款匠心好物,並帶來秒殺價格、超級直播間等福利,讓大家足不出戶逛集市,輕鬆選購新年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