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周口11月15日消息(記者 汪寧 通訊員 張珍珍 段鈺)淮陽位於豫東周口市境內,古稱宛丘、陳州,地處黃淮平原中心位置,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淮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華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和長眠,這裡亦是中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
厚重的歷史文化為淮陽留下了許多名勝和豐富的民俗活動,每年二月二到三月三這長達一個月的太昊陵廟會上,泥泥狗、擔經挑、布老虎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精彩紛呈,而泥泥狗尤受受香客遊人們的青睞。
「泥泥狗」是太昊陵廟會出現的所有泥玩具的總稱,傳說是從伏羲時代就流傳下來的泥塑藝術品。2009年,「泥泥狗」被列為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69歲的許述章先生,是一位醉心於製作泥泥狗的手藝人,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自幼跟隨祖輩學藝,至今已有40餘年藝齡。
據許述章講,他對泥泥狗產生興趣,是因為小的時候有一次看爺爺做泥泥狗做得十分投入,喊他吃飯他也不應,自己就好奇泥泥狗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魔力。爺爺看許述章很感興趣就問他願不願意試試。許述章接過了爺爺手中膠泥照葫蘆畫瓢捏成了一隻泥猴,爺爺覺得他做得有模有樣。從那以後許述章也參與到泥泥狗製作中,農閒時跟著爺爺和爸爸做。慢慢地,許述章把爺爺和父親會做的造型都試著做了一遍,對於泥泥狗的形象、製作技巧都熟稔於心。
許述章製作泥泥狗基本上遵從爺爺、父親那裡傳下來的方法,根據造型尺寸,製作方式可分為手捏、模製兩種。程序大體分打泥、搓坯、捏制、扎孔(又叫打眼)、染色、點花幾步。許述章所用的原材料是淮陽當地的黃膠泥,這種泥質細、孔隙少且又黏又硬,捏出的泥泥狗不裂不變形。淮陽當地有句俗話:「打好泥,泥打好,伏羲靈狗遍地跑!」說的就是打泥的重要性。
淮陽人捏泥泥狗的習俗由來已久,太昊陵周邊的十裡八村,上至耄耋老人,下到頑皮孩童,不少人都能隨手捏幾個小玩意兒。這一古老傳統的手藝一代傳一代,延續了幾千年。時光荏苒,歲月更迭,如今這種從遠古走來的藝術「活化石」也正在經歷著傳統與創新的磨合,在「變」與「不變」的碰撞中,煥發出獨特的魅力。
據許述章介紹說,他的泥泥狗在外觀造型上基本沒有做什麼改變,還是祖上傳下來的那樣,造型大膽變形,著重表現重點部位,紋樣和線條很是概括和簡練。例如,「人面猴」的造型就是上肢略去不塑,下肢也表現得十分矮小,但要著力刻畫頭部和繪有女性生殖符號的軀幹部位,給人一種重點突出、一目了然的感受。泥泥狗身上所繪的紋樣種類豐富,但概括地說主要有太陽紋、女陰紋、馬蹄紋、三角紋、葉紋等,這些紋樣、造型和線條無不與生殖崇拜、圖騰崇拜和祈福避邪有關。
而在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泥泥狗的製作工藝也不斷改進。現在許述章使用的是廣告色,既方便又環保。染色上色用的工具也從削尖的高粱秸換成了毛筆,這樣染色的時候不僅可以浸染,還可以反覆地刷。
為了將製作泥泥狗這門古老的手藝傳承下去,許述章說服兒子許品接過泥泥狗手藝的接力棒。
據許述章講,前些年村裡的年輕人基本都去大城市打工謀生去了,留下製作泥泥狗的寥寥無幾,而這些年國家對於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重視,創作的環境好了,生活沒有了後顧之憂,自己家更要堅持做下去,發揚這門古老的技藝。
在交談中記者了解到,許述章的妻子家中長輩也是做泥泥狗的,兩人在太昊陵賣泥泥狗時相識,幾十年來相濡以沫。更巧的是,許品的妻子家中同樣做泥泥狗。所以許品決定留在家中繼承祖傳的手藝,她亦是十分支持。對此許述章還曾開玩笑道:「這就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許品在繼承手藝的同時,亦從市場著眼,和父親一起設計完善了「十二生肖」系列泥泥狗,開發出了傳統泥泥狗中缺乏的蛇和鼠的造型,深受大家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