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廣東|「翁仔屏」——泥塑(大吳泥塑)

2020-12-22 廣東省非遺促進會

大吳泥塑,俗稱大吳安仔,主要分布於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和顏厝西村,故又有浮洋彩塑等稱謂。

發展史

始於南宋末年大吳村始祖吳定首創「大斧批」人像捏塑,明中葉隨著潮州木偶戲的盛行,大吳泥塑木偶頭像和人物塑像迅速發展。

清中葉至民國初年,大吳泥塑進入鼎盛期,製作作坊遍及全村,幾乎人人會泥塑,產銷鋪戶有60多家,以吳潘強為突出代表的泥塑匠師達100多人,並創造了貼塑、浮花雕等新技藝,其塑品遠銷東南亞多個國家。

1958年成立頗有規模的大吳泥塑工藝廠後,又進入了新的興旺發展期,21世紀初該村還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泥塑、貼塑之鄉)」。

泥人像

大吳泥塑以人物塑像為主,題材豐富,門類繁多。既有取材於潮劇、民間傳說、古代小說精彩場面的文身、武景、大斧批、臣景、文寸等,又有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造型達120多種的「泥頭絹衣」臉譜頭像;既有各路仙、佛、神的造像,又有俗稱「雜錦」,充滿童真奇趣的胖娃娃、雙童、鯉魚童等玩具塑像。

大吳泥塑尤以即時為活人捏塑肖像最具代表性,為名師高手方有的超群技藝,傳說當年吳潘強大師為地方名流塑像,其畢肖酷似傳神,令真人無不驚嘆稱絕。

製作藝

大吳泥塑專以村西約80畝田中,半米深處的無沙礫、粘性強的米黃色田泥為材料,製作工藝包括煉泥、捏塑、燒坯、彩繪等多道程序,有雕、塑、捏、貼、刻、印、劃、彩等複雜技法。

捏塑工藝中的貼塑是大吳泥塑極具創造性的造型手法和獨特技藝,主要用於古裝戲曲人物的穿戴裝飾。

貼塑是在塑形坯胎上沾貼各色衣袍冠履佩戴,製作方法先把泥團輾成薄至一毫米的泥片板,再用模具印出各種衣袍式樣,經修整後裹在泥坯身上,然後又以各式各樣精心雕刻的大小模具,在薄泥片上壓印出千姿百態的形紋圖案浮花雕,再非常細心地分別粘貼在各類行當角色塑像的衣袍、衫裙、官冠、頭盔、鎧甲、披肩以至腰帶、袖口上。

貼塑的像坯經煨燒和彩繪,產生了特別強烈的浮雕藝術效果,更顯出貼塑的精美精巧精緻,堪稱絕活。

大吳泥塑歷史悠久,技藝獨特,工藝精湛,貼、印、彩完美結合,自成一體。臺灣吉特利美術館典藏的一批清末大吳彩塑,雖逾百年,至今仍色彩鮮豔,造型完好,就是其自身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的活見證。

2008年,大吳泥塑已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焦點

  • 大吳泥塑:指尖上的傳承
    中國三大泥塑之潮州的大吳泥塑,發端於南宋,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中國三大泥塑。 「銀湖小姐,大吳翁仔」,是廣東潮州民間一句俗語,讚賞潮州市潮安區大吳村的「土翁仔(泥塑)」工藝美妙絕倫。這項在當地代代相傳800多年的手工藝,鼎盛時期幾乎「戶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吳泥塑步入寒冬,「家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的景象不復存在。但總有一些人,甘願忍受寂寞,憑著對藝術的執著和熱情,挺過寒冬一路堅守。
  • 大吳泥塑:指尖的文化傳承
    ↑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工作室,吳漫展示自己的獲獎作品《泥之舞》(4月10日攝)。大吳泥塑,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三大泥塑之一,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大吳泥塑製作採用雕、塑、捏、貼、刻、印、彩等技法,作品以戲劇故事人物組合、人物頭像為主,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今年64歲的吳維清從小隨父學藝,醉心於大吳傳統泥塑、貼塑藝術,2018年當選大吳泥塑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 非遺廣東|「泥鬼」——吳川泥塑
    吳川泥塑分布於吳川市梅菉城區及市轄多個鄉鎮。相傳唐末宋初由遷移至此的佛山廖嶺居民,把石灣陶藝傳入後衍變而來。當地又流傳明朝初年,鄉民不滿皇帝派官吏四出選美,便於鬧元宵時捏制泥塑,把皇帝、皇后形象塑成鬼一般醜陋,並稱為送「泥鬼」。吳川泥塑俗稱泥鬼,塑制、展示、觀賞泥塑成為當地鬧元宵一項盛大而獨特的節日活動,據說皆源自這一民間故事。
  • 700名小學生創作30米泥塑
    「哇,原來吳川泥塑做起來這麼好玩,簡直栩栩如生!」「跟著大師,我和小夥伴們親手做泥塑,對非遺更加感興趣了!」……12月27日,記者從吳川了解到:吳川當地700多名小學生日前在今年71歲的吳川籍藝術家簡向東悉心指導下,集體創作了一條長度達30米的「人龍舞」大型泥塑,用寓教於樂的方式來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吳川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泥塑作為「吳川三絕」之一,享譽海內外,大批泥塑製作的能工巧匠多次應邀到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昆明等地製作泥塑展出、參賽,屢獲殊榮。
  • 玩一生黃泥巴的人 黃陂泥塑非遺文化傳人陳友芳的故事
    年5月-2009年12月在深圳,意寶,輝年公司擔任雕刻師;2010年-2011年12月於黃陂雲霧山泥塑工藝廠擔任首席雕刻設計師;2017年2月被評為「武漢好手藝」工藝技能傳承大師;2016年10月被評為武漢市「泥塑非遺傳承人」右邊一排簡陋的展架上
  • 影視節目——泥塑動畫片中泥塑的起源與發展
    可以說泥塑文化歷史悠久。作為一種工藝過程的泥塑活動,是伴隨著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而廣泛起來的,因為要使得鑄造出的形狀和想像中的造型一樣,就必須先得做出一個形狀來。這種泥塑練習課程的設置使得初學者可以對一個造型進行反覆的塑造練習和修改,是雕塑專業教學的重要手段,很多美術學院至今仍在沿用。二、泥塑的發展泥塑的發展大致是與人們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習俗緊密關聯著的。
  • 「80後」泥塑非遺傳承人...
    2016年,欽齋泥塑被眉山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市級非遺項目。「欽齋泥塑源於清道光年間。」李長青一邊翻著手上的縣誌,一邊向記者介紹道,古陵州(今仁壽)張家橋慄林坡斑竹壪,有一位武舉人李有春,他常年出入市井鄉裡,世人皆知其有一馬背捏像的神技,後此技藝被他作私塾教師的孫子李欽齋發揚光大。
  • 【魅力玉田】玉田泥塑--泥塑之鄉尋泥人
    幾十年的捏塑積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作品受到專家認可,在京東一帶有著很高的聲譽,享有「泥人吳」的稱號。吳玉成從小跟隨父親吳樂庭學藝,而後博採眾長。他的泥塑作品在造型和著色上古樸典雅,散發出濃鬱的鄉土氣息。其作品被國內外收藏,並多次參加展演。1987年2月曾赴河北電視臺現場表演,精湛的技藝使在場的觀眾驚嘆不已,其作品譽滿省城、京都,作為文化交流遠涉法、日等國。
  • 影視節目——泥塑動畫片中泥塑的概念與分類
    泥塑在雕塑教學練習中的作用更是明顯,因為作為教學練習中的泥塑就好比拿鉛筆和橡皮進行素描練習一般,通過反覆修改和調整讓學生的技藝在練習中得到不斷的提高。可見狹義泥塑在雕塑創作和練習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重大。過去幾百年來,泥塑一贏是西方美術院校的雕塑教學和創作的重要手段。
  • 【「薪火」訪談室】鳳翔泥塑「百鍊成金」 古老藝術在傳承中獲得...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胡新明曾帶鳳翔泥塑在美國明尼蘇達州舉辦的陝西月活動上展出,受到了追捧。「我當時就想,一定要把鳳翔泥塑傳播到海外去。」 那次出國交流,胡新明帶了兩箱泥塑作品和80公斤泥巴,泥塑作品被迅速搶購一空,80公斤泥巴做出來的泥塑,完成一件就被買走一件。「我當時就立志要把鳳翔泥塑發揚光大,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泥娃娃不是泥,它是金。」言談之中,胡新明對泥塑的感情溢於言表。
  • 全球首創,鈞瓷泥塑——中國著名泥塑大師張振福鈞瓷泥塑作品欣賞
    著名泥塑大師張振福在藝術創作道路上不畏艱難,敢於探索,破解了藝術之路上出現的一個個難題,使得他的泥塑作品不斷成熟,日臻完善。從而得到藝術界的廣泛認可和普遍接受。但他永不滿足於自己取得的藝術成就,勇於嘗試,大膽創新,2015年,張振福先生在精心研究古老鈞瓷傳統工藝,有效汲取其精華的基礎上,將自己的泥塑作品與鈞瓷獨特的釉料及燒成方法進行完美結合,既保留了泥塑鄉土人物構圖造型的特點,同時又增添了鈞瓷窯變的獨特神奇效果。經過辛勤的探索,張振福於2015年6月20日成功研發出全球首創,極富生活情趣的世上獨一無二的「鈞瓷泥塑」。
  • 濟南泥塑圖文簡述山東泥塑的製作步驟
    濟南金藝林雕塑作為山東泥塑、玻璃鋼雕塑、鑄銅雕塑、佛像雕塑、不鏽鋼雕塑生產廠家,以優惠的價格、熱情的服務,期待您的電話諮詢!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那泥塑是怎樣製作而成的呢?今天濟南泥塑就為大家圖文簡述山東泥塑的製作步驟。第一步:備泥加工。將泥土放置於木盆或其他容器中,加水和成泥漿,用絲網將泥土中的沙石和雜物去掉,然後把泥漿置於太陽下,將多餘水分蒸發掉,使塑泥的軟硬程度適中。
  • 吳德寅跨界泥塑說來話長
    但世事難料,十七年後廠子倒閉,三十七歲的老吳失業了,拿了兩萬多元工齡買斷金,還能說些什麼,除了一聲嘆息……後來,機緣湊巧,化學分析出身的老吳為了養家跑起了業務,一度南下廣東、上海開發市場。得空,走在晾曬的衣物在上空飄揚的上海裡弄,穿梭在宗族觀念濃厚的廣東大小祠堂,他越發意識到自己的外鄉人身份,對北京的懷念也與日俱增。他清楚,這份情愫不單單是對親人的懷念。
  • 男明星回應泥塑粉合集,面對泥塑粉原來他們都是歡樂喜劇人
    但是這樣的粉絲在娛樂圈真的存在,而且數量還真不少,泥塑粉以泥塑自己的愛豆為樂,已經小有風氣了,很多男星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還真的會遇到有關泥塑粉的合集。哈哈,還別說,有關他們回答泥塑粉的過程還真的挺有趣的!
  • 情報站|泥塑藝術進課堂,濟南小學生泥塑作品栩栩如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互動編輯 牛耘 1月2日,壹粉「小小雨點」向齊魯晚報官方客戶端齊魯壹點情報站發來情報稱,在2021年新年來臨之際,南上山街小學教室裡傳出一陣陣歡聲笑語,學生家長代表將「泥塑」這一非物質文化帶進了學生們的課堂。與新年聯歡活動融合,舉辦了一場「民俗」主題聯歡活動。
  • 遼寧泥塑_北裔視覺放心產品
    、泥塑的分類泥塑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特質泥質材料的立體造型。包括傳統的泥塑民間工藝品,泥質人物造型,祠堂人物、寺廟人物等,另一類是用黏土塑造的模型,也就是作為立體造型教學練習和創作手段和過程的泥塑。
  • 泥塑小人「受邀」來虹口了?快隨小虹一探究竟
    舉錘採礦、專注制坯、提筆上釉……近日,幾十個造型各異的泥塑小人受邀「來到」廣中路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展廳,在櫥窗中依次排開,展示了先民制瓷的72道工序。中國古代制瓷工藝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名窯輩出,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 富德生命人壽宿州中支開展第十四屆客戶節—傳統手工泥塑藝術體驗...
    2020年7月12日富德生命人壽宿州中支在本部職場,邀請了近20組家庭參與「含章盛德,共富新篇,奮進新時代」第十四屆客戶節--傳統手工泥塑藝術體驗活動。活動開始後,工作人員向參加活動的孩子和家長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內容。隨後,由特邀的專業非遺文化傳承的老師向孩子和家長們介紹了泥塑的起源,通過泥塑作品欣賞、發展歷程、製作技巧等多方面向每個家庭、每個孩子展示傳統泥塑的魅力。
  • 【出彩新疆人】王忠民:用泥塑講好新疆故事
    新疆日報訊(記者魏紅萍報導)來到位於7坊街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王忠民雕塑藝術空間」,一個個泥塑的新疆民居很搶眼,就如同走進了鄰家院落,推開窗,就能看到正在拉家常的鄰裡、繞膝奔跑的孩子和舔食的狗兒……  王忠民說:「這些紅土都來自吐魯番市,不僅色彩能完美體現新疆民居特色,揉捏起來柔軟得像自己的肌膚,塑形之後也更能展示喀什高臺民居暖暖的生活氣息。」
  • 玩耍嬉鬧的「芭比娃娃」:宋代泥塑童戲像
    形態質樸、雅俗共賞的泥塑,體現了勞動人民精湛的手工技藝,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底蘊。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類是由女媧摶土捏制而來。民間更以泥塑祈求平安,驅邪避災。泥塑藝術在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考古工作者從兩漢墓葬中發掘了大量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泥塑藝術於唐代達到頂峰,發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展起來,許多手工藝人專門從事泥人製作,形成製作、售賣一條龍的「前店後坊」特色。元代之後,歷經明、清、民國,泥塑藝術品仍然流傳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觀賞陳設,又可供兒童玩耍,幾乎全國各地都有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