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田泥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玉田泥塑,俗稱泥人或泥笛,是一種用粘土塑造形象再經寫意彩繪而成的民間泥玩具。追塑玉田的泥塑歷史,可以說源遠流長。它的坯模造型與玉田出土的漢朝陶器酷若相似。從遠古人類在狩獵實踐中「灼土為壎」到玉田出土的陶狗、陶豬、陶馬等漢墓明器,迄至清代藝人利用燒制的陶模捏泥塑的演變,則可窺其泥塑的發生、發展歷史。究其在歷史長河中,何朝何代由何處何人引進,是何年何月何人首創?目前尚難做出定論,但循跡追蹤,可以推憶到清朝光緒年間玉田縣戴家屯貧民劉凱和西高丘吳儀泰,以捏制泥人餬口,至今已延續到第四代,參制範圍也由一家一戶發展到全村。玉田泥塑在長期流傳中,形成以戴家屯劉凱和西高丘吳儀泰為源的家族傳承並演變成五個泥塑譜系。一是劉廣田泥塑譜系;二是吳玉成泥塑譜系;三是郭沛林泥塑譜系,四是安維素泥塑譜系;五是劉俊英泥塑譜系。
1. 吳玉成泥塑譜系
(1)泥塑藝人吳玉成
吳玉成,男,出生於1934年7月,河北省玉田縣西高丘村泥塑藝人,從小酷愛泥塑藝術。幾十年的捏塑積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作品受到專家認可,在京東一帶有著很高的聲譽,享有「泥人吳」的稱號。
吳玉成從小跟隨父親吳樂庭學藝,而後博採眾長。他的泥塑作品在造型和著色上古樸典雅,散發出濃鬱的鄉土氣息。其作品被國內外收藏,並多次參加展演。1987年2月曾赴河北電視臺現場表演,精湛的技藝使在場的觀眾驚嘆不已,其作品譽滿省城、京都,作為文化交流遠涉法、日等國。1990年第十一屆北京亞運會期間展出了他的作品,頗受專家的好評。1994年10月,他的代表作《騎毛驢走娘家》入選國家文化部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在2002年、2003年、2004年唐山市舉辦的工藝美術作品展中,他的作品連續三年獲得一等獎。2005年,吳玉成自籌資金1萬元用於投入泥塑生產,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兒女、孫子、孫女也都對泥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傳承譜系
年代
姓 名
性別
出生
年月
文 化
傳承
方式
學藝
時間
居住地址
第一代
吳儀泰
男
不 祥
不詳
家族
傳承
不 詳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二代
吳樂庭
男
1895年
不詳
家族
傳承
不 詳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三代
吳玉成
男
1934年
小學
家族
傳承
1944年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四代
吳鳳忠
男
1960年
高中
家族
傳承
1978年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吳鳳玲
女
1963年
高中
家族
傳承
1978年
陳家鋪鄉代家鋪村
吳鳳順
男
1966年
大學
家族
傳承
1985年
玉田
城內
吳鳳雲
男
1969年
高中
家族
傳承
1985年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五代
吳國強
男
1986年
高中
家族
傳承
1995年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吳學青
女
1994年
初中
家族
傳承
2001年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2. 劉廣田泥塑譜系
(1)泥塑藝人劉廣田
劉廣田,男,1947年5月出生,河北省玉田縣戴家屯村人,是劉家泥塑的第三代傳人。
劉廣田自幼隨祖父劉凱,父親劉俊祥學習泥塑藝術,在8歲時就能捏塑出很多作品,如飛禽動物,古裝戲劇中的人物等,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們家的生活來源主要是靠賣泥塑作品來維持,在當時的鴉鴻橋集市上他的作品賣的非常快,很多小商販爭先向他訂購泥塑作品。
劉廣田非常勤奮好學,在泥塑加工中善於取長補短,不斷創新,他的泥塑造型具有穩中見奇,方中求圓的特點,著色明麗洗鍊。他的泥塑作品曾被國外收藏。劉廣田與吳玉成在1987年2月赴河北省電視臺現場表演,他技驚四座,譽滿省城,1990年他的作品在中國工藝美術館展出,得到了專家的讚賞。1994年10月,他的代表作《小獅子戲繡球》入選國家文化部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
劉廣田的作品曾多次參加泥塑技藝表演,很多泥塑愛好者紛紛前去觀摩學習,並且拍攝下來進行研究。
(2)傳承譜系
年 代
姓 名
性別
出生
年月
文 化
傳承
方式
學藝
時間
居住
地址
第一代
劉 凱
男
1870年
不詳
家族
傳承
不 詳
散水頭鎮戴家屯村
第二代
劉俊祥
男
1907年
私塾
家族
傳承
上世紀20年代
散水頭鎮戴家屯村
劉俊英
女
1922年
無
家族
傳承
上世紀3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三代
劉廣田
男
1947年
小學
家族
傳承
上世紀50年代
散水頭鎮戴家屯村
劉玉玲
女
1949年
小學
師 傳
上世紀5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四代
王義元
男
1958年
小學
師 傳
上世紀70年代
散水頭鎮戴家屯村
王興普
男
1963年
初中
師 傳
上世紀70年代
散水頭鎮戴家屯村
張世祥
男
1965年
初中
師 傳
上世紀70年代
散水頭鎮戴家屯村
劉元申
女
1968年
初中
師 傳
上世紀70年代
散水頭鎮戴家屯村
3. 郭沛林泥塑譜系
(1)泥塑藝人郭沛林
郭沛林,男,1940年出生,河北省玉田縣西高丘村人,自幼與父親郭慶雲學習泥塑藝術,是郭家泥塑的第三代傳人。
郭沛林自幼虛心好學,刻苦鑽研泥塑藝術,掌握了泥塑藝術中的許多精華,在長期大量的摸索實踐中,他的泥塑手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信手捏來即能活靈活現。郭沛林每天能捏塑1000多件作品,由於超負荷地捏塑勞動,以致手指關節嚴重變形。他的作品大氣,灑脫,形象逼真,種類達300種,代表作有《穆桂英掛帥》、《雄雞報曉》等。自1990年後其作品多次參加省、市、縣舉辦的工藝、美術作品展覽。
郭沛林的三個子女,郭寶輝、郭穎、郭寶玲也都喜愛泥塑藝術,從小學會了父親的手藝,掌握了泥塑藝術的精髓。
(2)傳承譜系
代名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文化
傳承方式
學藝時間
居住地址
第一代
郭士旺
男
不詳
不詳
家族傳承
不詳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二代
郭慶雲
男
1913年
私塾
家族傳承
上世紀2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郭慶祥
男
1920年
私塾
家族傳承
上世紀3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三代
郭沛林
男
1940年
小學
家族傳承
上世紀5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郭沛明
男
1944年
小學
家族傳承
上世紀5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四代
郭寶輝
男
1964年
高中
家族傳承
1975年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郭 穎
男
1967年
大學
家族傳承
1978年
玉田城內
郭寶玲
女
1966年
高中
家族傳承
1975年
鴉鴻橋鎮
4. 安維素泥塑譜系
(1)泥塑藝人安維素
安維素,女,生於1923年,河北省玉田縣西高丘村人。自幼心靈手巧,喜好泥塑藝術,6歲跟隨父親安在勝學藝,16歲嫁給本村王世傑,並生有兩子,丈夫在上世紀50年代去世。
丈夫的離去,將生活的重擔全部落在了安維素一人身上,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重負下,安維素靠著自己精湛的泥塑手藝,不分晝夜拼命地幹活,捏出大量的泥塑作品拿到集市上去換取生活必需品,換取零花錢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安維素擅長捏塑鳥類、動物、生活用具等,她的作品小巧精緻,色彩鮮亮。小的如拇指,大的如手掌左右,代表作品《小老虎》《小鴿子》等。
二十世紀50、60年代,泥塑的鼎盛時期,安維素硬是憑著自己的辛勤勞作,憑著自己的泥塑手藝,供兩個兒子上學,並為兒子蓋起了新房,兩個兒子在母親的影響下,學會了泥塑手藝。他們母子三人大多晚上捏塑,白天去賣。正如歌謠所唱「夜裡削小笛,白天畫泥人,泥人一上集,就賺一石米,閒日下莊喊,破爛換泥人」。
(2)傳承譜系
代名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文化
傳承方式
學藝時間
居住地址
第一代
安有紅
男
不詳
不詳
家族傳承
不詳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二代
安在勝
男
1892年
不詳
家族傳承
不詳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三代
安維素
女
1923年
無
家族傳承
1930年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安維榮
男
1925年
無
家族傳承
1935年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四代
王振功
男
1942年
小學
家族傳承
1950年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王振英
男
1950年
初中
家族傳承
1958年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5. 劉俊英泥塑譜系
(1)泥塑藝人劉俊英
劉俊英,女,生於1922年,河北省玉田縣戴家屯村人,自幼隨父劉凱學習泥塑藝術。18歲嫁到西高丘村,丈夫劉之儀也是泥塑愛好者。在婚後的生活中,夫妻二人共同研究,切磋泥塑藝術。在捏塑中以劉俊英為主,丈夫劉之儀幫下手。
劉俊英的泥塑作品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是遠近聞名的女泥塑藝人。代表作有《豬八戒背媳婦》。除了泥塑她還擅長糊泥人(泥團上套製紙筒)主要是糊「搬不倒」,她糊的「搬不倒」色彩亮麗,做工精細,表面如瓷器般光滑,很多人慕名前去爭購。
二十世紀50、60年代,劉俊英的泥塑作品,尤其是「搬不倒」在京、津、唐一帶廣為流傳,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1990年後劉俊英的「搬不倒」又頻頻走進省、市、縣的各大工藝美術作品的展廳。受到專家和觀眾的青睞。
(2)傳承譜系
代名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文化
傳承方式
學藝時間
居住地址
第一代
劉 凱
男
1870年
不詳
家族傳承
不詳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二代
劉俊祥
男
1909年
私塾
家族傳承
上世紀2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劉俊英
女
1922年
無
家族傳承
上世紀3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三代
劉瑞華
男
1952年
初中
家族傳承
上世紀7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劉瑞生
男
1957年
初中
家族傳承
上世紀7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劉瑞紅
女
1960年
高中
家族傳承
上世紀8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四代
劉宣
男
1978年
高中
家族傳承
1988年
劉紅
女
1983年
高中
家族傳承
1990年
玉田泥塑在歷史的長河裡經歷了孕育、形成、興盛、沉寂、搶救、復甦以及「民保工程」的弘揚、開發期。自清光緒到20世紀60年代初,玉田民間泥塑正處於繁衍流傳的成熟、興盛期,集市上泥塑攤點長達0.5公裡,形成了泥人一條街,來往北京、天津、東北各地的商販爭相購買。
玉田泥塑1986年進入搶救、復甦以來,又有了新的起色和發展。1993年12月被國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塑)。
玉田泥塑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從音響上分:有口吹類;從韻致上分:有手動類;從品種上分:有神話故事、飛禽動物、古裝戲劇、現實生活等四大品種。在四大品種中,其神話故事、古裝戲劇人物源於天津楊柳青年畫,如白粉打底、敷以紅、黃、綠、黑、蘭各色,明顯有借鑑畫風的特點。另外,在上述品種中,口吹類佔350多種,手動類佔80多種。
玉田泥塑作品取材歸宗制類,可分為四類,一取才於古代神話傳說,如《八仙過海》《天女散花》等;二取材於戲劇人物,如《楊家將》《西遊記》中的人物,穆桂英和豬八戒等,三是取材於飛禽走獸、大公雞、獅子狗、小黑驢等;取才於現實生活中的如《新媳婦回娘家》、兒童騎摩託等。在四大品種中,神話故事、古裝劇人物源於天津楊柳青年畫,如白粉打底,以紅、黃、綠、黑、藍各色,借鑑畫風的特點。從音響上分,有口吹類,從韻致上分,有手動類。
口吹類主要有半彩塑和全彩塑(內裝葦笛)以及泥哨等發音製品。
手動類。有梆琅鼓、(外星打棍、兔皮)搬不倒(泥團上套製紙筒)、小跑鼠(內置皮筋)等。
玉田泥塑的規格,最小的如拇指大,一般的大如手掌左右,最大的可任意訂做,其泥玩具最主要的半彩塑和全彩塑的殼塑製品。
玉田泥塑,造型塑穎,結構合理,配以各種顏色的寫間彩繪,更加婀娜嫵媚,栩栩如生。
玉田泥塑,即著重傳統手法,又敢於探索新路,有其獨具特徵,第一,取土嚴格,經篩過濾,剔除雜質,合泥細膩,保證了做成的毛坯不裂紋,不變形,表面興潔,易於著色;第二,色彩豔麗,描繪潑辣,僅用紅綠黃黑四種顏色,採用大寫間的表現手法,三溝兩抹,作的輪廊及細節描畫的淋漓盡致,所用顏料經過膠化處理,塗於泥人表面。更加光彩奪目生動清新;第三模具精巧,摹擬準確,模、手並用,製品多樣。
玉田民間泥塑,從清光緒年間形成算起,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說它是一種用泥土為捏塑對象,經過彩繪後供垂髫當樂器把玩的泥壎。堪稱小彩塑,一般習慣稱之為泥人、泥笛或泥玩具。其基本特徵有如下幾點:(1)隨著勞動人民對美的發現、創造、應用、欣賞能力的提高和對未來的嚮往,從而產生精神文明需求特徵。(2)既有源於對原始泥塑的本能繼承,也有對年畫、雕影、剪紙、風箏等色彩上的廣泛吸收以及對水墨的運用。因而,具有多源性特徵。(3)不僅類別多、品種全,而且又有廣泛的生活題材和傳統故事題材,固存在內容豐富性特徵。(4)以樂彩見長,聲情並茂,在京東一帶絕無僅有。所以又有獨特性特徵。(5)音響與韻致採用對客觀事物的擬聲、仿形、達意、傳情、描事等手法而構成相應的繁多品種。因此,又具有摹擬性特徵。
玉田民間泥塑,在京東一帶佔有著重要地位,是專家和學者所公認的。中國民間工藝大師張仃先生多次在全國民藝大會上提出「挖掘、整理、保護、研究、開發」的戰略思想。其玉田泥塑也倍受張仃先生讚賞,並肯定了兩點價值:
一、學術價值。在中國民間泥塑史中,主要泥塑的產地有:北京、天津、陝西、無錫、河南、山東、河北等。而玉田民間泥塑在河北泥塑中首屈一指。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別具一格。發掘搶救和保護玉田泥塑,不僅會豐富和完善中國民間泥塑史,而且對提高地方知名度,將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實用價值。「挖掘、整理、保護、研究、開發」玉田泥塑,對玉田經濟的繁榮,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藝術欣賞品位,構建和諧社會,將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玉田泥塑雖然在縣政府和有關領導的大力扶持下,作了許多發掘、搶救、繼承、弘揚工作,但仍有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當年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已發生變革。過去幾個村都做泥玩具的氛圍不復出現。因此,集市上的展示平臺已被新生商品所替代。
(二)一些頗有造詣的泥塑藝人相繼謝世,有的絕技藝人改行經商。
(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精神文明程度和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因此使文化表現形式不斷更新完善,諸如手工藝玩具飾品的更新換代,生產商貿習俗和消費習俗,人生禮俗以及文化空間的變幻等。從而淡化了過去的泥塑玩具。兒童玩泥笛的場面已經不再被人看到。
據調查,20世紀80年代初期,來到西高丘村,就像落入了泥人的世界,大街小巷的院子裡,遍地曬滿剛剛脫模的毛坯;屋內到處擺列更彩繪已畢的成品。放眼四顧,儘是千軍萬馬,琳琅滿目,五彩繽紛,令你眼花繚亂,心曠神怡,情不自禁地笑語衝喉。玉田泥塑上世紀80年代,引起了國內外行家矚目。1981年11月,中國美術館派運專家來玉田調查,1985年,法中友好協會負責人古萊姆派人購買200件泥塑作品帶回法國。1986年進入搶救、復甦以來,又有新的起色和發展。1993年2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塑)。
玉田泥塑風光不在,發展面臨瀕危。當年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已發生變革,集市上的展示平臺已被新生玩縣所代替。為搶救這一民間瑰寶,玉田縣文體局制定了《民間泥塑開發保護方案》,並組織實施指導吳玉成自籌資金恢復泥塑生產,目前年生產能力已達個2萬個。實施招商引資,發展泥塑產業,把泥塑定位為旅遊產品,設計包裝,通過旅遊景點進行推銷。2005年11月14日—20日泥塑樣品在上海中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上展出。2006年1月份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保護玉田泥塑的根本出路是國家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作為文化遺產予以保護。
實行靜態保護:進一步全面深入細緻地開展「玉田民間泥塑」的挖掘、整理、保護、研究、開發工作;將普查資料歸類、整理、存檔;進一步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工作,並把這些研究成果編纂成書,予以出版。
實行動態保護:建立東西高丘兩個泥塑文化生態保護村。而且要對西高丘實行重點保護;發展泥塑生產,發動西高丘10戶農民投入製作;由玉田縣文化館組織開展泥塑藝術普及教學,培養新一代泥塑能手,不斷提高泥塑製作水平。從根本上解決玉田民間泥塑的傳承難題。
玉田泥塑是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地域文化精華,結合玉田旅遊的發展,開發出有說頭、有看頭、有玩頭的旅遊產品,滿足旅遊者的文化需求,已經成為泥塑開發、傳承和旅遊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保護和傳承泥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將泥塑的地方特色與旅遊相結合,更能挖掘出獨特的、不可複製的旅遊產品,在市場推廣中,也會因獨特而備受關注。
發展玉田泥塑的根本出路是作為旅遊紀念品推向市場,提高附加值,使從事泥塑創作的藝人和幹其它行業的人員有同樣的收益,從而使泥塑得以傳承和發展。
//////
作者簡介:王東宇,河北玉田縣人。早年受教於鮑昌教授、孟繁華博士,先後在《唐山文學》《唐山勞動日報》《遼寧日報》《江河文學》《中國旅遊報》《中國文化報》》《詩刊》《當代人》《北方作家》《河北日報》等多家報刊雜誌發表詩歌、散文、小說八百多篇(首)並多次獲獎。
原標題:《【魅力玉田】玉田泥塑--泥塑之鄉尋泥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