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玉田】玉田泥塑--泥塑之鄉尋泥人

2020-12-18 澎湃新聞

▼▼▼

玉田泥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玉田泥塑,俗稱泥人或泥笛,是一種用粘土塑造形象再經寫意彩繪而成的民間泥玩具。追塑玉田的泥塑歷史,可以說源遠流長。它的坯模造型與玉田出土的漢朝陶器酷若相似。從遠古人類在狩獵實踐中「灼土為壎」到玉田出土的陶狗、陶豬、陶馬等漢墓明器,迄至清代藝人利用燒制的陶模捏泥塑的演變,則可窺其泥塑的發生、發展歷史。究其在歷史長河中,何朝何代由何處何人引進,是何年何月何人首創?目前尚難做出定論,但循跡追蹤,可以推憶到清朝光緒年間玉田縣戴家屯貧民劉凱和西高丘吳儀泰,以捏制泥人餬口,至今已延續到第四代,參制範圍也由一家一戶發展到全村。玉田泥塑在長期流傳中,形成以戴家屯劉凱和西高丘吳儀泰為源的家族傳承並演變成五個泥塑譜系。一是劉廣田泥塑譜系;二是吳玉成泥塑譜系;三是郭沛林泥塑譜系,四是安維素泥塑譜系;五是劉俊英泥塑譜系。

1. 吳玉成泥塑譜系

(1)泥塑藝人吳玉成

吳玉成,男,出生於1934年7月,河北省玉田縣西高丘村泥塑藝人,從小酷愛泥塑藝術。幾十年的捏塑積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作品受到專家認可,在京東一帶有著很高的聲譽,享有「泥人吳」的稱號。

吳玉成從小跟隨父親吳樂庭學藝,而後博採眾長。他的泥塑作品在造型和著色上古樸典雅,散發出濃鬱的鄉土氣息。其作品被國內外收藏,並多次參加展演。1987年2月曾赴河北電視臺現場表演,精湛的技藝使在場的觀眾驚嘆不已,其作品譽滿省城、京都,作為文化交流遠涉法、日等國。1990年第十一屆北京亞運會期間展出了他的作品,頗受專家的好評。1994年10月,他的代表作《騎毛驢走娘家》入選國家文化部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在2002年、2003年、2004年唐山市舉辦的工藝美術作品展中,他的作品連續三年獲得一等獎。2005年,吳玉成自籌資金1萬元用於投入泥塑生產,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兒女、孫子、孫女也都對泥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傳承譜系

年代

姓 名

性別

出生

年月

文 化

傳承

方式

學藝

時間

居住地址

第一代

吳儀泰

不 祥

不詳

家族

傳承

不 詳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二代

吳樂庭

1895年

不詳

家族

傳承

不 詳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三代

吳玉成

1934年

小學

家族

傳承

1944年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四代

吳鳳忠

1960年

高中

家族

傳承

1978年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吳鳳玲

1963年

高中

家族

傳承

1978年

陳家鋪鄉代家鋪村

吳鳳順

1966年

大學

家族

傳承

1985年

玉田

城內

吳鳳雲

1969年

高中

家族

傳承

1985年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五代

吳國強

1986年

高中

家族

傳承

1995年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吳學青

1994年

初中

家族

傳承

2001年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2. 劉廣田泥塑譜系

(1)泥塑藝人劉廣田

劉廣田,男,1947年5月出生,河北省玉田縣戴家屯村人,是劉家泥塑的第三代傳人。

劉廣田自幼隨祖父劉凱,父親劉俊祥學習泥塑藝術,在8歲時就能捏塑出很多作品,如飛禽動物,古裝戲劇中的人物等,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們家的生活來源主要是靠賣泥塑作品來維持,在當時的鴉鴻橋集市上他的作品賣的非常快,很多小商販爭先向他訂購泥塑作品。

劉廣田非常勤奮好學,在泥塑加工中善於取長補短,不斷創新,他的泥塑造型具有穩中見奇,方中求圓的特點,著色明麗洗鍊。他的泥塑作品曾被國外收藏。劉廣田與吳玉成在1987年2月赴河北省電視臺現場表演,他技驚四座,譽滿省城,1990年他的作品在中國工藝美術館展出,得到了專家的讚賞。1994年10月,他的代表作《小獅子戲繡球》入選國家文化部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

劉廣田的作品曾多次參加泥塑技藝表演,很多泥塑愛好者紛紛前去觀摩學習,並且拍攝下來進行研究。

(2)傳承譜系

年 代

姓 名

性別

出生

年月

文 化

傳承

方式

學藝

時間

居住

地址

第一代

劉 凱

1870年

不詳

家族

傳承

不 詳

散水頭鎮戴家屯村

第二代

劉俊祥

1907年

私塾

家族

傳承

上世紀20年代

散水頭鎮戴家屯村

劉俊英

1922年

家族

傳承

上世紀3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三代

劉廣田

1947年

小學

家族

傳承

上世紀50年代

散水頭鎮戴家屯村

劉玉玲

1949年

小學

師 傳

上世紀5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四代

王義元

1958年

小學

師 傳

上世紀70年代

散水頭鎮戴家屯村

王興普

1963年

初中

師 傳

上世紀70年代

散水頭鎮戴家屯村

張世祥

1965年

初中

師 傳

上世紀70年代

散水頭鎮戴家屯村

劉元申

1968年

初中

師 傳

上世紀70年代

散水頭鎮戴家屯村

3. 郭沛林泥塑譜系

(1)泥塑藝人郭沛林

郭沛林,男,1940年出生,河北省玉田縣西高丘村人,自幼與父親郭慶雲學習泥塑藝術,是郭家泥塑的第三代傳人。

郭沛林自幼虛心好學,刻苦鑽研泥塑藝術,掌握了泥塑藝術中的許多精華,在長期大量的摸索實踐中,他的泥塑手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信手捏來即能活靈活現。郭沛林每天能捏塑1000多件作品,由於超負荷地捏塑勞動,以致手指關節嚴重變形。他的作品大氣,灑脫,形象逼真,種類達300種,代表作有《穆桂英掛帥》、《雄雞報曉》等。自1990年後其作品多次參加省、市、縣舉辦的工藝、美術作品展覽。

郭沛林的三個子女,郭寶輝、郭穎、郭寶玲也都喜愛泥塑藝術,從小學會了父親的手藝,掌握了泥塑藝術的精髓。

(2)傳承譜系

代名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文化

傳承方式

學藝時間

居住地址

第一代

郭士旺

不詳

不詳

家族傳承

不詳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二代

郭慶雲

1913年

私塾

家族傳承

上世紀2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郭慶祥

1920年

私塾

家族傳承

上世紀3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三代

郭沛林

1940年

小學

家族傳承

上世紀5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郭沛明

1944年

小學

家族傳承

上世紀5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四代

郭寶輝

1964年

高中

家族傳承

1975年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郭 穎

1967年

大學

家族傳承

1978年

玉田城內

郭寶玲

1966年

高中

家族傳承

1975年

鴉鴻橋鎮

4. 安維素泥塑譜系

(1)泥塑藝人安維素

安維素,女,生於1923年,河北省玉田縣西高丘村人。自幼心靈手巧,喜好泥塑藝術,6歲跟隨父親安在勝學藝,16歲嫁給本村王世傑,並生有兩子,丈夫在上世紀50年代去世。

丈夫的離去,將生活的重擔全部落在了安維素一人身上,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重負下,安維素靠著自己精湛的泥塑手藝,不分晝夜拼命地幹活,捏出大量的泥塑作品拿到集市上去換取生活必需品,換取零花錢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安維素擅長捏塑鳥類、動物、生活用具等,她的作品小巧精緻,色彩鮮亮。小的如拇指,大的如手掌左右,代表作品《小老虎》《小鴿子》等。

二十世紀50、60年代,泥塑的鼎盛時期,安維素硬是憑著自己的辛勤勞作,憑著自己的泥塑手藝,供兩個兒子上學,並為兒子蓋起了新房,兩個兒子在母親的影響下,學會了泥塑手藝。他們母子三人大多晚上捏塑,白天去賣。正如歌謠所唱「夜裡削小笛,白天畫泥人,泥人一上集,就賺一石米,閒日下莊喊,破爛換泥人」。

(2)傳承譜系

代名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文化

傳承方式

學藝時間

居住地址

第一代

安有紅

不詳

不詳

家族傳承

不詳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二代

安在勝

1892年

不詳

家族傳承

不詳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三代

安維素

1923年

家族傳承

1930年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安維榮

1925年

家族傳承

1935年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四代

王振功

1942年

小學

家族傳承

1950年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王振英

1950年

初中

家族傳承

1958年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5. 劉俊英泥塑譜系

(1)泥塑藝人劉俊英

劉俊英,女,生於1922年,河北省玉田縣戴家屯村人,自幼隨父劉凱學習泥塑藝術。18歲嫁到西高丘村,丈夫劉之儀也是泥塑愛好者。在婚後的生活中,夫妻二人共同研究,切磋泥塑藝術。在捏塑中以劉俊英為主,丈夫劉之儀幫下手。

劉俊英的泥塑作品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是遠近聞名的女泥塑藝人。代表作有《豬八戒背媳婦》。除了泥塑她還擅長糊泥人(泥團上套製紙筒)主要是糊「搬不倒」,她糊的「搬不倒」色彩亮麗,做工精細,表面如瓷器般光滑,很多人慕名前去爭購。

二十世紀50、60年代,劉俊英的泥塑作品,尤其是「搬不倒」在京、津、唐一帶廣為流傳,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1990年後劉俊英的「搬不倒」又頻頻走進省、市、縣的各大工藝美術作品的展廳。受到專家和觀眾的青睞。

(2)傳承譜系

代名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文化

傳承方式

學藝時間

居住地址

第一代

劉 凱

1870年

不詳

家族傳承

不詳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二代

劉俊祥

1909年

私塾

家族傳承

上世紀2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劉俊英

1922年

家族傳承

上世紀3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三代

劉瑞華

1952年

初中

家族傳承

上世紀7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劉瑞生

1957年

初中

家族傳承

上世紀7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劉瑞紅

1960年

高中

家族傳承

上世紀80年代

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第四代

劉宣

1978年

高中

家族傳承

1988年

劉紅

1983年

高中

家族傳承

1990年

玉田泥塑在歷史的長河裡經歷了孕育、形成、興盛、沉寂、搶救、復甦以及「民保工程」的弘揚、開發期。自清光緒到20世紀60年代初,玉田民間泥塑正處於繁衍流傳的成熟、興盛期,集市上泥塑攤點長達0.5公裡,形成了泥人一條街,來往北京、天津、東北各地的商販爭相購買。

玉田泥塑1986年進入搶救、復甦以來,又有了新的起色和發展。1993年12月被國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塑)。

玉田泥塑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從音響上分:有口吹類;從韻致上分:有手動類;從品種上分:有神話故事、飛禽動物、古裝戲劇、現實生活等四大品種。在四大品種中,其神話故事、古裝戲劇人物源於天津楊柳青年畫,如白粉打底、敷以紅、黃、綠、黑、蘭各色,明顯有借鑑畫風的特點。另外,在上述品種中,口吹類佔350多種,手動類佔80多種。

玉田泥塑作品取材歸宗制類,可分為四類,一取才於古代神話傳說,如《八仙過海》《天女散花》等;二取材於戲劇人物,如《楊家將》《西遊記》中的人物,穆桂英和豬八戒等,三是取材於飛禽走獸、大公雞、獅子狗、小黑驢等;取才於現實生活中的如《新媳婦回娘家》、兒童騎摩託等。在四大品種中,神話故事、古裝劇人物源於天津楊柳青年畫,如白粉打底,以紅、黃、綠、黑、藍各色,借鑑畫風的特點。從音響上分,有口吹類,從韻致上分,有手動類。

口吹類主要有半彩塑和全彩塑(內裝葦笛)以及泥哨等發音製品。

手動類。有梆琅鼓、(外星打棍、兔皮)搬不倒(泥團上套製紙筒)、小跑鼠(內置皮筋)等。

玉田泥塑的規格,最小的如拇指大,一般的大如手掌左右,最大的可任意訂做,其泥玩具最主要的半彩塑和全彩塑的殼塑製品。

玉田泥塑,造型塑穎,結構合理,配以各種顏色的寫間彩繪,更加婀娜嫵媚,栩栩如生。

玉田泥塑,即著重傳統手法,又敢於探索新路,有其獨具特徵,第一,取土嚴格,經篩過濾,剔除雜質,合泥細膩,保證了做成的毛坯不裂紋,不變形,表面興潔,易於著色;第二,色彩豔麗,描繪潑辣,僅用紅綠黃黑四種顏色,採用大寫間的表現手法,三溝兩抹,作的輪廊及細節描畫的淋漓盡致,所用顏料經過膠化處理,塗於泥人表面。更加光彩奪目生動清新;第三模具精巧,摹擬準確,模、手並用,製品多樣。

玉田民間泥塑,從清光緒年間形成算起,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說它是一種用泥土為捏塑對象,經過彩繪後供垂髫當樂器把玩的泥壎。堪稱小彩塑,一般習慣稱之為泥人、泥笛或泥玩具。其基本特徵有如下幾點:(1)隨著勞動人民對美的發現、創造、應用、欣賞能力的提高和對未來的嚮往,從而產生精神文明需求特徵。(2)既有源於對原始泥塑的本能繼承,也有對年畫、雕影、剪紙、風箏等色彩上的廣泛吸收以及對水墨的運用。因而,具有多源性特徵。(3)不僅類別多、品種全,而且又有廣泛的生活題材和傳統故事題材,固存在內容豐富性特徵。(4)以樂彩見長,聲情並茂,在京東一帶絕無僅有。所以又有獨特性特徵。(5)音響與韻致採用對客觀事物的擬聲、仿形、達意、傳情、描事等手法而構成相應的繁多品種。因此,又具有摹擬性特徵。

玉田民間泥塑,在京東一帶佔有著重要地位,是專家和學者所公認的。中國民間工藝大師張仃先生多次在全國民藝大會上提出「挖掘、整理、保護、研究、開發」的戰略思想。其玉田泥塑也倍受張仃先生讚賞,並肯定了兩點價值:

一、學術價值。在中國民間泥塑史中,主要泥塑的產地有:北京、天津、陝西、無錫、河南、山東、河北等。而玉田民間泥塑在河北泥塑中首屈一指。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別具一格。發掘搶救和保護玉田泥塑,不僅會豐富和完善中國民間泥塑史,而且對提高地方知名度,將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實用價值。「挖掘、整理、保護、研究、開發」玉田泥塑,對玉田經濟的繁榮,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藝術欣賞品位,構建和諧社會,將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玉田泥塑雖然在縣政府和有關領導的大力扶持下,作了許多發掘、搶救、繼承、弘揚工作,但仍有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當年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已發生變革。過去幾個村都做泥玩具的氛圍不復出現。因此,集市上的展示平臺已被新生商品所替代。

(二)一些頗有造詣的泥塑藝人相繼謝世,有的絕技藝人改行經商。

(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精神文明程度和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因此使文化表現形式不斷更新完善,諸如手工藝玩具飾品的更新換代,生產商貿習俗和消費習俗,人生禮俗以及文化空間的變幻等。從而淡化了過去的泥塑玩具。兒童玩泥笛的場面已經不再被人看到。

據調查,20世紀80年代初期,來到西高丘村,就像落入了泥人的世界,大街小巷的院子裡,遍地曬滿剛剛脫模的毛坯;屋內到處擺列更彩繪已畢的成品。放眼四顧,儘是千軍萬馬,琳琅滿目,五彩繽紛,令你眼花繚亂,心曠神怡,情不自禁地笑語衝喉。玉田泥塑上世紀80年代,引起了國內外行家矚目。1981年11月,中國美術館派運專家來玉田調查,1985年,法中友好協會負責人古萊姆派人購買200件泥塑作品帶回法國。1986年進入搶救、復甦以來,又有新的起色和發展。1993年2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塑)。

玉田泥塑風光不在,發展面臨瀕危。當年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已發生變革,集市上的展示平臺已被新生玩縣所代替。為搶救這一民間瑰寶,玉田縣文體局制定了《民間泥塑開發保護方案》,並組織實施指導吳玉成自籌資金恢復泥塑生產,目前年生產能力已達個2萬個。實施招商引資,發展泥塑產業,把泥塑定位為旅遊產品,設計包裝,通過旅遊景點進行推銷。2005年11月14日—20日泥塑樣品在上海中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上展出。2006年1月份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保護玉田泥塑的根本出路是國家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作為文化遺產予以保護。

實行靜態保護:進一步全面深入細緻地開展「玉田民間泥塑」的挖掘、整理、保護、研究、開發工作;將普查資料歸類、整理、存檔;進一步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工作,並把這些研究成果編纂成書,予以出版。

實行動態保護:建立東西高丘兩個泥塑文化生態保護村。而且要對西高丘實行重點保護;發展泥塑生產,發動西高丘10戶農民投入製作;由玉田縣文化館組織開展泥塑藝術普及教學,培養新一代泥塑能手,不斷提高泥塑製作水平。從根本上解決玉田民間泥塑的傳承難題。

玉田泥塑是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地域文化精華,結合玉田旅遊的發展,開發出有說頭、有看頭、有玩頭的旅遊產品,滿足旅遊者的文化需求,已經成為泥塑開發、傳承和旅遊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保護和傳承泥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將泥塑的地方特色與旅遊相結合,更能挖掘出獨特的、不可複製的旅遊產品,在市場推廣中,也會因獨特而備受關注。

發展玉田泥塑的根本出路是作為旅遊紀念品推向市場,提高附加值,使從事泥塑創作的藝人和幹其它行業的人員有同樣的收益,從而使泥塑得以傳承和發展。

//////

作者簡介:王東宇,河北玉田縣人。早年受教於鮑昌教授、孟繁華博士,先後在《唐山文學》《唐山勞動日報》《遼寧日報》《江河文學》《中國旅遊報》《中國文化報》》《詩刊》《當代人》《北方作家》《河北日報》等多家報刊雜誌發表詩歌、散文、小說八百多篇(首)並多次獲獎。

原標題:《【魅力玉田】玉田泥塑--泥塑之鄉尋泥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玉田
    來玉田吧!沿著《搜神記》的線索跋山訪玉  「玉」成為玉田旅遊文化之魂,這與千年古縣,伯雍故裡有聯繫,也與玉田人在大眾休閒時代追求美好的未來相關。吸引許多遊人來玉田,是沿著幹寶《搜神記》的線索跋山訪玉。
  • 非遺廣東|「翁仔屏」——泥塑(大吳泥塑)
    清中葉至民國初年,大吳泥塑進入鼎盛期,製作作坊遍及全村,幾乎人人會泥塑,產銷鋪戶有60多家,以吳潘強為突出代表的泥塑匠師達100多人,並創造了貼塑、浮花雕等新技藝,其塑品遠銷東南亞多個國家。1958年成立頗有規模的大吳泥塑工藝廠後,又進入了新的興旺發展期,21世紀初該村還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泥塑、貼塑之鄉)」。
  • 大吳泥塑:指尖上的傳承
    中國三大泥塑之潮州的大吳泥塑,發端於南宋,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中國三大泥塑。 「銀湖小姐,大吳翁仔」,是廣東潮州民間一句俗語,讚賞潮州市潮安區大吳村的「土翁仔(泥塑)」工藝美妙絕倫。這項在當地代代相傳800多年的手工藝,鼎盛時期幾乎「戶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吳泥塑步入寒冬,「家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的景象不復存在。但總有一些人,甘願忍受寂寞,憑著對藝術的執著和熱情,挺過寒冬一路堅守。
  • 影視節目——泥塑動畫片中泥塑的起源與發展
    可以說泥塑文化歷史悠久。作為一種工藝過程的泥塑活動,是伴隨著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而廣泛起來的,因為要使得鑄造出的形狀和想像中的造型一樣,就必須先得做出一個形狀來。作為泥塑的主要用材,黏土的顆粒粗細要適中,太粗了黏合力不強容易鬆散;顆粒太細、太黏又易開裂。因此天然黏土的質地是泥塑生存和發震的必備條件之一。再者,泥塑的發展還與地方的民俗文化有緊密的聯繫。
  • 影視節目——泥塑動畫片中泥塑的概念與分類
    我國古代的寺廟祀堂彩色泥塑(時間最久且保存相對完好的主要集中在北方氣候乾燥地區,如山西的晉祠、華嚴寺、雙林寺等)、中國傳統民間泥塑(天津、無錫泥人以及西北地區泥質玩具)等。泥塑在雕塑教學練習中的作用更是明顯,因為作為教學練習中的泥塑就好比拿鉛筆和橡皮進行素描練習一般,通過反覆修改和調整讓學生的技藝在練習中得到不斷的提高。可見狹義泥塑在雕塑創作和練習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重大。過去幾百年來,泥塑一贏是西方美術院校的雕塑教學和創作的重要手段。
  • 男明星回應泥塑粉合集,面對泥塑粉原來他們都是歡樂喜劇人
    但是這樣的粉絲在娛樂圈真的存在,而且數量還真不少,泥塑粉以泥塑自己的愛豆為樂,已經小有風氣了,很多男星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還真的會遇到有關泥塑粉的合集。哈哈,還別說,有關他們回答泥塑粉的過程還真的挺有趣的!
  • 即日起,常博首屆泥塑作品匯報展上演"泥火之歌"
    「泥火之歌——常州博物館首屆泥塑作品徵集活動匯報展」自12月17日起在常州博物館三樓現代藝術館開展。此次展覽由常州博物館主辦。2020年9月至10月,為配合年度大展「東方微笑——麥積山石窟藝術展」,常州博物館開展了面向小學生的「泥火之歌——常州博物館首屆泥塑作品徵集活動」。在常州泥人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以館內展出的文物、標本等展示資源為基礎,憑藉出眾的想像力和極強的動手能力,創作出了一件件或極富童真、或飽含韻味的泥塑作品。活動共收到作品273件,其中有263件符合徵集要求的作品進入評審環節。
  • 萬盛萬東鎮:手工活動 體驗泥塑製作魅力
    隨後,大家在捏泥人的過程中,小朋友們便開始各自開動腦筋,充分發揮自己豐富的想像力,不時相互討論,不時相互借鑑。在志願者和小朋友們的團結協作下,不一會兒,五顏六色的黏土就在小朋友們的巧手製作下變成了一隻只栩栩如生的超人、果盤、花朵等。大家看著自己親手製作的「作品」,彼此之間都互相展示和享受著成功的喜悅。
  • 遼寧泥塑_北裔視覺放心產品
    、泥塑的分類泥塑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特質泥質材料的立體造型。包括傳統的泥塑民間工藝品,泥質人物造型,祠堂人物、寺廟人物等,另一類是用黏土塑造的模型,也就是作為立體造型教學練習和創作手段和過程的泥塑。
  • 玩一生黃泥巴的人 黃陂泥塑非遺文化傳人陳友芳的故事
    湖北黃陂至今是中國雕塑之鄉有悠久的泥塑歷史傳統,技藝朔熟,藝人輩出。據《歸元叢林羅漢碑記》,歸元寺的五百羅漢,是以南嶽衡山祝聖寺的五百羅漢石刻拓本為依據,進行加工提煉,創造而成的。工藝上採用「脫胎漆塑」,又稱「金身託沙塑像」。
  • 即日起,常博首屆泥塑作品匯報展上演「泥火之歌」
    「泥火之歌——常州博物館首屆泥塑作品徵集活動匯報展」自12月17日起在常州博物館三樓現代藝術館開展。此次展覽由常州博物館主辦。2020年9月至10月,為配合年度大展「東方微笑——麥積山石窟藝術展」,常州博物館開展了面向小學生的「泥火之歌——常州博物館首屆泥塑作品徵集活動」。在常州泥人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以館內展出的文物、標本等展示資源為基礎,憑藉出眾的想像力和極強的動手能力,創作出了一件件或極富童真、或飽含韻味的泥塑作品。
  • 唐山玉田全國首發「供京蔬菜」區域公用品牌
    其中白菜種植歷史悠久、規模最大、享譽京津,甘藍、辣椒、蘿蔔等也相繼成為玉田蔬菜產業的主打品種,並逐步形成了露地種植與設施種植交替補充「四季常青、周年供應」的發展格局。玉田先後獲得全國菜籃子產品生產先進縣、中國大白菜之鄉、中國蔬菜產業龍頭縣、中國優質蔬菜基地重點縣等殊榮。
  • 玉田:勇攀中國印機行業巔峰
    點燃星星之火印機產業在玉田紮根發展,1978年是個特殊的年份。隨著黨中央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玉田農機廠在認真學習了北京人民機器廠經驗技術的基礎上,試製生產了ZY140型全張刀式折頁機。這一振奮人心的研發創舉,正式打響了玉田印刷機械生產的第一槍。
  • 為什麼玉田在960字的海盜王遺骸上煮關東煮?玉田的性格是什麼
    如果他面前的人只是一個惡魔,那麼他在朋友的葬禮上用燃燒遺體的火焰來煮關東煮是不正常的,然而光月玉田的種種舉動,真的說明他是妖師,是變態還是壞人?顯然不是,小編覺得光月玉田的本性還不錯,他的情況和四皇「大媽」類似,他們從小就有不同於普通人的權力,但他們不會在正確的地方使用自己的權力,而且,他還是個孩子,他的心還不成熟。
  • 吳德寅跨界泥塑說來話長
    未曾正兒八經學過美術的他,打小迷泥人,愛玩泥巴,沒成想,日後竟成了泥塑行家。猶記得七歲那年冬天的一個晌午,看到父親搪爐灰,他靈機一動,用剩下的爐灰隨手捏了一尊泥人放在窗臺上,造型憨態可掬,周圍的鄰居見了都誇他有天賦,這也成為老吳印象中的得意之作。昔日化工廠的老同事,得知老吳成了工美大師,愣是不相信,「喲,沒看出來,老吳還有這本事?」
  • 玩耍嬉鬧的「芭比娃娃」:宋代泥塑童戲像
    形態質樸、雅俗共賞的泥塑,體現了勞動人民精湛的手工技藝,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底蘊。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類是由女媧摶土捏制而來。民間更以泥塑祈求平安,驅邪避災。泥塑藝術在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考古工作者從兩漢墓葬中發掘了大量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泥塑藝術於唐代達到頂峰,發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展起來,許多手工藝人專門從事泥人製作,形成製作、售賣一條龍的「前店後坊」特色。元代之後,歷經明、清、民國,泥塑藝術品仍然流傳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觀賞陳設,又可供兒童玩耍,幾乎全國各地都有生產。
  • 90後泥塑藝人創新真人泥娃娃 行銷國外月入上萬
    回放 90後泥塑藝人創新真人泥娃娃 行銷國外月入上萬
  • 捏泥人 「捏」成民間藝術家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嵩山有位「泥人劉」非遺傳承人劉永佔,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賣糖葫蘆的老漢、背柴歸來的老嫗、拉胡琴的藝人……這些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都出自於他的巧手。 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主要內容以人物、動物為主。劉永佔的作品形象,大襟襖、棉褲、粗腰帶、老布鞋,一切都散發出了濃鬱的鄉土氣息,這些活靈活現的民俗風景畫,是嵩山「泥人劉」的傳承人劉永佔對藝術的獨特理解。
  • 非遺廣東|「泥鬼」——吳川泥塑
    吳川泥塑分布於吳川市梅菉城區及市轄多個鄉鎮。相傳唐末宋初由遷移至此的佛山廖嶺居民,把石灣陶藝傳入後衍變而來。當地又流傳明朝初年,鄉民不滿皇帝派官吏四出選美,便於鬧元宵時捏制泥塑,把皇帝、皇后形象塑成鬼一般醜陋,並稱為送「泥鬼」。吳川泥塑俗稱泥鬼,塑制、展示、觀賞泥塑成為當地鬧元宵一項盛大而獨特的節日活動,據說皆源自這一民間故事。
  • 《鄉愛前傳》23:玉田上學想和小蒙同座,廣坤看出玄機強闖校園
    開學的前一天,趙四對玉田說,明天上學老師排座的時候,你和小蒙坐一座啊。玉田問,為啥呀?趙四說,你忘了,小蒙不是你媳婦嗎,小時候訂的娃娃親嘛。玉田恍然大悟點了點頭又接著說,那如果老師不把我倆排一座怎麼辦啊?趙四說,老師排座的時候,肯定是讓男生站一排,女生站一排,並排的這倆人就是坐一桌的,明白沒?玉田高興地說,好嘞,爹,我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