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質樸、雅俗共賞的泥塑,體現了勞動人民精湛的手工技藝,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底蘊。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類是由女媧摶土捏制而來。民間更以泥塑祈求平安,驅邪避災。
泥塑藝術在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考古工作者從兩漢墓葬中發掘了大量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泥塑藝術於唐代達到頂峰,發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展起來,許多手工藝人專門從事泥人製作,形成製作、售賣一條龍的「前店後坊」特色。元代之後,歷經明、清、民國,泥塑藝術品仍然流傳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觀賞陳設,又可供兒童玩耍,幾乎全國各地都有生產。
泥塑玩具,古人稱作「泥貨」,人型的則叫「土偶兒」,是中國的傳統玩具。宋代手工業、商業的發達,以及城市集鎮的相對集中和繁華,推動了泥塑行當的發展。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北宋東京每逢七夕,街頭「皆賣摩侯羅,乃小塑土偶耳」。「小塑土偶」即泥塑兒童像,又被稱為「磨喝樂」,是孩子們喜歡的玩具,猶如現在的「芭比娃娃」,不僅平民百姓買回去「乞巧」,達官貴人也會買回去供奉玩耍。
鎮江博物館收藏了一組五個宋代兒童泥塑像,先後於1976年和1996年在鎮江五條街小學一處宋代遺址上發現,附近同時還發現了宋、元時期的泥塑手工作坊遺址。五個宋代泥孩兒全部為男娃,光頭,著開襟薄衣,神態、造型、動作各異,生動地再現了一幅兒童玩耍嬉鬧的場景:一娃作被摔倒之狀,仰面,張開雙手,兩腳上蹬;一娃趴在地上,雙手一前一後,屁股撅起,雙腳彎曲,似匍匐前進;一娃雙手抄袖而立,面無表情;一娃冷靜沉著地站著,左手握拳,右手在下;還有一個坐在地上,頭歪向一邊,似乎在發表演說。五個男孩栩栩如生,體形準確,表情豐富,歡愉之態躍然而出。
這些泥娃娃,均用黃黑色細泥捏塑後燒制而成,通體未施釉,個別地方略施彩繪,傳神而富有意趣。部分泥塑身後有「吳郡包成祖」「平江包成祖」「平江孫榮」等楷書陰文戳記。吳郡、平江均為宋代蘇州的別稱,包成祖、孫榮應為當時的捏塑名匠。這與《東京夢華錄》所言的「摩侯羅惟蘇州者極巧」相吻合,物勒工名的方式,讓我們知道了作者的姓名,印證了泥孩兒的時代。
泥塑原材料以泥為主,較容易取材,價格也相對低廉。「七夕」是宋元玩具製作和買賣的高峰。每逢七月初六、初七日晚,市民多結彩樓於庭,喚作「乞巧樓」,放置「磨喝樂」,作乞巧之用。「磨喝樂」是梵文音譯,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兒子,佛教天龍八部之一,傳入中國以後經過漢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為可愛的兒童形象,具有祈子、宜男之意。
泥孩兒在民間禮俗上還有一個特殊的用途是乞求子嗣。封建社會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深深影響著社會行為和風氣,百姓無不期盼生男孩傳宗接代,因此,民間流行供奉「泥孩兒」祈子的習俗。
泥孩兒雖在宋代形成一定的製作規模,但因其原料是泥土,難以存世。鎮江博物館收藏的這批泥孩兒,均為手工捏制而成,在目前全國考古發現的實物資料中數量、質量、種類均處於前列,並且科學發掘於當時的作坊遺址,實屬難能可貴,是反映鎮江地區其時社會生產、生活情況的重要文物。
(馬彥如 張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