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吳泥塑:指尖的文化傳承

2020-12-22 新華社客戶端

↑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工作室,吳漫展示自己的獲獎作品《泥之舞》(4月10日攝)。大吳泥塑,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三大泥塑之一,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大吳泥塑製作採用雕、塑、捏、貼、刻、印、彩等技法,作品以戲劇故事人物組合、人物頭像為主,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今年64歲的吳維清從小隨父學藝,醉心於大吳傳統泥塑、貼塑藝術,2018年當選大吳泥塑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為了將這項傳統技藝傳承下去,他的兒子吳漫大學畢業後回到老家,跟隨父親繼續磨練手藝,34歲的他已成為大吳泥塑的市級傳承人,在201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還獲得了泥麵塑項目第三名的成績。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影報導

↑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工作室,吳維清展示他的泥塑作品(4月10日攝)。

↑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工作室,吳維清介紹他的泥塑作品(4月10日攝)。

↑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工作室,吳漫在泥塑作品上畫人物臉譜(4月10日攝)。

↑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工作室,吳維清(右)指導兒子吳漫在泥塑作品上畫人物臉譜(4月10日攝)。

↑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工作室,吳維清進行泥塑創作(4月10日攝)。

↑這是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吳維清工作室拍攝的泥塑作品(4月10日攝)。

相關焦點

  • 大吳泥塑:指尖上的傳承
    中國三大泥塑之潮州的大吳泥塑,發端於南宋,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中國三大泥塑。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銀湖小姐,大吳翁仔」,是廣東潮州民間一句俗語,讚賞潮州市潮安區大吳村的「土翁仔(泥塑)」工藝美妙絕倫。這項在當地代代相傳800多年的手工藝,鼎盛時期幾乎「戶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吳泥塑步入寒冬,「家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的景象不復存在。
  • 非遺廣東|「翁仔屏」——泥塑(大吳泥塑)
    大吳泥塑,俗稱大吳安仔,主要分布於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和顏厝西村,故又有浮洋彩塑等稱謂。清中葉至民國初年,大吳泥塑進入鼎盛期,製作作坊遍及全村,幾乎人人會泥塑,產銷鋪戶有60多家,以吳潘強為突出代表的泥塑匠師達100多人,並創造了貼塑、浮花雕等新技藝,其塑品遠銷東南亞多個國家。
  • 【魅力玉田】玉田泥塑--泥塑之鄉尋泥人
    幾十年的捏塑積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作品受到專家認可,在京東一帶有著很高的聲譽,享有「泥人吳」的稱號。吳玉成從小跟隨父親吳樂庭學藝,而後博採眾長。他的泥塑作品在造型和著色上古樸典雅,散發出濃鬱的鄉土氣息。其作品被國內外收藏,並多次參加展演。1987年2月曾赴河北電視臺現場表演,精湛的技藝使在場的觀眾驚嘆不已,其作品譽滿省城、京都,作為文化交流遠涉法、日等國。
  • 【「薪火」訪談室】鳳翔泥塑「百鍊成金」 古老藝術在傳承中獲得...
    緊接著,他又成立泥塑專業合作社,帶動社員共同發展。到2007年,六營村泥塑銷售超過30萬件,產值邁過千萬大關,鳳翔泥塑成為陝西乃至中國的文化名片。    目前,六營村村民幾乎全部在做泥塑,包括胡新明在內的六營村泥塑藝人先後應邀赴美國、法國、德國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向世界展示陝西的民間藝術。
  • 第九屆寶雞市文化旅遊節·鳳翔泥塑文化藝術展演活動啟動
    西部決策網訊(韓宗憲 通訊員 王永剛)9月28日,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陝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寶雞市文化和旅遊局、中共鳳翔縣委、鳳翔縣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九屆寶雞市文化旅遊節·鳳翔泥塑文化藝術展演活動在享有中國泥塑第一村
  • 傳承姬吳文化 厚植家國情懷
    會後,專家學者專程前往茂南區袂花鎮上村參觀吳廷瑜家訓館。《中華姬吳譜綱》對構建姬吳文化史提出了完整的理論框架,《后稷至不窋斷代考》則對重構先周史提出了明晰的理論思考和文獻支撐。,傳承姬吳文化,厚植家國情懷。
  • 玩一生黃泥巴的人 黃陂泥塑非遺文化傳人陳友芳的故事
    年5月-2009年12月在深圳,意寶,輝年公司擔任雕刻師;2010年-2011年12月於黃陂雲霧山泥塑工藝廠擔任首席雕刻設計師;2017年2月被評為「武漢好手藝」工藝技能傳承大師;2016年10月被評為武漢市「泥塑非遺傳承人」右邊一排簡陋的展架上
  • 全球首創,鈞瓷泥塑——中國著名泥塑大師張振福鈞瓷泥塑作品欣賞
    但他永不滿足於自己取得的藝術成就,勇於嘗試,大膽創新,2015年,張振福先生在精心研究古老鈞瓷傳統工藝,有效汲取其精華的基礎上,將自己的泥塑作品與鈞瓷獨特的釉料及燒成方法進行完美結合,既保留了泥塑鄉土人物構圖造型的特點,同時又增添了鈞瓷窯變的獨特神奇效果。經過辛勤的探索,張振福於2015年6月20日成功研發出全球首創,極富生活情趣的世上獨一無二的「鈞瓷泥塑」。
  • 古丈稅務:走進苗繡企業傳承指尖上的民族文化
    紅網時刻湘西9月11日訊(通訊員 宋振洲)為積極做好創建民族團結示範先進單位創建工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稅務幹部增強對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弘揚和保護非物質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古丈縣稅務局的幹部職工們來到縣局對口扶貧村萬巖村,開展以「弘揚民族文化,傳承非遺技藝」為主題的民族團結進步進企業活動,近距離感受民族文化的多彩魅力。
  • 700名小學生創作30米泥塑
    「哇,原來吳川泥塑做起來這麼好玩,簡直栩栩如生!」「跟著大師,我和小夥伴們親手做泥塑,對非遺更加感興趣了!」……12月27日,記者從吳川了解到:吳川當地700多名小學生日前在今年71歲的吳川籍藝術家簡向東悉心指導下,集體創作了一條長度達30米的「人龍舞」大型泥塑,用寓教於樂的方式來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吳川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泥塑作為「吳川三絕」之一,享譽海內外,大批泥塑製作的能工巧匠多次應邀到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昆明等地製作泥塑展出、參賽,屢獲殊榮。
  • 影視節目——泥塑動畫片中泥塑的概念與分類
    一、泥塑的概念廣義上講,一切以泥質材料塑造出的立體藝術造型皆可稱之為泥塑。因此廣義上的泥塑門類很多,包羅萬象,各門類由於自身的文化傳承、地理氣候、民俗民風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有的早已形成了穩定的造型特徵、工藝手法和審美情趣。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泥塑文化,人體雕塑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關於人體雕塑,我們在雕塑藝術概述中已經談了很多。因此,在人體泥塑寫生時,就更應該注意泥塑塑造的基本方法,從整體人手,決不能只注意人體的某一個局部(一塊肌肉或一個骨點),而忽視整體,使整個塑像支離破碎;特別是在開始堆大泥和要結束時的調整階段,尤其要注意。
  • 2020 年,我們花三個月為峨眉山拍了部泥塑動畫短劇
    2020 年是峨眉山「入遺」25 周年,四川省文化和旅遊信息中心、峨眉山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希望給這個故事多加點四川元素。主創團隊想到了泥塑。四川省大英縣的徐氏泥彩塑傳承至今已有兩百餘年,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中國傳統文化,泥塑雕塑文化,怎樣翻石膏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為了使泥塑保持不走樣,通常的辦法是將泥塑翻製成石膏像。石膏像的優點是易於搬運。陳列和不易破損。翻制石膏模死模翻製法:第一步,確定分模方案和分模線:認真觀察泥塑,考慮分模辦法,要求是易於取模與掏泥。分模線最好定在泥塑易於修整的平面上。如翻制頭像,最簡便的方法可分前後兩塊模。
  • 影視節目——泥塑動畫片中泥塑的起源與發展
    自然界的各種因素,特別是在潮溼和雨水的作用下泥塑很難保存,實物十分稀少。儘管如此,據說法國南部的庇里牛斯山脈仍有保存完好的上萬年的黏土野牛塑像。而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000至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處發現。
  • 當「傳統文化」遇到「企業文化」
    文 | 範雪為豐富職工的業餘文化生活,傳承、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魅力,高密農商銀行姜莊支行工會小組邀請高密聶家莊泥塑傳承人聶鵬到姜莊支行職工之家講學啦。當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相遇,會碰撞、綻放出怎樣的魅力芳華?
  • 北京懷柔:展穿越千年指尖藝術 傳承非遺文化荊編技藝
    隨著時代變遷和進步,這種荊條編織製品早已鮮見於集貿市場,亦或山村農家,但其編織技藝卻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傳承,並發揚光大。作為京郊荊編技藝傳承人,懷柔區雁棲鎮西柵子村農民赫文起自小學習荊條編織技藝,幾十年來,不僅用雙手編出背簍、果筐、糞箕子等多種農村生產生活用具,而且還開啟了指尖兒上的創業新營生,實現增收致富。
  • 富德生命人壽宿州中支開展第十四屆客戶節—傳統手工泥塑藝術體驗...
    為了豐富兒童暑期文化生活,同時弘揚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傳統手工藝在兒童心中生根發芽,引導兒童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的能力。2020年7月12日富德生命人壽宿州中支在本部職場,邀請了近20組家庭參與「含章盛德,共富新篇,奮進新時代」第十四屆客戶節--傳統手工泥塑藝術體驗活動。
  • 「80後」泥塑非遺傳承人...
    善詩文的欽齋先生首次將泥塑與文學融合,總結出「趣(世俗情趣)、雅(書卷氣、文人審美)、靈(空靈不呆板)、巧(構思創意)、精(精益求精、極致)仁(親民、平等、博愛、普世價值)、道(思想性)。」七字藝術口訣。「後來代代傳承,我父親李永貴和我分別為第六代和第七代傳承人。」
  • 情報站|泥塑藝術進課堂,濟南小學生泥塑作品栩栩如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互動編輯 牛耘 1月2日,壹粉「小小雨點」向齊魯晚報官方客戶端齊魯壹點情報站發來情報稱,在2021年新年來臨之際,南上山街小學教室裡傳出一陣陣歡聲笑語,學生家長代表將「泥塑」這一非物質文化帶進了學生們的課堂。與新年聯歡活動融合,舉辦了一場「民俗」主題聯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