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錘採礦、專注制坯、提筆上釉……近日,幾十個造型各異的泥塑小人受邀「來到」廣中路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展廳,在櫥窗中依次排開,展示了先民制瓷的72道工序。
中國古代制瓷工藝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名窯輩出,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寫道:「過手七十二」,指出制瓷極考究的工藝流程。
這七十二工序包括:加工8道、制模9道、成形29道等,又細分為碎石、製漿、做坯、吹釉、曬坯、燒窯等工序。
通過泥塑小人的身體力行,一個制瓷的故事由抽象變得直觀。如:有一個小泥人,名曰「做坯」。他左手手指張開靈活轉動泥坯,右手伸入泥坯中孔揉捏形狀。他的頭偏向一側,雙目微閉似在思考研究,但從表情來看,又好像已經駕輕就熟、遊刃有餘,實在是活靈活現。
為了充分體現制瓷這一工藝文明的全貌,先民所使用的工具也用「泥塑」造形,濃縮在了這一方小小的櫥窗中。部分工序還以展板的形式展示了出來,配有詳細的文字解釋,加深觀眾對制瓷工藝的理解。
本次活動作為2020年市民文化節廣中路街道「社區日」系列活動的組成部分,得到了上海陶瓷科技藝術館的大力支持。通過「泥塑小人」這種惟妙惟肖的表現形式,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百姓精神生活,使社區居民與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優秀文化「無障礙」溝通,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泥塑本身也是「文化藝術」。制瓷72道工序展以藝術傳播藝術,以文化講述文化,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在社區基層的有效開展。
在制瓷72道工序展的展區旁,同時布展的還有非遺主題展——手鞠球和衍紙工藝展,體現了百姓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和智慧表達。
記者:朱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