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0 11: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導 語
家長朋友們,不知道這個場景在你家有沒有上演過?你叫你家孩子起床,你期待他可以立刻起床,穿好衣服,刷牙洗臉。可事實是他躺在床上一動不動,你再喊他起來:「再不起床就要遲到啦」,他翻個身繼續睡。好不容易叫起來,吃早餐的時候也是磨磨蹭蹭。這個時候,作為媽媽的你,是不是感到既崩潰又無奈?一起來聽婦聯講堂為您答疑解惑!
據臺灣學者郭俊豪調查研究顯示,小孩子拖拉行為的表現方式大致可分為行為表現和語言表現兩大類。行為表現方面包括:持續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對於父母說的不喜歡幹的事情,孩子會選擇等待、假裝沒聽到、哭鬧等。語言表現方面則包括沉默、找藉口、談條件。比如說:我不舒服、我累了、等一會、你給我買好吃的我就去做等等。拖拉磨蹭是現在的孩子比較常見的一種毛病,很多家長都非常苦惱。
父母們認為孩子做事拖拉磨蹭,可能是因為懶惰或動力不足,其實這是對拖拉行為最常見的誤解。動力不足可能是兒童拖拉的部分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家長朋友們,你想了解孩子拖拉磨蹭的真實原因,以及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嗎?接下來我講一下孩子拖拉最常見的三種原因:
第一種原因:時間的感知經驗不足。由於年齡、生活經驗的限制,小孩子缺乏時間的感知經驗,沒有具體的時間概念,沒有形成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的思維。他們還不能支配、安排自己的生活。包括什麼時間吃飯,什麼時間外出,什麼時間休息等這些都是需要被大人安排的。尤其在上幼兒園以前,大部分家長沒有引導孩子認識時間的意識,孩子對時間的感知僅僅局限於白天、黑夜、上午、下午等,對於具體的幾小時,幾分鐘,孩子並沒有實際概念。因此很多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拖拉並不是故意的,而是因為幼兒期發展階段的特點所導致。
第二種原因:家庭教養方式。雖然幼兒期的拖拉磨蹭有他的客觀原因,但如果上幼兒園甚至小學以後還是改不了拖拉磨蹭的習慣,這就與大人的教養方式有關係了。在家庭的保護屏障之下,孩子失去了許多親自嘗試和鍛鍊的機會,沒有足夠的成功經驗,導致孩子自信心、自我效能感的建立缺乏足夠的條件,做事缺乏積極性。另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開始有自己內心的想法。家長依然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安排孩子做這做那。孩子內心需要得不到滿足,還被安排做沒有心理準備或者不喜歡的事,孩子就會表現出拖延、反應慢甚至抗拒等行為。
第三種原因:習慣依賴。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作為父母的心肝寶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很多家長會替孩子做本該孩子做的事情,事無巨細,精心周到。長此以往,孩子就形成了強烈的依賴心理和習慣,對自己的事情缺乏參與感,做事總是沒有耐心。因此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句話: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勤快又急性子的爸媽。所以說,有些孩子的拖拉磨蹭就是父母慣出來的。
明白了造成拖拉磨蹭的原因,對於解決孩子拖拉磨蹭這個難題,我這裡有四個策略,供寶媽們參考:
第一種策略:培養幼兒對時間的感知。父母可結合孩子熟悉的生活活動認識鐘錶上的時針、分針、秒針,告訴孩子,當秒針走一圈,就是一分鐘;分針走一圈,就是一小時。在此基礎上,和孩子做一個時間約定,比如現在剛好是下午五點,孩子要看動畫片。你問孩子打算看幾分鐘?孩子說「二十分鐘」。這時候時針指向「5」,分針指向「12」。那你就告訴孩子,等分針移動到「4」的時候,看動畫片的時間就結束了。在父母自身做好言出必行表率的前提下,通過認識時鐘來實現與孩子的約定,孩子的時間感知經驗就能不斷地豐富。另外,幼兒園不少老師在教學日常生活中發現,恰當的運用音樂和數數,可以有效改善幼兒拖延的現象。如幼兒上廁所、洗手、喝水,大概是播放一首《我要洗澡》音樂的時間。幼兒可以根據音樂的旋律感知時間。或者用數數的方式,例如洗手環節,幼兒可以一邊數數一邊洗手,從一數到十,就意味著洗手這個過程的完成。寶媽們在家可以嘗試一下放音樂和數數的方式讓孩子感知時間的概念。
第二種策略:父母做良好的榜樣。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單位,父母是這個教育單位的老師,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孩子模仿。無數事例證明,孩子最初的行為習慣,都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良好的身教勝過千言萬語。因此,面對孩子的拖拉,做父母的首先應該以身作則,從糾正自己的拖拉開始。爸爸們請不要說再打一局遊戲,結果打了一晚上。媽媽不要一邊對孩子說:快去睡覺,早睡早起身體好。一邊自己玩手機玩到很晚。讓孩子早起床,自己卻拖拖拉拉賴床。
第三種策略:消除幹擾。仔細分析一下孩子的拖拉磨蹭,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每一次的拖拉,都有環境的一些誘因。例如:手機或者電視。很多媽媽為了自己省事,讓孩子沉浸在手機遊戲中,完全不想做任何其他事情。久而久之導致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做應該要做的事。再舉個例子,孩子進餐的時間可能正好是電視裡播放動畫片的時間,許多孩子會情不自禁的邊吃邊看,這樣孩子當然會吃的很慢。所以在吃飯的時候,不可以讓孩子形成看電視的習慣。你可以給孩子說:你看電視的時間越多,其他活動的時間就越少。家長應該儘量給孩子創造一個較為安靜的不受打擾的環境,讓他們能夠專心致志的完成眼前的事情。
第四種策略:把任務模塊化。拖拉是一個習得的行為,你可以通過教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來幫助他們更快更好的完成任務。比如把一個大的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的容易達到的目標,幫助你的孩子制定可執行的計劃表,讓他們不再被一個個看似艱難的任務嚇倒。我們可以使用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簡單來說就是把時間分成多個番茄時間,一個番茄時間包含兩個部分:25分鐘的工作時間和5分針的休息時間。番茄時間中的工作中途,不能因任何事情打斷。我們可以根據年齡特點,靈活的調整時間。剛開始可以從10分鐘的工作時間,5分鐘的休息時間開始。例如家長讓小朋友整理自己的屋子,可以幫孩子將任務分解為幾個小步驟:先花10分鐘整理玩具,休息5分鐘;再整理書架10分鐘,然後再休息5分鐘。
前幾天我去表妹家,4歲多的小侄女拉著我的手說「阿姨,你看看我的玩具箱整齊嗎?」我過去一看,確實比原來整齊多了。我就說:小懶貓,你的玩具不是到處亂扔嗎?肯定是媽媽替你收拾的,對不對?小侄女自豪的說:是我自己整理的!表妹跟著說,確實是孩子自己動手歸類整理的。而且由於付出了勞動,知道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現在還養成了用完的玩具放回原處的好習慣。由此可見,只要找到方法,拖拉其實並沒那麼難以糾正,自律也不是那麼遙不可及。自律源自於每個小小的做到。寶媽們,從現在起,讓我們抱持一種陪蝸牛散步的心態,放慢自己的腳步,靜下心來,給予孩子有耐心的陪伴,陪孩子一起完成每個小小的做到(記住,是陪孩子,不是替孩子哦)。相信將來你一定會收穫一個做事有計劃,腦袋裡有清晰時間概念的好孩子。
音頻來源:姚蘭
導師簡介
姚蘭,女,漢族,成縣人民醫院職工,主管護師,三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的學習者,傳播者。
原標題:《【婦聯講堂】第十六講:如何讓孩子改掉拖拉磨蹭的壞習慣》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