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的繁體是左邊一個「親」,右邊一個「見」,組成了「親」,「愛」是在「愛」中加了一個「心」,這兩個字的含義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3月4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小組討論中,著名導演馮小剛稱學漢字就要給孩子心中種下美好的種子,文化傳承需要繁體字,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並增加到小學課本裡。
繁體字回歸就此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只不過,在文字專家看來,恢復繁體字不可能,也無必要,「識繁寫簡」才是王道。
馮小剛:恢復部分繁體字種下美好的種子
作為中國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本次全國政協會上,馮小剛沒有談電影,談的是繁體字進課本,並得到了同組文藝界其他委員的熱議。
馮小剛首先以「親愛」二字舉例,認為簡化以後變成了「親不見、愛無心」。之後,馮小剛又繼續舉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華」繁體字特別像中國古代的鬥拱,「國」的繁體字有疆域的感覺,「但現在的『華』簡體字什麼都不是。」
「我希望這東西別失傳了。」馮小剛認為,現在的孩子學習英語、法語、義大利語,同時更應該呼籲讓他們學習認識繁體字,選擇50個、100個、200個最有含義的繁體字,增加到中小學課本,讓孩子們感受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部分。這樣孩子學習寫字的過程中,心裡也將種下美好的種子。
馮小剛的觀點得到了著名學者馮驥才、著名演員張國立的支持。馮驥才認為,漢字的簡化是為了傳播速度,現在即便恢復,也不是完全恢復繁體字,而是在課堂上教學生這個字怎麼寫,它的文化內涵是什麼,這很有必要。張國立表示,傳播中國文字之美,首先要明白文字中的文化含義。現在很多書法家寫字都是繁體字,在傳承中國文字之美時說的也是繁體字,恢復一些繁體字,給孩子們講講文字的結構,讓他們慢慢對中國書法感興趣,過去丟掉太多,現在要慢慢找回來一些。
其實,就繁體字進課堂一事,馮小剛已經呼籲了好幾年。早在2010年7月15日,馮小剛開通微博,他發表的第一篇博文就是為繁體字說話,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懇請上級領導批准恢復「親」和「愛」兩個字的繁體版。
網友神吐槽:步子小了呼籲恢復甲骨文
而在全國兩會上把繁體字的傳承作為議題,馮小剛並不是第一人。此前著名演唱家鬱鈞劍也多次遞交過相關提案。但教育部的復函說明,漢字簡化在我國已經立法,若要繁體字回歸課堂,勢必要重新修訂相關法律。
不過,廣大網友看來並不關心恢復繁體字引發的法律問題,更多是將此事演變成熱點進行討論,支持者有,反對者也不少,還有很多「神吐槽」。網友「叄月的雲」認為,恢復繁體字是重視傳統的表現,同時,繁體字的美感遠不是簡體字能比擬的。恢復繁體字,也是一次重拾、培養美感的過程。網友李英鋒則表示,繁體字是現代漢語文化的根源、基礎和基因,承載了漫長的漢語文化發展史,承載了祖先的智慧,具有獨特的形式、豐富的內涵。讓孩子們學點繁體字,能夠更加熟悉漢語文化的發展歷程,更加準確地把握漢語文化的發展脈絡,繼而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漢語文化。
而持反對意見的網友「一座叫水的山」則認為,繁體字回潮是開歷史倒車,將增加學生的負擔。網友「南無」評論,重拾傳統文化不能只靠認識幾個繁體字,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才是重點。
比起正方、反方意見,不少「神吐槽」更值得深思。新浪微博知名段子手「夢遺唐朝」表示,「支持,但步子邁小了。要論文化含義的久遠深厚,我還堅持恢復部分甲骨文,恢復部分結繩記事」,調侃意味尤為明顯。網友「讀書有福」直言,很多「圈外」人士只說不做,「我想請徐帆(馮小剛愛人)回應我,馮導給你發簡訊,叫你是用『親愛的』還是『親愛的』?」
文字專家:恢復繁體字不可能也沒必要
作為中國使用繁體字頻率最高的群體之一,書法家對於繁體字的熱愛顯而易見。據記者了解,文藝界,尤其是美術界對有關繁體字的兩會提案尤為關注。而著名書法家、西安交大書法系主任薛養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更是直言「支持馮小剛,支持繁體字進課本」。
「書法家寫繁體字,除了享受繁體字特有的美感之外,更是在享受繁體字蘊含的文化內涵。」薛養賢表示,相比繁體字,簡化字更多是一個符號、一個工具,很難像繁體字那樣,可以展現漢字背後文化發展的脈絡,體現不了漢字對社會、人生隱喻的作用。只有認識、書寫、使用繁體字,在了解繁體字背後的意思後,就會覺得更有意思,這對傳承傳統文化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只靠恢復少量繁體字是起不到這種作用的,建議從小學開始學習繁體字。恢復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從某一個階段開始,逐漸實現回歸。」
不過,文字專家對繁體字的回歸卻持否定態度。「對『親愛』的解讀簡直就是胡說八道,對中國漢字變化完全不懂。這種解讀多見於微信、微博等網絡渠道,娛樂可以,從嚴謹的學術角度,是不對的。」著名文字專家、陝西師範大學語委主任黨懷興對馮小剛的解讀進行了反駁。
黨懷興表示,「愛」在古代就有簡體版,不是漢字簡化時去掉的,無「心」是因為古人也覺得多個「心」,書寫太麻煩。至於「親」則是個形聲字,「親」是聲旁,「見」是行旁,在古代文獻裡,也早有古人丟掉了「見」,只保留「親」。
而對於繁體字回歸,黨懷興同樣表示反對。黨懷興認為,簡化字相當一部分都來自古代,是有根據的,而非另起爐灶,只有少部分是新造。當前,簡化字已經深入人心,要恢復繁體字,那需要投入的人力、財力不可估量,恢復繁體字不可能也沒必要。在面對繁體字的問題上,最佳方案應該是「識繁寫簡」,在寫簡體字同時,認識相關繁體字以及背後的文化。
著名學者錢文忠也認為,「識繁用簡」是對待繁體字最好的態度,不過「識」不僅是認識,還包括適度地書寫和使用。
不過,錢文忠指出,比起討論「繁體字是否回歸」,有一件事更有意義:「我們應該捫心自問,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是不是應該更敬畏?文化不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不要就毀,想要就簡單恢復。在文化領域,很多東西錯了是改不回來的。」
華商報記者 吳成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