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回歸引熱議 專家:「識繁寫簡」才是王道

2021-01-09 搜狐網

  「親」的繁體是左邊一個「親」,右邊一個「見」,組成了「親」,「愛」是在「愛」中加了一個「心」,這兩個字的含義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3月4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小組討論中,著名導演馮小剛稱學漢字就要給孩子心中種下美好的種子,文化傳承需要繁體字,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並增加到小學課本裡。

  繁體字回歸就此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只不過,在文字專家看來,恢復繁體字不可能,也無必要,「識繁寫簡」才是王道。

  馮小剛:恢復部分繁體字種下美好的種子

  作為中國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本次全國政協會上,馮小剛沒有談電影,談的是繁體字進課本,並得到了同組文藝界其他委員的熱議。

  馮小剛首先以「親愛」二字舉例,認為簡化以後變成了「親不見、愛無心」。之後,馮小剛又繼續舉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華」繁體字特別像中國古代的鬥拱,「國」的繁體字有疆域的感覺,「但現在的『華』簡體字什麼都不是。」

  「我希望這東西別失傳了。」馮小剛認為,現在的孩子學習英語、法語、義大利語,同時更應該呼籲讓他們學習認識繁體字,選擇50個、100個、200個最有含義的繁體字,增加到中小學課本,讓孩子們感受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部分。這樣孩子學習寫字的過程中,心裡也將種下美好的種子。

  馮小剛的觀點得到了著名學者馮驥才、著名演員張國立的支持。馮驥才認為,漢字的簡化是為了傳播速度,現在即便恢復,也不是完全恢復繁體字,而是在課堂上教學生這個字怎麼寫,它的文化內涵是什麼,這很有必要。張國立表示,傳播中國文字之美,首先要明白文字中的文化含義。現在很多書法家寫字都是繁體字,在傳承中國文字之美時說的也是繁體字,恢復一些繁體字,給孩子們講講文字的結構,讓他們慢慢對中國書法感興趣,過去丟掉太多,現在要慢慢找回來一些。

  其實,就繁體字進課堂一事,馮小剛已經呼籲了好幾年。早在2010年7月15日,馮小剛開通微博,他發表的第一篇博文就是為繁體字說話,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懇請上級領導批准恢復「親」和「愛」兩個字的繁體版。

  網友神吐槽:步子小了呼籲恢復甲骨文

  而在全國兩會上把繁體字的傳承作為議題,馮小剛並不是第一人。此前著名演唱家鬱鈞劍也多次遞交過相關提案。但教育部的復函說明,漢字簡化在我國已經立法,若要繁體字回歸課堂,勢必要重新修訂相關法律。

  不過,廣大網友看來並不關心恢復繁體字引發的法律問題,更多是將此事演變成熱點進行討論,支持者有,反對者也不少,還有很多「神吐槽」。網友「叄月的雲」認為,恢復繁體字是重視傳統的表現,同時,繁體字的美感遠不是簡體字能比擬的。恢復繁體字,也是一次重拾、培養美感的過程。網友李英鋒則表示,繁體字是現代漢語文化的根源、基礎和基因,承載了漫長的漢語文化發展史,承載了祖先的智慧,具有獨特的形式、豐富的內涵。讓孩子們學點繁體字,能夠更加熟悉漢語文化的發展歷程,更加準確地把握漢語文化的發展脈絡,繼而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漢語文化。

  而持反對意見的網友「一座叫水的山」則認為,繁體字回潮是開歷史倒車,將增加學生的負擔。網友「南無」評論,重拾傳統文化不能只靠認識幾個繁體字,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才是重點。

  比起正方、反方意見,不少「神吐槽」更值得深思。新浪微博知名段子手「夢遺唐朝」表示,「支持,但步子邁小了。要論文化含義的久遠深厚,我還堅持恢復部分甲骨文,恢復部分結繩記事」,調侃意味尤為明顯。網友「讀書有福」直言,很多「圈外」人士只說不做,「我想請徐帆(馮小剛愛人)回應我,馮導給你發簡訊,叫你是用『親愛的』還是『親愛的』?」

  文字專家:恢復繁體字不可能也沒必要

  作為中國使用繁體字頻率最高的群體之一,書法家對於繁體字的熱愛顯而易見。據記者了解,文藝界,尤其是美術界對有關繁體字的兩會提案尤為關注。而著名書法家、西安交大書法系主任薛養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更是直言「支持馮小剛,支持繁體字進課本」。

  「書法家寫繁體字,除了享受繁體字特有的美感之外,更是在享受繁體字蘊含的文化內涵。」薛養賢表示,相比繁體字,簡化字更多是一個符號、一個工具,很難像繁體字那樣,可以展現漢字背後文化發展的脈絡,體現不了漢字對社會、人生隱喻的作用。只有認識、書寫、使用繁體字,在了解繁體字背後的意思後,就會覺得更有意思,這對傳承傳統文化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只靠恢復少量繁體字是起不到這種作用的,建議從小學開始學習繁體字。恢復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從某一個階段開始,逐漸實現回歸。」

  不過,文字專家對繁體字的回歸卻持否定態度。「對『親愛』的解讀簡直就是胡說八道,對中國漢字變化完全不懂。這種解讀多見於微信、微博等網絡渠道,娛樂可以,從嚴謹的學術角度,是不對的。」著名文字專家、陝西師範大學語委主任黨懷興對馮小剛的解讀進行了反駁。

  黨懷興表示,「愛」在古代就有簡體版,不是漢字簡化時去掉的,無「心」是因為古人也覺得多個「心」,書寫太麻煩。至於「親」則是個形聲字,「親」是聲旁,「見」是行旁,在古代文獻裡,也早有古人丟掉了「見」,只保留「親」。

  而對於繁體字回歸,黨懷興同樣表示反對。黨懷興認為,簡化字相當一部分都來自古代,是有根據的,而非另起爐灶,只有少部分是新造。當前,簡化字已經深入人心,要恢復繁體字,那需要投入的人力、財力不可估量,恢復繁體字不可能也沒必要。在面對繁體字的問題上,最佳方案應該是「識繁寫簡」,在寫簡體字同時,認識相關繁體字以及背後的文化。

  著名學者錢文忠也認為,「識繁用簡」是對待繁體字最好的態度,不過「識」不僅是認識,還包括適度地書寫和使用。

  不過,錢文忠指出,比起討論「繁體字是否回歸」,有一件事更有意義:「我們應該捫心自問,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是不是應該更敬畏?文化不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不要就毀,想要就簡單恢復。在文化領域,很多東西錯了是改不回來的。」

  華商報記者 吳成貴

http://news.sohu.com/20150306/n409390871.shtml news.sohu.com false 華商報 http://ehsb.hsw.cn/shtml/hsb/20150306/487218.shtml report 3108 「親」的繁體是左邊一個「親」,右邊一個「見」,組成了「親」,「愛」是在「愛」中加了一個「心」,這兩個字的含義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3月4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

相關焦點

  • 簡化字無礙傳承古典文化,繁體字傳承不必回歸課堂
    近些年來,隨著國學熱興起,大量古代典籍重新翻印,有些專家學者,再次撿起識讀繁體字的老話題。不可否認,在中國文字發展過程中,繁體字佔據了相當長的時間。由於漢字具有象形和會意的特點,繁體字的字形無疑更豐富,「顏值」也更立體。名勝古蹟的牌匾,書法藝術的展示,常見繁體字;同時,古人留下經典無數,普通讀者如果像專業學者一樣認識繁體字,閱讀範圍也會大為擴展。此外,由於歷史原因,港澳臺地區沿用繁體字。
  • 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繁簡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在內地挺「繁」反「簡」者中,較典型的,影響力最大者是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季老生前曾公開表示:將漢字簡化及拼音化的做法並不科學,是走向了歧途。他說,繁體字祖先用了幾千年都沒感到不方便,為何到我們手裡就拋棄了?他認為,追求書寫效率不是簡化漢字的理由。
  • 馮小剛:救傳統文化,得恢復繁體字!易中天:你把亂灶龜鬱寫寫看
    如今的學生不學繁體字,但是看到繁體字時大多能認識,「學簡識繁」一直是國家語言教育部門對學生的要求。對於古代典籍,我們也有專門的學者進行研究,普通人根本沒有必要一定要學習繁體字。他們多半是看不得簡體字,認為比較「土」,沒有其他那些地方寫出來的繁體字洋氣。這是病,得治! 二、學簡識繁當堅持 中國大規模簡化漢字,從秦朝就開始了。過去秦統一六國,規定天下人共寫小篆,後來就是因為太複雜,改為隸書,再後來又被改成了楷書。
  • 繁體字回歸的呼聲響起 將漢字筆畫減到十畫以內的努力是否繼續?
    還有人覺得要是漢字能再簡單一些,筆畫再少一些,就更好了,寫起來就更省勁了。可有人卻不這麼想,有人覺得簡化字不好,應該廢除,應該恢復使用繁體字。您聽到恢復繁體字這種想法,可能立馬就會皺起眉頭,會說:啥人這麼想啊?這不有病嗎?放著簡化的,寫起來省事的漢字不用,非要去用那些筆畫賊多,寫起來賊麻煩的繁體字,榆木腦袋啊?
  • 簡體字已經用習慣了,那麼繁體字有恢復的必要嗎?
    允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是民族文化興盛的保證吧。存在即合理,任何能夠延續至今的文化現象,無論糟粕還是精華都有它必然的合理性。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在當下無法充分論證其存在具有阻礙時代發展的情況下,盲目的去反對。其次,漢字的演變本身就是中華文化傳統及歷史變遷和革新的過程,我並沒有把這兩者對立和分割開來!
  • 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沒有必要
    印刷術2019年底,教育部網站上答覆了提案建議「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表示學校教學還是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即簡體字,但在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會涉及繁體字教育有關內容那麼專門在中小學教育中增加繁體字識讀教育,甚至網上更有人聲稱廢除簡體字恢復繁體字,真的有這個必要嗎?綜合分析看來,完全沒有必要。
  • 中小學生識讀繁體字?給學生增負,你的良心不痛嗎
    中小學該不該進行繁體字識讀教學?權威回復來了:①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應當便於使用。自古以來,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②有數據表明,多數人基本能夠認讀繁體字。③根據相關法律,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目前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已有涉及繁體字教育有關內容。
  • 有專家呼籲恢復繁體字的使用,你認為合適嗎
    我不知道是什麼專家呼籲恢復繁體字,也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難道是想重拾傳統文化,將我們的繁體字發揚光大?顯然這是不太現實的,但是繁體字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可以讓有興趣的人去學習、鑽研。 繁體字,也被稱為繁體中文,指的是漢字簡化運動中被簡化字所代替的漢字。
  • 我為什麼要在臺灣學繁體字
    如今,大陸有不少人開始對學寫繁體字感興趣,這讓人不禁要問:為什麼要舍「簡」求「繁」呢?我們不妨一起看看淮陰師範學院的學生董玥怎麼說,近日臺灣《中時電子報》刊登了董玥的文章「徵戰繁體字 其樂無窮」,全文摘編如下:雖說來到臺灣不存在語言障礙,兩岸說的都是中文,但是,在簡繁體和書寫模式上的差異,仍然是一道必須邁過去的坎兒。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對文化的研究及傳承繁體字確實至關重要,但基於現實社會發展的趨勢恢復繁體通用絕無必要,簡體字並不是毫無根據亂簡一氣,漢字成字的內在規律就決定了簡化過程的科學性,可以說簡化字為新中國掃盲運動提高整體國民素質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真是居功至偉。
  • 寫春聯最容易用錯的30個繁體字!
    春節臨近,又到了寫春聯的時候。寫錯繁體字可不是什麼好事,30個最容易寫錯的繁體字,趕緊收藏吧! 1,豐 對應兩個繁體字:(豐)富,(豐)採; 2,面 對應兩個繁體字:(麵)粉(麵)條,當(面)表(面); 3,千 對應兩個繁體字:鞦(韆)鞦韆,一(千),(千)秋基業;
  • 寫書法看不懂文言,不認識繁體字,能否創作出的好作品
    魯迅大力提倡簡化字,白話文,可是他流傳下來的手稿和書法作品還多是繁體字和文言,他特別的用文言寫了《中國小說史略》,可見文言文的魅力和影響是巨大的。現代人很多人連文言文都讀不通,連繁體都不認識,更別說用繁體字練習書法了。書法作為傳統文化孕育的一種藝術,文言文是其生根成長的溫床。文言文內在的韻律與書法用筆的濃淡疾緩變化,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寫書者不把傳統文化精髓融入血液,是無法在字的方寸之間表達出文化的節奏和韻律變化的。
  • 張夢雲:回歸自然,去繁從簡
    「我們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為應對當下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回歸自然、簡單生活,成為後疫情時代生活的淬鍊。」「時尚產業的發展使他擁有了越來越大的受眾群體和話語權,但關於時尚、時裝本身,作為設計師的我不甘心讓它只存在於浮華淺層的流行風格裡,不願看它在疫情災難面前事不關己,更不支持它竭力讚頌另一種歌舞昇平式的、缺乏社會關懷的消費世界。」
  • 簡體字的進階版「二簡字」!專家:太像日本字了,廢除!
    所謂的「二簡字」是相對於「一簡字」的在再度簡化Lite版。而「一簡字」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漢字。 「二簡字」與「一簡字」一樣,都是針對人們最常用字的簡化,它比「一簡字」還要簡化。這是因為建國後的文盲有80%,勞動人民群眾普遍不識字,不利於國家現代化建設。
  • 「親要相見,愛要有心」 馮小剛呼籲繁體字回歸課本
    全國政協委員馮小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文藝組小組討論,呼籲繁體字回歸課本。(中國臺灣網 於斯文 攝)  中國臺灣網3月4日北京消息  4日上午,全國政協委員馮小剛在文藝組小組討論中表示,希望部分恢復有豐富文化含義的繁體字回歸學生課本。
  • 繁體字將走向何方?專家提倡恢復繁體字,網友:不行,但可以理解
    隨著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有不少專家發出了恢復繁體字的呼籲。 面對著這種呼籲,有的朋友認為,恢復繁體字這種做法是盲目的復古主義,是倒退的體現,不可取;但也有朋友指出,繁體字裡面承載著許多古人的智慧,恢復繁體字有助於我們傳承中華文化,繼承中華精神。
  • 臺灣網友鼓動漢字繁體字「申遺」 大陸頻傳回歸繁體聲音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新網12月3日消息,12月1日臺灣媒體報導,有網友發文表示,使用繁體字的其他地區開始漸漸接受簡體字,未來臺灣可能是唯一使用繁體字的。一些網友趁機鼓動將繁體字「申遺」。這讓有關漢字繁簡的爭論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有關漢字的爭論自近代以來便綿延不絕。及至今日,類似的爭論仍然存在。
  • 公眾人物曾提議恢復繁體字和漢服,是否可以如願?
    文·段宏剛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強國,是我們當前的國家夢想,圍繞這個宏大夢想,許多專家在重要會議上,不斷出謀劃策,體現出社會精英的應有擔當。而繁體字則是從小篆演變為隸書後產生的一種書寫模式。繁體字是自帶記錄屬性的文字,承載了漢字演變的記錄,古人用「六書」創造漢字時,不是無中生有,一個字該用什麼部首和筆畫,都是有據可依,經過深思熟慮後才創造出來的,因此,繁體字保留了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的精華部分,看到一個繁體字,很容易看明白它的源頭,猜出它的大致含義,這些優勢簡體字無法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