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金黃的小欖菊花會
菊花的美,那一地金黃的豔麗,相信看過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的人,都深有體會,都為菊花臺上那滿地金色花瓣所傾倒。也許,從此對小小的黃菊花便刮目相看了。
沒有一個地方的人民,如小欖人民如此愛菊花,愛之深,體之切,全化成了拳拳之心。2019 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小欖菊花會以「輝煌七十載,追夢新時代」為主題,將菊花的婀娜多姿融貫於時代和科技的變遷之中,讓人耳目一新,對菊花的美和變化萬千的造型過目難忘,更被小欖的菊藝深深折服。小欖人民對新中國70 周年華誕的祝福,便傾注在那片無言的花海之中。
一個美麗的地方,一個悽美的傳說
唐玄宗派張九齡開闢梅嶺以後,就有了一條貫通南北的路——梅嶺古道——徐徐走向梅關,途經南雄珠璣巷,出入南中國。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 年),南粵珠璣巷與帝都臨安隔著莽莽森林,隔著連綿無際的青黛,千山萬水。傳說正是從這裡開始。
某日清晨,珠璣巷正籠罩在霧靄中,寧靜而祥和。鎮裡某些早起的人,已怡然自得地行走於街鋪之間。忽然,遠處緊急的馬蹄聲打破了平靜,驚飛了正在鳴叫的群鶯。不一會兒,一個僕童從馬背上躍落,慌慌張張地叩響了胡妃的木門。
「夫人,不好了,皇上準奏張大人在此建立『安良平寇寨』,今已下旨,要血洗珠璣巷呀!」聽了僕童驚慌失措的話語,胡妃不啻被驚雷劈過,顫聲問道:「此話怎講?」
原來一年之前,度宗皇帝思念被貶黜的胡妃,派兵部尚書張英貴四處尋她。歷時一年,未果,張尚書上書謊報胡妃已死。如今,張英貴獲悉胡妃尚在人間,遂起血洗珠璣巷之心,妄圖殺人滅口,為自己辦事不力洗脫罪名。
消息傳開,珠璣巷的百姓紛紛捲起鋪蓋,攜家帶口,砍竹結筏,沿著湞江順流而下,往南四散奔逃(史稱胡妃之亂)。當時南粵已進入冬日,逃難倉促,食物衣物俱未備足,腳下竹筏冷入骨髓,耳邊是呼嘯而過的冷冽寒風。望著廣袤的江面,想起故鄉珠璣巷正遭遇血洗之災,鎮上其他人家生死未卜,竹筏上的人不禁潸然淚下。
好在幾日過去,並無惡寇追來。竹筏上逃生的人家,在浩瀚無垠的江面漂流,不敢靠岸。日出日落,也不知過了多少天,歷經險灘、湍流,就在眾人心驚膽戰之時,忽入珠江。眾人終於鬆了一口氣,遂選一個平坦灘涂靠岸登陸。因漂流多日,舟上的人早已疲憊不堪,拖著猶如鉛灌的雙腿,舉步維艱。蹚過灘涂,這幾戶人家互相攙扶著走上一片荒野。茫茫四野,不知該往哪裡逃生。正躊躇,忽聞寒風送來陣陣幽香,眾人放眼望去,是一座山丘。只見山腳下,遍野金黃色的菊花,朵朵嬌豔,正朝著這群衣裳襤褸的逃難者翩躚起舞呢。
珠璣巷的居民多數來自中原地區,那裡連年徵戰,百姓苦不堪言。東晉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百姓對這種生活嚮往已久。菊花,又名壽客,商周或更早之前,先人已經藉助菊花的花期節令來指導農耕。菊花,葉可以做羹,花入藥,《神農本草經》記載:「菊花久服能輕身延年。」
眼前漫山的菊花翩翩,芬芳幽幽。當下眾人皆認為,此地肥沃,菊花盛開,是為吉祥之地。於是,這些逃難者便結廬於此,墾荒定居下來,成了小欖最早的居民。從此以後,世世代代,與菊花結下不解之緣。
這一年,是甲戌年
歲月悠悠,轉眼之間,南遷的中原人陸續在小欖的飛駝嶺、鳳山、圓欖山、半邊欖山等山麓或沙丘高地一帶建立家園。這些南遷先民認定,冥冥之中,是菊花指引他們來到這方福地。他們對菊花百般呵護,不僅將野菊花引入園圃,以種菊為榮,還以菊花為吉祥、富貴之花,告誡子孫後代,要世代愛菊。
1959 年,金秋十月的清晨,是老歸僑莫應桂回國的第二天。走在小欖老街上,耳邊充斥著親切的鄉音,莫老像歸巢的小鳥,心中欣喜。他步履輕盈地穿過街頭,準備去吃一口老街的菊花水欖。莫老一腳探出街階,耳邊忽地傳來一陣急劇的自行車鈴音,剎那間,一輛載滿菊花的三輪車從莫老身邊掠過。莫老心裡一沉,下意識地剎住腳步,嚇出一身冷汗。這滿車菊花少說三四百斤重,要是撞到了,這條老命還在呀?不過,咦,這情景,怎麼在記憶深處存在著?莫老清楚地記得,20 多年前,1934 年11 月,他與父親就是這樣,將自家院子裡那一盆盆的蜜蠟西施、白雪如意、秋水長天等菊花,放到人力車上,推向小欖老街,去參加中區菊會——那場60年一次的盛會。當時,各地來觀賞者逾90 萬人,道上遊人通宵弗絕。
莫老從小到大,陸陸續續從鄉人口裡、從文獻裡知道——菊花以其清香凌霜的一副傲骨,使中國無數文人騷客為之傾倒。先人將中原的菊文化帶來小欖之後,愈加發揚光大,不時有詠菊、賽菊、以菊會友的活動。明代,這種藝菊風氣已盛,每逢菊花盛放時,聚集三五知己,酌酒賞菊、對菊吟詠已成習慣。至清代,小欖的菊花民俗文化盛行,乾隆元年丙辰(1736 年)小欖已有賽菊之舉,名為「菊試」。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 年),十個菊社聯合,舉辦了一場規模盛大的活動,名為菊花大會(又名黃花會)。
嘉慶以前,小欖菊會「會無常期,或十年一盛,或數十年一盛」。至嘉慶十九年甲戌(1814 年)菊會,這一年與先人搬來小欖定居的鹹淳十年都是歲次甲戌。人們認為甲戌菊會對紀念先人開村定居小欖,極具象徵意義,小欖鄉內各大菊社遂商定日後每60 年舉行一次甲戌盛會。
莫老對小時候奶奶、爸爸精心伺弄菊花的情景印象深刻:掐算日子摘心,葉茂葉稀對花期的影響等等。他這個調皮小子,一到花期就被勒令遠離菊花園圃。他悶悶不樂,奶奶告訴他,菊花結蕾,大人們生怕小孩子淘氣摘花。這點莫老是知道的,他看過何大佐的《欖屑·菊試》:鄉人設菊花試場於李尚書四世祠前……於是鄉裡熱鬧起來,賽棚前,大人們忙著搭戲臺;賽棚上、戲臺後,大人們忙著將嬌豔的菊花悉數搬出……
「老伯,您沒事吧?」一聲關切的問候將莫老從記憶裡拉了回來。莫老看了看眼前的小夥子和滿車的菊花,脫口而出:「沒事,沒事。小兄弟,這菊花是?」
「去葵溪展會參加菊會呀!」
「啊?那不是六十年才舉辦一次麼?」莫老記得,1934 年那次菊花會,差點舉辦不了——早一年年底,鄉親們痛心提出,「國難當頭,不宜苦中作樂」。六百多年前,他們的祖先,因戰亂,因統治者的無理迫害,逃難到小欖;1933 年的小欖人,將國運與個人、家族命運緊密連接在一起,這就是小欖人的家國情懷啊!經過再三思考與商議,最終,那場盛會還是如期舉行了。
莫老自言自語道:「六十年一個甲戌年開一次菊花盛會,那是老祖宗定下的規矩,只要家國還在,就要如期舉行。所以下期的菊花展,應該在1994 年。」
「老先生,您不知道嗎?新中國成立10 周年呀,我們小欖人為祖國慶生呢!」三輪車隨著話音落地而遠去了。
隨著那陣清香飄然而去,莫老有些恍若隔世的感覺——他想都不敢想,有生之年還能再一次看到菊花盛會。
▲2010 年11 月23 日,小欖菊花展在小欖舉行(中山影像 葉勁翀/攝)
1959 年11 月12 日,小欖解放後首屆菊花展覽會,在山明水秀、景色別致的欖鄉「小柴桑」上,在鞭炮的轟鳴聲中,喜氣洋洋地開幕了!這次展會用菊花4000 盆,時花3200 多盆。這喜慶的菊花展是小欖人民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 周年的偉大獻禮!
舉國同慶的日子裡,小欖人民用一盆盆融愛與深情於一身的菊花,用幾百年傳承下來的精湛技藝,將老祖宗定下的一甲子才舉辦一次的菊花盛會獻給祖國,表達了對家園、對祖國的深深熱愛。
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日子,舉國上下齊歡騰,新中國成立10 周年了!此次的慶展還有一個主旨,就是進一步推動工農業生產,加強與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的聯繫,使他們對祖國有進一步的認識。這些人當中,當然包括莫老。
在花海裡,莫老看到雄踞在烈士陵園裡的大立菊!無數菊花、時花將40 多盆大立菊圍在中間,最大的為10 圈(331 朵),整條陵園大道儼然成了花街。在人民公園廣場內,莫老立在菊壁「和平鴿」前久久凝視。那是莫老不曾見過的新手藝——用菊花砌成的菊壁,寬10 米,高7 米,鴿身用純白的白菊砌成,和平鴿展翅欲飛。按莫老對菊藝的了解,單單那白菊,要用300 多盆花。
莫老轉身,看見用菊花砌扎的巨幅標語,如「共產黨萬歲」「人民公社萬歲」等等,造型小品有扇面、五角星……品種展區有名菊110 多種,莫老一一叫出名字:國色天香、嫦娥奔月、龍翔、蚧肉球、十丈珠簾……區內陳列有各式石山和盆景藝術。噢,其中還有莫老最喜歡的懸崖菊,猶如掛在懸崖上的小黃菊,正隨風舞動。
「葵溪,去葵溪」仿佛聽到花仙子的召喚,仿佛聽到一河兩岸各色菊花的呼喊,莫老信步踏過搭在河湧水面的花臺、花塔、花亭、花橋。橋上古建築模樣的牌樓惟妙惟肖。這一切,令莫老流連忘返。不知不覺中,天色漸暗,他來到位於新市車站前的迎菊亭,這是一座高約六丈的巨型花塔。
花塔過去是食肆。莫老揉揉雙腿,這才想起逛了大半天,該吃晚飯了,爭氣的肚子識時務地咕咕響起。「吃菊花最有名氣的地方,是廣東小欖。」(朱偉《餐菊》)莫老一口氣點了幾樣小欖名菜:小欖菊花魚球、菊花三蛇羹、菊花鳳絲卷。菜牌上,菊花糕、菊花肉、菊花水欖(湯丸)映入眼帘。這幾道早上才吃過。老闆娘特會做生意,笑盈盈地給莫老倒上等菊花茶,還送了一杯菊花酒和菊花四品種(菊花蛋卷、菊花餅、菊花糠、菊花糖磚)給莫老當見面禮。
「鄉裡鄉親的,莫老您忘記我這老鄰居啦?」
莫老定睛一看,這不是當年老街巷口賣早點的丫頭嗎?
莫老一激動,頭點得像雞啄米:「記得記得,我去香港的辭別宴(菊花宴),酥炸金菊葉、野菊爆沙蝦、菊花魚頭羹、菊玉魚塊、菊花魚茸粥、菊花腦清湯都是你做的!」
「可不是嘛,一轉眼三十年過去了!」老闆娘笑了,淚花在眼角的褶皺裡打轉,「唉,那些兵荒馬亂的日子,
還是你們逃出去的好啊!」
「不說這個了。」莫老感嘆道,「解放十年啦……」話音剛落,耳邊忽然一陣雷鳴,身邊人群躁動。噢,煙花!是的,此次菊展,有大型煙花晚會,有古鎮紗龍在鳳山廣場表演,有省粵劇一團、佛山粵劇一團、雜技團、省曲藝團,更有著名演員紅線女,以及剛出席全運會歸來的省體育健兒。多麼地轟動!這次菊展,珠江電影製片廠專門製作了一輯名為《菊花》的紀錄片,《羊城晚報》《廣東畫報》等報刊報導了菊展盛況。
▲2014 年11 月12 日,2014 年小欖鎮菊花會菊花烹飪大賽在小欖公飯店舉行。圖中是用菊花做成的美食(中山影像 文波/攝)
在香港,鄉彥們無不想念家鄉的菊花會。其實,同治十三年(1874 年)、民國二十三年(1934 年)舉辦的第二、三屆甲戌菊花會,已經蜚聲中外。小欖的先民何曾想到,新中國成立短短70 年,這朵小黃花竟然被演繹成一臺臺文化大戲。
關於菊花的編年史話
1963 年,小欖人的栽菊風氣進入興盛時期。廣州市舉辦「19 省(市)菊花展覽」時,小欖菊場聯合辦了一個展館「小欖菊花館」,精選了一批小欖名菊赴穗參展。
1973 年,小欖舉辦小型菊會,立菊最大達16 圈,817 朵;菊展造景——彩塑天女散花,栩栩如生。展期原定9 天,後觀眾反響熱烈,延長至18 天。此次參觀人次超過100 萬。
1979 年,小欖舉辦慶祝新中國成立30 周年菊會。菊會設高5.8 米、寬10 米的菊花龍壁組景。小欖人在傳統菊藝扎作的基礎上,配合電光電動技術,使壁龍首尾擺動,惟妙惟肖。還有高5 米的電動旋轉「菊柱銀龍」;長28 米,以黃菊砌作的「菊花龍」;高9 米,以菊花、柑橘砌作的「吉羊」等。
1994 年,小欖舉行第四屆甲戌菊花大會。菊會分3 大展區、4 大展場,布展面積10 平方公裡,展出各種菊花82 萬盆,時花近5 萬盆,菊花品種1568 個,景點198 個。單株43 圈、著花5677 朵的大立菊,被列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大會期間舉辦各類展覽會17 個,籤訂經濟合同總額達15 億元,超過600 萬人次參會。
2001 年,「新世紀菊花欣賞會」展出菊花20 萬盆,時花27000 多盆,大小各類組景68 個,其中大型造景32 個。「世紀子母燈」高22.88 米,寬12.23 米,高六層,被確認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中國之最。同時,會上還舉辦以「菊花、菊城」為主題的文學、美術、書法、攝影、集郵、收藏品、錢幣、手工、插花和菊花傳統美食等文化藝術活動。
2004 年,小欖舉辦(甲申)菊花文化藝術欣賞會,布展面積20 萬平方米。這次菊會在規模、層次、內容、形式和菊藝水平上都有所突破,採用拼裝式網架栽植器製作出超大型菊花造景「賞菊樓」。開幕時醒獅(112頭)、吳川飄色(21 組)、荷塘沙龍(長5 米)、山西威風鑼鼓、樟木頭麒麟(20 頭)、小欖老人腰鼓隊、文藝花車(3 輛)等巡遊表演和煙花匯演。
菊展期間,十多個民間業餘藝術團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晚會,舉辦千人書法大賽、菊藝欣賞會攝影比賽。菊會展出的賞菊樓和單株嫁接247 個品種、15 圈的立菊榮獲英國金氏世界紀錄,單株盆栽45 圈的立菊(2 盆)、168 米菊花造型「金龍騰飛」、規模最大的菊花藝術造型精品展覽會均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展會參觀人次達318 萬。是年,小欖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菊花文化)之鄉」的榮譽稱號。
2007 年,次第九屆中國(中山小欖)菊花展,這是中國菊花展首次在一個小鎮舉辦。中國菊花展是中國菊花界的「奧林匹克」,是我國規模最大、檔次最高、影響最廣的國家級菊事盛會,每三年一屆,對促進交流、引導生產、美化城市、改善人居環境等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次菊花展上的造景「菊花樓」,仿嶽陽樓設計製作,高17.5 米,長、寬分別為19 米,
主樓外形三層,外表設有內圓柱68 根,各層飛簷瓦瓴12 個,菊花裱扎面積730 平方米,富麗堂皇,蔚為壯觀,在展覽會上獲金獎2 枚、銀獎4 枚、銅獎4 枚。此次小欖鎮獲中國風景園林學會頒授「中國菊藝之鄉」稱號。
近十年的菊花會
隨著祖國日臻繁榮昌盛,近十年的菊花展會也與時俱進。現在的菊花會,每年舉行一次,更加鞏固了小欖在中國的「菊事」地位。2008 年和2009 年的菊花會,展出的各類菊花及時花接近7 萬盆,花會期間還舉辦了插花大賽及美食嘉年華。
時光悠悠,很快到了2012 年。這一年菊花大會首次提出「全民種菊」活動。是年六、七月間,小欖鎮菊花栽培基地繁育了2 萬多株品種菊苗,免費向鎮上居民派發。從此菊花進入全鎮家家戶戶,做到了行街走巷,處處菊花飄香。
2013 年的菊花會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有氏族宗親會參與。菊花會期間除舉辦「水色造型巡遊」「小欖美食節」「五人龍舟賽」外,還在江濱公園開設了「小欖名優特產品展銷區」,將「吃、購、娛」元素與菊花會有機結合,發揮菊花會的社會整合功能。如果說2013 年的菊花會已然多姿多彩,那麼2014 年的菊花盛會,更是規模空前。這年距離首屆甲戌菊會正好200 周年。
▲2007 年11 月23 日,2007 年第九屆小欖菊花會(中山影像 黃杰軍/攝)
遙想200 年前,嘉慶十九年,小欖人舉辦首屆甲戌菊花盛會,以紀念先輩開村之功。如今的小欖菊花會,繼往開來,布展面積就達13 萬平方米,比往年主場的江濱、龍山兩公園面積之和還大。
2014 年11 月23 日至12 月12 日,「金秋小欖·美麗菊城」是「甲戌」200周年菊花會的主題,展館內有「菊馨·尚雅」精品館、公益體驗館、文化旅遊產品展館、師生菊花藝術作品展館等。
此次菊花會吸引了海內外眾多愛菊的專業人士,如中國菊藝大師葉家良、陸建山、顧豔、李建祥、王德建等。還特設了一個綠菊展臺,展出從南京引種的菊中珍品「綠安娜」。
「甲戌」200 周年菊花會牽動著小欖全民的心,鎮教辦及鎮美協組織全鎮中小學生為菊會創作了一幅長200 米的菊花長卷畫,在主場內展出。
郵政部門發行了一套小欖甲戌菊花大會200 周年的紀念郵集《菊緣》,還有菊花紀念封、明信片等。
2016 年,小欖菊花會的花海區面積約100 畝,為歷年之最。花海中除設有綿羊、猴子、孔雀等人工造景外,還首次引入燈光互動和3D 投影技術、動態捕捉技術,遊人仿若置身在一片如夢似幻的菊園花海內。朵朵菊花在燈光的映襯下,顯得更加嬌媚與燦爛。
▲2019 年小欖菊花會(中山影像 宋健如/攝)
2017 年,小欖菊花會由民營資本投資主導。是年最大造景,是中軸景區高8.5 米的半球拼盆菊。進入中軸景區的主路兩側,有總長200 米的崖菊長廊。景區湖上,夜間播放水幕電影。在花田區,有高8 米的菊花臉譜橫跨主道。
2018 年是改革開放40 周年,也是中山市升格地級市30 周年。菊會「牽手」第六屆嶺南民俗文化節,於11 月23 日在菊花園同時開幕。菊會會期25 天,民俗文化節會期4 天。開幕式上,來自清遠、江門、韶關、汕頭等地近20 個演出團體帶來了別具特色的民間藝術表演。
2019 年是個喜慶的年份,新中國迎來70 歲生日。又一年金秋到來,菊藝造景、文化展演,菊花競相綻放,爭奇鬥豔,小欖人再次運用聰明與智慧,使菊花展再一次大放異彩。一地小黃花,締造了一個神話般美麗的世界,一個花的世界,一地花的傳奇……
◆中山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中心◆編輯:徐向東◆二審:韋多加◆三審:嶽才瑛◆素材來源:中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