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打水漂」返回地球,驗證載人登月,阿波羅大多不敢玩

2020-12-17 老粥科普

萬眾矚目「打水漂」

嫦娥五號在億萬人的矚目中返回地球,在落地之前,它會在大氣層打個「水漂」。許多人產生疑問,為什麼太空飛行器不直接降落到地面,而偏要在大氣層上面跳幾下,如果不是「多此一舉」,難道這背後有什麼深意嗎?

嫦娥五號再入大氣層的彈道

有好事者說,這是在驗證「錢學森彈道」,為以後的軍事鬥爭作技術準備;還有人說這是嫦娥五號做高空機動,防止有國家攔截我們從月球帶回的寶貝。其實這些說法都不對,「打水漂」是嫦娥五號從月球返回時要驗證的一項的基本技能,以後會經常用,並且這項技能也不是嫦娥第一個用,當初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就是碰巧打著水漂回到地球的

阿波羅11號返回軌跡模擬圖

為什麼不直接降落?

你可能注意到了,嫦娥五號去月球的時候,它的著陸器是直接降落在月面上的,不需要「打水漂」,也沒法打,因為月球表面沒有空氣。另一個原因是,當嫦娥到達月球軌道時,它的速度已經很低了,月球的逃逸速度是2.38公裡/秒,超過這個速度飛船就飛走了。

但當嫦娥從月球回到地球就不一樣,在地球的強大引力下嫦娥會一路加速,在到達地球時它的速度會接近11.2公裡/秒(第二宇宙速度)。以這個速度闖入大氣層的後果是災難性的,如果是載人飛船,大概率船毀人亡。

返回角度不對會造成災難性後果

地球有厚厚的大氣層,在距離地面100公裡的高空儘管空氣極其稀薄,但對於高速飛行的太空飛行器來說它的作用已經不可忽視了。

空氣對於太空飛行器主要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阻力,你的速度越快,空氣阻力就越大,減速越快過載就越大;二是與空氣摩擦會產生熱,同樣也是速度越快發熱量越大。空氣阻力、發熱量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關係,所以我們一方面需要把速度降下來,同時避免船被燒毀,人還得活下來。

神舟十號返回,王亞平出艙

如何才能做到安全地減速呢?

有人說用火箭反推呀,這是個好主意,到達月球時就有個「剎車」動作,又叫近月制動。但問題是回地球時速度太快,剎車需要消耗大量燃料,無論是嫦娥五號還是之前的阿波羅飛船,它都沒有空間攜帶幾百上千噸燃料和強大的發動機,它還是需要依靠大氣層來減速。

科學家將飛船返回艙的底部做成一個圓球面的盾,上半部分向內收攏成為錐體或者鐘的形狀。底面是一種複雜的防熱結構,同時覆蓋了燒蝕材料。這些燒蝕材料在受熱時會燃燒,同時將熱量散發到空氣中。

阿波羅11號返回模擬圖

阿波羅的好「運氣」

在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前,美國先是做了一系列的實驗,包括阿波羅4號和6號無人飛船高速返回模擬最壞的情況。其中阿波羅4號計劃用長而且平直的彈道,這樣不利於散熱但比較平穩;6號則以一個比較陡的角度衝入大氣層,它記錄的過載超過了太空人承受的極限。結果是阿波羅4號在大氣層中產生了一次「彈跳」,最後變成了「二次進入」。

「二次進入」並不是美國人的發明,早在1963年11月,英國的兩個科學家L.F. Crabtree和D.H. Peckham就提出用這種辦法使太空飛行器減速並且達到散熱的效果,同時太空人也能承受其過載。

通過調整下降攻角完成大氣層彈跳

從NASA後來公開的阿波羅飛行計劃數據看,阿波羅4號的打水漂並非有意為之,並且阿波羅11號同樣在大氣層「Duang」那麼一下也有運氣的成分(它的飛行計劃裡也只有一個過載峰值)。

阿波羅飛行計劃中沒有設計彈跳

阿波羅11號著陸前,預定著陸區天氣不好,休斯頓臨時決定改變返回艙的下降攻角,讓它落到更遠一些的備降著陸區。結果太空人出艙後告訴他們過載沒預想的大,感覺良好。儘管1968年NASA將這種降落方法描述為「大氣層中的跳躍」,但後來阿波羅飛船的飛行表明這只是個「意外」,因為除阿波羅17號有記錄到兩次加速度「波峰」外,其它飛船返回時並沒有試圖再主動「打水漂」。

阿波羅4號下降軌跡以及記錄的過載數據

NASA知道「打水漂」可以完美地解決減速與過載的矛盾,為什麼他們不主動去做呢?因為運氣只可能有一次,航天飛行是一門科學,你沒辦法次次去賭運氣,並且阿波羅11號的運氣實在是太多了,天知道下一次會怎麼樣?

阿波羅11號有太多的「好運氣」

為什麼嫦娥五號要做?

嫦娥五號返回器結構很簡單,它的使命很單一,就是攜帶月壤返回地球。這東西是摔不壞的,也不怕什麼過載,只要把防熱做到位直接返回就好了,為什麼中國科學家要「自找麻煩」選擇「打水漂」呢?

答案只有一個:嫦娥除了要將月壤帶回,還要驗證載人登月的整個過程,包括安全返回技術。

美國是首個將「打水漂」付諸實踐的國家,但直到2011年NASA才有人將其定義為「二次進入」,認為這是載人登月飛船最安全的返回方法。所有阿波羅報告中對大氣返回過程都語焉不詳,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在太難了!

地球的大氣層極薄,入射角度要求極高

大氣層沒有明確的邊界,我們將100公裡高度定義為大氣邊緣,阿波羅4號和11號也是在這裡完成的彈跳,但如果你從整個地球的角度看大氣層,它就實在是太薄了。「打水漂」對太空飛行器的入射角度上下限要求極度嚴苛,太空飛行器的攻角往上偏一點點飛船就「彈」飛到太空再也回不來,往下一點點就是在賭太空人的命。在那個彈道計算機性能還不如今天計算器的年代,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老老實實硬闖,讓太空人去承受長時間高過載的煎熬。

總有人把「我們落後不止50年」掛在嘴邊,他們看不到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付出。早在2014年,嫦娥五號的先導型號「嫦娥五號-t1」實驗器就已經用「打水漂」的方式成功返回,我們有信心嫦娥五號也能準確落地,圓滿收官。

嫦娥五號-t1成功著陸

#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地球#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流程與阿波羅登月一樣,我國是否已經掌握載人登月技術?
    「嫦娥」要回家咯!當「嫦娥五號」著陸器的上升級順利從月面起飛,進入月球軌道和軌道艙成功對接以後,我們就知道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基本已經成功了!這時肯定有人問,嫦娥五號採樣成功,是否表明我國已經掌握了載人登月技術了呢?
  • 如果嫦娥五號順利返回,是不是意味著可以載人登月了?
    目前嫦娥五號承擔的就是採樣返回的任務,將在月球表面上採集大約2公斤重的月面土壤等樣本,並將月壤樣本帶回地球。屬於登月計劃第一階段的收官之作。現在只需要等到嫦娥五號登陸月球,然後採樣返回,那麼咱們就可以開始著手準備下一階段的「載人登月」工程了。 不過,這裡還是需要給大家潑盆冷水。就算是嫦娥五號成功返回,也不代表咱們就具備「載人登月」的能力。
  • 嫦娥五號苦等6天才返回,為什麼比阿波羅飛船直接返回地球更先進
    相信大家最近都在等待這一天的到來,嫦娥五號終於帶著月球樣本返回地球了。在2020年11月24日發射升空以來,嫦娥五號探測器先後完成登月、月面取樣、月面起飛、交會對接等過程,最後返回地球,整個月球任務耗時23天。
  • 嫦娥五號奔向月球,中國向載人登月又邁進了一大步
    嫦娥五號幾乎匯聚了目前中國航天所有最頂級的技術,而這次發射也將是中國載人登月的一次超前預演,為十年後的載人登月進行技術驗證。首次在 38 萬公裡以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按照計劃,這次嫦娥五號至少將攜帶 2kg 重的月球土壤樣本返回地球。而蘇聯過去 3 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一共才帶回了約 330g 的土壤樣本。為什麼嫦娥五號一次就能帶回這麼多樣本?這主要得益於在這次任務中採用的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技術。
  • 月球上沒有發射基地,載人登月如何返回地球?看嫦娥五號就知道了
    嫦娥五號探測任務也是中國目前為止難度最大、最複雜的航天探測任務,同時也是受關注度比較高的項目。嫦娥五號執行任務期間,也再次讓人想起了半個世紀前美國的載人登月,沒錯,載人登月被質疑再一次地登上了熱搜。其實這些年來,對於載人登月的質疑聲從來沒有停止,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如此。
  • 攜嫦娥五號大勝之威,航天員何時登月?雙重防護載人登月艙亮相
    嫦娥五號11個重大任務階段重達8.25噸的嫦娥五號月球採樣飛船採用四艙結構設計,分別是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與半個世紀前的阿波羅載人登月飛船異曲同工。在嫦娥五號發布會中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先生對此作出了權威解答,他指出我們的初步意向是先搞(載人登月)關鍵技術攻關,等我們地球軌道空間站(天宮)建成用好再規劃論證是不是要搞載人登月。看到這一解答有些人可能會失落,而這種失落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 對比嫦娥五號,看美國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的關鍵謎點
    ↗上圖是嫦娥五號月表國旗展示的照片(截圖)與此同時,也引發了一場對美國1969年那次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的大辯論,不少人對美國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提出種種質疑。儘管近日被譽為我國「嫦娥之父」之一的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先生,已經明確表示過美國人的阿波羅登月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仍然不能平息人們對美國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的質疑,眾多「天迷」、「月迷」們希望通過嫦娥五號解開阿波羅登月之謎。
  • 嫦娥五號返回器火速轉運北京開艙,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即將被驗證
    經過23天的漫長等待,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我們的嫦娥五號終於得勝回朝,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隨後,嫦娥五號返回器將以最快的速度,陸空聯動轉運到北京,從38萬公裡之外挖來的2公斤月壤即將在這裡開艙。到這為止,嫦娥五號圓滿收官!
  • 嫦娥五號順利著陸,秘密任務浮出水面,我國實現載人登月不遠了
    其次是目前我國的火箭運載能力還不足以一次性發射載人登月飛船。三來是因為在實現載人航天之前,我們要先驗證載人探月的可行性,而嫦娥五號就肩負著這個重任。嫦娥五號一共由4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和上升器,總質量8.2噸。一共經歷了發射入軌、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等11個階段。
  • 嫦娥五號太空「打水漂」回家,我們比美帝強在哪?領先至少10年
    中美之間的全面競爭已擴散到太空,無論我們承認不承認,嫦娥五號的登月行動和美國人的異常反應,事實上已拉開了中美太空爭鋒的大幕!不要慌,隨著中國的高速發展,這一天遲早要到來,現在一切才剛剛開始罷了。而這次的嫦娥五號整個登月行動,就體現出了中國多項獨有的航天技術,其中最重要的,是嫦娥五號返回地球時採用的「太空打水漂」技術,這也正是目前美國還未完全掌握的一項尖端科技。
  • 嫦娥攬月|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離載人登月還有多遠?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管劉然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次對接,包括之前的著陸起飛,後續的降落返回,都是基本勾勒載人登月的主要環節,也是為後續的深空探測和載人登月奠定了技術基礎。吳偉仁院士,現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在嫦娥五號發射後也透露,「如果只是為了完成採樣返回任務,嫦娥五號的系統可以做得簡單很多。
  • 嫦娥五號對比阿波羅登月,著陸腿壓痕明顯不同,這是為什麼?
    嫦娥五號踏上歸途阿波羅載人登月的成功為嫦娥五號任務的實施積累了知識與經驗,繼往開來的嫦娥五號也是對「質疑阿波羅載人登月造假」言論的一次有力澄清,因此它的一舉一動都免不了與前輩加以對比嫦娥五號著陸器全景相機拍攝由於此次任務目的性很強,就是為了實施月面採樣,以及驗證一系列月地返回技術,所以沒有攜帶巡視器,因此我們只能以第一人稱視角觀察探測器,而著陸腿就是我們能看到的最主要結構
  • 嫦娥五號反超阿波羅登月,大言不慚還是言之鑿鑿?人類進步的必然
    探測器順利入軌後航天科技五院終於公開了珍藏已久的嫦娥五號完全體照片,看著這張高清照片熟悉航天的人們不由得聯想起半個世紀前連續六次載人登月的阿波羅飛船。嫦娥五號完全體的確,兩者構型有一定的相似度,比如都由四大艙段組成,阿波羅飛船有服務艙、指令艙、下降級、上升級,可以分別對應嫦娥五號的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這是因為二者選擇的都是登月返回效能最大化的
  • 嫦娥五號登月來回預計23天,為什麼阿波羅11號來回卻只花了8天?
    嫦娥五號,奔月挖土,全球矚目,預計來回23天,這不僅會讓人聯想到阿波羅11號登月,登陸與返航的原理基本上一樣,為什麼阿波羅只花了8天,嫦娥五號卻要23天呢?01:登月原理運載火箭克服地球引力將嫦娥五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並分離,嫦娥五號飛向月球。
  • 人類首次月球無人交會對接,嫦娥五號技術反超阿波羅飛船
    擁有了無人交會對接技術之後,中國將在以後的載人登月技術上擁有更高的可靠性,而且更有利於以後火星探測以及採樣返回,要知道火星距離地球最遠4億公裡,測控通信時延來回有幾十分鐘,地面支持力度會更弱,對探測器的精密化、智能化、自動化要求更高。
  • 嫦娥五號成功登月!月球沒有火箭,飛船是怎麼離開月球返回地球的
    早在50多年前,我們人類就展開了載人登月計劃,前後一共有6艘阿波羅載人飛船實現登月,將6批次12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表面,還成功將太空人帶回地球。時至今日,還是很多人認為當年的阿波羅登月計劃是「騙局」,在網絡上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很多相關的質疑之聲。
  • 嫦娥五號離開月球,留下阿波羅載人登月之謎,何時才能解開?
    12月6日6時12分,裝有兩公斤月壤的容器成功由返回器「攬收」,12時35分,組合體與上升器成功分離,進入環月等待階段,兩公斤月壤將在返回器的護送下擇機返回地球。
  • 嫦娥五號返回後,NASA轉發美國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
    嫦娥五號返回後,NASA轉發美國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 時間:2020年12月17日 16:22:01&nbsp中財網   【文/觀察者網 王世純】12月17日凌晨,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
  • 嫦娥五號來回23天,阿波羅11號卻只花8天?解析中美登月技術差異
    今年11月,我國成功在海南文昌航天中心利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了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計劃利用23天時間,返回地球,並帶回來2公斤月壤。而1969年波羅11號從發射到登月,再到返回地球不僅帶回來21.55公斤月壤,更是只用了8天時間!
  • 無人登月和載人登月哪個更難?和阿波羅相比,嫦娥五號有優勢麼?
    在過去幾十年中,對於美國和其他國家來說,或許只能打「人工登月」、「人工採取樣本」的主意,根本不敢奢想無人登月就能完成取回月球土壤樣本,畢竟想要實現完成外太空自動對接技術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情。,美國阿波羅人工登月無自主規避障礙嫦娥五號進入環月軌道後,它的著陸器和上升器會自動組合變為一體登月,這種登月技術領先於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