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陳海波)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日前在中國農科院脫貧攻堅與成果轉化工作會上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累計獲得有效發明專利2964件,取得植物新品種權338個,新獸藥、新農藥46項,推廣新品種300餘個、新產品700餘個、新技術200餘項,這些成果的推廣運用有效支撐了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植物新品種權是指完成育種的單位或個人,對其授權的品種依法享有的排他使用權。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的目的是鼓勵更多的組織和個人向植物育種領域投資,從而有利於育成和推廣更多的植物新品種,推動我國種子工程建設,促進農業和林業發展。
唐華俊介紹,近年來,中國農科院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保障。目前,中國農科院20餘項技術被農業農村部納入農業主推技術。高產優質兼備的水稻新品種「華浙優261」、優質強筋小麥品種「中麥578」、高產高油多抗油菜品種「中油雜19」等新品種,以及玉米密植高產機械化技術、草地貪夜蛾預警與防控技術等新技術得到推廣應用,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近三年,全院成果轉化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唐華俊說,「十四五」時期,中國農科院將推進科企科產融合發展,強化科技成果有效供給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到「十四五」末,轉化收入要實現翻番。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