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與陳丕顯最後一次談話:沒罷官之前,照樣工作

2020-12-18 金臺資訊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陳丕顯對周恩來十分敬仰,恰似學生對師長的敬重之情。他曾在一篇回憶周恩來的文章中這樣寫道:

我和我的許多同輩人一樣,越來越感覺到:周總理是參天的大樹,我們只是在他的濃蔭下生長的矮小灌木。周總理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輩,我們只是在他的培養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後人。周總理是德高望重的師長,我們只是在他的領導和指引下擔負一定工作責任的學生。

回顧我自己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也可說凡是重要歷史時期和轉折時刻,無不得到周總理的教誨,無不感受到他的強大精神力量的影響。

1932年,陳丕顯首次見到周恩來。那時,陳丕顯在共青團福建省委工作,年僅16歲,而周恩來已經是備受敬重的黨和軍隊主要領導人。第二年,陳丕顯調到瑞金的少共中央工作,周恩來是中央領導人,兩人經常有機會碰面。抗戰初期的1938年、1939年,陳丕顯先後在武漢、延安見過周恩來。周恩來對同志特別是對青年同志循循善誘,平易可親,在嚴酷的鬥爭環境中泰然自若,不知疲倦地為黨和革命事業工作,這些都給陳丕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中國成立前後,陳丕顯與周恩來保持著緊密的工作關係。無論是在蘇中、華中工委,還是在蘇南、上海市委工作,陳丕顯都是從周恩來的講話、函電和指示中,領會和了解了很多黨中央、毛澤東的決策和教導,都堅決遵循周恩來傳達或作出的部署和決定做好各項工作。

1966年春,陳丕顯被確診患了鼻咽腫瘤,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周總理親筆復電指示確定陳丕顯的治療方案,囑咐陳丕顯安心靜養,並在出差路經上海時與鄧小平一起專門到醫院探望。

「文化大革命」期間,身處逆境的周恩來為了儘量減少動亂造成的損失,宵衣旰食,嘔心瀝血。同樣身處逆境的陳丕顯,面對林彪、江青一夥的威逼利誘不為所動,而一聞知總理的召喚,就馬上行動,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崑山事件」發生之後,1967年元旦凌晨3點多,總理打電話給陳丕顯,首先對陳丕顯的健康表示關心:「阿丕,你身體好嗎?」陳丕顯回答:「身體還好,可以堅持工作,有什麼任務,總理您就下命令吧!」總理憂慮地詢問了有關「崑山事件」的情況,並說:「中央決定要你出來工作。『崑山事件』要儘快解決,上海一定不能亂,南北鐵路交通一定不能中斷。」

儘管陳丕顯當時身體尚未康復,政治形勢又那樣險惡、複雜,但他知道總理處境艱難,心甘情願為敬愛的總理分憂,所以他真誠而堅定地對總理說:「我聽從總理指示。我們正在做工作,力爭明天通車。」

在電話裡,陳丕顯還向總理傾述了自己對突如其來的「文化大革命」的疑惑、苦悶和委屈,越說越激動,一時竟說不下去。總理十分坦誠地對陳丕顯說:「阿丕,這些問題我很難回答你啊。但有一條,大不了就罷官嘛。沒罷官之前,照樣工作……」

不幸的是,這次通話成了兩人最後一次談話。陳丕顯從此投身到與林彪、「四人幫」一夥面對面鬥爭的前沿陣地,與醜惡勢力作不屈不撓的堅決鬥爭。

來源:《福建黨史月刊》2015年第10期

相關焦點

  • 周恩來總理的最後歲月,囑咐華國鋒把監獄清一清
    這是他最後一次約中央部門負責人談話。 筆者摘取的這些日誌,最為具體地表現了周恩來的那種力疾從公的無私奉獻的精神。晚年,他胸前總是佩戴著「為人民服務」的徽章,這正是他事必躬親,身體力行的情感基礎的最形象的標識,人民的苦樂安危已與他的生命融為一體。
  • 周恩來在生命最後階段召見羅青長有何事?
    羅青長還是個有名的活檔案,中央前委轉戰陝北,中社部一室主任羅青長隨行,每天向毛澤東、周恩來提供國民黨部隊調動情報,對國民黨師以上軍官了如指掌,對中共各系統情報部署如數家珍。建國後,羅青長兼任周恩來總理辦公室副主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參與李宗仁歸國、劉少奇訪問柬博寨等多項重要工作。
  • 周恩來自評對待工作常常是「舉輕若重」
    通過三次預言、四次痛哭、五次發脾氣、六個辦公室、周恩來與酒、夫妻之間、毛澤東與周恩來、周恩來逝世全過程等事件的深情描述,塑造了一位至高至聖、至情至性、大智大勇的「走下聖壇的周恩來」。以下為《走進周恩來》一書節選。(孫琳)在一次涉及人事分工的會議上,毛澤東望著周恩來:「恩來同志,你來怎麼樣?」周恩來擺手:「不行不行,主席,你是了解我的,我不是帥才。
  • 周恩來與《房》
    周恩來生前曾說過:「退休後,要寫一部小說《房》。」由於諸多因素,周恩來撰寫《房》的心願沒能實現。但是,周恩來的一生,用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兩種文化形態,給後人留下了有關「房」的日記、談話、書信等史料,仍使我們讀到了一部有形與無形相結合的傳世著作。
  • 毛主席與史達林談話,沒想到被史達林告知:有人敢小瞧蘇聯人
    在與史達林的一次談話中,史達林突然向毛主席問道:"在中國東北有個人叫黃逸峰,不知道您認識嗎?"毛主席搖搖頭,從來沒聽說過。史達林接著說:"黃逸峰這個人可是太厲害了,就連蘇聯人他都瞧不起……"這令中方所有人都很好奇,這人到底是何方神聖,竟然能讓史達林認識他,還跑到毛主席跟前告狀了!
  • 大江歌罷掉頭東:倒計時那587天,就是周恩來的「第二次」長徵
    周總理心裡知道屬於自己時日已經不多,他就完全不顧及自己的病情,在醫院裡、在病床上更加拼命地工作,把工作擺到了治療之前的位置上。人民的好總理只想用盡最後的時光,更多地為我們的黨和國家做一些工作。只要身體尚能支撐他就沒有一刻停歇。
  • 外事活動間隙 周恩來經常對翻譯人員進行「考試」
    「貴國有一種植物含澱粉量很高……」話沒說完,便被我國駐該國的大使打斷了,大使提醒說是「cassava」,把老冀從困境中解救了出來。除了一般的知識面外,周恩來還特別關心翻譯對外交業務是否熟悉,情況是否了解。外交部內各種機密文件,如有關國家的情況調研、駐外使領館的電報、中央領導人會見外賓的談話記錄等,都按級別準許閱讀。
  • 靜水流深《周恩來頌》朗誦:曉天
    十條家規一、不準晚輩丟下工作專程看望他,只能是公差順路看看;二、親人來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隊打飯,有工作的自己買飯票,沒工作的由周恩來付夥食費;四、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五、不準請客送禮;六、不準動用公家汽車;七、生活要艱苦樸素
  • 周恩來與卓別林的合影
    來源:人民政協報這張照片為豎版黑白照片,長29.5釐米,寬23.9釐米,是周恩來出席日內瓦會議期間,與卓別林的合影。照片左側有周恩來籤名手跡:「卓別林先生惠存周恩來一九五四.七.二一」。提起卓別林的名字,許多人就會想起一個身穿肥大褲子、腳蹬大頭皮鞋、頭戴禮帽、留著硬毛刷鬍子的紳士流浪漢形象。
  • 青年周恩來在上海
    晚6時整,上海工人階級依靠自己的力量,終於拿下敵人固守的最後一個據點——北火車站,繳獲長短槍4000支,輕重機槍數十挺,機關槍百餘挺。3月30日,在當日特別委員會會議上,周恩來詳細分析了起義後上海的政治形勢,指出:蔣介石、白崇禧等「對付我們已有預備」,「將來或許是借擾亂治安等名目來幹」,建議中央分別派人加強與各方聯繫;同時宣布中央的軍委同上海區委的軍委合為統一的機構。當晚,周恩來受黨的委託,前去見蔣介石,整個談話中蔣介石對共產國際代表充滿了不滿,有時「憤激萬分」。衝突已不可避免。
  • 周恩來:外交部不同其他 一言一行都要慎之又慎
    周恩來不露聲色,好像什麼事也不曾發生一樣。但多年在周恩來身邊工作的人心中有底,這樣重大場合,出這麼大的「洋相」,他心裡肯定有氣,宴會結束後肯定要追究,「好戲」還在後頭呢……可是,宴會完之後,周恩來根本沒有提斷電的事,回到西花廳,照樣批閱文件,仿佛已經忘掉了這件事。
  • 周恩來與京劇大師梅蘭芳的金玉之交
    周恩來與梅蘭芳等京劇演員親切交談一、周恩來任命梅蘭芳為戲曲研究院院長梅蘭芳第一次見到周恩來,是在1919年。當時,周恩來還是天津南開中學的學生,一名業餘話劇演員,一次到北京演出,梅蘭芳曾去看過。有一次,觀眾兩萬餘人,原計劃演四個節目,但演到第二個節目時下起雨來,戰士們在雨中端坐不動,梅蘭芳清唱了《鳳還巢》。事後,梅蘭芳動情地說:「在我的舞臺生活中,雨中清唱,尚無先例,因此也是我赴朝慰問演出最難忘的一件事,然而,也是作為一個演員所必須具備的應有的戲德。」梅蘭芳得知志願軍有兩位炊事員因工作走不開,沒看到演出,他特地前去為兩位炊事員清唱《玉堂春》選段。
  • 六大前後的周恩來與共產國際
    周恩來是主張武裝暴動的中共領導人之一。1927年6月17日和20日,周恩來兩次在中央常委會上提出湖南暴動計劃的報告,並已派大批軍事同志前去湖南;但共產國際代表羅易對暴動計劃改了又改,所需款項也遲遲不發,最後認為暴動不可能,使得暴動未能付諸實踐。為此,負責軍事的周恩來與羅易大鬧一場。
  • 周恩來與書
    1936年12月25日下午3點多鐘,發動「西安事變」的東北軍愛國將領張學良事先沒同楊虎城商量,就拉上楊虎城陪同蔣介石夫婦悄悄乘車直驅西安西郊機場,送蔣回南京,連周恩來也沒告訴。在聽到張學良的衛隊團團長孫銘久的報告後,周恩來立即驅車往機場趕。在疾馳的汽車上,周恩來最大的擔心就是張學良可能會輕率地跟蔣介石飛往南京。
  • 重病中的周恩來為何突然張開嘴唱起了《國際歌》
    【中國青年出版社已授權人民網讀書頻道進行連載,禁止其它網站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出版社聯繫】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周恩來生命的最後600天裡,共做大小手術13次,離世時體重不到60斤。周恩來生命最後的歲月,伴隨著病痛、負重、傷感與離別,他將自己畢生的精力全部奉獻給了黨和國家的事業。
  • 偉人的小故事,周恩來夫婦伉儷情深,一生的革命伴侶
    在一次宴會上,他把周恩來的詩歌念了一遍,並講了一下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張治中誇獎道:」周夫人可真厲害,和咱們恩來一樣出色,都是一個演說家。「鄧穎超馬上反駁道:」我不叫周夫人,我有名字,我叫鄧穎超。不過和周恩來的盛世美顏比起來,鄧穎超有時也會有些許自卑,她曾經說:「我不如恩來長得漂亮,所以一開始我也很納悶,他為什麼會選擇我,要和我做革命伴侶呢?
  • 周恩來宴請卓別林:「你是反對侵略、反對戰爭的偉大戰士」
    也正是在這所普通的房子裡,周恩來與卓別林有過一次親切而愉快的會見。周恩來早年就曾欣賞過卓別林影片並留下深刻印象,在日內瓦會議期間,再次欣賞了卓別林自導、自演的無聲影片《城市之光》。這部「以啞劇形式演出的喜劇浪漫史」,實際上是一出雜糅著喜劇成分的悲劇,在這裡,卓別林不但鞭撻了「高貴」的「上等人」,而且以極為巧妙地隱喻諷刺了整個社會。
  • 周恩來和他的得力助手李克農
    一次,國民黨特務頭子康澤邀請周恩來吃飯,還有幾位黃埔軍校師生作陪,李克農也陪同參加。席間,康澤等對周恩來一再敬酒,表示對老師的敬重,周恩來不好拒絕,便多喝了幾杯,稍有醉態。李克農看到康澤仍在頻頻勸酒,可能不懷好意,便起來舉杯說:「我替胡公喝!」接連幾杯,面不改色,並說:「再來,再來!」康澤說:「好酒量,好酒量!」便不好繼續對周恩來專門勸酒。飯後,康澤又提議請大家合影留念。
  • 周恩來與抗美援朝戰爭第一年
    7月 9日,周恩來在《對印度大使關於朝鮮問題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加入聯合國各組織問題的談話的口頭答覆稿》中,對於印度政府提出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加入聯合國各組織的意願表示贊成,並贊成「和平調處」朝鮮問題及解決臺灣問題。
  • 修身齊家,樹新時代家庭觀——「周恩來家風圖片展」走進江蘇婦女...
    他強調,「周恩來同志是不忘初心、堅守信仰的傑出楷模;是對黨忠誠、維護大局的傑出楷模;是熱愛人民、勤政為民的傑出楷模;是自我革命、永遠奮鬥的傑出楷模;是勇於擔當、鞠躬盡瘁的傑出楷模;是嚴於律已、清正廉潔的傑出楷模。」習近平在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指出,做好家庭工作,發揮婦女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獨特作用,是婦聯組織服務大局、服務婦女的重要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