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貓眼,關注我帶你看不一樣的人生百態,人性千般。
文:貓眼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古人心理學比我們真是一點不差,強說愁的青春時代,可謂傷春悲秋總眷少年,而閱歷多了真正知道什麼是愁時言語又已平淡無華。
提起詩詞不得不說用這種藝術形式來表達情感,真真雅極了,讓人有情感體會也有美好畫面的聯想。就像最近坐在家裡久了,有種「久在樊籠裡」的感覺,是不是特別想「復得返自然」這句是不是就比大白話「我特麼悶死了想出去耍」更有了美的想像空間。
從文章開篇這首醜奴兒說起,其實每個人在少年時都有比較濃的情感表達欲望,回想一下自己當年的日記,空間,博客是不是也是文青滿滿,那會在成人眼裡少年人情感的細膩似乎就是作,甚至我們回頭去看都覺得那個時刻的發言有些小疼即病的少年頹廢感,就像回頭去看郭小四當年把你虐的稀裡譁啦的青春文學,似乎很難再觸動的自己內心了。
所以我們痴笑少年人的無病呻吟,用飽經閱歷的眼睛審視他們單薄生命時段裡的浮誇,確實當長大後看過去誰都會覺得當初的自己稚嫩可笑,那會覺得天大的事耿耿於懷的情今日看來都不過了了。
然後我們就覺得少年都愛強說愁其言不過玩笑罷了,但是現在翻看詩人詞人的作品,卻發現很多經典都源自年少,或許老了其文章更有深度其遣詞造句的功力更加深厚但是詩詞的創造力優美程度卻難以趕上少年人了,所以從詩詞來說少年時代的純淨和敏感才是創造力的源頭。
人閱歷多了之後就很難被周圍的萬物所觸動,一個詩人若是到年長也能源源不斷地創造特別美特別好能直擊心靈的作品,那麼他的內心一定沒有長大,就像顧城,就像海子,就像浪漫到極致的李白,就像還未到而立之年便逝去的王勃,九歲喚鵝的駱賓王,詩人與世俗之人隔的便是少年和成年人的視野。
說到此處咂摸咂摸,就是說這藝術文學其實當趁年少,詩詞藝術源於內心的情感,我們的情感最敏感和最容易被觸動的時候是有一顆赤子之心的時候。這個時候無論是愛情,親情,還是周圍秋葉落,春花生,都會給自己帶來豐富的情感觸動。
同時因為沒有被俗世沾染,可以在自己的世界裡產生無窮的想像,故詩人只有一直保持赤子童心才能不斷的創造出好的作品,所以我們現在很容易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詩人會選擇自我結束,有些則愛情沒有結局,有些則一生潦倒,有些雖自覺才華橫溢卻一輩子無法被看重。
因為他們的作品需要他們的赤子之心,需要他們童眼無暇,可是心不變年齡卻變了,身處世俗之中,心性無法跟上年齡段應該擁有的世俗法則那怎麼能容與世?所以年少時候要珍惜自己對萬物特有的情感敏銳度,別在意強說愁,大膽的去體會去感覺去享受吧。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秦觀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