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在線教育(商業模式)是可以跑出來的,怎麼跑出來要靠教育領域的人不斷探索。現在在線教育那麼興旺,都是靠資本輸血。」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二十屆年會上,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說道。
新冠疫情為在線教育行業帶來了短期爆發性增長,但與此同時,線上教育也面臨著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網課質量有限等問題。面對風口,企業需要做好哪些準備?面對關口,企業又將從哪些方面啟動變革,消解用戶的負面情緒成為行業關注話題。
在線教育依賴資本輸血
「判斷一個商業模式是否可持續,是要看客戶轉移的成本有多高,續費可能性有多大,是否有持續高效的需求。」俞敏洪說道。他認為2020年資本向在線教育領域輸入了近150億美元,而整個在線教育的收入大約為幾百億人民幣,行業處於虧損狀態。資本是在線教育的背後推手,一旦停止輸血,行業會哀嚎一片。
與此同時俞敏洪認為在線教育領域不可能發生「一統天下」的結局。即使是在電商領域,也沒有出現阿里巴巴、京東或拼多多一統天下的局面,靠個性化需求支撐的教育行業更不可能出現。
對於教育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俞敏洪認為線上線下融合模式可能會是未來最大的教育模式,不管是從無形資產、成本優勢還是網絡效益、遷移成本來看,線下線上融合是最經濟的模式。
對此松鼠Ai CEO兼聯合創始人周偉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他認為線上線下開裂討論的局面最多還有兩年,未來一定是深度融合的。線上會吸取更多線下場景的交互感,線下會融合更多線上交付多樣性、技術、數位化管理及營銷的部分。
瑞思教育董事長兼CEO王勵弘認為疫情對於線下教育而言是一次非常好的警醒和敲動。以往傳統教育機構對於如何轉線上,以及線上教育是否有良好的觸達持懷疑態度,但疫情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時加速了線上化進程。大量機構的倒閉也讓教育公司意識到,如果僅有線下「一條腿」,一旦面臨突發情況很可能會被市場淘汰。
「如同零售行業一樣,線上競爭之後開始線下的整合,最後形成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在教育領域,線上線下融合也一定是最後的發展趨勢。」王勵弘告訴第一財經。
線下優勢不可替代
對於線下機構而言,轉型線上並非易事。王勵弘認為線下教育機構轉線上最大的挑戰在於戰略思維和運營思維的轉變,其次是組織架構的調整,是否具備相應的組織和人才來承接線上線下融合工作,最後才是技術和資金的助力。
可以看到的是,疫情帶來的短期繁榮正在消散,流量紅利漸趨衰退,在線教育公司在獲客成本和復購率方面存在不小的挑戰。
王勵弘發現疫情之後教育市場出現兩個有趣的現象:第一是教育產品變為快消品,第二營銷流量化,教育公司紛紛在搶流量。針對第一個現象王勵弘認為部分教育產品可以這樣做,但高階階段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創作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快消式的教育產品很難實現。其次教育產品不同與其他網際網路產品,具有不可逆特徵,很難用「羊毛出在豬身上」的邏輯來打造產品,教育行業最終還是要看教學效果和服務質量。
在多位嘉賓看來線下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絕對優勢。周偉認為線下體驗感更好,線下離學生更近獲客成本更低,整個線下提供了更高效的學習場景,有監督無幹擾。同時學生、老師之間有情感交流,線下教學是有溫度的,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社交也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但這並不意味傳統教育機構可以高枕無憂。「傳統教育機構如果不具備線上線下融合的能力一定會被淘汰,抗風險能力、競爭力都很低,無法提供精準服務。」他認為線上的一些技能是傳統教育機構未來生存的必要因素,例如在線獲客能力、在線產品交付能力、提升孩子學習效率的新工具、新技術手段等。
「教育機構在技術思維和運用網際網路能力上,還需要追趕。」王勵弘說道。但教育本身有不同的目標,並不是在線模式都可以達成,在線並不意味著一定先進,在線教育背後的網際網路思維、用戶思維是教育機構需要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