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把自己打造成潮牌,成為許多國產品牌的努力方向。
不管是童年回憶裡的傳統老牌,還是近兩年火速崛起的新國貨,爭做弄潮兒的品牌也早已從鞋服擴展到各個領域,如零食、美妝、電器、奶茶店……
(圖片來源:喜茶、美的官微)
一方面,在國內,潮流消費市場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就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迅猛增長。
另一方面,潮流文化從地下逐步走到舞臺中央。近兩年來,《中國新說唱》、《樂隊的夏天》、《潮流合伙人》等涵蓋了說唱、樂隊等年輕人潮流文化的綜藝屢屢成為爆款。
所謂「國潮崛起」,似乎已經從一個略帶些不自信的口號變成了即將到來的現實。
在萬物皆可國潮的今天,DT君想和大家探討一下:在五年前還屬於小眾的潮牌消費,是怎麼在今天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商業概念?當年輕人追逐潮品,他們又到底是在消費什麼?更進一步來看,潮流消費的商業邏輯可以是什麼?
潮流文化是怎麼走入消費主流的?
販售潮流成為一門蒸蒸日上的生意,是不爭的事實。
根據CBNData消費大數據,2017-2019年線上潮流市場的消費規模呈現逐年提升的趨勢,同比增速是線上整體消費市場的近2倍。
其中,中國原創潮流品牌的消費規模也在逐年上升。在潮流消費人群更加集中的有貨電商平臺,國潮品牌的滲透率從2017年的25%提升到2019年的38%。
潮流消費發展得如此迅猛,不知有多少人還記得大概在五年前,所謂「潮人」還屬於小眾群體。
潮流消費在國內的興起可以追溯至2005年前後,一些國內的潮流文化媒體開始創辦並啟蒙了第一批消費者。之後隨著電商的發展,2008年開始出現垂直類潮流平臺,中國原創潮流品牌獲得初步的土壤。
(圖片來源:CBNData《2019中國潮流消費發展白皮書》)
但是潮流文化第一次大規模地被普及,還要到2017年,《中國有嘻哈》播出的那一年。
在這檔節目中,金鍊子、髒辮兒、鴨舌帽、椰子鞋等潮流元素隨著freestyle大火出圈,頻繁出現的Gucci、Supreme等潮流品牌也收穫了一大波關注。
同年,Supreme和 LV的天價聯名讓兩個品牌名利雙收,在當年為LVMH 集團貢獻了 23% 利潤增長。潮流文化和聯名也作為一門生意,開始在國內市場展露出更大的商機。
(圖片來源:hyperbeast)
緊接著在2018年,中國李寧登上紐約時裝周的消息在當時衝上熱搜,國潮開始走入人們的視野。許多小眾國潮品牌也更多地在說唱、街舞等潮流文化節目中頻頻露面成為明星同款。聯名開始被許多國貨品牌用來煥新品牌形象,或是推廣新品。(或許你還記得大明湖畔六神花露水味兒的rio雞尾酒和馬應龍出的聯名款口紅?)
時間來到現在,曾經那些為了博眼球的聯名逐漸趨於疲軟,但是國潮和潮流消費的聲勢不減。不同賽道上的品牌更加熱衷調性相通的聯名,也紛紛鑽研起如何讓自己看起來更有國潮的樣子。
潮流文化消費的飛速出圈,社交媒體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新浪時尚和得物APP發布的《2020當代年輕人消費數據報告》指出,社交媒體是年輕人獲取潮流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其次則是潮流APP和潮流論壇。
如今,社交媒體代替了時尚雜誌和線下商店,讓年輕消費者能夠迅速跟隨國內外的潮流明星,也讓各種小眾潮牌或是品牌潮流化的改造,能夠在第一時間吸引年輕人的目光,並無限放大傳播的聲量。
依託於社交媒體和蓬勃發展的粉絲經濟,明星、潮流icon在年輕群體中的帶貨影響力和帶貨效率也大大提升。明星在穿衣風格、興趣愛好和價值取向的方方面面都影響著年輕粉絲和普通路人。
新浪時尚的調查還顯示,最受到年輕人推崇的潮流icon中,既有陳冠希、吳亦凡、王一博等國內明星,也有來自國外的Travis Scott、Kanye West、泫雅、Lisa等。除了娛樂圈,時尚界也有藤原浩這樣的時裝設計師擁有較大的影響力。
這些頭部潮流icon進一步推動著潮流消費的出圈,在年輕圈層中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風潮。
消費潮流的年輕人到底在消費什麼?
影視綜藝、社交媒體和明星對潮流文化的普及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相關市場崛起的更本質原因,是年輕的網際網路原住民們對潮流消費的偏愛。
根據CBNData消費大數據,2020年線上潮流服飾消費者的主力來自90後和95後,人數佔比超過40%。並且,95後的潮流服飾消費增速,在各年齡段人群中排到第一。
數據還發現,95後消費者相比其他年齡段人群,在國潮上花錢的比例提升最快。他們搜索國潮聯名款的偏好度也遠超其他年齡用戶。
被稱為Z世代的95後是真正從小觸網的一代網際網路原住民。他們成長在一個隨時隨地就能了解全球潮流觀念的時代,視野前所未有的開闊,捕捉信息的速度十分迅疾,對於潮流文化的敏感度和認可度也急劇高漲。
同時他們也更具有文化自信。對於國潮展示出的中國文化元素以及傳統文化內涵,年輕一代更樂於擁抱甚至推崇。
出生於1998年的蕭晗就很喜歡把印有中文的衣服穿在身上。「我之前買過李寧在時裝周炒得很火的一件衛衣。我倒不是因為它上過時裝周才喜歡,就是單純覺得衣服上的中文圖案很好看。」
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潮流風格也同樣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在愛奇藝的原創潮流經營體驗節目《潮流合伙人》中,原創潮牌FOURTRY在成都的線下店FOURTRY SPACE以「成都麻辣」為主題的店內裝飾、頗具成都特色的麻辣咖啡、國潮單品、麻將桌等就引發許多年輕網友的熱議。
除此以外,潮牌IP的文化內涵和時尚趨勢,能夠給年輕人帶來強烈的社交認同感。
有人說,在球鞋圈裡,每一款AJ的不同配色就是一把社交鑰匙;在Hiphop圈,從地下到地上,Old School到Trap,你選擇的溝通方式就成為你最顯眼的名片。
如今的潮流消費更加泛化,年輕人可能並不追求給自己貼上符號標籤。但他們同樣渴望充滿個性和文化特色的潮牌,能夠給自己的生活加點料,也讓他們擁有更多的社交話題。
因此,他們對於潮流的定義也不再局限於「穿在身上的」,而是把對於潮流的喜好融入到所有生活場景中。
根據《中國潮流消費白皮書》數據,潮流消費市場中,服飾和鞋靴仍是關注度最高的品類。但居家生活和潮流玩具的消費規模增速遠高於其他品類。
愛奇藝《潮流合伙人》第二季總製片人車澈就發現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年輕人們不再將目光聚焦在服飾鞋帽等穿搭單品之上,認為「穿得酷」即等於潮流,而是開始投入到深層次的潮流品味構建,建立完整而豐富的潮流生活方式。
以綜藝《潮流合伙人》孵化的潮牌FOURTRY為例,年輕人們在FOURTRY品牌身上,找到了自身對潮流的情感歸屬。而這種歸屬感擁有的魔力,讓他們在找到更多同類時能夠引以為傲,也讓品牌的影響力在年輕人中不斷發酵。
潮流消費的商業邏輯可以是什麼?
當潮流消費在國內市場逐漸形成氣候,國潮的商業想像力也備受矚目。潮流消費作為一門生意,可以如何打造一條完整的商業鏈條?
一些國外知名潮牌的人氣背後,是諸如Hiphop、滑板、衝浪等街頭運動,通過數十年的時間,沉澱出的引人入勝的故事內涵和能夠凝聚一個潮流圈層的號召力。而這種文化內容層面的聯想,是孕育潮流商業的根本,又往往是起步較晚的國潮所缺少的。
(圖片說明:美國潮牌最初的起源之一——滑板運動)
那麼國潮是不是必須通過一定的時間積累,才有可能完成文化內容價值的提升呢?
我們發現,在網際網路內容消費興起的當下,國潮的商業發展路徑出現了新的可能性。
年輕人們如今對於消費和內容的融合有著很高的接受度。他們更多地通過視頻平臺、直播平臺和種草社區完成種草,甚至邊看邊買。埃森哲研究發現,在中國有70%的95後消費者有興趣直接通過社交媒體進行購物。
過去一個品牌的打造以及內容營銷,往往從品牌出發。比如兩年前,「中國李寧」就是圍繞創始人和品牌故事來開展潮流線的產品設計和營銷,借著時裝周的平臺在社交媒體上獲得曝光。
但是今天通過商品吸引用戶的消費路徑,已經加速向社交、內容等維度轉變,從內容到消費的路徑也正在不斷縮短。
從內容IP延展出品牌IP,正在成為更容易打動年輕人的一種商業模式。對於潮流消費這門生意來說,從內容衍生品牌到消費的轉化,可以成為一個新思路。
事實上,我們在市面上已經看到這樣的創新嘗試。娛樂內容作為潮流文化的載體,正在現實中發揮出孵化品牌IP的可能性。
以愛奇藝近日播出的《潮流合伙人》為例,這一節目基於綜藝IP來孵化出潮牌。節目中,潮流品牌FOURTRY被設定為幾位明星和時尚達人經營的空間品牌。年輕觀眾可以在觀看明星主理人如何經營潮牌的同時,產生對FOURTRY品牌理念的價值認同,並在節目中構建的各種消費場景下種草潮流好物。
區別於其他內容先行的影視綜藝節目,《潮流合伙人》採取將內容與潮牌孵化同步並行的方式,根據內容消費下的種草轉化路徑來定製內容。
基於品牌IP,愛奇藝將下遊的售賣渠道等商業配套前置,滿足年輕人「邊看邊買」的新消費習慣。
從綜藝入手孵化的潮牌FOURTRY,代表了一種從內容場景到消費場景的新商業閉環邏輯。
首先,通過內容塑造品牌,藉助潮流icon引發年輕消費者的價值認同,從而強化品牌影響力;第二步,通過爆款內容精準引流,多個消費場景聯動形成穿屏體驗,完成消費轉化。
FOURTRY的孵化以內容為核心,通過多場景的創新連結,完成從創造品牌、觸達消費者、構建消費者關係到促進消費轉化的完整商業鏈路。
隨著綜藝的播出,不少年輕觀眾一邊發出節目內容過於上頭的感嘆,一邊入坑了FOURTRY的潮流單品。
(圖片來源:微博)
影視綜藝憑藉強內容的優勢,通過情景話題精準種草的效果可見一斑。在節目開播後的三天內,《潮流合伙人2》提前布局的FOURTRY官方微信小程序註冊粉絲數也較播前上漲97.5%,成交總額較播前上漲了99%。
FOURTRY目前已經被驗證的商業可能性,無疑給正忙於破壁成長、尋求流量沉澱的中國潮牌一個解決方案。而如何與年輕用戶建立情感連結、深度運營品牌粉絲,反哺和優化品牌從創作到生產的各端,FOURTRY未來的表現也值得關注。
將潮流文化內容和潮牌IP融合共生,借用潮流icon在文化圈層中的影響力,並同步配合良好的商業配套,這樣一條潮流消費的商業模式在內容消費時代下正初見成效。
我們期待著在內容消費時代下,這條鏈路能夠孕育出真正具有影響力的國潮。這背後的價值,當然不僅僅是賣貨,而是屬於中國年輕人自己的潮流生活方式的升起。
這一代年輕人對中國文化的認可和熱愛,是支撐這塊「國潮」金字招牌發展壯大的重要力量。
但如今的國潮已經逐漸渡過野蠻生長的初期階段,只有熱愛和情懷是不夠的。如何將國潮的商業價值體現,才是決定中國潮流文化能否再前進一步的關鍵。
作 者 | 何書瑤
編 輯 | 小 唐
設 計 | 宋丹琳、鄭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