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話說「割肉不割糟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啥意思有道理嗎?

2020-12-14 農村梁哥

割肉不割槽頭肉是什麼意思?

糟頭肉,別名「槽頭肉」,有的地方叫「刀口肉」,是豬身體裡面的一種垃圾肉,最差的豬肉,是指豬頭與豬幹連接部位的頸脖子肉(血脖子肉),這塊垃圾肉上面淋巴很多,經常吃的話,吃多了會對身體不好,現在我們國家是不允許,糟頭肉,銷售到市場裡面的,必須要在屠宰的時候把「槽頭肉」割除。

不過,槽頭肉裡面有最差的豬肉,也有豬身體裡面最好的豬肉,這個秘密只有經常殺豬的農夫才知道,那塊最好的肉,人們稱之為「黃金六兩」,一般兩三百斤重的大豬,只能夠,得到不到一斤重的好肉,一般都是六,七兩重,俗稱「黃金六兩」,它在藏在槽頭肉中,這塊肉的顏色,就如雪花一樣好看,很美味,懂得吃的人才買得到。

豬肉是有品質分類的:

現在大家日常生活中去超市買豬肉都會發現,豬肉的名稱和價格都是不一樣的,豬肉的不同部位肉質不同,一般可分為四種,特級:裡脊肉;一級:通脊肉,後腿肉;二級:前腿肉,五花肉,前肘、後肘;三級:血脖肉,奶脯肉。不同肉質,烹調時有不同吃法。

槽頭肉的具體位置:

槽頭肉,也叫血脖子肉,它就是在豬脖子放血的位置,是指豬頭與軀幹連接部位的頸脖子肉,糟頭肉含有較多的淋巴。

「槽頭肉」是一種垃圾肉,對人體有沒有危害?

大家都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養豬的時候,餵養豬的食物當中,有時候會餵一些剩飯,剩菜,甚至是發黴變質,腐爛的東西給豬吃,這些東西會含有細菌病毒近入豬的身體裡面,然而,豬身體的豬脖子那裡,有大量的淋巴腺組織,會把進入豬身體裡面的細菌和病毒,消費吸收過濾到這個淋巴腺,免疫器官裡面。還有平時在養豬時候,給豬打疫苗,防治疾病的時候,許多疫苗也是通過豬脖子,這個位置給豬打疫苗,但也會有打耳朵,有打屁股的,但是絕大多數的都是從豬脖子裡打針。因此,豬身體裡面,這塊垃圾肉,「糟頭肉」是不能食用的。

日常生活當中,買到,「槽頭肉」,回家煮熟之後,能不能把裡面的所有細菌和病毒消滅?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煮東西的時候那溫度最高也是在100攝氏度的高溫,想要把豬肉裡面的所有細菌和病毒全部殺死消滅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經過高溫加工的「垃圾肉」,多多少少都會含有細菌和病毒,我們人體吃了這些有細菌和病毒的豬肉,我們人體就會受到感染,無法全部免疫掉,因此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經常吃這些垃圾肉加工的食品 ,就會受到慢性感染,危害到身體健康。

因此,農村的老俗話常說:「割肉不割糟頭肉」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這塊肉不好吃,口感不好,而且還有異味,吃多了還對身體不好。

買魚不買鯽殼魚是什麼意思呢?

也許有人不知道,鯽殼魚是什麼魚?它就是鯽魚裡面,比較小的鯽魚,一般都是小於兩指,人們就稱之為「鯽殼魚」。

鯽殼魚」,個頭小,肉很少,魚刺非常多,一不小心吃下去了,就有可能會卡在喉嚨裡面,吃了不安全。這種魚做不了乾魚仔也做不了臘魚,它一曬就變成了魚殼,沒有多少的魚肉在裡面硬邦邦的,口感很不好。

以前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油類很少,沒有充足的油去把這種小鯽魚,拿來油炸,找不到很實用來吃的方法,所以當時這種魚不好吃,肉比較少,刺又多,很不受人們的歡迎。當時這種魚繁殖能力很強,到處都是,十分便宜,拿去賣也沒有人要的。

不像現在,小鯽魚既可以拿來煲湯,用小鯽魚加豆腐煲出來的湯很白美,新鮮好喝,小鯽魚沾點麵粉放到油鍋裡面,用了油炸,很香很脆很好吃,一口下去連魚刺都脆脆的,現在的野生小鯽魚,非常的暢銷,一般都比鯉魚還貴。

所以農村老俗話:「割肉不割糟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前半句話還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後半句因為時代在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找到了更加完美的烹飪方法,小鯽魚,人們也做得好吃美味,又有營養,又安全。

謝謝大家的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點讚,關注收藏轉發一下,謝謝你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俗話:「買肉不買槽頭肉,吃魚不吃鯽殼魚」啥意思?究竟有道理嗎
    這句俗話:「買肉不買槽頭肉,吃魚不吃鯽殼魚」非常明白告訴人們,在選購豬肉的時候,槽頭肉不要買,買魚做魚吃的話,不要吃鯽殼魚。為什麼呢?買肉不買槽頭肉:和割肉不割槽頭肉一個意思,首先我們知道槽頭肉就是豬脖頸肉。這塊兒肉是豬身上最便宜的一塊兒肉,主要還是肉質比較差。因為豬脖頸上分布著眾多淋巴,吸收分解病毒細菌等,而且這個位置也是給「藥」的主要位置。總之這塊肉「筋頭巴腦」最多,口感差不說,而且質量也不好。
  • 俗話說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這句話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農村生活過或者是正在農村生活著的人,對於農村俗話一定並不陌生,黑嫂本人比較喜歡這些東西,所以會特別的留意。有句俗話叫「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就非常有意思,有人覺得很容易弄懂這句話是啥意思,但又不明白裡面說明了個什麼道理。
  • 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什麼意思?這樣做菜有道理嗎?農村物產豐富,蔬菜品種齊全,而魚鮮肉鮮品種也多。就這句話「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雖說共9個字,但是把農村最經典的幾個菜品說出來了,分別有魚、大蒜、牛肉、韭菜、豬肉還有生薑。這六種食材在農村很常見,當然農民能夠自給自足的主要是蔬菜類,比如大蒜、韭菜、生薑,而鮮魚、牛肉、豬肉也有農民養殖,但是專業程度比較高,普及率也不是很高,就是農民真的養牛,養豬也是以售賣為主,要吃肉還是要去市場上購買的。
  • 農村古話「早市不買肉,晚市不買豆腐」,說的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古言、古語、古話,都是經過數代農民生活經驗總結的結晶,自然有其特定的存在含義。這句「早市不買肉,晚市不買豆腐」說的什麼意思呢?是說在菜市場上,早上不要買肉,晚上不要買豆腐。為什麼呢?而豆腐呢,是古今農民都喜歡吃的食物,同樣的道理,早上豆腐都是新鮮出鍋的,早上豆腐當然好,並且價格不貴,一斤肉要買多斤乃至十斤豆腐,於是早上都喜歡買豆腐便成習慣了。豆腐為豆製品,時間長了容易發生質的變化,特別是夏秋季節,賣不完的豆腐到下午都變臭了,腐爛食物對身體有害,當然就不能再買再吃了。
  • 農村俗語『正月莫撿雞,臘月莫撿魚』,啥意思,有道理嗎?
    每年到了臘月期間,農村老人就開始坐在一起,用地道的方言討論當前的熱點話題,如村裡誰家的姑娘多醜都有人娶,多帥的小夥子找不到媳婦,誰家外出打工賺多少錢等等,有時會說做人啊千萬別貪小便宜,尤其這年關,更要注意,老話說的好『正月莫撿雞,臘月莫撿魚』,這又是啥意思?
  • 為什麼農村部分地區買魚、買蝦要用黑塑膠袋呢?
    現在經常去買菜會發現這麼幾個問題:賣肉的基本都用紅塑膠袋盛裝鮮肉,賣菜的和賣熟食的喜歡用透明的白塑膠袋,賣海鮮和魚的喜歡用黑色的不透明塑膠袋。賣菜的、賣肉的、賣海鮮的,現在基本都會用上生鮮燈,在這個燈光的照射下,他們售賣的商品都很鮮豔。
  • 農村俗語「山上不撿肉,水中不撿魚」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這一俗語,告訴我們,在撿到的肉類食物的時候,千萬要小心謹慎,別發生食物中毒,那就後悔莫及了。為什麼這樣說呢?民以食為天,沒錯,愛惜糧食,珍惜食物,是美的一方面,但是,必須要弄清楚食物的安全性後,才能食用,否則該食物對人的身體健康,對人的生命安全有非常大的傷害,成為很大的威脅和風險。換句話來說,撿到的肉類食品,明知有毒有害,何必飲鴆止渴,自己往火坑裡跳呢!~~「山上不撿肉」,意思是說,山上不能撿回死去的動物。動物是人們難得的肉類食物,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愛的食物。
  • 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啥意思?古人做菜的講究有道理嗎
    用奶奶輩的話說:「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其實就是燒魚的時候不放蒜,燉牛肉不放韭菜,肉不放姜。這樣的說法,雖然早就有了,但是現在不少老一輩的早已摒棄這種謠言。在他們那個年代,吃魚都很難得,過年的時候,買上 一次也就是為了聞下味道,嘗嘗鮮。
  • 農村俗話說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農村有一類俗話是說勤儉持家的,這類俗話具有一定的警示意義。當然了,這些俗話中,有的說得比較直白,有的則比較隱晦。像是這句「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就是這樣,這句話讓人冷不丁看著會覺得比較茫然,不明白說的是啥。
  • 農村老話「橫切牛羊豎切豬,斜切雞順切魚」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話「橫切牛羊豎切豬,斜切雞順切魚」什麼意思?有道理嗎?文/農夫也瘋狂曾經吃不飽飯的時代,很多人都夢想著能每天過上大魚大肉的日子,在哪個時代,能天天有肉吃是一種很幸福的生活。可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對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為什麼在農村部分地區買魚買蝦都用黑塑膠袋呢?
    為什麼在農村部分地區買魚買蝦都用黑塑膠袋呢? 現在不只是農村有些城市的市場上賣魚、賣海鮮攤點也是用黑色塑膠袋,個人感覺用黑色塑膠袋是因為以下因素: 黑色塑膠袋價格便宜,一般攤點用量較大,
  • 新手花600塊買堆釣具,一天釣了5條魚,釣友老婆:買魚吃不香嗎
    這不,最近有位新手釣友,跟我訴苦!他說自己被老婆數落了一頓,這讓自己很難受。起因就是因為釣魚,本人聽到這裡。第一想法就是,看來她媳婦不讓釣魚!既然不讓釣友,自然得讓老婆大人開心,這樣家庭和睦,啥時候同意就玩,啥時候不同意不完!
  • 農村老話「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有很多俗語,都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當中積累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對於農村老話「 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又是什麼意思呢?一、」早不買豬肉」的意思農村老話是老人們留下來的生活經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豬肉應該怎麼買?其中是有一些講究的,為什麼早上不買豬肉,原因有以下三點。1、一大早上買到的豬肉很有可能是頭天賣剩下的豬肉,已經過夜不是很新鮮。
  • 農村俗語「燕子不入屠夫門」是啥意思?燕子真不去屠夫家築巢嗎?
    比如湖南的農村集市在一天內的交易時間比較短,一天中,比較大的墟場交易時間為三到五個小時,小的墟場交易時間只有半小時至一個小時。湖南人把到這種集市交易,稱為趕墟、趕集、趕場,意思就是要趕上集市交易的時間點。不管是北方的廟市、節場,還是南方的集市,在固定的場地和時間交易時,非常熱鬧,不交易時,就是空蕩蕩的場坪,冷冷清清,不像城鎮的鋪子和攤子,天天有生意可做。
  • 農村俗語:「買豬看圈,娶媳婦看院」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買豬看圈,娶媳婦看院」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農村俗語的含義博大精深,以前通過口口相傳祖輩傳父輩,父輩再傳子輩。只不過後來隨著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農村俗語被記錄在書本上。以前農村大多數是目不識丁的莊稼漢,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將某些現象聯繫起來,起到做人做事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些俗語在今天依然還有教育意義。就像「買豬看圈,娶媳婦看院」的農村俗語,表面上是買豬,卻延伸為娶媳婦的人生大事,本來是不相關的兩件事,組合在一起,用一個看字說明養豬和娶媳婦都需要仔細觀察。
  • 象山5元一斤的深海魚,長得醜遊客不買,魚老闆:吃的都是懂行人
    在逛的時候,一種長得特別醜的魚出現在我的眼前,這種魚看起來是灰色的,大大的嘴巴,看到它的第一眼,我就想起了癩蛤蟆!長得真的是太醜了!我看到的這家店老闆主要是賣這種魚,別的攤子前面很多遊客都在挑選,但是他的攤子前面遊客都沒有,沒有遊客買這種魚吃,光顧他攤子的基本上都是拎著菜籃子的本地居民!
  • 農村俗話說「初五,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煉丹」,是啥意思?
    在農村很有很多有趣的俗語,歷經了千百年的歷史洗禮,依然傳承了下來。其實俗語不僅能反映過去農民的生存狀態,更重要是成為了維繫人與人之間的紐帶,讓很多農民在茶餘飯後有話題可聊,同時一些小輩也能學習老祖宗的的智慧結晶。在這些俗語中,有很多是關於農曆的,比如農曆的節氣、農曆的節日等等。
  • 買魚 - 買魚-駐馬店網——駐馬店新聞網——駐馬店唯一重點綜合...
    媽媽帶我和姐姐去市場買魚。我們來到魚攤,攤主見有顧客光臨,急忙招呼:「買魚嗎?我這魚特新鮮,買一條吧。」媽媽邊看邊問:「這麼新鮮的魚多少錢一斤?」攤主滿臉堆笑:「便宜,8元一斤」。這時媽媽搖搖頭:「不不不,我只想買點魚身。」攤主面露難色:「我把魚身賣給你,魚頭、魚尾賣給誰呢?」也是,這剩下的誰也不願意買。
  • 農村老話「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話「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啥意思 「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這句話其實完整的是這樣的:勢不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
  • 俗語「有錢難買天降雨,雨雪臨墳出貴人」,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實際上,幾千年前的人類就知道洪災的危害,並且創造了這條俗語——「有錢難買天降雨,雨雪臨墳出貴人」。相信很多人沒有聽說過,恐怕只有在農村地區生活過的才會懂。人類就算是再有錢,想要花錢買雨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古代,下雨是不常見的一件事,因為氣候環境不好。相信大家在影視作品都看過一些這樣的片段:人們都供奉龍王,希望龍王能保佑一方風調雨順。當時的生產力和技術都比較落後,人們唯一盼望的就是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