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日本德川幕府時代對天主教的禁令與閉關鎖國

2020-12-16 大黃扯點歷史

1549年以葡萄牙國王為後援的天主教耶穌會來日本傳教,揭開了日本有史以來與西方文化接觸、碰撞的序幕。當時的日本統治階級對天主教的態度始終是矛盾的,他們既渴望與葡萄牙人通商帶來的貿易利益,又對天主教在日本的迅速傳播抱有很深的疑慮。1637年爆發的島原天草天主教起義,深深刺激了幕府,使幕府終於採取了根絕天主教的非常措施,實行了鎖國。

一、天主教初傳

日本地理大發現以後,西歐人走向海外,開始殖民徵服。在海上探險方面走在最前頭的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

1493年5月4日,兩國在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主持下,劃定了海外擴張界線,即有名的教皇子午線。規定亞速爾群島和維德角群島以西100裡格(約等於3英裡)的子午線為分界線,該線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劃歸西班牙,該線以東的一切土地都劃歸葡萄牙。教皇子午線的劃定,不僅把從歐洲經由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路上的所有據點劃分給了葡萄牙,更使葡萄牙成為了最先與日本接觸的西歐國家。

在葡萄牙船駛入日本港6年之後,1549年8月15日這一天耶穌會會士西班牙人方濟格·沙勿略一行四人在日本南鹿兒島登陸。不久,從領主島津貴久那裡獲得了在鹿兒島傳教的特許狀,此後開始在日本傳播天主教。

最初的傳教是十分順利的,日本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對接受天主教表現了很大的積極性。戰國時代的日本群雄割據,大名們希望利用天主教加強經濟和政治實力。他們急需戰略物資,但是,由於連年戰亂,國內貿易無法正常進行,只有依靠南蠻貿易維持經濟,而接受天主教是實現南蠻貿易的先決條件;普通民眾則對佛教的信仰已感到失望,天主教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說教,使他們得到新的精神上的安慰。此外,也與葡萄牙傳教士的傳教方式和努力有很大關係。沙勿略一開始就認為「日本人是迄今為止新發現的諸國中最高級的人種,異教徒中沒有發現比日本人更好的人。」因此,採取了適應主義方針,儘量避免與日本傳統文化發生衝突。傳教士迎合日本風俗,穿起僧衣,把天主教作為佛教的一宗傳給日本人,傳教用語也儘量借用佛教用語,在各地傳教時還開設醫院,舉辦慈善事業。

二、織豐時代的天主教政策

1568年,織田信長保護足利義昭進入京都,擁立足利義昭為將軍,自己掌握了軍政實權。次年傳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在高槻城主和田惟政的幫助下謁見了信長,取得了可以在其管轄境內自由活動的朱印許可狀。「我準許傳教士在這個城市居住。全免除他們的課稅和住民的義務。在我領國之內他們想要居住的任何地方都將不受到任何妨礙。如有不法之徒幹擾,將堅決對其進行懲罰。」在織田信長的庇護下耶穌會的影響更加擴大,1581年信徒達到15萬人。

1582年6月2日,信長在京都的本能寺遭到下明智光秀的襲擊,被迫剖腹自殺。織田信長的將羽柴(豐臣)秀吉登上了政治舞臺,天主教的命運也隨著這個時局的變動開始發生逆轉。

豐臣秀吉的天主教政策也以加強中央集權為主旨。織田信長為利用天主教對抗向宗農民起義和獲得貿易利益,對天主教曾採取保護政策。秀吉最初繼承了信長的政策,但是隨著他的統一事業的進展,態度逐發生了變化。1587年秀吉在徵服九州時看到外國傳教士對九州分大名的強烈影響和長崎成為教會領地的情況,大為吃驚,擔心會危及自己統治。於是,同年6月19日發布了被稱為「伴天連追放令」的法令,規定:日本是神國,從切支丹之國傳來的邪法甚為不妥;他們讓諸國人皈依天主教,破壞神社和佛閣,這是迄今為止聞所未聞之事;伴天連不宜留在日本,今後20天之內應歸回各自的國家;黑船為商業而來所以另當別論,今後也可長期進行貿易。「伴天連追放令」實際上是宗教和貿易形式上的分離,重在強調今後仍與黑船積極貿易。1596年發生「二十六聖人殉教事件」,標誌著豐臣秀吉對西方基督教的政策從驅逐轉變為迫害。

三、五次禁令的頒布

1598年,豐臣秀吉在第二次侵朝戰爭再度失敗的失意中死去,不久德川家康奪取霸權。1603年,家康效法源氏及足利氏,迫使皇室封他為右大臣和徵夷大將軍,在江戶設立幕府,開創了德川時代。

在家康統治前期,由於對外國商品和技術的需要,使天主教傳教很順利。1603年在日本傳教士達129人,受洗人數1605年為793人,次年一躍為8千人。據教會方面的報告,1610年日本全國天主教徒已達70萬人。

天主教在日本傳教事業的發展逐漸擴大了教會和幕府間的矛盾。教會活動的性質也日益增加幕府的恐懼。當時新教國英、荷商人為壓倒競爭者,不斷中傷西、葡,說兩國教士在利用教民徵服日本,幕府聯想到不久前佛教一向宗領導的農民起義,深恐豐臣氏遺族及反德川勢力利用天主教徒的組織力量發動暴亂。

1600年3月中旬左右,荷蘭向東洋派遣的5艘貿易船中的一艘利夫德號因遇海難,漂流到日本九州東北部豐後的臼杵灣北岸佐志生。以此為契機,日荷關係便快速發展。德川家康重用利夫德號船長英國人三浦按針和荷蘭人八重洲,賜予其宅邸和領地,並聘其為外交顧問,向其詳細詢問歐洲形勢和兩國的狀況。1609、1613年荷蘭、英國分別在平戶建立商館,與日本建立了貿易關係。日荷貿易的增長,成為家康將傳教與貿易相分離的可能性變為現實性的關鍵因素,於是家康決定禁教。1612年3月,幕府斷然發出禁教令,以幕府直轄領地的都市(靜岡、江戶、京都、長崎)為對象,嚴禁傳教士進行傳教活動。1613年又下令在全國範圍內禁教,驅逐傳教士,關閉教堂,禁止日本人私下舉行儀式。

1616年4月,家康去世,秀忠繼位。同年8月幕府發布了所謂「元和二年禁教令」,要全國上下直到農民,剷除教會、嚴禁信教,除明船外,信教的外國商船一律只限在平戶、長崎兩地經商。幕府這一禁令,使禁教進入新的階段,對教會的迫害擴大到一般教徒身上。估計從1619年到1635年被處刑的日本教徒為數約達28萬人。刑罰極其殘忍,結果大部分教徒被迫改宗。但仍有一部分堅持信仰,參加秘密信教組織。由此幕府更加感到天主教的危險,越發加強禁教。1620年,禁止日本人搭乘外國船航海及輸出武器;1622年屠殺外籍及日本教士後,次年驅逐葡萄牙人出境;1624年禁止西班牙人來日通商。

1632年1月,秀忠去世,家光繼任第三代將軍。為了維護已經建立起來的幕藩體制,家光實行極端專制的恐怖政治,對天主教的鎮壓尤為強烈。1633、1634(寬永十、十一)年,發布第一、第二兩次鎖國令,實行「奉書船」制度。1635年發布第三次鎖國令,禁止包括特許船在內的一切日船駛往海外,禁止移居海外的日本人回國。1636年發布第四次鎖國令,又補充規定,西、葡人在長崎所生子女不許留在日本,違者處死。1637年,爆發了島原之亂,使幕府看到了天主教在日本國內影響的強大和深遠,以及對自身統治的威脅,這促使幕府驅逐葡萄牙人的態度更為堅定。1639年幕府發布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鎖國令,禁止葡萄牙船來日,並禁絕國外教會對日本教民的一切聯繫與影響。至此,鎖國體制最終確立。

相關焦點

  • 伊達丸:日本德川幕府時代的跨太平洋外交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德川幕府的對外戰略改變? 17世紀初,德川幕府已完成對豐臣家族的逆襲,但彼時的日本已經很難回到過去。因而在這個特殊的戰略迷茫期,新的江戶當局也渴望在新世界中尋覓自身的位置。
  • 為鞏固統治,德川幕府所採取的幕藩體制是一種什麼樣的封建制度?
    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城開幕設府,日本從此正式進入了江戶時代,德川幕府也成了日本新的最高行政機構。既然封建統治地位已經確立,那幕府將軍就必須思考該如何統治這樣的一個國家。
  • 東渡日本的天主教:戰國時期開始壯大,卻被德川家康驅趕出境
    鑑真東渡開啟日本佛教的發展,同時為日本佛教在日本的發展的奠定了基礎,至今佛教仍然是日本的第一大教。日本人中的佛教信徒比例甚至達到了90%以上,其次是才是天主教等教徒。和YSL教更多的阿拉伯人不同,天主教是跨越的人種和語言的限制,那為何天主教卻在日本吃不開呢?實際上天主教從日本戰國時代引進,在九州等地進行了廣泛傳播,甚至有一度取代日本淨土真宗的趨勢。
  • 德川幕府的「是」與「非」
    在日本三個幕府時期,德川幕府無疑是最為集權同時也是最能體現國家統一的時期。沿著歷史的車輪,而且又看到了東方文明的成果,因此德川政權能夠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統治秩序。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德川幕府帶領日本從毀滅走向了重生,從地獄走到了煉獄。
  • 日本的統一和德川幕府的統治
    經過多次戰爭,1590年日本的百年分裂宣告結束,進而在1593年首次將北海道置於日本中央政權統轄之下,日本統一基本告成。在完成統一後,豐臣秀吉立即在1592年和1597年連續兩次發動了侵朝戰爭,在朝中軍隊的聯合打擊下,均遭失敗。1598年,豐臣秀吉憂急病死。豐臣秀吉死後,織田信長的另一部——降德川家康(1542 1616年)奪得政權。
  • 屬於自己時代的貢獻者,日本古代封建社會的德川幕府
    而德川幕府時期之所以成為了日本歷史上不能忘記的時代,除了是因為德川幕府成為了日本近代化的強大阻力,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不管是幕府這個制度,還是德川幕府這個具體的權力統治中心,都對日本的封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不能因為他阻礙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就完全否認他們對於封建時代的貢獻。
  • 統治日本兩個多世紀的德川幕府被推翻後,德川家族有沒有被清算?
    讓我們來以日本的德川幕府為例,好好了解一下。 熟悉日本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治維新是日本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標誌,正是因為進行了明治維新,日本才能不費吹灰之力打敗亞洲巨無霸大清帝國,還狠揍了沙俄帝國,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 明朝來到中國的西方派社,去到日本差點推倒德川幕府,多國受其害
    15世紀後期,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闢,地理大發現和西班牙葡萄牙的對外擴張,歐洲傳教士紛紛前往世界各地傳教。傳教路線但是對於一些小國而言,傳教士的到來可能會引起不少的動亂,在當時我們的鄰國日本,就因為天主教而發生了差點傾覆幕府政權的起義。
  • 德川幕府時代,天下太平,但大名們為何不敢反抗幕府?
    摘要:德川幕府時代,天下太平,但大名們為何不敢反抗幕府?德川幕府成立後,為什麼其餘大名不敢反抗幕府?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德川家康時期開始說起。慶長8年,在江戶成立幕府後,德川家康開始對在關原之戰中跟隨德川的大名論功行賞,賜予這些大名新的領地。
  • 日本德川幕府還政日本天皇
    1867年11月9號,日本德川幕府或者叫江戶時代結束,這一天,德川幕府正式宣布將大政奉還給天皇。看那個時代的日本歷史,總覺得日本在那段時間突然間特別幸運。這個時候日本長期以來形成的「雙頭政治」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日本的「雙頭政治」是指日本的幕府和天皇。在京都有一個天皇,天皇其實並沒什麼實權,但日本人民還是很信任他,也沒有人去顛覆他。日本一直以來就是這一個天皇家族,中間沒有改朝換代過。而日本的幕府卻是來回來去改了好幾個,最後當權的是德川幕府或者叫江戶幕府,江戶就是現在的東京。
  • 德川幕府統治日本264年,被推翻後其家族後代結局如何?
    一,德川幕府成因簡介 公元16世紀前後,日本進入了所謂的戰國時代,各地有實力的大名紛紛起來爭霸。其中,實力最強大的大名織田信長,逐漸吞併了尾張、近畿等多個地盤,勢力擴張至大半個日本。
  • 德川幕府統治日本265年,被推翻後,其家族怎樣了?說出來別不信
    德川幕府是由徵夷大將軍德川家康於1603年在日本江戶所建,共經15代徵夷大將軍,歷時265年,是日本史上最強盛的武家政治組織。徵夷大將軍首次出現於794年,原本是平安朝為對抗蝦夷人所設的高級臨時軍官職位。
  • 日本閉關鎖國更甚清朝,為何被美國黑船轟開國門之後卻快速崛起?
    回望一下世界近代史,日本由一個弱小的國家好像突然就崛起成為了帝國列強之一。16世紀中葉起,葡、西、荷等西歐列強先後來日本傳教、貿易.為禁止天主教傳播,防止平民利用天主教平等思想對抗官方忠孝思想,防止商人富豪和外國人勾結獲得火器與幕府對立,鞏固幕藩體制,幕府的對外政策從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時起,開始向鎖國政策轉變.
  • 德川幕府後期日本財政改革的正當性悖論
    禁令在事實上本來已成空殼,但要一味存在下去,勢必使農民蒙受更大損失。這種狀況並沒有因為享保六年四月幕府禁止買賣令的再度強化而有所收斂,相反卻激起了農民規模不小的暴動。享保八年八月,該禁令由幕府正式撤回。這等於官方已容忍了地主與商業高利貸資本結合的事實。(13)  農業倫理是支撐以農業生產為主導的江戶政治的道德基礎。
  • 統治日本260年的德川幕府覆滅後,其家族怎樣了?說出來你都不信
    在中國的隔壁,日本的歷史雖然沒有中國久遠,但也有許多家族在其中繁衍興盛了多年,比如說德川家族,德川幕府統治了日本長達260多年,後來德川家族怎麼樣了呢?幕府是日本古代一種權利一度凌駕於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而它的本意指的本是將領的軍帳,但時日長久之下,變成了一種特有國慶的政治體制。
  • 德川幕府統治了日本265年,明治天皇登基後,德川家族又怎樣了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只有在群雄割據的年代,才會湧現戰神名將,正所謂「殺一人是罪,屠百萬是雄」,在日本的歷史上,唯有戰國時代,名將頗多,最著名的就是戰國三傑,即: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 德川幕府統治日本264年,末代幕府將軍退位後,他們家族依舊繁榮
    因此德川家康建立德川幕府的時候,天皇依舊還是日本的最高領導人。當然了,這僅限於一種象徵,真正的權力,還是在德川幕府手裡。德川幕府自此統治了日本264年之久,最後一任幕府將軍是德川慶喜,真是個喜慶的名字。列強用大炮打開了日本的門戶以後,德川幕府逐漸失去了人心。
  • 德川幕府控制天皇頗受好評,最終卻沒有「跟風」被賤民唾棄?
    而我們只需要仔細的探討1603至1868年下江戶時期導致德川幕府其滅亡的根本緣由,就能如抽絲剝繭般看清其統治下的歷史迷霧。 一、德川幕府是如何失去其統治合理性的? 《源氏物語》中說「驕者難久,宛若春宵一夢;猛者遂滅,恰似前塵之風」。這段話很形象的揭露了日本最後一個幕府時代的終結。
  • 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德川幕府時代的日本 一、日本國體、政體=英國國體、政體,是模仿還是湊巧? 1.日本的最後一個幕府時代 19世紀中期,日本處於最後的一個幕府時代——德川幕府時代。德川幕府時代統治了日本二百多年,在德川幕府統治時期,最重要的特徵便是「閉關鎖國」。
  • 日本史話: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德川幕府時期武士如何生存?
    日本鎌倉幕府最終在1333年垮臺,足利家族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室町幕府。在幕府政權的紛爭中,相繼出現了三個武士,他們對國家大權的爭奪愈演愈烈,分別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這三人都致力於統一全國,但只有家康最終達成了這一目標、將日本統一在德川幕府的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