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意思是官場的人見了面,都說不當官是最好的,可在山林間卻不曾見過一個由官場退下來的人。為官從政歷來為國人所孜孜以求,奈何現實坑少蘿蔔多、人多位子少。君不見,多少「激浪輕舟疾若風」的壯懷激烈,換來的卻是「雪擁藍關馬不前」的悵然若失。
可見,「挫折」面前,如何調適好自己的心態,非常重要。中庸之道講究陰陽平衡,萬事萬物可持續發展的要義恰是「平衡」二字。人如果生理失去平衡,易得各種疾病;如果心態失去平衡,易患精神病症,生命就容易步入歧途。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本是人生的常態。況且即便遇上了伯樂,千裡馬也不見得都會錦衣玉食。「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面對功名利祿太把自己當回事,面對榮辱得失太執著於自我,必然心為物役、患得患失。世間萬物常是人心境的投射,心含愁緒,秋天便是柳永筆下的「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心境曠達,秋天就是劉禹錫秋詞裡的「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得與失、福與禍,二者互為因果,相互轉化。「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世界上沒有絕對公平合理的事。對於個人名利應坦然對待,生活中我們也會碰到無數的挫折失敗,也會面對各種各樣的「失去」。歷史上,越王勾踐亡國被俘,臥薪嘗膽,舍王尊而得江山社稷光復;後主李煜不謀皇帝之政,耽於詩文書畫,登上了藝術高峰卻淪為亡國之君。遇到問題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從狹窄的一線天鑽出,或許就會柳暗花明、別有洞天。
鴕鳥身重翅小,不妄想飛向藍天;海豚無腳不徒勞爬上陸地。陶淵明知覺「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於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留下了一段「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佳話。國學大師梁啓超推薦陳寅恪到清華國學院任教曾自比說,「我的那麼多著作還不如陳寅恪薄薄幾頁紙」。自己有多大本領、多高學問、適合做什麼,要理性地看待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既知足更要知道自己的不足。「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常思貪念之害、常懷知足之心、常持感恩之情,對人平和、對名平靜、對利平淡,對身外之物「看得透、想得通、放得下、忘得了」,就會心平氣和,「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士。」多一些從容不迫、少一些進退失據,多一點曠達淡泊,少一點汲汲營營,在喧鬧複雜中凝神靜氣,不為紛繁萬象所擾。對於不少領導幹部來說,一顆平和心最不易得,得之必臻人生高境。(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