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方隊帥氣亮相紅場 喀秋莎是彩排「暖場」歌曲
【環球時報報導 特派莫斯科記者 郭媛丹】當地時間5月9日上午十點,俄羅斯紅場閱兵式正式開始。
這是尤為特別的一次閱兵儀式。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同時也是俄羅斯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
最與眾不同的是,世界的目光更多關注在觀禮臺上並肩站立在一起的中俄領導人。時光荏苒,70年前,兩國並肩作戰同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70年後,中俄兩國是好鄰居、好夥伴,是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這種友好無須費盡心思去尋找,在閱兵場就能體現的淋漓盡致,首次出現在紅場上的中國三軍儀仗隊是最典型的代表。與其它9位國家一樣按字母排序中國應該排在倒數第九位,但中國方隊排在末位,與主賓國俄羅斯緊密相連。這展示了中俄關係緊密相連,也展示了中方對此次活動的高度重視。中國派出的方陣隊列人數最多,這種調整也是為了整個隊伍更協調。
這是中國軍方首次派方隊參與紅場閱兵,也是首次著第六代禮賓服出國執行任務;同時,這也是在三軍儀仗隊赴外執行的五次任務中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共112名;踢正步距離最長的一次,250米;也是唯一一次伴著《喀秋莎》樂曲行進。
三軍儀仗隊被稱為「中國軍隊的名片」。帥氣的禮服,掛95步槍,腳蹬皮靴、雪白的手套,整齊劃一的軍姿和步伐,在網絡上的最新的評語是「解放軍一出來畫風都變了」。這是網民為三軍儀仗隊在此次紅場閱兵彩排中的表現創造的新詞。
參加此次俄羅斯閱兵的隊員平均身高1米88,每分鐘120步,每步75公分,身姿挺拔,神情剛毅,個個都是「高顏值」。
「踢正步的距離是250米,花費時間是2分52秒。」三軍儀仗隊大隊長李本濤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是最精準的官方數據。
2分52秒的驚豔全場,只有這些受閱官兵明白如何贏得的。根據介紹,從練兵場走向閱兵場,每個人每年平均要穿破七雙皮鞋,數萬次的端槍、託槍和長年穿馬靴踢正步,日復一日的重複再重複就為了這一剎那。
即便如此,韓捷表示,每一次接受任務都是重頭開始。對於身經百戰的三軍儀仗隊而言,參加紅場閱兵最大挑戰是路面不平,腳底容易打滑,出現隊列不整齊。「馬靴底特別容易打滑,一個人打滑,排面就會不整齊,一個排面不整齊就會影響到整個隊列。」在現場勘查之後,在訓練中開始尋找和紅場地面相類似的坑坑窪窪訓練場所。
在正式閱兵之前,俄羅斯方面共安排了5次彩排,這也是中方赴外任務中彩排次數最多的一次。「現場感受還是有些不一樣,第一次彩排並沒有展示我們的最佳水平。從二次就開始漸入佳境,到第三次、第四次就達到完美狀態。」儀仗隊副大隊長韓捷對《環球時報》表示。
與以往歷次執行任務不同,此次三軍儀仗隊鐵漢柔情兼具一身。彩排中,受閱官兵邁著整齊的步伐,用俄語唱著《喀秋莎》,這是二戰時的經典歌曲,是一首愛情歌曲,但節奏明快、流暢。足夠流行,足夠明朗,這是在諸多歌曲選擇中《喀秋莎》脫穎而出的因素。
在莫斯科的《環球時報》記者身處俄語氛圍,兩眼一抹黑,兩耳變裝飾,能用俄語學唱一首俄語歌曲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我們就是一句句硬生生背下來的,然後學會。」韓捷說,學唱歌和踢正步一樣,沒有任何捷徑。
李本濤認為,中國軍人唱喀秋莎並不是「唱了一首歌」這樣簡單,歌曲第一段落是俄語,第二段是中文,這體現兩國友好、兩軍友好,兩國人民的友好。
「當俄文版《喀秋莎》響起時,52個受閱方陣集體齊唱喀秋莎,場面很感人,感動了一大片,帶動了一大片。」李本濤告訴《環球時報》。
李本濤也糾正了一種外界的理解錯誤,「每次彩排中我們是踩著《喀秋莎》曲調行進,不是唱著。」原來唱《喀秋莎》是受閱方隊在合練開場前候場時的「暖場」歌曲。
這樣的中國軍人與此前外界印象中的呆板截然相反,在廣場上過他們唱完了《喀秋莎》,在中方和外軍的聯歡晚會上,他們還跳起了軍旅小蘋果,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國軍人越來越生動。
中國方隊總領隊徐洪生少將對《環球時報》表示,此次赴俄參加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意義重大,使命光榮」,有利於進一步增加兩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增進團結、友愛。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