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俄羅斯閱兵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時隔5年再次亮相莫斯科紅場。此前的彩排中,他們邁著整齊的步伐、用俄語高唱《喀秋莎》的視頻一下子刷屏了,被網友稱為「中國第一門面擔當」。實際上,這首蘇聯歌曲創作靈感來自中國,背後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喀秋莎》對中俄兩國都是一個經典歌曲,不屬於俄國民謠,靈感發源於中國。」俄羅斯問題專家、中國政法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研究員、《走近普京》作者王曉偉介紹。20世紀30年代中國艱苦抗戰時,蘇軍在中蘇邊境的張鼓峰進行一場打擊日軍的戰役,藝術家們到戰地採訪時創作了這首歌。詩人伊薩科夫斯基看到中國東北琿春地區春末夏初的美麗景色而寫下一首抒情詩,蘇聯著名作曲家勃朗特爾看到這首詩歌后,馬上便把它譜成了歌曲,所以《喀秋莎》和中國有著不解之緣。
王曉偉介紹,這首歌創作後沒有立即流行,大約過了兩年時間,由於戰爭進入特殊階段,迅速唱遍了蘇聯。這首愛情歌曲竟在戰爭中得以流傳,其原因就在於,這歌聲使美好的音樂和正義的戰爭相融合,把美好的愛情和士兵們的英勇報國聯繫在了一起。這飽含著少女純情的歌聲,使得抱著冰冷的武器、臥在寒冷的戰壕裡的戰士們,在難熬的硝煙與寂寞中,心靈得到了情與愛的溫存和慰藉。二戰時,蘇聯還發明了「喀秋莎」火箭炮,很難想像,和這首浪漫的愛情歌曲同名的卻是一種相當威猛的火箭炮。
「在俄羅斯,這首歌是膾炙人口,男女老幼無人不曉。從戰爭角度來看,這首歌激發了蘇聯戰勝法西斯的動力,掀起了一場愛國主義的熱潮。」王曉偉說。蘇聯為了表彰《喀秋莎》在戰爭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在俄羅斯斯摩稜斯克州的福斯霍達村專門為這首歌建立了一座紀念館,這在人類的戰爭史和音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多少年來,一些蘇聯老歌在中國人尤其在老一代人中廣為傳唱,恰恰表現兩國人民過去的戰鬥情誼。5年前,在紀念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閱兵的時候,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就唱起了《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當今中俄是「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這些蘇聯老歌體現了兩國在全方位領域的深厚友誼。王曉偉認為,這首歌必將促進中俄兩國軍隊,甚至是各領域關係發展,「小小的一首歌發揮了巨大的穿透性,跨越歷史,展望未來。」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