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不如行動,想去哪就邁開腿去唄,不要猶豫,不要等!」趁著冬日暖陽,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山西晉中一座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文化氣質十分獨特鮮明,發展潛力巨大無限的,古老而又現代化的城市。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商代後期境內就有大小城邑出現,更在春秋時期開始設立縣一級行政建制,境內文化薰陶及景觀旅遊資源異常活躍。千百年風雅沐浴,無數美好的古村鎮依舊散落其間,別有久遠故事和美好風景。
後溝古村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與壽陽縣交界,這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原生態古村。村子背依太行山支脈要羅山脈,要羅山主峰在後溝東北10公裡外的什貼鎮,海拔1342米。村內海拔最高處974米,最低海拔907米,相對高差67米,形成了後溝村溝、坡、垣、灘縱橫交錯的獨特地貌。
後溝村的起源至今沒有準確的記載,曾在此處發現一塊唐代的墓志銘,碑文中記載張氏先祖在唐朝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由山東清河遷到此處圍墾造田,繁衍生息。如果從那時算起,這個村子也有上千年歷史了。
2004年3月,榆次投資8000萬元對後溝古村進行修復,工程按照整舊如舊、恢復原貌的原則,再次呈現了千年古村的田園風光,使它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處原汁原味的、較為完整的古村風貌建築。現存民居為傳統的黃土高原土穴窯居,依崖就勢的石窯、土窯、磚窯、明券窯、土瓦窯、獨體窯、裡外窯等,形成了後溝村渾然天成的獨特風景。
走進古村中,令人稱奇的是小小村子竟有13座神廟,如關帝廟、文昌閣、真武廟、三官廟、魁星樓、觀音堂、菩薩殿、山神廟、河神廟、五道廟等,還有12個民俗老院和1座祠堂。將佛教、道教、儒教盡收囊中,充分反映了傳統的「神權」和「族權」。
古村的排水系統也是一奇,從村東北、西北的高處起,穿村過院,勾連各家各戶,形成黃龍、黑龍兩個體系,流經村西南、東南留水口最終歸入龍門河中。為了防止雨水衝毀山體,村內處處設有疏導雨水的明渠,明渠將水匯集到暗道。3000餘米的排水系統貫穿全村,讓古村歷經千年依舊保存完好。
如今古村雖為景區,但並未完全開發,尚有少量村民居住。村內有農家食宿,家常飯菜,麵食十元左右。有商店,價格與外面大多一樣。有村民擺賣農產品,價格實惠,還有最原始的釀酒,品嘗了純糧食釀造的香酒,可隨意選擇購買。土窯、土牆、土炕、土坑、土味、土音。萬物皆可孕,濁濁納蒼生。只怪這一方晉土太過美麗,只怪我這個遊人太過著迷。這一方晉土,你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