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貸」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與普通借款不同的是,裸貸是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證的裸體照片替代借條,渠道不正規,利息高得離譜。雖說貸款的主要群體不是大學生,裸貸也不等於女大學生。可現如今,「裸貸」在大學校園盛行,變成了許多裸貸大學生不可磨滅的傷口。
「裸貸」終究是所有參與者的一場噩夢,這樣一個突破底線的貸款方式為何能在校園肆虐?
裸貸不是大學生的遊戲,但他們卻參與其中......
女大學生小麗向某網貸平臺男子馬某「裸貸」借款5000元,之後馬某以公開裸照作為要挾,讓小麗繼續提供裸照,還變本加厲地要求每天視頻通話、用親暱的稱呼叫她……小麗受不了如此的折磨,最終選擇報警。小麗不僅讓自己背負了一身的債,還讓自己的精神飽受折磨,活在極度緊張和痛苦之中,這也將成為她人生的一大汙點,永遠無法抹去。
女大學生曉雯,在大學期間欠下5萬多的裸貸,由於想要在自己大三考研前把自己欠下的貸款還清,她在網上找到一家中介想要嘗試捐卵換取報酬來還債。曉雯嘗試過很多次,但是因為自己身體不好而屢遭拒絕,於是曉雯決定與中介商量,進行盲捐,自己拿更低的報酬就不需要與客戶對接,不面試不篩選。於是,她被蒙上雙眼,帶到一個別墅,盲捐完了以後,她得到的是2萬塊錢的報酬。捐卵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促卵針可能會引發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取卵手術的穿刺針會在卵巢上留下創口,可能導致感染,引發多種併發症,出現積水、休克,有可能導致不孕,甚至是死亡。一個無知,一個昧著良心賺錢,這將會是一場悲劇!捐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會讓問題變得更糟糕,自己遭罪不說,身體還很可能受到傷害,要知道到時候治病可決不是簡簡單單兩萬塊能了事的。
花著明年都掙不來的錢,只為圓今天的虛榮荒唐夢。「裸貸」事件中,遭人詬病的主角之一,是「女大學生」。大學生裸貸肉償,大學生裸貸被威逼利誘,大學生裸貸自殺等等這些新聞屢見不鮮,可為何看似如此荒唐的事,還有那麼多大學生願意往裡跳呢?輕浮和虛榮是一個不知足的貪食者,它在吞噬一切之後,結果必然讓自己犧牲在之下。大學生本應以學習為主,但他們可不會為了學習去借款。學習這個多麼美好的詞,讓他們可以打著學習的旗幟向父母伸手要錢,可父母也不是傻子,在學習和基本生活以外的錢他們不敢再伸手向父母要,可是看到同學今天換新衣服,明天換手機,後天換包包,大後天又出去旅遊了,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極具誘惑力的......於是他們開始試圖找到一個更好的辦法來解決自己在這些方面的欲望。
當欲望吞噬理智,災難也就悄然來臨。收入和消費欲望的矛盾給了裸貸可乘之機,理智之弦的斷裂是悲劇開始的源泉。超出自身能力的欲望使他們放棄了底線,扭曲了自己的價值觀,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滿足的痛苦以及滿足之後無趣這兩者所構成。你滿心期待著未來的某個快樂,未必能理智認知到它是短暫的。人的一生本質是痛苦,快樂只是曇花一現。在這裡也要奉勸大學生們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會控制自己的欲望,否則你會發現你的後果和這些參與「裸貸」的女大學生一樣悲慘至極。
「裸貸」無疑是對貸款政策的極大的挑戰!
2017年4月,在泉州城東的某賓館裡,廈門華廈學院大二在校女學生因捲入裸貸,不堪還債壓力和催債電話騷擾,在泉州一賓館選擇燒炭自殺。勇氣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獄,在面臨自己所犯下的錯誤時,相信她掙扎過,無助過,但最終她還是選擇了逃避,用生命的代價來逃避這一切的錯誤,可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2016年3月,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生鄭某某,先後在多個校園金融平臺貸款近60萬元,無力償還,在貸款方多種手段催債之後,內心備受煎熬的他,最終從一賓館8樓跳下死亡。痛苦有個限度,煎熬和恐懼則綿綿無際。一個理性的動物,就應該有充分的果斷和勇氣,凡是自己應做的事,不該因裡面有危險就退縮;選擇逃避是另一種形式的放棄,他們不知所措,他們活得膽戰心驚,他們沒勇氣面對,於是他們放棄了自己。永遠不要認為我們可以逃避,我們走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我們的腳正在走向我們自己選定的終點。因此,在你選擇貸款的同時,請你看遠一些,看看你需要付出的代價,看看自己的未來,看看貸款背後的煎熬...別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雙眼!
另一方面也值得我們去反思,假設一下如果銀行肯以較低利息或者合理的利息向社會公眾提供借款,這種現象還會這樣普遍嗎?像裸貸這種絕對不合法不合規的高利貸還會普遍存在嗎?可是現實是銀行對個人借款的重要評估依據就是:你是否有償還能力,存款是否充裕,是否有車有房,換句話說,就是銀行只借錢給有錢的人,這很矛盾。試問,如果滿足這些個條件,經濟狀況非常好的情況下,還需要銀行貸款麼?銀行把貸款的目標群體設置為一批不需要貸款的人,這本身就是一個荒唐的命題。
另一方面說說企業貸款,中小企業,沒錢的企業,銀行流水不漂亮的企業,銀行不可能無條件貸款給你,我們經常都能聽到新聞裡國家要求銀行給初創和小微企業提供貸款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或者起步,可實際上是小額貸款銀行都要求企業找公務員擔保,這是一條硬指標,找不到就貸不到。這種政策很是奇葩,國家一邊高調反腐,銀行一邊鼓勵官商勾結?這個政策是否可以理解為銀行是在給公務員腐敗牽線搭橋呢?無利不起早,哪個公務員無緣無故用自己的前途來為陌生人擔保?難道我們的銀行高管們,那些所謂的名牌大學碩士博士們,學校教他們的就是制定出了這樣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風控措施?那如果不是體制下的無奈,我們的教育可真是堪憂了。
表面上提供正規貸款的銀行,貸款政策如此荒唐,提出了如此高的門檻等於把公眾獲得正規低息貸款的大門給堵死了,這不就是變相逼著民眾去找更高利息甚至不正規的貸款渠道嗎?有網友表示:接觸銀行貸款一次,就感覺不會再愛了!
因此,借到錢的你也別高興太早。
信用卡就是銀行的一個魔爪,起初在你不消費的時候,銀行會一個勁兒的給你提額,你不當真當然是最好的,可是只要你開始使用這些額度,就會慢慢的成為銀行待宰的羔羊,當你越陷越深的時候他就會開始對你動手,當你每月還款的金額下降時,他就開始以風控之名降低你的額度,縮短你的帳期,讓你本就不寬裕的經濟更加雪上加霜,當你無法足額還款的時候,銀行就會開始收取滯納金,時間一長,利息越壘越高,直到你連最低都還不起,他便開始不再借錢給你,凍結你的信用卡。當你每個月的薪水只夠支付產生的利息和最低還款,於是你只得以貸養貸。從此走上了一條為銀行為金融機構打工的漫長道路。銀行的借款套路我們無法改變,我們唯一可以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別讓自己陷入被動,走上這條「打工」之路。
我們再說說其他的金融機構,比銀行更可怕的是在網際網路上有很多所謂的網貸平臺,他們以各種好聽的口號,什麼利息低至5毛錢等等等等,引誘誘借款人借款,實際在你借款時5毛錢每天的利息就成了噱頭,平臺會和你解釋,廣告說的是最低5毛,沒承諾時時刻刻都是5毛。當借款人註冊借款APP,同意借款條約之後,APP會自動讀取你的手機通訊錄,當借款人不能如期還款的時候,借款方APP就會委託收債公司打電話給你通訊錄上的每一個人,通過騷擾你的親朋好友壞你的名聲給你施壓。你沒能及時償還的借款,就會不斷的產生違約金,最終一定會壘到一個讓你震驚的數字。所有的數據掌握在對方的手中,解釋權自然也就歸屬於對方。所以,這個遊戲就是為那些天真的借款人量身定製的。
有人會說那些放貸的人不安好心,這個就是套路。的確,他不是你的父母,和你無親無故,為何要有「好心」呢?你也不會天真的以為天上會掉餡餅吧?可你偏又把他當作了自己的救世主,相信他能幫助你度過難關,很多時候欲望可以吞噬貪婪者也可以激勵奮鬥者,所以好好掌控你的欲望,讓他成為你前進的目標,不要急於滿足當下的欲望,將自己置於更加被動的境地。
如果說人生是一道複雜的方程式,在不到最後一步的時候我們未必知道它的最終結果是什麼,我們能做的是把握好現在的每一步。
大學本該是塑造人生價值觀取向的重要一環,大學生也是社會未來的希望。可是家長,老師,學校,以及整個社會卻在不斷給每一個對社會盲目無知,天真的年輕人灌輸一種金錢至上,有錢能使鬼推磨,沒錢萬萬不能,我消費我存在的觀念。反覆的告誡著一代又一代的大學生,金錢可以買到你的自由,買到你的尊嚴,這才造成了一個又一個因貸款無力償還而導致的悲劇。裸貸現象僅僅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縮影,還有更多沒有被媒體報導的現象都在說明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需要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金錢固然讓我們有更多的物質,更多的享受,更多的選擇,但是一個社會人的自由和尊嚴如果僅僅是靠金錢和物質表現出來,是可怕的,是我們難以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