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港劇和TVB,相信每個人的心裡都會瞬間湧現出那些經典的名字。
古天樂版的《神鵰俠侶》、陳小春版的《鹿鼎記》、《大時代》、《妙手仁心》、《創世紀》…
那些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和場景,總會時不時被我們記起。
雖然是無數人的青春回憶,但我們似乎很少能從港劇裡真正了解到普通香港人如何生活。
TVB總是把焦點放在英勇的警察,和富裕的社會精英身上,底層百姓似乎從來沒有被關注過。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香港經濟長期的低迷,那些警察抓賊和金融奇才縱橫商界的劇終於漸漸開始沒有市場。
TVB也終於將目光瞄準了生活在底層的普通香港市民,上個星期悄然上線的《香港愛情故事》就在這種背景下,引發了收視熱潮。
豆瓣評分8.8,整個劇組沒有一個算的上大牌的明星,許多人把它評為年度最佳港劇。
我們已經很久沒有熱烈的討論過一部港劇了,這跟這些年香港演員青黃不接有關係。
輝煌時期的香港演藝界有太多讓我們仰望的名字,周潤發、劉德華、劉青雲、鄭伊健…
必須承認魅力四射的大明星們,對香港影視文化的輸出,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而年輕一代的香港明星裡,有點印象的似乎只有林峰。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停滯不前的香港經濟,曾經傲視亞洲的東方明珠,如今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內地城市趕超。
沒有了繁榮的經濟做支撐,看港劇的人自然是越來越少。
無法再做引領者,那就放下身段成為大眾的一員,《香港愛情故事》就是這種平易近人的展示。
沒有在黑社會臥底的警察,沒有西裝筆挺,嘴裡動不動幾個億的律師和富豪。
《香港愛情故事》的大部分角色,都是每天坐小巴,擠公屋,住劏房的普通市民。
當真正屬於他們的奮鬥歷程和喜怒哀樂呈現在我們面前,那份真實的力量,深深震撼了屏幕前的每一個人。
看著這些普通香港人為了買房子苦惱,為了找工作擔憂,我們才發現原來看起來那樣遙不可及的香港人,跟我們生活的一樣。
這份樸實的平凡照進了每一位觀眾的心裡,認同感和代入感成了這部劇之所以火爆的主要原因。
當港劇放下身段,不再端著,流失的收視率就會自然而然的回歸。
《香港愛情故事》的成功主要是因為題材和角度選的好,不過劇中演員演技的保障,也增添了劇集的精彩指數。
尤其是龔嘉欣飾演的女主角,知書達理、堅強隱忍,用一個即將結婚卻因為買不起房子而苦悶的職場女性視角,充分詮釋了香港精神。
龔嘉欣在大多數內地觀眾的眼裡,算是名副其實的18線女星,很多人是因為《殺手》,認識了這個氣質獨特的女子。
她不是典型的第一眼美女,笑起來跟郭藹明有幾分神似,沒主演過任何知名作品。
出道12年來一大半時間都在出演配角或是龍套,或許正是由於無數個日日夜夜的積累,造就了她對角色理解透徹的能力。
那些大名鼎鼎的巨星,都曾經在TVB長時間跑龍套,最經典的例子應該就是周星馳,他在成為喜劇之王前,在TVB演過不少路人甲。
香港人信奉通過白手起家,不斷經受挫折磨練,最終取得輝煌成就,他們把這稱作香港精神。
希望龔嘉欣能夠憑藉《香港愛情故事》,躋身一線女星的行列,因為她值得。
希望《香港愛情故事》能夠給本港的影視劇創作者一條嶄新的思路,重現當年港劇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