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遇到「老好人」,希望自己能有個依靠,可當遇見事情時,誰也不願意當那個人人稱讚的老好人。
成為一個善良的人,這本沒有錯,這是人性存留的最好模樣,可當這份骨子裡的善意被一些心存歹念的人誤用時,善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
沒有人願意當軟柿子,成為他人手中的玩物。所以,以下四句話便是保護自己的利器,只要堅持好,就能避免成為軟柿子。
一、保留善良,更要亮出自己的底線讓別人知道
很多時候,「軟柿子」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老實的外表,缺乏主見的內心。
正是基於如此的判斷,大多數人都會將主觀意願強加到「軟柿子」身上,內心想著,這樣的人反正也不會拒絕,就該他們幫忙。
就像《芳華》中的絕世老好人——劉峰,他是人們眼中現實存在的活雷鋒,吃大家都不願意吃的餃子皮,因為他覺得總得有人吃,即使沒有旁人強迫,他也甘願吃掉。
平日裡他亦主動攬下文工團所有的活,只為能跟大家融為一體,無論任何人有需要,甚至不用開口,劉峰也會主動幫忙。
因此,大家覺得不想做的事,有劉峰在就行了。劉峰雖然成為了模範標兵,可最終也未能因自己的善良在大家的心中留有一席之地。
善良不是無底線的,現實生活裡,我們見過太多事例,最後受傷最深的往往都是願意退讓之人。
最好的善良需要亮出底線,善良也要挑人,而不是濫用自己的善良,失去了本真的樣貌。
二、把握好善良的分寸
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懂得感恩兩個字。尤其是在這紛繁複雜充滿變數的世界,當你被周圍人定義為「軟柿子」,是一件可怕的事。
他們用盡恬不知恥的能力對你進行道德綁架,「麻煩啦,你一定會答應的」、「你人那麼好,幫個小忙不為過吧」,而這些話語的背後,是不允許對方說「no」的。
所以,現實生活中很多老好人並不快樂,因為他們每天都有不得不做的事。
當別人將你定義為一類人時,個體只能朝著他們所定義的那個模板發展,否則就會引發群體不滿,這便是社會角色所承載的力量。
如果你所呈現的善良一開始就是很有分寸的,那麼也不會出現後面的理所應當,千萬不要用心善去考驗人性,因為絕大多數人都經不住考驗。
三、學會合理的拒絕
「軟柿子」之所以會成為任人宰割的物件,從根源上來說還是因為自身的性格缺乏該有的震懾力。
人是神奇的生物,總是會在面對弱小時張牙舞爪,凸顯自己的神氣威風的一面;面對比自己強大的生物時,一個字也無法說出口。
喜歡專挑軟柿子捏的人亦是如此,在他們的心目中,正是因為軟柿子從不拒絕,所以這些事情就成了份內事。反而,那些生活裡有著自己脾氣,經常說不的人,絕不會成為被欺負的那個。
或許老好人痛苦的根源也在此,他們明確知道這件事不屬於自己,可就是太在意他人的想法,害怕拒絕會傷害到旁人,所以寧願苦了自己也不說拒絕。
那些以自我為中心、凡事都喜歡麻煩別人的人,又何必怕傷害到他們呢?善良,本該是被人們供奉的高尚品德,為何要成為生活中自私小人的便利品?
四、幫完他人一定要讓他人感激
很多人其實是出於親社會行為,才會不由自主地幫助有需要的人,因為他們會從幫助他人的過程裡,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所以在幫完別人後,不會介意對方有沒有說謝謝。
但其實,這份感激很重要,也是被我們忽視的。讓對方感激,一方面是自己幫完人的價值感的體現,另一方面也讓對方明確知道你不是理所應當,只是盡己所能,分寸感很重要。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帶有利器的善良者,堅守自己的善良溫暖他人,同時也保護好自己。
- The End -作者 | 湯米參考資料:Heider, F.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Wiley,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