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曾有愛看古裝劇、迷戀金庸古龍的經歷。至於古風、國潮等古典欲望流行,則是近些年來年輕人創造的事物,逐漸成為一種亞文化乃至於大眾文化。本期反向流行邀請青年作家吟光,聊一聊當代人的古典趣味。
在吟光的新書《上山》中,唐代詩人王維和晉代詩人陶淵明成了一對穿越時空的CP,寄託了一個當代人對中國古代文人氣質和時代氛圍的想像。你是一個「好古」的人嗎?古典審美的魅力,如何體現在現代都市生活中?怎麼看今人對古典審美的現代化?如何理解武俠、奇幻、玄幻中的古典元素?科幻也可以是古典的嗎?
01
王維與陶淵明的CP文?
現代趣味的古典審美
△《上山》 吟光 著
董牧孜:聽說你是王維的粉絲,為什麼會在《上山》這本書裡寫王維和陶淵明之間的故事?有點「關公戰秦瓊」的CP感。
吟光:我可以說是穿越千年的追星少女。王維在盛唐時期比李白、杜甫更有名,是當時的「頂級流量」,「妙年潔白,風姿都美」,顏值很高,對我來說是一種完美的男性文人形象。陶淵明的人設則完全不同,他縱情狂放,晚年落魄,鬱郁不得志。王維和陶淵明都有山水田園的光環,但二人本質上很不同。
王維得到的歷史評價往往是妥協、軟弱。在唐朝經歷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時,他降了偽朝,做了偽臣,總體給人的感覺是在乎虛名浮利。我從王維的童年經歷來理解他的選擇。王維的身世類似於林黛玉,父母出身大家族,但年幼喪父,他身為長子,成為家族獨立門楣的唯一依靠。這或許就是他在十四五歲獨自進京求官,考取狀元,結交達官貴族,並在此後漫長的人生裡與世俗不斷妥協的原因,他無法像陶淵明或李白那樣灑脫。這是我很能與王維共情的原因之一,我們今天依然面臨著類似的矛盾,比如承擔世俗責任與尋求藝術和自我之間的抉擇。
陶淵明被後人稱為隱逸詩人,形象飄逸灑脫。但漢學家宇文所安卻說他是中國第一自傳詩人,他所有詩和自傳都在運用高超的藝術手法樹立自我形象。他晚年隱居,不為五鬥米折腰,但實際上他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去當官,不過人們只記住了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他自己的心路書寫,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營銷案例。王維在散文裡評價前代人陶淵明,說他「一慚不忍而終身慚」,不為五鬥米折腰,晚年就要親自躬耕,全家人生活得很狼狽。我寫王維和陶淵明,不只是對照他們的詩歌境界,也是兩種不同人生選擇和人生境界。我在以王維為主體的小說裡加了一個類似於陶淵明的人物,讓陶淵明穿越時空與王維論辯人生觀的選擇,battle回去,也算是彌補了一種歷史的缺憾。
董牧孜:你的書寫似乎體現出今人對於古人的一種現代化了的趣味。也有類似的歷史小說,比如今天那些講曾國藩的現代小說,會說這是一個小鎮青年來京城闖蕩升職加薪,達到人生巔峰,又遭遇事業不順的成長故事。這與今天都市人的心境是非常契合的。
吟光:的確是現代價值觀的體現。比如我們會覺得,做官和做藝術家在現代社會是很不兼容的身份,一個要非常世俗,一個要非常自我。不過在古代是否也是如此?我的朋友在一次文學分享會上說,「文人在現實和理想中掙扎」這個想法似乎是現代人的發明,對於古代人來說,做官和做文人是一回事。比如我們語文課本中的經典作品,往往就是詩人做官不順被貶謫時,所寫出的流傳千古之作。
02
古典、玄幻與科幻:
我們能從過去裡看見未來嗎?
餘雅琴:你的小說詞句都能體現出古典文學的滋養,你是怎樣接觸和喜愛上古典文學,繼而把它轉化為現代讀者可以接受的表達方式?
吟光:我從小喜歡語文課、詩詞以及各類包含古典文學元素的娛樂產品,後來在中文系接受了正統文學界以及西方學術理論的訓練,同時也是古風流行文化乃至小眾趣味的愛好者,儘管流行與正統二者之間存在矛盾和衝突。當然,中國作家往往很自然地受到古典文學影響,不論是在語言、技法還是題材上。從魯迅、張愛玲到白先勇等等,包括先鋒作家蘇童寫過《武則天》和《我的帝王生涯》,餘華寫過《古典愛情》,只不過後者是借古典才子佳人小說的範式,來顛覆才子佳人的傳統模式。
就大眾文化而言,上世紀末流行武俠小說,21世紀初,奇幻和玄幻小說曾掀起過一波浪潮,這些小說往往挪用古典文本或延續了古代的志怪、俠客傳統。但當我真正開始創作的時候,我所熱愛的類型小說風潮已過,這幾年興盛起來的是科幻小說。
董牧孜:玄幻小說往往讓我想起《冰與火之歌》《指環王》等西方流行的文化作品。這種建立在本土神話資源上來構建世界觀框架的玄幻作品,是不是也可以看成中國本土脈絡下的一種科幻嘗試?實際上近代中國的科幻小說,原本就會將古代元素與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天馬行空的碰撞,今天的網文似乎也在打破固化的邊界。我們之前談科幻往往是以現代科學框架、蘇聯或美國模式為參照,能不能塑造一種有中國傳統肌理的科幻?
吟光:我個人理解的科幻,是建立在技術核心之上的創作。我們可以拿古代技術來承接古典脈絡,比如蒸汽朋克,還有劉宇昆提出的「絲綢朋克」,類似於東方的蒸汽朋克,比如將古代的四大發明融合到科幻小說中去。
餘雅琴:會不會這些東西,僅僅是一種概念?它本質上還是一種更多地借鑑了西方技巧的現代小說?包括武俠小說以及你的小說,其實是以古風為素材的當代小說。畢竟我們在社會文化以及認識層面上已經無法對接古代了。不論魯迅、蘇童、餘華,即便他們繼承了很多古典財富,但其實都是在訴說自己時代的事情。現代人在古典素材中得到的滋養,或許實際上也是有限的。
董牧孜:我們談了很多當代年輕人如何將古典元素應用到今天的現代生活。假如展望未來,我們是否能在未來看見過去,在過去裡看見未來?
吟光:今天大家會跑到過去裡尋找對於未來的想像,這很有意思。比如很多「後學「研究關注中國的道家、老莊思想,我們發現去人類中心主義思想與莊子的」齊物論「有異曲同工之妙。西方有賽博朋克、蒸汽朋克,我們的科幻小說對未來的想像或許也可以回到東方的古典意境中去。「絲綢朋克」仍然是東方嫁接西方的產物,有沒有可能以竹林、詩詞、戲曲營造出一種「絲綢蓬萊」,成為現代人瑣碎庸常生活的寄託?
03
古風文化流行,
崛起敘事下的文化表徵?
△ 虛擬偶像洛天依與樂正綾
董牧孜:今天年輕人對於中國古典文化的喜愛和帶入,有時候有種奇妙的錯位。比如古風音樂,絕大多數喜愛古風歌曲的人認為自己是在傳承傳統文化。但我感覺這更類似於年輕的亞文化群體藉助古典元素,玩一種形式和風格的拼貼。
古風歌曲承襲了傳統元素,比如樂器以中國古典民族樂器為主,曲調是古典的五聲調式,有傳統文學的故事性和畫面感,不過,古風音樂有更強的混雜性,有時候會融合搖滾、說唱,還運用了很多日本的和風音樂,有些則直接在和風音樂的基礎上填詞。
古風音樂身上也有很深的二次元烙印。在B站跨年晚會上出場的虛擬偶像洛天依,一直都是古風歌曲的代表演唱者。這個二次元形象是日本山葉集團推出的世界上第一款中文聲庫的虛擬形象。
古風音樂與周杰倫那類中國風歌曲還不太一樣,後者有非常商業化、標準化的製作,而古風歌曲的製作則更為粗糙和個體化。當然這也不一定意味著它不會生產出自己的套路,比如動不動就講「千年」「情殤」「斷腸」。今天的小孩總能動用自己亂七八糟的資源,來建構一個自己的古典世界,無論如何這是有創造力的。
吟光:音樂研究、社會學對古風音樂有不同的看法。可能古風音樂在音樂界的地位,類似於網文或類型文學在文學圈的地位,它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小眾的甚至是流行的。作為一種亞文化,古風是年輕人在尋找一種群體認同感。與其他亞文化不同的是,古風又有著塑造民族認同的功能。當我們面向年輕人的古典文化教育還沒有覆蓋到位的時候,今天的年輕人要怎麼去了解自己是中國人,怎樣去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這時候他們就會動用自身比較喜歡接受的方式。古風的有趣之處,就在於體現了小眾趣味與民族認同的重疊。
董牧孜:或許古風恰恰是「大國崛起」敘事下的一種文化表徵?我們小時候也有很多古典的愛好和認同,但沒有人給這些趣味扣上一個「國潮」「國風」的帽子,它在新語境下獲得了新的潮流與敘事。上世紀80年代我們有尋根派,今天的「尋根派「畫風卻是二次元、亞文化的,變得越來越多元化,不再是知識精英群體為主所塑造的尋根風貌了。
餘雅琴:古風的流行,或許也是對於知識權的一種爭奪。在東方學的視野下,中國人對於自身文化的詮釋力未必能被廣泛接受。在今天的崛起敘事之下,很多年輕人不論是否真的在了解古代文化,還是僅僅從形式上靠近古代文化,都無法否認他們內心深處的尋根欲望,想要找尋一種不同於西方主流的文化形式。儘管目前的創作良莠不齊,但這是一種趨勢,在未來可能會愈演愈烈,至於如何判斷我們還可以再保留看看。
吟光:不過,良莠不齊或許恰恰說明了不同文化審美品味的人群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古典的風潮,這種對於古典的渴望,並沒有局限在一個所謂高雅的小圈子裡。這未必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