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古風成年輕人心頭好,需更多文化溯源教育

2020-12-16 正北方網

■本報見習記者 吳金嬌

「李商隱是誰?竟然抄襲我偶像寫的《夜雨寄北》。」日前,一名微博網友發文怒斥李商隱抄襲,引來網友「圍觀」。得知李商隱正是原作者後,該網友再發聲明,稱自己不知道李商隱這位「冷門詩人」,再次引發網友調侃:和杜牧並稱「小李杜」的李商隱,怎就成了「冷門詩人」?無獨有偶,有人點評新版《紅樓夢》片尾曲「現代感太強,不古風,詞作者多補習幾年語文吧」,殊不知詞作者正是曹雪芹……縱觀網絡,這般令人啼笑皆非的言論不在少數,如何加強傳統文化溯源教育成為關注焦點。

年輕人偏愛中國風,但更需了解背後源遠流長的文化

打開「怒斥李商隱」的網友的微博,他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標籤——「中國風」愛好者,他關注的全是古風歌曲的相關微博。提起中國風,不少人首先想起的是歌手周杰倫。《煙花易冷》《東風破》《青花瓷》等歌曲奠定了他在歌迷心中的古風地位,他的「御用詞人」方文山憑藉對古詩詞意向的現代化用法,一度被推崇為金牌詞人。

近年來,不單是歌曲,國潮、古風的各類產品也成為年輕人群的心頭好。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身著漢服走上街頭;故宮淘寶店坐擁664萬粉絲,聯名款口紅一度成為話題焦點;以人民文學出版社為代表的老牌大社也在積極開發《紅樓夢》IP,大批紅迷直呼「腰包被掏空」……

中國風走紅的同時,也有一些現象令人擔憂。網絡上有人指責古裝劇《知否》主題曲歌詞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全靠辭藻堆砌,矯情而不知所云,「不如喊麥」,殊不知,這是李清照的詞句。也有人給蘇東坡點讚,認為歌曲 《但願人長久》詞寫得不錯,「可以和方文山比肩」……

不少學者在接受採訪時直言,當下不少在網上熱捧古風歌詞的網友,喜歡的是那些古色古香的辭藻,但對這些古語背後的含義卻語焉不詳。

傳統文化提升了年輕人的文化素養,但不該被流行稀釋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教授史偉看來,中國風的流行代表了年輕一代成長起來的文化自信,他們不再僅從外來文化中尋求精神慰藉,而是將目光放在本土,紮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風流行的同時,如何加強傳統文化溯源教育,讓年輕人更多理解和關注傳統文化本身仍然值得關注。

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這也令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呂志峰喜憂參半。「年輕人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這固然令人欣喜,但是很多網友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局限在某個單一元素,這顯然可以說是對傳統文化了解得還不夠。」呂志峰說。

同樣感到擔憂的還有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詹丹。在他看來,少數發出如此評論的網友可說是「葉公好龍」,雖然感受到了傳統文化之美,但不知傳統文化的真貌。原因正在於他們缺乏對經典系統、深層的閱讀訓練,將自身淺層次的趣味愛好當成唯一的審美標準。「不可否認,他們的喜愛推動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但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文化也被稀釋了。我想在追逐潮流之外,我們更應當追本溯源。」詹丹說。

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有更多創新方式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迫在眉睫。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學傳承18條」,要求讓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在此背景之下,2017年9月,教育部對中小學語文課本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在新推出的 「部編本」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篇目增加至135篇,佔所有選篇的30%,比原先人教版本增加了55篇古詩詞,增幅達到80%。

在教材改革之外,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也在不斷豐富。《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國家寶藏》等節目讓國人開始重新認識和走進中華文化,助推了以詩詞熱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熱。

那麼,在傳統文化教育不斷被重視的當下,為何還會出現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點評?不少學者都提到,缺乏鑑賞能力和審美素養,與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傳統文化的教育還需要創新方式。

「文化修養的形成從來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長時間積累,是一個不斷浸潤滋養的過程。不過,這和當下許多人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詹丹說道。

想讓優秀古典文化深入孩子們的骨髓,好的學習方法很重要。呂志峰表示,古詩詞的正確打開方式不能止於背誦,而應沿著古人的生花妙筆一路上溯。他建議,傳統文化的教育應跳出所謂的「標準答案」,從字,詞、意向等入手,層層遞進,紮實分析,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幫助他們了解經典背後的韻味,讓孩子真正走進廣闊的詩詞世界。此外,他也希望研究古典文化的專家、學者們有時能夠「沉下去」,編寫一些高質量的普及性著作,幫助年輕人更好地拓展課外閱讀。

史偉認為,家長和老師不要低估孩子,尤其是中學生的接受能力。《唐詩三百首》固然很好,但《左傳》《紅樓夢》等經典也並非艱澀。「每首詩都有其背後的故事,只有結合語境進行閱讀,加強延伸和探討,讓孩子主動思考,他們才能真切地投入作品,擁有共情能力。」

[責任編輯:孫麗榮]

相關焦點

  • 不一樣的國潮,美圖秀秀詮釋了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近年來,飽含國潮古風元素的各類產品突然闖入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多的人身著漢服走上街頭;故宮淘寶店坐擁664萬粉絲,聯名款口紅一度成為話題焦點……在這其中,少不了年輕人組成的「後浪」對「國潮」不遺餘力的追捧。據《2019中國潮流消費發展白皮書》顯示,90後、95後與00後為線上潮流市場的主力軍,消費規模佔比高達八成。
  • 國潮當道,美圖用傳統文化俘獲「後浪」
    近年來,飽含國潮古風元素的各類產品突然闖入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多的人身著漢服走上街頭;故宮淘寶店坐擁664萬粉絲,聯名款口紅一度成為話題焦點……在這其中,少不了年輕人組成的「後浪」對「國潮」不遺餘力的追捧。據《2019中國潮流消費發展白皮書》顯示,90後、95後與00後為線上潮流市場的主力軍,消費規模佔比高達八成。
  • 當代年輕人為什麼迷戀古風?
    至於古風、國潮等古典欲望流行,則是近些年來年輕人創造的事物,逐漸成為一種亞文化乃至於大眾文化。本期反向流行邀請青年作家吟光,聊一聊當代人的古典趣味。在吟光的新書《上山》中,唐代詩人王維和晉代詩人陶淵明成了一對穿越時空的CP,寄託了一個當代人對中國古代文人氣質和時代氛圍的想像。你是一個「好古」的人嗎?古典審美的魅力,如何體現在現代都市生活中?怎麼看今人對古典審美的現代化?
  • 國貨+國潮,中國品牌的最大紅利
    國潮+國貨,正在成為一種營銷趨勢。隨著中國經濟開始注重「內循環」,國貨消費品牌也迎來利好,龐大的人口基數、層出不窮的消費熱點,以及加速恢復的經濟局勢,讓更多人相信,國貨品牌會順勢而起。與之對應的另一面,是源於文化自信,國潮IP正在被賦予新的意義。
  • 讓年輕人愛上新派茶生活:ZENS哲品在國潮文化大課
    10月22日,「讓年輕人愛上中國風——國潮文化大課」在北京富力萬麗酒店隆重舉行,哲品北京公司總經理韓淑華作為演講嘉賓被邀請參加此次國潮文化大課,在現場分享《哲品講述新派茶生活》主題內容。
  • Adidas借勢「國潮」被嘲諷,2020年的國潮營銷應是文化進階
    ,成了中國的新「名片」,開始走向國際化。但這背後也體現了以阿迪達斯為代表的國際品牌的焦慮,如今的消費者已經不再「崇洋」,在他們眼中,中國本土品牌也不代表老套、低質、低價,更多是從個人興趣、喜好出發。而國潮助力國貨品牌的提升,恰好契合了這些新生代年輕人的精神需求和自我表達。
  • 把傳統變成現代的,把民族變成世界的,國潮「後浪」來了!
    如果說古風、東方田園的潮流是一個不斷擴大的「亞文化」,那另一種更大的趨勢——「國潮」就已經從亞文化邁向主流了。比起古風,國潮似乎更讓大眾喜聞樂見。書法logo,國風潮T,國畫手機殼……誰還沒有個又「老」又「潮」的國貨單品呢?  隨著90後乃至95後成為消費主體,消費趨勢也更新換代,「消費升級」催動國潮的商業價值浮出水面。
  • 從國潮趨勢看,品牌如何針對年輕人進行營銷?
    但實際上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恰恰是年輕人,而且年輕人不僅自己喜歡,還通過圈層傳播、社交媒體、文創設計等方式,努力給中國的傳統文化帶來全新的詮釋。疫情發生前,湖南女孩彭靜旋經常身著漢服,帶著自己的古箏在法國街頭進行表演,並且錄製成視頻上傳到 YouTube、bilibili 等平臺上,以她的方式宣傳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 國潮》打造屬於國人的文化潮流
    國潮》入駐INNERSECT國際潮流展,舉行盛大概念發布會,展現節目獨有與「國」結合的時尚屬性。INNERSECT國際潮流展作為Z世代青年最推崇且最具品質感的潮流文化平臺,《當燃了!國潮》於其中發布更展現出鮮明的潮流態度,同時成為中國潮流新力量的代表。伴隨中國經濟的崛起與文化的復興,潮流綜藝已成為最受大眾關注與追捧的娛樂話題之一。
  • 國潮文化風靡全球,歐美人漫展Cos江湖俠客,有外國劍客那味了?
    如今一提到古風國潮,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我們從小看到大的江湖俠客。曾夢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間的繁華,騎馬仗劍走江湖成了那時候我們心中最大的理想,鋤強扶弱行俠仗義更是一種口口相傳的文化,然而現代生活讓我們裡這種俠客夢越來越遠,比起現實來說,二次元反而成了武俠在現代最大的沃土。
  • 國潮正當時 東方少女組合分享中國傳統文化
    新的一年,國潮文化不斷開拓創新,逐漸進入大家的視野。作為國潮女團,東方少女積極地向大家傳達國潮的精神與魅力,分享中國傳統文化與潮流元素融合的自在和樂趣,出席的各類活動中都有東方少女身穿國潮服飾的身影。開工伊始,東方少女便與韓國男團Noir進行了一場線上Live show。
  • 品質和文化缺一不可 90後這樣定義汽車「新國潮」
    讓國內市場成為汽車文化的「高地」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 賀伊飛90後對「新國潮」汽車的期待,可並不只是一個滿足日常代步需求的工具。汽車是機械美學的集中表現,它很難簡單地被劃分到某一領域,卻有著其獨有的文化特徵和歷史傳承。
  • 京工美作:非遺古法工藝傳承,掀起國潮古風新風尚
    基於這一流行趨勢,越來越多的傳統品牌與潮流文化之間,碰撞出了奇妙的「化學反應」,這也為流行圈帶來了更多「可能性」。而說到國潮精品,自然少不了國潮「老字號」——京工美作。京工美作非遺古法工藝傳承,掀起了國潮古風新風尚。
  • 跟風的「國潮」文化真的是中國文化嗎?什麼才是真正的「國潮」?
    當下從服裝界到各類不同行業都在打「國潮」風,但是又成為一個定律:就是一個熱度出來時,往往跟風的多,有些甚至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中國文化「符號,有些邯鄲學步,有些東施效顰。我比較保守,我對有些」國潮「很不以為然,根本就不是中國文化元素,根本也看不出來有什麼中國文化符號。好多基於一個目的就是蹭熱點,賺取利潤,當然商業嘛無可厚非,但是卻完全走了樣。
  • 古風魔術專場秀,你想看看嗎?
    你一定聽過「古風」——「古風」是一類新型的文化。「古風」以中國的傳統文化為基調,結合中國傳統的文學、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等,經過不斷的發展磨合,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音樂、文學、繪畫等藝術形式。近年來,不少年輕人喜愛穿戴漢服等傳統服飾,在一定範圍形成新的「古風」時尚。稍深入了解,我們會發現,傳統文化元素已經活躍於當代中國年輕人感興趣的諸多領域,包括音樂、網絡文學、服飾、動漫、影視劇、紀錄片、吟誦、射藝、藝術攝影等等。簡單概括,「古風」是一種以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為風格特徵的當代文化現象。其形成和傳播可追溯到十餘年前,主要在二十歲上下的年輕群體中流行。
  • 國際漫畫節動漫遊戲展國慶開幕,國潮文化受年輕人熱捧
    對年輕人來說,CICF已成為動漫遊戲愛好者的假期盛事,不少人借著假期紛紛來打卡遊玩。值得一提的是,本次CICF主辦方增添了許多「國潮國創」的文化元素,比如邀請紙雕藝術家溫秋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良魚燈與西方流行的紙雕藝術相結合,創造出她的最新作品——近3米高的夢幻「玉兔」和直徑2米的月亮燈光裝置,引得遊客駐足留念。
  • 東方少女憑「國潮」成2019女團大贏家
    1月11日,國潮女團東方少女受邀出席盛典,嘉容、王曉玉、張翎、朱鑫亮相現場,中國結、髮釵、原創「東方少女娃娃」等中國元素融入現代服飾當中,展現最in國潮態度!東方少女攜《粉墨登場》壓軸登場 創新性國潮舞蹈驚豔全場同時,東方少女作為盛典壓軸表演嘉賓,帶來了她們最新國潮單曲《粉墨登場》的舞臺,這是一支由她們自己編排並融合了中國元素的現代舞蹈。據悉,此次舞蹈有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再做調整,更加突出了國潮特色,贏得全場高度好評。
  • 2020「國潮」火了,太好看了!
    「國潮」風的興起,離不開國產運動品牌——李寧,在2018年紐約時裝周上的一場走秀,拉開了國潮風的大門。發展到現在,國潮已經在時尚界遍地開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買國潮、穿國潮、用國潮。最近,微博推出了#我的國潮SHOW#活動,吸引了一眾年輕人的參與。大家都摩拳擦掌,紛紛分享起了自己的國風妝容與穿搭~華晨宇近日也和GQ合作拍攝了一組國潮大片,隨處可見的品牌小細節,被花花演繹出了別樣的故事感。
  • 2020株洲首屆國潮廟會來「玩嘢」啦~
    「國潮」已經成為很多年輕時尚人群的心頭好但現在更多國潮的元素只是體現在服飾上但是,誰和你說的國潮只能穿在身上?10.4-10.8 星月湖&商業街微風徐徐的秋天正是逛市集的好時候應接不暇的國潮好物邀您親手製作國風團扇手作、捕風網風鈴手作、京劇面具手作、古風燈籠手作
  • 上海文化品牌與國潮跨界「乘風破浪」,在南京東路C位出道!
    在獅子王、米奇、匹諾曹等國外卡通形象聯名產品中中,王珮瑜國粹京劇IP聯名新系列尤其引人注目,讓年輕人一再流連。上海消費和上海文化品牌能碰撞出什麼火花?是將時尚玩出獨特的「國潮」範式,打破傳統購物與文藝展演邊界,為年輕消費群體提供全新的文藝時尚和消費體驗。今年4月,上海本土時尚品牌的「中華美邦」系列服飾在上海瑜音閣首次發布,就獲得諸多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