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之濱,珞珈山旁。近日,《何以成人,何以知天:武漢大學基礎通識課優秀作品集》在學校櫻頂老圖書館首發。在優秀作品品讀會上,本科生成為武大老圖書館這個至高至上學術殿堂裡光彩奪目的主角。
2018年9月,武漢大學為全校大一新生開設《人文社科經典導引》和《自然科學經典導引》基礎通識課,採用「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教學方式。兩大導引是武漢大學建校127年來首次開設的全校通識必修課。2018年至2020年,兩輪基礎通識課程教學已經全部結束。每門課程結束時,每位同學提交一篇結課論文,呈現自己對「成人」「成才」的獨立思考和切身感受。
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韓進認為,通識教育培養了學生四個能力:增長知識的能力,價值判斷的能力,邏輯分析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人類文明成果集中體現在經典著作之中,集中表現為這四種能力,任何教學都是這幾種理念和方法的傳授。而武漢大學兩大導引的通識教育則將這些理念和方法收納其中,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經典導引,跨越文理隔閡
武漢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介紹,在核心觀念的提煉上,武漢大學通識教育的核心關鍵詞是「人」:何為「人」,成為何「人」,何以成「人」。兩大導引的核心命題也正是「何以成人」「何以知天」,精選古今中外22部偉大著作的經典內容,始終貫穿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在核心文本的遴選上,《人文社科經典導引》選擇了《論語》《莊子》《壇經》《史記》《文心雕龍》《紅樓夢》6部中國經典,融通儒道釋,覆蓋文史哲,分別對應仁性、天性、悟性、使命、博雅與愛恨6個關鍵詞;希羅多德《歷史》、柏拉圖《斐多篇》、席勒《審美教育書簡》、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亞當·斯密《國富論》和羅傑斯《正義論》6部西方名著,從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到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其核心問題分別是歷史、生命、審美、自由、理性與正義。中西經典的會通之處,是引導學生成為合格公民和博雅君子。
《自然科學經典導引》的書目,則是柏拉圖《理想國》、亞里斯多德《形上學》、戴維·林德伯格《西方科學的起源》、艾薩克·牛頓《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亨利·龐加萊《科學與假設》、歐幾裡得《幾何原本》、弗朗西斯·克裡克《驚人的假說》、詹姆斯·沃森《DNA:生命的秘密》和查爾斯·達爾文《物種起源》,指引學生了解自然科學的起源、方法及發展趨勢,熟悉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初步具有理性判斷及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教學相長,大班授課+小班研討
兩大導引課程集武漢大學優秀師資力量組建教學團隊,共有教師60多名,包括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得者等。人文社科經典導引的教師每周集體備課一到兩次,自然科學經典導引的教師每周集體備課一次。
人文導引主講教師蘇德超說,在共同備課的過程中,教師們集中在一起,在預演學生小班研討課的熱烈和多維的同時,也迅速提升了授課質量。「經典導引」的課堂,始終保持經典沉潛深厚的底色,不盲目降低學習的難度,不盲目追求當下的喝彩,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將學生的成人成才作為目標。
在大班授課之前,學生按要求預習經典,教師通過課堂提問、書面問卷或線上交流,考核學生預閱進展和效果。教師通過大班導讀,概要性介紹該經典的文化及學術背景,重點導讀其中最為精彩最有影響的章節,並為學生提供小班研討的思考題和參考資料。學生按思考題準備發言稿,在小班研討課上進行討論和展示,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教學形成了教師和學生間的「交互主體」,打開學生視野,培養品位,養成人格,並為接下來3年通識與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授人以漁,助力學生成人知天
「這兩本大一學生的結課論文,說生死,論靈魂,談自我,在哲學、文學、歷史、物理學、生物學等領域裡縱橫馳騁,文理融通,詩思並舉。雖然學生們因閱歷欠缺和時間所限,在意蘊和文筆上稍顯稚嫩,但已有成人知天的雛形。」韓進在《何以成人,何以知天:武漢大學基礎通識課優秀作品集》的序文中寫道。
該書是2018-2019學年的優秀學生論文作品集。收錄作品首先由小班老師推薦,接下來分別經課程組初評、校外專家複評、編委會終審,最終經過多次查重,從15000餘篇文章中挑選出了107篇。
弘毅學堂工科試驗班學生宋文卓說,自己曾對兩大導引課程內容設置感到困惑,也因學習難以入手而產生牴觸情緒。但在一次次老師的大班引導和小班討論的探索中,他逐漸領悟了通識教育的重要性。「通識課程遠遠不是作為專業教育的輔助而存在,而是打開成人教育以及後續專業課程學習的一把鑰匙,只有打開了通識教育這扇大門,我們才能沿著先人的足跡,從成人走向成才。」
貫通古今、中外、文理,跨越學科區隔,伸展思想之翼……兩大導引課將教學與學生當前的人生遭際和心靈困惑相結合,有意識地回應了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實踐中所遇到的真實問題和困惑,實現了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
(本報記者 夏靜 張銳 本報通訊員 黃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