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通識教育夯實育人成才根底

2020-12-18 光明日報

東湖之濱,珞珈山旁。近日,《何以成人,何以知天:武漢大學基礎通識課優秀作品集》在學校櫻頂老圖書館首發。在優秀作品品讀會上,本科生成為武大老圖書館這個至高至上學術殿堂裡光彩奪目的主角。

2018年9月,武漢大學為全校大一新生開設《人文社科經典導引》和《自然科學經典導引》基礎通識課,採用「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教學方式。兩大導引是武漢大學建校127年來首次開設的全校通識必修課。2018年至2020年,兩輪基礎通識課程教學已經全部結束。每門課程結束時,每位同學提交一篇結課論文,呈現自己對「成人」「成才」的獨立思考和切身感受。

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韓進認為,通識教育培養了學生四個能力:增長知識的能力,價值判斷的能力,邏輯分析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人類文明成果集中體現在經典著作之中,集中表現為這四種能力,任何教學都是這幾種理念和方法的傳授。而武漢大學兩大導引的通識教育則將這些理念和方法收納其中,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經典導引,跨越文理隔閡

武漢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介紹,在核心觀念的提煉上,武漢大學通識教育的核心關鍵詞是「人」:何為「人」,成為何「人」,何以成「人」。兩大導引的核心命題也正是「何以成人」「何以知天」,精選古今中外22部偉大著作的經典內容,始終貫穿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在核心文本的遴選上,《人文社科經典導引》選擇了《論語》《莊子》《壇經》《史記》《文心雕龍》《紅樓夢》6部中國經典,融通儒道釋,覆蓋文史哲,分別對應仁性、天性、悟性、使命、博雅與愛恨6個關鍵詞;希羅多德《歷史》、柏拉圖《斐多篇》、席勒《審美教育書簡》、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亞當·斯密《國富論》和羅傑斯《正義論》6部西方名著,從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到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其核心問題分別是歷史、生命、審美、自由、理性與正義。中西經典的會通之處,是引導學生成為合格公民和博雅君子。

《自然科學經典導引》的書目,則是柏拉圖《理想國》、亞里斯多德《形上學》、戴維·林德伯格《西方科學的起源》、艾薩克·牛頓《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亨利·龐加萊《科學與假設》、歐幾裡得《幾何原本》、弗朗西斯·克裡克《驚人的假說》、詹姆斯·沃森《DNA:生命的秘密》和查爾斯·達爾文《物種起源》,指引學生了解自然科學的起源、方法及發展趨勢,熟悉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初步具有理性判斷及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教學相長,大班授課+小班研討

兩大導引課程集武漢大學優秀師資力量組建教學團隊,共有教師60多名,包括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得者等。人文社科經典導引的教師每周集體備課一到兩次,自然科學經典導引的教師每周集體備課一次。

人文導引主講教師蘇德超說,在共同備課的過程中,教師們集中在一起,在預演學生小班研討課的熱烈和多維的同時,也迅速提升了授課質量。「經典導引」的課堂,始終保持經典沉潛深厚的底色,不盲目降低學習的難度,不盲目追求當下的喝彩,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將學生的成人成才作為目標。

在大班授課之前,學生按要求預習經典,教師通過課堂提問、書面問卷或線上交流,考核學生預閱進展和效果。教師通過大班導讀,概要性介紹該經典的文化及學術背景,重點導讀其中最為精彩最有影響的章節,並為學生提供小班研討的思考題和參考資料。學生按思考題準備發言稿,在小班研討課上進行討論和展示,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教學形成了教師和學生間的「交互主體」,打開學生視野,培養品位,養成人格,並為接下來3年通識與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授人以漁,助力學生成人知天

「這兩本大一學生的結課論文,說生死,論靈魂,談自我,在哲學、文學、歷史、物理學、生物學等領域裡縱橫馳騁,文理融通,詩思並舉。雖然學生們因閱歷欠缺和時間所限,在意蘊和文筆上稍顯稚嫩,但已有成人知天的雛形。」韓進在《何以成人,何以知天:武漢大學基礎通識課優秀作品集》的序文中寫道。

該書是2018-2019學年的優秀學生論文作品集。收錄作品首先由小班老師推薦,接下來分別經課程組初評、校外專家複評、編委會終審,最終經過多次查重,從15000餘篇文章中挑選出了107篇。

弘毅學堂工科試驗班學生宋文卓說,自己曾對兩大導引課程內容設置感到困惑,也因學習難以入手而產生牴觸情緒。但在一次次老師的大班引導和小班討論的探索中,他逐漸領悟了通識教育的重要性。「通識課程遠遠不是作為專業教育的輔助而存在,而是打開成人教育以及後續專業課程學習的一把鑰匙,只有打開了通識教育這扇大門,我們才能沿著先人的足跡,從成人走向成才。」

貫通古今、中外、文理,跨越學科區隔,伸展思想之翼……兩大導引課將教學與學生當前的人生遭際和心靈困惑相結合,有意識地回應了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實踐中所遇到的真實問題和困惑,實現了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

(本報記者 夏靜 張銳 本報通訊員 黃舒)

相關焦點

  • 武漢紡織大學探索思政實踐、社會實踐、專業實踐「三合一」育人...
    原標題:武漢紡織大學探索思政實踐、社會實踐、專業實踐「三合一」育人——實踐育人激發思政課無限活力「這幅藝術作品表達了在疫情中全體中國人民團結在一起,正如同畫面中的金色一樣,匯成希望之光,點亮英雄之城。」近日,在武漢紡織大學第四屆「藝術思政」課程展覽上,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生王昱璇以藝術形式記錄下了她眼中的抗疫故事。
  • 浙江中醫藥大學:優秀中醫藥人才培養背後的育人邏輯
    如何將中醫藥更好地傳承下去,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中醫藥人才,是每一位中醫藥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奮鬥目標。浙江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黃文秀堅定地表示:「弘揚中醫藥文化,培育優秀中醫藥人才,我們不僅責無旁貸,更要走在前列,作出表率,這是浙江中醫藥大學發展的大邏輯。」
  • 三全六度十育人!復旦大學探索新時代育人之道 | 你身邊的「十三五...
    ▲2020年4月29日,復旦大學戰「疫」青年說系列微課視頻上線,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急診科護士、武漢抗疫前線最年輕的火線入黨者張葉麒帶來第一講《戰「疫」前線的「男」丁格爾》。志德、騰飛、克卿、任重、希德,以復旦大學5位老校長命名的五大書院各具特色,是全面發展的第二課堂、文化育人的生活園區、師生共享的公共空間,是學生自管的教育平臺。以書院為載體,「五維育德」生動彰顯。堅定學術報國、推進科研育人,是研究生思政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復旦大學航空航天系天弩團隊就是其中的代表。
  • 新學期伊始 吉利學院通識教育如火如荼 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基於此,吉利學院全面推進通識教育改革,劍指培養未來成功者,新學期伊始。吉利學院通識教育如火如荼,全面開花,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落到實處。「培養什麼樣的人」是通識教育的首要任務吉利學院在通識教育中設立思政學習坊,把思政學習坊打造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
  • 山東大學:堅守為國育賢初心, 辦好一流本科教育
    ,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改革,構建了「通識教育、拔尖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三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促進各類辦學優勢向人才培養匯聚和轉化,「家國情懷、擔當精神、崇實品格、創新素養」的山大基因廣受讚譽。堅守為國育賢初心,辦好一流本科教育,這是山東大學的立校之本和重要底色,更是百年來的堅持和守望。  「三全育人」推進本科生鑄魂育人工程  培養一流的本科生,立德樹人是基石。
  • 探訪山東大學本科教育:以培養「最優秀的本科生」為己任
    記者從11月24日舉行的全國主流媒體走進山東大學的活動上了解到,山東大學44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6個項目入選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構建了「通識教育、拔尖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三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促進各類辦學優勢向人才培養匯聚和轉化。堅守為國育賢初心,辦好一流本科教育,是山東大學的立校之本和重要底色,更是建校120年來的堅持和守望。
  • 吉利學院全面推進通識教育改革 德智體美勞五項並進落到實處
    新學期伊始,吉利學院通識教育如火如荼,全面開花,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落到實處。旨在培養未來成功者,讓學生畢業後不僅成為一名專業能手,在事業上、身心幸福上同時擁有精彩人生的人。  吉利控股集團李書福董事長篤定,吉利辦教育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情懷。
  • 山東大學:「三位一體」人才體系提升本科生培養質量
    而這只是119歲的山東大學堅守為國育賢初心,辦好一流本科教育的一處縮影。多年來,山東大學秉承「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的辦學宗旨,以培養「最優秀的本科生」為己任,深化「以學生成長為中心,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改革,構建了「通識教育、拔尖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三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
  • 吳國盛做客「清華通識說」 分享科學史與通識教育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吳國盛教授以「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為題,從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的關係和科學史類通識課程兩個方面展開,指出科學史學科為通識教育而生,科學題材應該加入到通識教育中,並分享了人文經典閱讀方法和「大班教學+小班研討」授課模式的經驗思考。講座採用線下線上融合的方式,通過荷塘雨課堂直播,共50餘位教師參加此次活動。
  • 中國傳媒大學召開本科教育大會 發布本科教育行動計劃
    、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全國教師發展大會精神,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質量,1月6日,中國傳媒大學以「交叉、融合、智能、開放」為主題,召開本科教育大會,深入總結本科教育取得的成績,科學分析面臨的形勢、機遇與挑戰,推出13項計劃與17個方案系列改革舉措,全面開啟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 「十三五」教育發展大家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建設「復旦本科...
    「十三五」期間,上海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強化市級統籌,深化教育綜改,在教育改革發展的一系列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重大成就,育人探索實現新突破,教育公平邁上新臺階,教育質量得到新提升,綜合改革釋放新活力,服務貢獻開闢新格局,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
  • 文教結合在上海|讓文化藝術教育在校園生根發芽,文教結合「育人細...
    命名109所市級篆刻試點學校,在校園展開融漢字傳承與藝術教育為一體的篆刻教育。舉辦「篆文化之靈秀,刻民族之魂魄——2019年上海市『篆刻進校園』」活動啟動儀式,舉辦「一章一典」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優秀篆刻作品徵集活動,結合《蒼翠成嵐清風惠人——上音獲贈書畫篆刻作品主題音樂會》,進一步推動上海校園開展融漢字傳承與藝術教育為一體的篆刻教育,也使觀眾能夠通過音樂會接受一次較全方位的中國音樂文化薰陶。
  • 為什麼人工智慧教育是必須的、必要的?
    圖說:「人文與科技」研討會召開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人文與科技:第二屆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全國教學研討會」日前在上海大學召開。上大教務部副部長顧曉英教授認為,大學教育應該是全人培養。借通識教育的平臺,可以引領學生明大勢;把多學科優秀教師串聯起來,採取優勢學科到課堂的「項鍊模式」授課,用學科把思政融入學生的心田。
  • 武漢大學舉辦國家憲法日主題宣傳教育活動
    12月4日上午,為迎接第七個國家憲法日,武漢大學近五百餘名師生一起朗讀憲法章節、學習憲法知識,啟動武漢大學憲法宣傳周活動。師生代表們還在活動現場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憲法和民法典法律知識,參觀學校「七五」普法成果展,參加法律知識競答及法律諮詢。
  • 以校園大師劇為載體,大中小一體化育人協作平臺在華東師大成立
    據悉,該平臺的成立旨在探索大中小學在校園大師劇育人實踐中的互動和聯動,構建「1(大學)+2(中學)+2(小學)+N」育人體系,秉承開放理念、共享育人資源、提升育人效果,為大中小德育一體化增添新內容。  據悉,藉助協作平臺,華東師大孟憲承書院將推出首期「大師劇訓練營」,邀請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等單位的資深導演、編劇,為大中小學生開設專題講座,並不斷夯實平臺建設,為大師劇《孟憲承》排演建設人才「蓄水池」。
  • 復旦大學如何開展「一流本科教育」?聚焦內涵發展,擦亮本科品牌!
    領航課程思政改革三全育人我當先「三全育人,就是要在教育教學的各項工作中,提高站位,圍繞培養民族復興大任所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提升教育質量,攻堅克難。」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表示。2019年,在復旦大學「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方案下,《復旦大學課程思政攻堅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發布,學校在專業思政、醫學整體思政、課程思政、教材建設、育人隊伍、理論研究等六個方面開展全面攻堅,開創了課程育人工作的新局面,課程思政建設進入領航2.0階段。2019年9月,復旦大學獲上海市高校課程思政改革「整體領航校」稱號。
  • 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必須根治
    來源:海外網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了特區政府推進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特區政府教育局隨即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針對課程漏洞、教材混雜等飽受詬病的問題開出「藥方」,拉開了根治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的大幕。改革通識科,醫治教育頑疾,是香港教育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重要之舉。作為香港中學生必修必考的科目,通識科原本意在強化學生獨立思考、慎思明辨能力,但卻因長期缺乏教學規範和管理而淪為無統一教材、無統一教學標準、無專職教師的「三無」科目。
  • 瀋陽工業大學以「家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生態
    原標題:瀋陽工業大學以「家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生態   2017年初,瀋陽
  • 濟南大學成立七個輔導員工作室
    通訊員 劉珂珂 報導本報濟南訊 日前,濟南大學體育學院學辦主任李謙「走馬上任」了一個新職位——濟南大學「學生普法教育」輔導員工作室負責人。工作室還聘請了政法學院、法律事務中心和駐地派出所民警等專家擔任顧問,他們具有較好的教學與科研能力,承擔了多項省部級相關課題研究,在工作中有著豐富的育人實踐經歷。工作室將緊密結合大學生需求,努力培養一支學習型、創新型、專家型的學生普法教育工作隊伍。「學生普法教育」輔導員工作室已經是濟南大學成立的第七個輔導員工作室。
  • 山東大學召開專題會議總結推進「三全育人」工作
    [本站訊]近日,山東大學召開「三全育人」工作專題會議,校黨委書記郭新立出席會議並講話,黨委副書記張永兵、王君松、陳宏偉,副校長吳臻,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桑曉旻出席會議。王君松主持會議。會上,郭新立充分肯定了學校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以來取得的成果,鼓勵大家進一步夯實育人主體責任,挖掘育人內涵要素,吸收先進理念經驗,對標世界一流要求,將學校「三全育人」工作推向縱深,努力開創世界一流、中國特色的育人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