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盛做客「清華通識說」 分享科學史與通識教育

2020-12-22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新聞網10月14日電 10月12日下午,「清華通識說」第五期教學分享沙龍在清華學堂202舉行。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吳國盛教授以「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為題,從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的關係和科學史類通識課程兩個方面展開,指出科學史學科為通識教育而生,科學題材應該加入到通識教育中,並分享了人文經典閱讀方法和「大班教學+小班研討」授課模式的經驗思考。講座採用線下線上融合的方式,通過荷塘雨課堂直播,共50餘位教師參加此次活動。

吳國盛進行分享

吳國盛表示,通識教育的思想由來已久,大學本科教育應正本清源,以通識教育為基礎。通識教育需要抓手,比較切實有效的方式是通過本科課程體系變革,即加大通識課程建設、精簡專業課程來推進本科階段的全人培養。他提出,通識教育應秉持「自由選擇、主動積極;追求真理、完善自我;家國情懷、社會責任」的理念,通過精心設計的基本知識結構培養綜合的知識視野,通過原典閱讀、文本闡釋、寫作訓練提升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通過討論班制度促進批判性思維的訓練。

吳國盛認為,科學史應作為全校本科生的通識選修課程,國家層面應建立科學史本科專業,綜合性大學應建立科學史系。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在通識課程建設上做了非常豐富的工作,未來兩年內,科學史系給全校開設的通識課程總計將達32門,且正在努力建設「科學經典選讀課程系列」。

吳國盛以「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導論」為例介紹了大班授課結合小班討論的教學經驗,並指出,小班討論在通識課程、尤其是人文類課程中至關重要。隨後,他以「科學革命」為例分享了對原著精讀的理解和思考。他認為,原著精讀是通識教育的重要方法,且通過閱讀經典可以提高理解能力。科學經典代表了鮮活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清華科學史系將開國內高校先河,努力建設科學教育領域的科學經典課程。

參會教師就科學史類課程體系設計、專科史課程的建設維度和跨院系合作、科學史課程對全人培養的意義、課程講授重點和內容選擇等問題,結合自己在通識課程建設中的思考和困惑展開熱烈討論。

「清華通識說」教學沙龍活動自2019年12月起舉辦,定期邀請具備通識課程建設經驗的教師分享他們對於通識教育的理解與體會,旨在營造通識教育研討氛圍,進一步提升通識課程整理質量,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清華風格、時代特徵」的本科通識教育模式和課程體系。

供稿:教務處

編輯:李晨暉

審核:程曦

相關焦點

  • 世界讀書日,推薦一些《科學史》著作!
    《科學史》對於作者來說,要求是比較高的。這意味著,著作者不僅要了解科學知識的內容,還需要對歷史的發展深入研究,同時還需要一定的文筆功夫。能寫了《科學史》應該都是「文理通才」吧!儘管多少年來,許多人吐槽「文理分科」是不合理的,但是這並非沒有解決的辦法。你可以自己選擇交叉學習,比如很多理工科的大學生,考歷史、哲學專業研究生。
  • 專訪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國盛:是時候區分「科學」和「技術」了
    新書《科學的故事》,是吳國盛寫給青少年的科學史,講述科學在希臘如何誕生的故事。他說:「我們今天領受著科學的恩惠和普惠,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科學」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一件必然出現的事情,其實大謬不然。」《科學的故事》作者: 吳國盛果麥文化2020年7月以下為鏡相欄目對吳國盛的訪談: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意識地將科學與技術明確區分開?您是從哪裡得到啟發?在此之前,您是否也有著對科學實用主義的理解?
  • 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必須根治
    來源:海外網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了特區政府推進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特區政府教育局隨即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針對課程漏洞、教材混雜等飽受詬病的問題開出「藥方」,拉開了根治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的大幕。改革通識科,醫治教育頑疾,是香港教育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重要之舉。作為香港中學生必修必考的科目,通識科原本意在強化學生獨立思考、慎思明辨能力,但卻因長期缺乏教學規範和管理而淪為無統一教材、無統一教學標準、無專職教師的「三無」科目。
  • 人民日報海外版: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必須根治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了特區政府推進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
  • 武漢大學:通識教育夯實育人成才根底
    兩大導引是武漢大學建校127年來首次開設的全校通識必修課。2018年至2020年,兩輪基礎通識課程教學已經全部結束。每門課程結束時,每位同學提交一篇結課論文,呈現自己對「成人」「成才」的獨立思考和切身感受。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韓進認為,通識教育培養了學生四個能力:增長知識的能力,價值判斷的能力,邏輯分析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
  • 吳國盛 | 巴黎科學工業城:真正的「城會玩」
    吳國盛,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館長、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  ◆ ◆ ◆ ◆ ◆  1980年,法國政府決定將此地改造成一個大型的科學教育和科學傳播的公共場所。1986年3月13日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  科工城建築共5層,其中地上3層,地下2層。地下二層有餐廳、停車場、巨幕影院和水族館。地下一層有多媒體圖書館、會議中心等。地上一層是「兒童樂園」、「光與影」、「潛水艇」三個展區,以及兒童影院、聽音室、購票處、餐廳、商店等服務性設施。
  • 香港這樣的通識教育,怎能不培養出「廢青」?
    看看香港通識教育教材裡面的內容,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麼多的香港年輕人寧做「廢青」,也不去工作和讀書!一套經過香港教育部門專家審核受用於幾十萬中小學生的通識教育,居然對鴉片戰爭的解釋是因為中國禁菸運動,影響了中英之間的鴉片正常貿易,英國才不得以發動鴉片戰爭,還說鴉片戰爭是當時中英貿易的重要一環。真是委屈了這幫做慣了英國奴才的教材編寫者和審核人的,寫出這樣的東西來曲解歷史,就不怕自己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嘛?
  • 新學期伊始 吉利學院通識教育如火如荼 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基於此,吉利學院全面推進通識教育改革,劍指培養未來成功者,新學期伊始。吉利學院通識教育如火如荼,全面開花,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落到實處。「培養什麼樣的人」是通識教育的首要任務吉利學院在通識教育中設立思政學習坊,把思政學習坊打造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
  • 吉利學院全面推進通識教育改革 德智體美勞五項並進落到實處
    新學期伊始,吉利學院通識教育如火如荼,全面開花,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落到實處。旨在培養未來成功者,讓學生畢業後不僅成為一名專業能手,在事業上、身心幸福上同時擁有精彩人生的人。  吉利控股集團李書福董事長篤定,吉利辦教育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情懷。
  • 港媒驚人發現:香港高校的通識教育很大程度上由美國操控!
    時任美國駐港總領事夏千福2014年與港美中心來港的 「傅爾布萊特學者」 合影 圖源:大公網通識教育自2009年起成為香港新高中必修科目,涵蓋經濟、文化、歷史、語言和科學等諸多範疇,沒有固定教學範圍,教師可選擇或編寫教材,但實際上不少材料以及考題角度欠持平,充滿引導性。香港《大公報》16日揭露稱,香港高校的通識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國操控的。
  • 香港出版社修訂通識教育課本:刪改煽暴表述 修訂諷刺政府漫畫
    【環球網報導】香港高中通識教育課本此前多次被曝出存在偏頗、有漏洞內容,對學生產生誤導。據港媒18日報導,多家參與自願送審的出版社昨日(17日)陸續發布修訂後的勘誤表。當中「今日香港」單元的修訂最為明顯,包括刪除、修改「煽暴」表述、修訂多幅諷刺政府的漫畫等,並指出違法行為須承擔法律刑責。
  • 人文與通識的學習,也很重要!
    博雅教育也就等同於國外經典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通識教育雖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其理念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但在實踐中卻困難重重。在中國,博雅教育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的六藝教育和漢朝以後通常的儒家教育;六藝教育注重綜合知識和技能,而儒家教育偏重人格和人文質素。
  • 吉利學院通識教育科技講壇開展 「學法守法 遠離網絡犯罪」講座
    12月8日,吉利學院通識教育科技講壇舉辦了一場題為 「學法守法、遠離網絡犯罪」的講座。本次講座由吉利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智能科技學院共同邀請成都信息網絡安全協會朱江霞會長來到該校開講,以提高學生網絡安全法律法規意識,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際網路,講座由吉利學院智能科技學院院長易勇主持。
  • 修煉通識基本功,精進破局醫心誠的重要性
    「我的目標是哪都可以去,或者說哪都不用去。」(婦人的表情有些詫異。)【感悟】修煉通識基本功,精進破局醫心誠什麼叫通識?通識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歸根到底通識基本功應是在修煉人的三觀之類,先成人,再成人才。
  • 新生院推出「雲享微講堂—青椒對你說」系列通識講座,受到新生追捧
    新生院推出「雲享微講堂—青椒對你說」系列通識講座,受到新生追捧 來源:新生院   時間:2020-03-16  瀏覽:
  • 《現代科學史》,科學的終極發展,對人類是有益還是有害?
    如何客觀書寫在波瀾壯闊的人類發展歷程中佔據重要筆墨的科學史?如何用清晰筆觸完整、不偏不倚呈現科學史的發展進程與社會文化錯綜複雜的關係,確實需要作者的功力。由擔任大學科技史教授,擁有劍橋大學學士學位的彼得.J.鮑勃和科學史學家伊萬.R.莫魯斯共同撰寫的《現代科學史》,原本是為科學史的大一新生開設課程所寫的教材,經實踐教學後證明適合科學史專業,同時也是本適合普通讀者的關於科學史的書籍。
  • SPOC首次用於中小學通識教育 博雅雲課堂獲教博會大獎
    但從現有信息看,博雅雲課堂卻是第一個將這項技術用於中小學通識教育領域的平臺。「為什麼不能把小型定製化課程用在這裡呢?」 博雅雲課堂創始人梅也認為,「SPOC的適用場景很多,電腦、PAD、手機端都可以用,課內課外、校內校外,隨時隨地。
  • 國家教學名師談人工智慧通識課程的教與學
    轉自:書圈 本文來自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國家教學名師王萬良教授於7月26日在2020全球人工智慧技術大會上發表的題為「人文社科大學生的人工智慧教育:人工智慧通識課程建設探索」的演講,內容略有刪減。
  • 科學+歷史+文學,6-12歲少兒通識雜誌推薦
    想要孩子見世面,就少不了一本通識雜誌。  《好奇號》 是引入Cricket Media版權,專門針對6-12歲的通識讀物 ,內容涵蓋科學、歷史、文化、文學等多個領域。  1  源自Cricket Media  全球少兒讀物與STEM教育的頂尖品牌    Cricket Media(蟋蟀童書)在美國的名氣絲毫不亞於中國的山海經,這個著名的STEM教育專業出版機構,不止擁有百年歷史,它的讀者粉絲也遍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