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錄取陸續放榜,在動蕩的2020年,今年的高考處處顯得尤為不同,但是儘管如此,不變的依舊是對學生對象牙塔是生活的期待,還有專業的選擇的偏見。回溯過往幾年,考生以及家長對大學專業的選擇陷入了一種怪圈,優秀的尖子生扎堆選金融/計算機專業,而一些人文科目和社會科學科目,卻備受冷落。
就在今年7月30日,湖南耒陽的留守女孩鍾芳蓉考出文科676分、全省第四的好成績,手握如此優異的成績自然擁有無限選擇權。在大家都認為她應該選擇大眾眼中「高薪」,「好就業」的熱門專業的適合,她卻毅然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考古專業,這無疑讓人大跌眼鏡眼鏡。
相比理工、金融,考古的確顯得有點「冷門」,因為考古學是考究古物的,與日常經濟社會活動離得相對較遠。並且「不實用」,但是「不實用的專業」沒有前途嗎?
當我們在應試教育中沉迷題海,是否會想到未來的自己在工作中是怎樣的呈現,「實用的」知識,是否真的就能滿足我們職業的發展?
近些年來,通識性教育越發被重視,國內外各所大學以及企業都對通識性知識人才十分青睞,因為這些看似不務實的通識教育會幫助一個人塑造並提升他未來的軟實力,讓他在未來的生活中擁有超強的批判思維、創新思維和適應能力。
根據英國權威STEM教育組織官網數據顯示,早在2018年,科技公司裡只有30%是專業受訓的STEM技能人才,其餘70%偏愛聘請有藝術和人文教育背景的員工。領英在2019年也公開表示,他們所需的不僅僅是技術型人才。世界經濟論壇的調查中也再次確認了非STEM技術(即通識性知識)的重要性。
在國內,這種理念被稱為「博雅」,淵博雅正、學識淵博、品行端正為之博雅。博雅教育也就等同於國外經典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通識教育雖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其理念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但在實踐中卻困難重重。
在中國,博雅教育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的六藝教育和漢朝以後通常的儒家教育;六藝教育注重綜合知識和技能,而儒家教育偏重人格和人文質素。到了近代,人文和科學也都逐漸成為了博雅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其重要性被意識到之後,北京大學在2015年就推出了「博雅計劃」,區別於通過高考成績招生的方式,博雅計劃的自招形式更多樣化、個性化,對於一些具有特殊天賦和才能的學生採用量身定製測試方式,像是針對有文學特長的考生通過現場創作進行考核,對於科技創新類考生,將通過現場演示、作品答辯等方式進行考核。而通過該計劃的學生將接受博雅和專業的融合頂尖教育。
而作為中國的另一所一流學府——清華大學同樣沒有忽視博雅教育的重要性,同樣推出了類似的計劃「領軍計劃」。2009年開始,中山大學也推行了面向本科生的「通識教育共同核心課程」方案,在其建立的獨立學院——「博雅學院」中,一開始課程共分為四大類:中國文明,全球視野,科技經濟社會,人文基礎與經典閱讀,迄今已經建設起近200門核心課程。在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就讀的學生不再屬於原錄取院系和專業,實行四年不分專業的精英化博雅教育方案,貫徹跨學科跨領域教學。
可以看出,國內對博雅教育越來越重視,而國外也是早就將通識教育從小就融入了孩子們的學習當中。在美國,初高中的時候就多以項目制學習跨學科的科目,比如說文史哲等人文類課程。
在美國頂尖名校更是把通識教育作為目前教學階段的重中之重。哈佛大學,享譽世界的高等學府,自1943年《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出版以來,讓通識教育在哈佛大學,乃至整個美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紅皮書指出:
通識教育應著重培養人
「有效思考、交流思想、合理判斷以及辨別價值」這四種能力,
其課程應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
在哈佛的「通識教育項目」中,該校本科教育學院院長Amanda表示,這樣的學習能讓學生真正意識到,沒有一個學科能夠單獨回答或解決一個問題,始終還是需要去綜合諸多學科裡獲得的知識,並將其運用於世界,這就是跨學科通識教育的真正目的。
同樣作為通識教育踐行者的史丹福大學也是分別在2012年和2013對通識教育進行改革,並於2013年秋季學期實行新的通識教育方案,包括思維與行為方法、有效思考、寫作與語言等四類必修課。
該校的通識教育Structured Liberal Education (SLE)項目側重哲學、宗教、文學、電影、繪畫等的偉大著作,始終將通識教育的理念發揮到了極致,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有效表達能力。
可以說,不同於我們的普通認知,一些我們認為大學裡不重要的選修課,其實在通識教育中都佔據了很高的地位。其實,在當今社會,不僅僅是本文提到的幾所大學幾家企業將重心移到了博雅/通識教育上,越來越多的人、大學、企業都開始尊重以實踐為基礎的學習方法,和以項目制學習通識知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