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 ┆ 什麼是比較文學?查明建教授帶來上外新生學術引領計劃通識...

2020-12-19 澎湃新聞

原創 SISU 上海外國語大學

●●●●●

外國文學、語言學、翻譯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國別與區域研究是外語學科五大研究領域。這五大研究領域,既是外語學科知識體系建構的內容,也是外語學科人才培養的學術方向。外語學科不是僅僅學外語的學科,而是在幫助學生提升外語能力的同時,進入這五大知識領域的學習,掌握基本的學術研究方法,為成為高端外語專業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編者按】為實現我校「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的人才培養目標,幫助外語學科新生從一開始就對本學科的知識體系和研究領域有所了解,學校特邀請資深學者舉辦「外語學科新生學術引領計劃」通識教育系列講座,均以「什麼是……?」為題,由各院系輪流承辦,以展現外語學科的人文魅力,引領同學們進入外語學科的精彩世界。2020年10月30日,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查明建教授為上外新生帶來第一場講座:什麼是比較文學?

查明建教授講解新生通識教育系列講座的創辦由來

▌ 「外語學科不僅僅是學外語的學科」

外國語言文學學科正處在深刻的轉型發展時期,外語專業人才不僅要具備紮實過硬的語言能力,還需兼具專業能力和思想能力。

查明建教授首先帶領大家了解外語學科的內涵及屬性。他指出,外語學科不僅僅是學外語的學科,而是通過外語來學習和研究外國語言、文學、社會、歷史、政治、文化,培養人文社科領域研究型和應用型人才的學科。在其知識結構中,除了語言本身的知識結構之外,學生還需掌握語言對象國和地區的社會、歷史、地理和文化,具備基本的人文學科知識體系,以及外語學科人才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培養所需要的其他學科基礎,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同時,學生也應具備良好的中國語言文化知識,只有對母語文化有較深入的了解,才能講好中國故事。查老師鼓勵大家利用好課餘時間,廣泛閱讀,一方面提高語言能力,一方面增強專業能力和人文素養,並在閱讀中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和思辨能力。

▌什麼是比較文學?

「什麼是比較文學?」,查老師簡要地回顧了比較文學的發展史,一步步帶領大家解讀比較文學的定義。比較,是人類認識世界、辨別、判斷事物的基本方法。「比較文學是不是把中國文學和外國文學拿來比一比,看一看哪個好?」這是查老師有一次乘坐計程車時,來自司機的疑問,想必也是許多沒有接觸過比較文學的同學們的疑問。

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查明建教授解讀「什麼是比較文學?」

同樣地,「比較文學與文學鑑賞、文學批評又有什麼區別呢?」查老師借用一個風趣的比喻為我們解答了這一疑問。他說道:「例如一盤餃子端上來,一個人看到餃子,夾起來就吃,邊吃邊說:好吃,好吃!這是文學鑑賞。如果一個人,餃子端上來,他不吃,而是先分析餃子是什麼餡兒做的?這是文學批評。如果一個人看到餃子,既不吃也不分析,而是突然眼淚汪汪地想起了自己的外祖母,這便是比較文學。」

這一比喻巧妙地解釋了比較文學與文學鑑賞和文學批評的關係,也解答了計程車司機的疑問。即:比較文學不是簡單地優劣比較的問題,而是強調不同文學之間的關係和聯繫,它是一種關係的研究。

日本文化經濟學院院長高潔教授主持本場講座

查老師表示,如果從學術的角度來定義「比較文學」,可以說:「比較文學是在世界文學的視域裡,以自覺的比較意識,對各種文學關係和類似的文學現象進行跨文化的文學研究。其研究目的,一是由此揭示民族文學的特質,二是尋求世界文學的共同規律。」簡言之,比較文學是跨語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因此,比較文學中的「比較」,表示的是世界文學的視野,國際性的文學眼光,以及普遍聯繫的文學意識。

▌比較文學的研究目的和意義

「雖然我們現在可以到世界各地去旅遊,但我們到不了十七世紀的英國,十八世紀的法國,十九世紀的俄羅斯,更到不了古希臘、羅馬。但文學作品可以幫我們做到。文學幫助我們擴大了經驗世界,同時也豐富了我們的心靈世界。」查老師如是說到,人類社會生活面臨很多共同的問題,反映在文學中,就形成了世界文學中共同的文學主題,表現了人性的普遍性和人類文化、情感、審美的普遍性,因此「文學是人學」。

比較文學的基礎,是世界文學的共同性。除世界文學共同的文學主題外,「文學性」既是比較文學賴以建立的基礎,也是其重要的研究對象。

接著,查老師借大量的中外文學實例,具體說明了中外文學中,對於「文學性」的體現。例如,《詩經·小雅·採薇》中:

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

雨雪霏霏。

這首詩之所以讓人感到美好,不是因為講述了一個戍邊人的故事,而是會讓讀者聯想:這個人在戍役勞還之時,是什麼力量使他頂風冒雪踏著泥濘的道路往家走?就是這個「楊柳依依」。「楊柳依依」,不僅是指他當年離開家鄉的季節,更是他心中所有美好的寄託。他奔赴的,是心中的美好。這既是這首詩的詩意所在,又是這首詩令人感動的原因。好詩總能讓讀者獲得意在言外的聯想和美感。

英國詩人Thomas Gray與美國作家Edgar Allan Poe

「有意味的形式」也是「文學性」的表現之一。如英國詩人託馬斯·格雷(Thomas Gray)的《墓園輓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一詩中:

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

The lowing herd wind slowly o'er the lea,

The plow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

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

詩人借用音韻節奏來模擬晚禱的鐘聲,既渲染了氛圍,又將讀者帶入詩歌意境之中。

又如,愛倫·坡(Edgar Allan Poe)懷念妻子的詩《安娜貝爾·李》(Annabel Lee):

It was many and many a year ago,

In a kingdom by the sea,

That a maiden there lived whom you may know

By the name of ANNABEL LEE;

And this maiden she lived with no other thought

Than to love and be loved by me.

詩人的妻子其實並不叫Annabel Lee。這個名字包含了鼻音/n/,邊輔音/l/, 通過這兩個音的交織,會給人以一種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之感,而長音/i:/,象徵著詩人對亡妻思念之綿長,思念之深刻。這也讓人不禁聯想到蘇東坡懷念亡妻的名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由此可見,中外文學的內容雖千差萬別,但在「文學性」方面,卻有共同性。比較文學也就是尋找和總結世界文學共同的「文學性」,即共同的「詩心」和「文心」。我們可以從互文的角度,將中外文學建立廣泛而多樣的聯繫,尋找共同性,分析差異性,構建互認、互釋、互證、互補的對話關係。

蒲松齡《聊齋志異》與卡夫卡《變形記》

比如蒲松齡的《促織》與卡夫卡的《變形記》,兩篇小說都寫了人變成蟲。人的「異化」這一主題,前人隱約接觸到了,而後人卻借現代主義表現手法,以觸目驚心的怪誕形式表現了出來。查老師借用方平先生的這個比較文學研究典型案例,說明通過這樣的比較,可以幫我們發現:「存在於不同的歷史階段給類似的文學主題帶來了不同容量的藝術表達方式。」

另外,通過比較可以更深刻地認識自身文學的特質和文化個性、審美心理。以中西詩歌為例。朱光潛先生曾總結說:西方詩長於「慕」,中國長於「怨」;西方詩直率,中國詩委婉;西方詩深刻,中國詩微妙。西方詩以鋪陳勝,中國詩以簡雋勝。此處,查老師引用大量中外詩歌實例,通過比較,來揭示和闡述中國古代愛情詩歌含蓄、委婉的特點。這種含蓄、委婉的特點,也表現在中國古典小說的心理描寫中。中國古典小說不像西方小說、戲劇那樣,有大段心理描寫和獨白,而是通過動作來「外化」人物心理。文學的不同特點,其深層原因,還是源於文化的特質。因此,比較文學研究也是揭示文化差異的研究。

▌比較文學之於外語專業的意義

查老師指出,通過比較文學,可以擴大學生文學視野,感受文學的魅力,提升文學修養和人文素養,培養人文情懷,豐富心靈世界。通過文學比較,可以加深對中外文化特質的認識,培養比較文化意識。同學們應從比較文學角度看待不同文學、文化間的異同,思考全球化時代的跨文化對話問題,以此培養「文化自覺」與跨文化比較意識。

在此,查老師再一次強調了母語修養和母語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比較文學的學養要求當中,良好的中外文學修養和人文知識結構不可或缺。他期望同學們能夠在最好的年齡,讀最好的書,即多讀人文經典。何謂「經典」?查老師引用卡爾維諾對經典的界定:「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是一本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的書。」

講座最後,查老師告誡同學們:「比較文學非常難,因為既需要有較強的外語能力,又要有良好的母語文化修養,要大量閱讀中外文學作品,同時,還要有一定的文學理論素養和文學批評能力。但正因為難,才會激勵我們不斷地去學習,使我們更加珍惜大學四年的每一天。多讀經典,成就有氣象的人生!」 ▉

【比較文學】入門推薦閱讀書目

陳惇、劉象愚主編:《比較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幹永昌等編選:《比較文學研究譯文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

錢鍾書:《七綴集》(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朱光潛:《詩論》,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

SISUers 說 ....................

—— 查老師通過舉例說明比較文學與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的區別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比較文學並不是要比較哪一國的文學更好,而是通過文學的共通性重新理解和闡釋文學,發現文學更深刻的價值。作為一名外語專業學生,我認識到要我們要充分藉助語言這一工具進入外國的文史哲等更為開闊的領域,而不能局限於語言技能的學習。

—— 我對講座中提到的世界文學的共通性這一概念很感興趣。我以前在閱讀過程中,從沒有想過世界文學中共同的文學主題,只關注情節人物。聽完講座後,我重新審視以前讀過的書,發現它們原來都是有共通性的。這啟迪我在以後的閱讀過程中要多思考,多比較,才能更好地理解外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

【 下期預告 】

來源 | 教務處、融媒體中心

作者 | 任紫怡、張平

視頻 | 衛玉、張蕾

攝像 | 教育技術學專業團隊

原標題:《SISU ┆ 什麼是比較文學?查明建教授帶來上外新生學術引領計劃通識教育首場講座》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20級上外新生:你的西索之旅,即將起航
    本科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英語(教育)專業,參加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項目,赴內蒙古鄂爾多斯支教一年。新生寄語要把每一天都過得儘量開心,也要把每一天都過得更加值得。大學四年,讓我們在松江收穫屬於自己的小確幸。期待相遇,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 上外一周新聞速遞(2018年10月第一期) -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工商...
    上外中東研究所再次入選「一帶一路」高校智庫影響力榜單,排名較上一年度上升兩位,位列第五,成為全國中東研究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高校智庫。近日,上外新聞傳播學院教師王挺在「創新嘉興·精英引領計劃」項目中申報的「人工智慧立體視覺傳感器系統」項目被評為C類人才項目,同時王挺被授予「嘉興市領軍人才」稱號。
  •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段懷清:文學論文的幾種常見形式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2019年推出學術寫作指導計劃,在這個學期組織了學術寫作系列講座,由來自不同專業的擅長學術寫作的教師,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如何形成問題意識,如何組織布局,如何分解問題以及如何考慮讀者。2019年4月16日,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哈佛-燕京訪問學者段懷清的講座以「文學論文的幾種常見形式」為題。
  • 未來五年,一同見證上外的「GROWTH」!
    學校計劃通過六個層面、十五條路徑實現GROWTH全球戰略目標。具體分為推進國際合作戰略布局和全球網絡構建、培養具有上外特色的卓越國際化人才、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師資隊伍、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和科研國際合作、提高學校全球聲譽和影響力、打造高效管理服務體系和智慧人文校園等。
  • 新生院推出「雲享微講堂—青椒對你說」系列通識講座,受到新生追捧
    新生院推出「雲享微講堂—青椒對你說」系列通識講座,受到新生追捧 來源:新生院   時間:2020-03-16  瀏覽:
  • 直播帶你走近上外英語學院!上外「享」你,學長學姐說之英語:「英...
    上外英語學院簡介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始建於1956年,英語學院本科階段設有兩個專業:英語專業與翻譯專業。所依託的「英語語言文學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上海市重點學科,上海市高峰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2019年,英語專業和翻譯專業同時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
  • 學術探究 |從新生項目課開始:多層次全體系新工科建設方案設計與實踐
    作為通往未來工程教育的改革計劃,「NewE3」建設方案首先構建了創新引領人才核心素養模型(圖1)。該模型以「好奇心與學習力」「全球視野與領導力」為核心,「知識結構」建構與「創新思維」訓練並重,「軟實力」與「硬實力」融合,「價值塑造、啟迪思想、喚起好奇、探究知識、激發潛能、個性發展」六位一體,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創新引領人才。
  • 院士領銜為大一新生上課!南大「科學之光」通識課火爆開講
    南京大學2020級本科新生,就享受到了授課陣容極為「奢華」的新生通識課程教育。   正式開課前,中科院院士、南大校長呂建還為邢定鈺院士、祝世寧院士和陳鵬飛教授頒發了南京大學首批 " 科學之光 " 首席教授聘書。「『科學之光』通識課是今年南大的首創,這無疑是一場學術的盛宴,希望科學這道光,能照進同學們心裡,從名家名師身上感受科學精神、科學風範。」呂建還饒有興致地和學生們一道聽了邢定鈺院士的第一節課。
  • 直播帶你走近上外日語!上外「享」你,學長學姐說:學思漢和,撥雲見...
    享』你2020」主題分享活動,通過和大家分享自己在上外日本文化經濟學院的學習經歷,幫助對上外、對日語相關專業感興趣的學弟學妹們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學院的博導、教授均為國內日語語言文學或日本學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其中譚晶華教授現為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中日比較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翻譯家協會會長;許慈惠教授現任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日語詞彙語法研究」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曾獲上海市育才獎、上海市三八紅旗手、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等稱號。
  • 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
    開學典禮在原創歌曲《上外的路》的優美旋律中落幕,新生們揮舞國旗,在心中期待著即將開啟的嶄新生活。開學典禮上播放了視頻《光》和《初心·使命》。開學典禮後,上外黨委書記姜鋒為全體本科新生帶來入學教育第一課「大學與世界」。
  • 直播帶你了解上外專業!上外「享」你,學長學姐說之德語:不負韶華...
    直播帶你了解上外專業!你想知道上外的學霸們是怎樣煉成的嗎?上外人的生活有多麼豐富多彩嗎?上外人未來的舞臺有多麼閃耀嗎?讓上外的學長學姐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 查明建:英語專業的困境與出路
    次要原因是我們對於英語專業本身的特點和長處宣傳解釋不夠,以致用人單位、學生及學生的家長都對英語專業的學生究竟具有什麼特長並不了解,甚至還有不少誤解。有的把學文學、語言學、對象國文化的英語專業學生稱為『單一外語』類的學生,似乎他們除了英語別無所長。」胡文仲教授的分析,揭示了導致英語專業現在處境的內外兩個方面的原因。
  • 廣東工業大學舉行「非遺保護:從生活到美學」學術研討會
    中國教育在線訊 12月12日,微風習習,晴空萬裡,迎著煦暖的日光,「非遺保護:從生活到美學」學術研討會在美麗的汕頭市龍湖區西南小學舉行。會議由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孫恩樂教授主持,廣東工業大學原黨委副書記湯耀平和汕頭大學文學院院長毛思慧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來自全國十餘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討論生活美學,傳承非遺文化。
  • SISU |【師者】何暉:知言以知人,「何」樂而不為
    除了過硬的英語教學傳統,何暉老師談到,上外的這個專業還有許多優秀的中文教師教授文學與語言學方面的知識。文學方面的老師非常有激情,他們跟學生分享對文章的理解,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領悟,這種品讀文章的方式也啟迪了何暉老師,並運用在日後的教學中。不同於文學老師的感性,語言學老師則帶領學生領略語言的邏輯之美,「幫助你更加精確地學好語言」。
  • 三月┆領跑西索校園微信公眾號綜合影響力榜單來啦!
    三月┆領跑西索校園微信公眾號綜合影響力榜單來啦!本榜單的發布目的旨在鼓勵校園微信公眾號相互學習,促進上外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優化提升。【榜單點評】今年的春天來得有些特殊,但不變的是它始終能帶來向上的力量的新的希望。3月的上外,開啟了「雲端」授課模式,師生隔著屏幕「雲」相聚。本學期上外共開設1538門次本科生線上課程和423門次研究生線上課程,所有線上課程(包括外教)前期試講率100%。
  • 「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海外的譯介與接受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央廣網上海9月28日消息(記者吳善陽)由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主辦,《今日中國文學》編輯部、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中國文學翻譯檔案庫」、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協辦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海外的譯介與接受」國際研討會今天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包括國際知名漢學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教授在內的130餘名海內外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學、外國語言文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濟濟一堂
  • 國內老牌外語類專營書店上外書店「煥新」
    進門處酷似「W」型的鏤空LOGO,是「外語」兩個字拼音首字母的組合;書店頂部融合了各個國家比較有代表性的詩句、著名作者,呈現跨文化的特色;購書大廳的環形設置力求體現「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概念,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髓所在,也是外語書店以及外語教育所承載的崇高使命。
  • 堅持學術引領,成就精彩未來:北外國際首屆學術周圓滿結束
    北外國際一直在努力奮進,是因為將「成就孩子,超越自己」視為自己的使命,立志要做「國際教育領航者」;是因為信守「堅持學術引領,尊重教育規律,崇尚仁愛精神,人人皆師,做有高度、有溫度的教育」的價值觀。面對疫情帶來的新挑戰和新機遇,她希望北外國際的老師們能夠保持擔當和奮進,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標準要求自己,在擔當和奮進的路上無懼風雨,一路同行。
  • 武漢大學:通識教育夯實育人成才根底
    在優秀作品品讀會上,本科生成為武大老圖書館這個至高至上學術殿堂裡光彩奪目的主角。2018年9月,武漢大學為全校大一新生開設《人文社科經典導引》和《自然科學經典導引》基礎通識課,採用「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教學方式。兩大導引是武漢大學建校127年來首次開設的全校通識必修課。2018年至2020年,兩輪基礎通識課程教學已經全部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