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訊 12月12日,微風習習,晴空萬裡,迎著煦暖的日光,「非遺保護:從生活到美學」學術研討會在美麗的汕頭市龍湖區西南小學舉行。會議由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孫恩樂教授主持,廣東工業大學原黨委副書記湯耀平和汕頭大學文學院院長毛思慧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來自全國十餘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討論生活美學,傳承非遺文化。
湯耀平在致辭中表示,讓美學點撥非遺,讓生活與美學共生,必將在引領非遺新觀念、探索研究新方法、踐行非遺美學新路徑方面結出豐碩的果實。這次研討會在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澱的潮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在擁有潮劇、潮樂、潮菜等具有世界影響的「非遺」文化重鎮汕頭舉行,進一步凸顯「非遺美學」的學術價值與文化意義。
毛思慧作為承辦方代表之一,對專家學者的蒞臨表示歡迎和感謝。同時,他介紹了汕頭大學文學院在非遺研究、古村落和古建築保護與修復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也介紹了潮汕地區的文化底蘊和宗族傳統。
本次學術研討會,以「非遺保護:從生活到美學」為主題,圍繞非遺技藝保護、非遺與生活、潮汕僑鄉與僑民非遺文化、非遺活化傳承與美育教育等研究視域展開學術討論。與會專家、學者、中小學校長從不同領域不同視角探討非遺美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與傳承,有探討有交流,有爭論有分享。會議分為三個主題:
一、文化尋根:非遺的歷史性與現代性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王廷信教授認為,一些非遺藝術門類的技藝瀕臨滅亡,導致這些藝術門類出現衰勢。因此,以技藝為視角討論中華非遺藝術的當代傳承問題就顯得十分必要。
汕頭大學文學院高小康教授表示,·「非物質」是文化遺產與當代文化生態的關係:「活化」所有的歷史遺蹟、遺物和文獻都是過去經驗的遺留物,只有在今天仍然可以被理解、感受和產生興趣的才是 「真歷史」,也就是非遺關於傳統文化傳承理念的核心——活化的歷史。
隨後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彭修銀教授結合現代人的文化尋根,探究民族民間藝術的深刻意義。中山大學中文系宋俊華教授強調以非遺保護為核心,積極推動社區營造。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耿波教授進行了 「傳統習俗與節日的生活美學意義」的發言。鄭州大學宗教研究所喬學傑研究員發表了「喪葬禮俗的非遺價值」的主題報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袁瑾教授以以廣州東山建築遺產為例尋找被遺忘的城市記憶。汕頭大學文學院張豔豔副教授圍繞李子柒非遺類短視頻《蜀繡》、《馬奶酒》等討論「李子柒想像」的美學旨趣。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張娜博士以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提出手工藝面臨著在二元張力的流動空間中再造「地方性」的挑戰。汕頭大學文學院周潔博士介紹了產城人文融合的文化生態保護。
二、觀念教育:非遺進高校、進中小學
南京農業大學民俗學研究所季中揚教授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例,分析「非遺」進校園的觀念缺失現象較為突出,強調開展一種觀念教育。
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孫恩樂教授提出從激發學生興趣出發,傳承人手工藝傳授、教師組織教學、志願者三者組合進課程,傳統與時尚審美培養相結合。以潮汕抽紗進校園為例,將抽紗審美融入校服文化中,同時將四季色彩變化與抽紗髮夾頭飾相結合,突現校服地域特色。
另外,中山大學哲學系羅筠筠教授以「通萬物而考理——古琴琴器之美」為題發表了報告。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曹鳳霞教授分享了廣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嶺南灰塑」建設情況。佛山科技學院嶺南文化研究院謝中元副研究員藉助文獻考索和田野訪談,對醒獅的戲劇性及其創新發展問題進行闡述。廣州美術學院人文與藝術研究院李紅博士介紹了「佛山彩燈的保護與傳承」 。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樂雲副教授從「文化基因」的角度,概括並分析佛山大旗頭古村的文化基因譜系。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廖建榮副教授透過「非遺的『舞』與『武』,將非遺的許多舞蹈類項目與武術類項目緊密聯繫起來。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卜亞麗副教授通過訪談甘肅隴東影子腔國家級傳承人劉滿倉,研究皮影戲傳承的特點。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梁為老師從地方元素、合唱藝術基本框架和新的手法與手段三個方面介紹合唱藝術中非遺元素的創新創作。
三、校長論壇:美育浸潤行動
會議特設「校長論壇」,邀請汕頭市龍湖區新溪一中謝維民校長、官一小學鄭蘇賢校長、十一合小學謝勇輝校長、西南小學陳映秀主任一行四人,探討非遺活化傳承與美育教育。幾位校長和主任圍繞鄉村學校美育如何創新工作思路、破解工作難題等問題,與參會的專家學者開展深入對話。 現場氣氛空前高漲。各方一致認為,讓非遺文化融入校園美育,對創新傳承非遺文化意義重大,並從不同角度出發對廣東工業大學「美育浸潤行動計劃」項目的具體實施提出了多樣化的操作建議。湯耀平教授在總結髮言中指出,項目要紮根鄉土,就地取材,探索差異化發展模式,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力爭做到「一校一品」,為穩健提升鄉村學校美育水平提供精準幫扶服務。
通過此次學術討論會,專家學者們交流和分享了非遺保護的研究現狀與研究前景,從理論、實踐、田野調查多方面多層次探討生活中非遺美學的保護和傳承,推廣嶺南技藝的文化魅力,讓嶺南非遺文化更美,讓非遺更好展現中國文化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通訊員:曹鳳霞 田渝 孫菊芬 溫華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