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工業大學舉行「非遺保護:從生活到美學」學術研討會

2020-12-27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訊 12月12日,微風習習,晴空萬裡,迎著煦暖的日光,「非遺保護:從生活到美學」學術研討會在美麗的汕頭市龍湖區西南小學舉行。會議由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孫恩樂教授主持,廣東工業大學原黨委副書記湯耀平和汕頭大學文學院院長毛思慧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來自全國十餘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討論生活美學,傳承非遺文化。

  湯耀平在致辭中表示,讓美學點撥非遺,讓生活與美學共生,必將在引領非遺新觀念、探索研究新方法、踐行非遺美學新路徑方面結出豐碩的果實。這次研討會在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澱的潮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在擁有潮劇、潮樂、潮菜等具有世界影響的「非遺」文化重鎮汕頭舉行,進一步凸顯「非遺美學」的學術價值與文化意義。

  毛思慧作為承辦方代表之一,對專家學者的蒞臨表示歡迎和感謝。同時,他介紹了汕頭大學文學院在非遺研究、古村落和古建築保護與修復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也介紹了潮汕地區的文化底蘊和宗族傳統。

  本次學術研討會,以「非遺保護:從生活到美學」為主題,圍繞非遺技藝保護、非遺與生活、潮汕僑鄉與僑民非遺文化、非遺活化傳承與美育教育等研究視域展開學術討論。與會專家、學者、中小學校長從不同領域不同視角探討非遺美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與傳承,有探討有交流,有爭論有分享。會議分為三個主題:

  一、文化尋根:非遺的歷史性與現代性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王廷信教授認為,一些非遺藝術門類的技藝瀕臨滅亡,導致這些藝術門類出現衰勢。因此,以技藝為視角討論中華非遺藝術的當代傳承問題就顯得十分必要。

  汕頭大學文學院高小康教授表示,·「非物質」是文化遺產與當代文化生態的關係:「活化」所有的歷史遺蹟、遺物和文獻都是過去經驗的遺留物,只有在今天仍然可以被理解、感受和產生興趣的才是 「真歷史」,也就是非遺關於傳統文化傳承理念的核心——活化的歷史。

  隨後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彭修銀教授結合現代人的文化尋根,探究民族民間藝術的深刻意義。中山大學中文系宋俊華教授強調以非遺保護為核心,積極推動社區營造。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耿波教授進行了 「傳統習俗與節日的生活美學意義」的發言。鄭州大學宗教研究所喬學傑研究員發表了「喪葬禮俗的非遺價值」的主題報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袁瑾教授以以廣州東山建築遺產為例尋找被遺忘的城市記憶。汕頭大學文學院張豔豔副教授圍繞李子柒非遺類短視頻《蜀繡》、《馬奶酒》等討論「李子柒想像」的美學旨趣。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張娜博士以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提出手工藝面臨著在二元張力的流動空間中再造「地方性」的挑戰。汕頭大學文學院周潔博士介紹了產城人文融合的文化生態保護。

  二、觀念教育:非遺進高校、進中小學

  南京農業大學民俗學研究所季中揚教授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例,分析「非遺」進校園的觀念缺失現象較為突出,強調開展一種觀念教育。

  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孫恩樂教授提出從激發學生興趣出發,傳承人手工藝傳授、教師組織教學、志願者三者組合進課程,傳統與時尚審美培養相結合。以潮汕抽紗進校園為例,將抽紗審美融入校服文化中,同時將四季色彩變化與抽紗髮夾頭飾相結合,突現校服地域特色。

  另外,中山大學哲學系羅筠筠教授以「通萬物而考理——古琴琴器之美」為題發表了報告。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曹鳳霞教授分享了廣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嶺南灰塑」建設情況。佛山科技學院嶺南文化研究院謝中元副研究員藉助文獻考索和田野訪談,對醒獅的戲劇性及其創新發展問題進行闡述。廣州美術學院人文與藝術研究院李紅博士介紹了「佛山彩燈的保護與傳承」 。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樂雲副教授從「文化基因」的角度,概括並分析佛山大旗頭古村的文化基因譜系。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廖建榮副教授透過「非遺的『舞』與『武』,將非遺的許多舞蹈類項目與武術類項目緊密聯繫起來。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卜亞麗副教授通過訪談甘肅隴東影子腔國家級傳承人劉滿倉,研究皮影戲傳承的特點。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梁為老師從地方元素、合唱藝術基本框架和新的手法與手段三個方面介紹合唱藝術中非遺元素的創新創作。

  三、校長論壇:美育浸潤行動

  會議特設「校長論壇」,邀請汕頭市龍湖區新溪一中謝維民校長、官一小學鄭蘇賢校長、十一合小學謝勇輝校長、西南小學陳映秀主任一行四人,探討非遺活化傳承與美育教育。幾位校長和主任圍繞鄉村學校美育如何創新工作思路、破解工作難題等問題,與參會的專家學者開展深入對話。 現場氣氛空前高漲。各方一致認為,讓非遺文化融入校園美育,對創新傳承非遺文化意義重大,並從不同角度出發對廣東工業大學「美育浸潤行動計劃」項目的具體實施提出了多樣化的操作建議。湯耀平教授在總結髮言中指出,項目要紮根鄉土,就地取材,探索差異化發展模式,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力爭做到「一校一品」,為穩健提升鄉村學校美育水平提供精準幫扶服務。

  通過此次學術討論會,專家學者們交流和分享了非遺保護的研究現狀與研究前景,從理論、實踐、田野調查多方面多層次探討生活中非遺美學的保護和傳承,推廣嶺南技藝的文化魅力,讓嶺南非遺文化更美,讓非遺更好展現中國文化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通訊員:曹鳳霞 田渝 孫菊芬 溫華俊)

相關焦點

  • 中國年畫·美好生活|「激活·衍生」——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行
    參會人員合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大學主辦,中國手藝網、四川大學教育基金會、四川大學非遺研究中心承辦的「激活衍生」——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於2020年12月5日成功舉行。
  • 「當代美學的論爭與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浙江社科界學術...
    12月19日至20日,由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浙大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主辦,中華美學學會馬克思主義美學專業委員會、延安大學、《浙江社會科學》雜誌社協辦,浙江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編輯部、浙江省美學學會承辦,杭州乾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浙江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基金支持的「當代美學的論爭與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浙江社科界學術年會分論壇在浙江杭州成功舉辦
  • 第二屆四川大學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辦
    12月5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大學主辦的第二屆四川大學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辦。康乾時期年畫的視覺趣味兼談八破畫的起源》《技術變革、城市文明與木版年畫的北宋之音》《「異域同繪」——日本浮世繪與中國木版年畫風格之比較》《社會變遷與現代性表達——以晚清年畫<上海勝景洋場跑馬圖>為例》《民俗、圖像、傳播——傳統木版年畫的緣起與流變》《傳統年畫的創新傳播》《傳統文化元素的可持續設計的思考——以年畫設計創新為例》《中國傳統繪畫裡的「年味」與「酒味」》等主題,對年畫的製作和傳播展開學術研討
  • 第七屆三山五園研究院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三山五園歷史記憶與文化使命」第七屆三山五園研究院學術研討會於2020年10月18日在京隆重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中共海澱區委宣傳部、北京聯合大學聯合主辦,北京聯合大學三山五園研究院、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和海澱區文化發展促進中心承辦,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北京學研究基地、北京城市規劃學會三山五園研究中心協辦。
  • 「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央廣網北京9月9日消息 今天下午,「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本次學術研討會以解讀山東民藝為切入點,詮釋傳統鄉愁記憶與文化情懷,記住本來,面向未來,闡發鄉土社會蘊藏的活態價值與倫理精神,致敬百姓傳世匠心創造與生活表達,為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積極的思路參照。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早報訊 (記者張素萍 文/圖)為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仰及其送王船儀式,保護這一極其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昨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舉行,省內外宗教民俗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縱論「送王船」儀式及其背後王爺信俗的文化內涵。
  • 海南大學旅遊學「金課」項目研討會在檳榔谷舉行
    10月18日,海南大學旅遊學「金課」項目團隊一行(以下簡稱「金課」團隊),來到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就「金課」項目與景區旅遊文化產業發展進行深入交流。海南大學旅遊學院教授、旅遊學「金課」建設團隊主持人謝彥君,檳榔谷景區董事長特別助理陳國東,副總經理於麗,「金課」項目專家學者及景區相關負責人出席研討會。
  • 「宗教建築與自然景觀」學術研討會圓滿閉幕、成果豐碩
    11月23日上午,莫幸福先生主持第一場主旨發言,為研討會拉開帷幕主旨發言環節,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梅青女士發表了題為「宗教建築的世界遺產研究價值——以泉州為例」的論文,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成朝暉女士發表了題為「文化形象與美學營造——從觀音法界整體視覺形象設計談起」的論文,
  • 重思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屆列斐伏爾思想學術研討會舉行
    12月5日,「重思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屆列斐伏爾思想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舉行。來自國內30餘所高校、科研院所等學術機構的40餘位專家學者參會。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張異賓提出,列斐伏爾將傳統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體制的宏觀批判,轉向對資產階級社會中發生的微觀日常生活異化的批判,而法國學者居伊·德波提出,在今天資產階級世界中,被資本殖民的日常生活,往往是那些不被注意到的、人們似乎習以為常的小事情,這才是隱秘地控制我們的關鍵。這是理解列斐伏爾提出的「小事情異化」的真實入口。
  • 廣東工業大學微電子學院揭牌
    2020 年 12 月 5 日,大灣區集成電路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高峰論壇暨廣東工業大學微電子學院揭牌儀式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廣東工業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經管文法藝結合、多科性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
  • 《中國音樂遺產地圖》專題研討會在中央音樂學院成功舉行
    2020年12月10日,由中央音樂學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中心主辦的學院重大科研項目《中國音樂遺產地圖》專題研討會在中央音樂學院順利召開。會議開始前,院長俞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蘭靜、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李幼平頒發中央音樂學院特聘教授聘任書,感謝三位專家對中央音樂學院在學術上、藝術上的全力支持。
  • 紀錄片《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0年10月22日下午,由中國傳媒大學主辦,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CDRC)、」一帶一路」紀錄片學術共同體(BriDoc)聯合承辦的「紀錄片《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 青海省因明學會第五屆因明學術研討會在西寧宏覺寺舉行
    學術研討會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西寧宏覺寺)學術研討會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西寧宏覺寺)2020年10月25日,青海省因明學第五屆因明學術研討會在西寧宗喀大慈宏覺寺舉行。青海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王化平,青海省委統戰部藏區處副處長東主才讓,中國邏輯學會因明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青海省因明學會會長噶爾哇·阿旺桑波,青海省因明學會副會長達哇,青海省因明學會秘書長公保才讓,青海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彭毛才讓等,以及來自青海民族大學、青海師範大學、青海省佛學院、班禪因明學院等高等學府和佛學院的專家學者、教授、高僧大德、師生、學僧共五十餘人參加了本屆學術研討會。
  • 人體科學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行
    2020年10月4日,2020人體科學學術研討會在鄭州成功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辦,鄭州市春霖職業培訓學校協辦。本次會議的宗旨是:總結經驗,謀劃未來,爭取更大的成績,獲得更多的創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為人民的健康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薛曉鴿、郭萍、印大民主持大會開幕式。
  • 2019年度中國十大傳媒法與娛樂法事例發布會暨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2019年度中國十大傳媒法與娛樂法事例發布會暨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0年01月05日 14:5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王村村 字號 內容摘要:2020年1月4日,「2019
  • 來省非遺中心 看這場廣東傳統彩燈的「時尚秀」
    但你知不知道,讓傳統燈彩與現代生活碰撞一下,會激發出怎樣的火花呢?1號上午,節慶「嘆」非遺中秋國慶系列活動——「月滿中秋 燈賞華誕」主題燈彩藝術作品展在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樓展廳正式開展。展覽結合「非遺+現代生活」的理念,圍繞「燈」元素展出各類文藝作品,將「燈」自然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打造了一場不一樣的燈彩秀。
  • 竹子與大熊貓保護國際研討會舉行
    央廣網成都12月23日消息(記者劉濤)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2日19:30-21:30,首屆「竹子與單項保護國際(線上)研討會」圓滿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代表近300人參加會議。「竹子與大熊貓保護」國際(線上)研討會分享中國在大熊貓保護與國家公園建設方面的最新進展及保護經驗,交流竹林棲息地發展與管理、竹子營養、大熊貓食竹、協同保護與發展等方面的研究進展,著重研討竹子在大熊貓保護中的作用,以期為進一步的研究和所需行動提供建議。研討會由國際竹藤組織、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共同主辦。
  • 卡娜絲絲綢受邀參加2019中國絲綢國際學術研討會
    10月9日上午,由浙江大學主辦,浙江大學出版社、中國絲綢博物館承辦的「當代詮釋與傳播:2019中國絲綢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開幕式上,《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舉行了圖書首發式。浙江大學出版社總編輯袁亞春、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共同為《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揭幕。本次研討會,還特邀杭州絲綢界的翹楚—卡娜絲絲綢。會後,部分參會人員參觀了卡娜絲絲綢的產品線展示區以及位於杭州市延安路上的卡娜絲形象店(西湖銀泰斜對面)。
  • 東莞明倫堂檔案學術研討會在東莞召開
    7月5日上午,中國檔案學會、廣東省檔案學會和東莞市檔案局(館)聯合在莞舉辦「東莞明倫堂檔案學術研討會」。 中國檔案學會段東升理事長、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教授、故宮博物院任萬平副院長、國家檔案局館室司劉芸副司長、廣東省檔案學會張平安理事長、廣東省檔案局(館)黃菊豔副局(館)長、四川省檔案局(館)周書生副局(館)長以及來自國內多家高校和機構的專家學者40餘人參加了研討會。
  • 「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0年12月4—6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與首都師範大學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舉辦的「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這本書是從技術、媒介、工業體制社會與現代性等多角度研究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