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4—6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與首都師範大學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舉辦的「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7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技術、媒介與人文的關係問題,延伸到人工智慧的影響、大學教育形態、電影範式轉型、哲學範式轉型、現代性起點的反思、人類學範式轉型、文學範式轉型、網絡電影以及各種技術文化形態的新境地所帶來的對藝術認識的技術路徑的拓展,還有新的技術語境下中外文化間交流模式的更新等問題展開研討。
大會由首都師範大學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主任易曉明教授主持。首都師範大學社科處處長王德勝處長致辭,強調了本次會議的重要意義並對學術研究的未來提出了展望。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馬自力教授在致辭中比較了中西方人文主義的不同,並指出技術對傳統人文範式具有的瓦解性,強調要進行積極應對。
開幕式後,人民出版社馮瑤副編審、王德勝處長與作者易曉明教授同時登臺,為在人民出版社新出版的《文化現代主義——平面化技術社會與新文學形態》一書召開了簡短的新書發布。這本書是從技術、媒介、工業體制社會與現代性等多角度研究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成果。
「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的第一位發言人是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博導、國家語委中國語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工智慧學會語言智能專業委員會主任周建設教授,他的發言題目是《智能敘事與模式識別》,從人工智慧的智能敘事路徑,考察技術與敘事相結合的關係,由此拓展到人工智慧極為廣闊的應用領域,而智能寫作系統則是寫作領域發生的一場深刻革命。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道新的發言題目是《數字人文與中國電影史研究的範式轉換與話語轉型》,他試圖通過對數字人文與電影研究的批判性反思,探索一種從「人機互動」到新的「人際交往」視域裡的電影研究新路徑。
大連理工大學中文學科負責人梁海教授的發言題目是《拉圖爾行動網絡者理論及技術哲學與文學研究結合的途徑》,她將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與文學結合起來,探討了技術哲學與文學走向有機結合的途徑與方法。
上海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中歐人文研究與交流中心主任黃保羅教授的發言題目是《人工智慧對人之本質的挑戰》。他認為當今的人工智慧可以幫助人逐漸走向「全能」,但人性卻永難達到「全善」,兩者之間的衝突便成了當今時代的核心問題。
清華大學外文系博士生導師陳永國教授,作了題為《數字人文發展中文學的距離閱讀》的發言,認為數字思維模式已經對閱讀與研究形成了介入與影響,我們需要以開放的姿態觀照網絡文學與程序媒介的特殊性,他還提出了文學的距離閱讀等新提法。
清華大學外文系博士生導師曹莉教授做了《文學與大學:從利維斯、白壁德與紐曼說起》的發言,立足於傳統的人文主義思想,梳理了從紐曼、利維斯到白璧德的人文主義脈絡,指出了他們批判機械文明、對現代性的反思,並指出文化的問題就是語言的問題。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導、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金惠敏《技術人文與審美感知》的發言,延伸到康德對自在之物的忽視,指出當下理論的重點是物的回歸,媒介對於這種回歸,對於包括物的間在性關係的建立,將對之間的間性理論形成超越。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跨文化研究院院長胡繼華做了《柏拉圖的「媒介起源神話」》的發言,從柏拉圖《斐德若》中的愛,提出柏拉圖是最早的媒介思想家,並展現出了「愛欲與書寫」和「靈魂與技術」之間的關係。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傳播學博士曾國華作了題為《數據文本、算法與數字時代的詮釋學》的發言。他認為,在大數據時代文本、文本關係和文本的詮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現有的詮釋學無法迎接這一變化所帶來的挑戰。針對這一情況,曾國華從媒介物質性理論出發,試圖探索能夠幫助理解數字時代存在狀況的邁向主客體間性的數字詮釋學。
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浙江工業大學批評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劉聖鵬的發言題目是《後學知識學轉型的哲學基礎與文化基礎》,他梳理了從阿爾都塞、福柯到哈貝馬斯的後結構主義哲學脈絡,指出這種後結構主義促成了整個社會的後現代狀態,使得文化哲學包括政治哲學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相勾連的後學思潮。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博導宋旭紅教授做了《人文學科如何在人工智慧時代發揮建設作用?》的發言。面對正在到來的、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時代,她認為人文學科不僅應該藉助新科技更新自身的研究範式,更應該利用自身優勢為飛速發展的技術保駕護航,發揮更具建設性的作用。
北京理工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中心副教授江洋的發言題目是《海德格爾的技術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器物觀」》,他從「格物」「馭器」「器之用」和「器之道」的內涵入手來闡釋了中國哲學對人與工具、人與技術之關係的理解,並認為與海德格爾技術哲學中「工具之意蘊」「背景世界」「存在之領會」等概念有內在性相通。
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法國巴黎第十大學教育學博士杜一雄老師題為《人工智慧時代國際公民跨文化能力的闡釋與發展》的發言,他通過梳理「國際公民」這一概念的興起與發展以及人工智慧時代新型跨文化能力的歸類與解讀,生成了人工智慧時代國際公民跨文化能力新的闡釋與解讀框架。
北京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與博士生導師陳紅薇教授的發言題目是《——一個人類學詩學文本》,陳紅薇教授從人類學視野解讀《阿倫群島》,認為這部作品是一部人類學視野下的詩學文本。辛格透過島民的儀式行為、神話思維及異教信仰,探究了凱爾特民族精神的本源。
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教授、博導範玉剛作了題為《媒介融合與藝術創新境遇下文藝學研究範式的轉換》的發言,認為當下藝術發展與信息技術在「藝術生產境遇」中不斷交融,引發媒介融合與藝術創新實踐,原有的文藝學美學範式面臨著失語。針對這一困境,我們應建構具有時代特徵的文藝學美學學術話語體系,以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建構提升中國理論在全球化思潮中的話語權。
杭州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錢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慶本作題為《中國網絡電影的三種製作模式及多元轉型》的發言,梳理並介紹了中國網絡電影經歷的網絡短視頻的UGC製作模式、微電影的PGC製作模式到網絡大電影的IPGC製作模式三個發展階段及其特點,指出網絡大電影的製作模式超越了網絡與電影的簡單結合,具有「媒介融合」的特點,是數字複製時代的藝術。
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單小曦在《超人類文化視野中的智媒生產——人工智慧文藝的媒介論闡釋》為題的發言中提出,針對人工智慧的文藝研究必須經歷從人類文化到超人類文化的視野轉變,由此,研究範式也必須從基於人類文化視野再現論、文本論、接受論向超人類文化視野下的媒介論轉型。
首都師範大學美育研究中心教授許苗苗作題為《「三感」與網絡文學的跨媒介、跨文化審美特徵》的發言,梳理了談論網絡文學經常使用的「三感」——即「代入感」「爽感」「網感」概念的內涵及其成因,並指出三感與網絡聯繫緊密,網絡媒體多感官接受的表達手段和精準定位目標人群的傳播技術是其技術保障,在這其中體現著網絡文學跨媒介、跨文化的審美特徵。
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裴亞莉題為《拍攝「繪畫」——對中國電影中美術問題的階段性考察》的發言分析了電影中的風景敘事,將電影中的風景納入情感表達,並引用美術史上「如畫美」的觀念說明不同華語電影導演之間藝術觀念的差別。裴亞莉教授認為不同代際導演旨趣不同,在融匯美術要素的時候會採取不同的技術手段,存在著豐富的解讀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講師李昕揆《劍橋新批評與麥克盧漢的媒介研究》的專題發言,挖掘出麥克盧漢理論在伊尼斯傳播論影響之外的另一條新批評的影響線索。這種影響對麥克盧漢理論的含糊性、悖論性,提供了非常有效的理解途徑。
首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劉珩教授作《重塑問題空間:人類學的本體論轉向與民族志在場》為題的發言,他梳理了人類學中的本體論轉向問題,指出本體論轉向會促成嚴肅對待他者世界的態度,需要培養新的視角與問題意識,並通過本體論轉向的三個維度與「園藝和種菜」這一案例相結合,考察打破人與物的區隔,重新塑造具有本體論意義的問題空間。
最後壓軸的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金元浦,他的發言題目是《算法,數位化時代人工智慧藝術的新境地》,他通過回顧算法藝術的發展史,結合諸多當代社會用算法創造出的藝術的案例,指出數字藝術是一種算法,使用人工智慧的方法是實現藝術創作的途徑。
除了大會發言外,本次參與大會主持與評議的教授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鍾志清教授、博導,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梁坤教授、博導,蘇州大學傳播學院曾慶江教授、博導,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文化產業包曉光教授、博導,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文藝學胡疆鋒教授、博導,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劉燕教授,湖南科技學院陳仲庚教授、潘雁飛教授與張能泉教授,以及江西師範大學肖明華副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黃華副教授,中國公安大學社科部尚景建副教授。
大會閉幕式由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教授與博導、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主任易曉明教授作小結髮言。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馮新華老師進行了大會總結,並宣布大會閉幕。
與會學者合影 會議主辦方供圖
《文化現代主義——平面化技術社會與新文學形態》新書發布現場 會議主辦方供圖
研討會現場 會議主辦方供圖
【來源:中國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