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上午,由浙江大學主辦,浙江大學出版社、中國絲綢博物館承辦的「當代詮釋與傳播:2019中國絲綢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來自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和艾爾伯特博物館、英國蘇格蘭國立博物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博物館、義大利米蘭昂布羅休美術館、義大利中國「一帶一路」交流合作中心、法國巴黎高等研究實踐學院,浙江大學、中國絲綢博物館等博物館及研究機構的60餘位代表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絲綢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徵之一,其傳播和貿易加強了歷史上「絲綢之路」沿線多國之間的聯繫,促進了維持和平穩定的國際關係,也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發展。因此,對全世界範圍內的中國絲綢收藏和研究的學術探討及成果挖掘意義重大,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背景下,這將促進喚醒人類共同命運的歷史記憶,為當前的融合、建設和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本次會議旨在整合全球博物館的中國絲綢學術資源,創建共享學術平臺,推動原創性的研究路徑和思想交流,並希望通過聚集和引進國內外中國絲綢研究領域優秀學者,為相關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學術支撐。
開幕式上,《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舉行了圖書首發式。浙江大學出版社總編輯袁亞春、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共同為《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揭幕。
本次研討會,還特邀杭州絲綢界的翹楚—卡娜絲絲綢。會後,部分參會人員參觀了卡娜絲絲綢的產品線展示區以及位於杭州市延安路上的卡娜絲形象店(西湖銀泰斜對面)。
在卡娜絲絲綢形象店,展出了許多極具江南韻味的絲綢製品,絲巾、箱包、睡衣、旗袍、床上用品,應有盡有。卡娜絲從開發設計到生產,始終保持卓越的品質,追求絲綢製品的穿著舒適和典雅,更能把握當下消費者的需求。卡娜絲將真絲的優雅高貴表現的淋漓盡致,以現代的眼光打破傳統的觀念,開創了一條屬於杭州本土文化特色的「新絲綢之路」。
大家紛紛感佩卡娜絲絲綢為中華絲綢文化的挖掘和保護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領略卡娜絲絲綢的匠心精神。
杭州擁有獨特的江南之美,活力之城為聞名於世。據《夢粱錄》《武林舊事》《都城紀勝》等典籍記載,杭州城內的工商業有414行,各種手工業作坊有22類,生產小商品170多種。其中尤以絲織業最為興盛,所產的緙絲、紵絲和綾、羅、錦、緞名揚海內外,人稱杭州為「絲綢之府」。除了有大量的民間作坊外,還有綾錦院等規模較大的官營工廠。
從歷史的長河來看,杭州絲綢一直走在時代的前列,並且成為杭州的傳統支柱型產業之一。杭州生產綢、緞、棉、紡、縐、綾、羅等十四個大類,二百多個品種,兩千餘個花色,圖景新穎,富麗華貴,花卉層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遠銷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外國學者認為,中國絲綢文物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我們民族的「根」和「魂」。為了使絲綢文物資源「活」起來,以保護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藝術與科技價值信息,結合絲綢文物、絲綢檔案及相關文獻資料數位化整理研究。
基於絲綢文物的重要性,浙江大學出版社在本次會議上向世界各國博物館發出倡議建設全世界首個最權威、最全面的中國絲綢藝術數字資源庫;制定絲綢文物數位化採集技術規範標準與數字資源庫元數據標準;設計開發絲綢藝術圖像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支持絲綢文物相關研究、教育、展覽、文創、文旅路線、出版服務等系列化應用服務。一系列中國絲綢主題圖書和IP的開發規劃將有利於整理、研究世界各地博物館珍藏的中國絲綢資源;促進絲綢收藏研究成果的傳播,使大眾了解海外藏中國絲綢文物的現狀,為文物和藝術工作者提供研究和借鑑的資料;促進中西方絲綢藝術與文化的交流,進一步推動中西文化合作與交流。
據了解,此次出版的《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精選了「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每一卷的精華部分,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完美展現絲綢與藝術的結合。本書的意義在於加強高新技術與紡織、染印、刺繡等中國傳統工藝的有機結合,研究建立文化藝術品知識資料庫,促進傳統文化產業的優化與升級,在傳承民族傳統工藝特色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讓古老的絲綢煥發新的生命力。在本次研討會上,施普林格·自然集團(Springer Nature)與浙江大學出版社籤約合作出版《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英文版。
研討會由浙江大學主辦,浙江大學出版社、中國絲綢博物館承辦,浙江大學圖書館協辦。來自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和艾爾伯特博物館、英國蘇格蘭國立博物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博物館、義大利米蘭昂布羅休美術館、義大利中國「一帶一路」交流合作中心、法國巴黎高等研究實踐學院、浙江大學、中國絲綢博物館、北京藝術博物館及其他中國絲綢相關世界優秀博物館及研究機構的60餘位代表參加了此次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