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民族志裡的環境文化

2020-12-15 中國環境

  2020年4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伊利諾伊大學厄爾巴拿—香檳分校的古典學助理教授克拉拉·博薩克—施洛德的著作,Other Natures:Environmental Encounters with Ancient Greek Ethnography(本文作者譯為「他者眼中的自然:與古希臘民族志的環境學相遇」)。

  本書作者認為,古希臘的民族志著作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窗口,由此可瞥見古人的環境思想、假定與憂慮,以及人類與自然的整體性聯繫。她重點考察了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學者希羅多德和狄奧多羅斯的著作,令人信服地闡明了希臘之外的族群(如衣索比亞人和波斯人)之活動如何影響了當地的動物、植物、氣候和景觀,反過來,動物、植物、氣候和景觀也深刻地影響著本地族群。

  作者的研究揭示出,這些古希臘學者是如何利用對非希臘族群的民族志考察來探究、質疑和挑戰希臘人的生活方式的(即希臘人是怎麼吃的、怎麼繁衍的、怎麼養育後代的、怎麼合作的、怎麼積累財富的、怎麼消費的)。通過發揚光大這些重要的古代思想,使當代環境人文學提出的問題與觀念獲得了新的啟示。她認為,人類的生活與福祉同非人類世界的生活與福祉是密不可分的。通過回顧古代的民族志,我們可以梳理出應對環境危機的重要模式,重塑人類與其他物種的關係。

  在本書「引言」中,作者寫到,小時候,父母帶她到加利福尼亞科學院去看展覽。她最喜歡看表現異域人群生活的實景模型,其中給她留下最深印象的場面是:灌木叢中一個半裸的非洲女子手拿一個蟲子送進張開的嘴。她被驚到了,想像自己也處在這樣的場景中,半裸著,吃蟲子。這對於她最終下決心研究環境正義是個裡程碑事件。因為這讓她看見了「他者」,突然意識到,自己吃什麼食物、穿什麼衣服,甚至是能夠在博物館裡看展覽,都與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如何消費是相關的。她問自己:如果別的地方的人吃蟲子,我也該吃嗎?如果別的地方的人在破屋子裡也能生存,那我真的需要擁有那麼多東西嗎?

  多年之後,博薩克—施洛德了解到,古希臘的學者也在以類似方式描述他者的生活,描述的載體就是記敘遙遠的地方及其居民生活的「民族志」。例如,希羅多德在公元前5世紀寫的《歷史》中就記載著,巴比倫人將屍體置於充滿蜂蜜的容器中下葬,他們的悲悼方式同埃及人相像。狄奧多羅斯在完成於公元前1世紀的《歷史叢書》中寫到,多數希柏裡爾人演奏齊特爾琴以讚頌阿波羅神。有意思的是,這兩位歷史學家和古希臘其他民族志作者在寫作中都採用的是現在時,而不是過去時,仿佛他們描述的風土人情是亙古不變的。作者表示,這些文字同她小時候看到的實景模型本質上是一回事。

  這本書主要關注環境文化,即人們是如何看待人類自身、其他物種和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書中探索了古希臘民族志所反映的環境文化,記敘了作者本人與古希臘民族志寫作方式的相遇、相知過程。

  作者強調,古希臘民族志著作的價值,不在於其描述的環境文化可以直接拿過來應用於當下,而在於這些著作所探討的人類世界與非人類世界的緊密交纏對於當代人不假思索就緊抓不放的一些基本假定(我是誰、我應該怎樣生活)提出了挑戰。

  她說,在當代西方社會,人與自然的對立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美國環境史學者William Cronon曾說,「如果我們讓自己相信,自然界若要名副其實,就必須處於荒野狀態,那麼,人類在自然中立身就意味著自然的陷落。人所在的地方就是自然退位的地方……於是,我們就幾乎沒有希望去發現,人類在自然中的合乎倫理的、可持續的、體面的位置可以是什麼樣子的。」她對此觀點非常認可。

  博薩克—施洛德從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古典語言專業學士學位,從密西根大學獲得古典學博士學位。本書是她的第一本學術著作,下一步她打算研究現代和當代的藝術家是如何演繹表現古代世界的。

相關焦點

  • 地理環境這把雙刃劍,孕育了古希臘文明,也埋下了衰亡的禍根
    古希臘的文明如此優秀但最終還是衰落了,在外族入侵的情況下由於自身力量散亂而敗,喪失了民族的主權,淪為別族的附庸,希臘文明受到了嚴重的摧殘。隨後希臘所依附的羅馬帝國滅亡,古希臘文明也隨之滅亡。這篇文章,咱們就從地理環境入手,探析古希臘文明衰落的原因。
  • 看看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對古希臘文明的影響有多大
    古希臘文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文明之一,公元前5、6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後,古希臘地區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古希臘人在文學、戲劇、雕塑、建築、哲學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甚至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文化源泉。
  • 論古希臘偉大歷史學家希羅多德
    這些翻譯者不局限於轉譯話語,還知曉文化規則,從而避免做出愚蠢的事情來。作為旅行者與接待他們的人之間的中介,他們屬於第一批民族志學者,並且或近或遠地進行描述和記錄,也正因如此,他們所接觸到的文化才可以向其他的文化開放。
  • 【古希臘列國志】希臘黑暗時代(一):起源
    公元前1100年以後,古希臘陶器上,像邁錫尼時期那樣形象的紋飾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簡單的幾何圖案(公元前1000–公元前700)。傳統上認為這一時期的希臘本土,失去了和外界的所有聯繫,這一時期沒有任何的文化成長和進步。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作者從三大元素: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教義以及日耳曼戰士文化開篇,描述了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強化,又相互對立,最終形塑為歐洲文明的內核;繼而在諸多世紀以來催生帝國與城邦,激發徵服與十字軍東侵,造就出許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如仁慈的皇帝、好鬥的教皇、俠義的騎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榮和啟蒙果實的公民。
  • 科學為何獨獨誕生於古希臘而非別處,與古希臘的地理環境有關?
    科學為何獨獨誕生於希臘而並不是其他的地方,這其實也確實與希臘的地理環境有一定關聯。人類文明的發展大致起源於西亞地區,西亞可以說是各個民族逐鹿的戰場,其文明的發展也最早。但是由於西亞地區,平原並不寬廣,我們俗稱新月地帶,而且民族走馬觀花式的大規模的變更,相互爭奪現有資源,也使得當時的民族只能在文化藝術上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對於一個科學研究,他們卻似乎無能為力。我說的科學研究並不是觀察自然現象,然後給出自己的一種總結,而是一種純自然科學式的研究。
  • 崔莉:人類學體驗:閱讀民族志經典和走進田野
    崔莉:人類學體驗:閱讀民族志經典和走進田野 2018年10月10日 08:50 來源:《現代交際》 作者:崔莉 馬成明 字號 關鍵詞:民族志;田野調查;人類學家;著作;爾人;拉比諾;學科;筆者;禮物;文化
  • 張巍:紀念戴地安——古希臘文化的人類學探索
    是年,任教於「高研院」第五部(「宗教科學部」)講授「無文字民族比較宗教學」的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推出了他的劃時代名著《結構人類學(第一卷)》,文化人類學正式進入了結構主義的新紀元;次年,他榮登「法蘭西公學院」的社會人類學教席,此後的數十年間一直在結構主義文化人類學的領域裡獨領風騷。
  • 「化身」影像:哈佛感官民族志實驗室的紀錄片嘗試
    這是一場醞釀於上世紀90年代的影像人類學暗流,在哈佛感官民族志實驗室主任盧西安·泰勒的推波助瀾下,在過去的十年裡突然的爆發了。實驗室陸續推出了《香草》、《利維坦》、《人民公園》、《鐵道》、《食人錄》等一批試圖通過攝像機記錄「感官體驗」去觸摸人間本相的作品。
  • 宗教、文化、儀式,古希臘植被隨處可見,為何還會產生植物崇拜?
    橄欖枝三、為何古希臘會產生影響浩大的植物崇拜呢1、特殊地域,文化環境相互作用巴爾幹半島南部的希臘大陸是愛琴海區域的主要地區,因受海洋的影響,希臘溫和適宜的氣候為植被的孕育與生長提供了天然的佳境。大多出於文化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植物崇拜形象地表達了希臘人的生產、生活及生存方式,客觀上反映了要求人們關注大自然,行使生態調適的功能,構成了崇尚自然的奧林波斯宗教的一部分,也成為希臘人文化意識形態的綜合反映。
  • 超越民族志動畫:我們該如何構建動畫與民族特色的關係?
    談起民族志,很多人會有疑問:「這到底是個什麼學問?」其實以旁觀者最客觀的理解,就是有充分事實依據的幻想文學作品。民族志原名人種志,是人類學家到世界各地落後封閉地區做各種訪談考察以後對各種現象總結分析得到的文字作品。人類學則是緊跟著植物學動物學昆蟲學從博物學裡分化出來的。
  • 從《理想國》看古希臘文化
    柏拉圖在《理想國》裡探討了哲學、政治、道德倫理、教育、文藝等多方面的問題。他推崇真、善、美,這些觀念在現代仍然是寶貴的,具有普世價值。但他主張以哲學家執政;主張不以佔有對方肉體為目的,只存在於靈魂之間的愛情;主張由國家統一撫養兒童,實行「斯巴達式」的、軍事化的教育,弱化父母和孩子的聯繫等,都是理想化的措施,很難在現實中施行。
  • 42部影片刻錄多彩民族文化
    ■本報記者李宗文   一部部展現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的影片讓人流連忘返。近日,2020廣西民族志影展暨非遺影像展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紀錄片工作者和在校大學生參加了此次活動。影展期間公開播映了42部民族志影片。
  • 一個注重精神,一個關注實際,古羅馬與古希臘文明「分道揚鑣」
    也就是說,古羅馬和古希臘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以及當時 的時代任務,直接導致了民族性格出現了非常顯著的差異。古羅馬人從其根本的生活習慣來說,他們是屬於耕戰民族的,也就說農耕和徵戰是他們非常重要的民族特性。
  • 「教俗共榮,相輔相成」,拜佔庭帝國如何利用並傳承古希臘文化?
    人們對拜佔庭時期古希臘文化的認識最初具有局限性,經歷了「文化消亡說」和「文化邊緣說」後才逐漸認識並反思它古希臘文明的起步較晚,也正因如此,希臘思想家們通過認識到埃及、巴比倫、印度和華夏四大文明成就,並去掌握和吸取古代東方文化,結合自己民族的特點,形成了燦爛的古希臘文化。
  • 淺析國際競爭中的民族志博物館
    引言在所有的發達國家,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民族志物品的收集都在特別的博物館進行了重新分配,這些博物館同時也從事人類學研究。那些大型的民族志博物館大多在19世紀 的最後三十年裡被建立,其建立的背後是激烈的殖民競爭。
  • 從古希臘人的十大特點,看一段不一樣的古希臘史
    01.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古希臘位於歐洲東南部,地中海東北部,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和愛奧尼亞海上的群島和島嶼、土耳其西南沿岸、義大利東部和西西里島東部沿岸地區。古希臘文明的核心區域就是在巴爾幹半島南端的希臘半島,這樣的一個地理位置環境,為古希臘海上貿易的發達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 《古希臘文明的光芒》:一本書讀懂古希臘文化,為孩子珍藏
    比如:蘇格拉底在古希臘的地位,到底如何?原來,他的地位,就如孔子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一樣,無可超越。比如:蘇格拉底所處的古希臘,當時有著怎樣的文明?去看書吧!太多、太多了!等等。趙教授對西方文化的研究,長達40年。相關的學著有《西方宗教文化》、《西方哲學史》等20餘部。趙教授所主講的《古希臘文明的興衰》等課程,還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精品課程"。趙教授在西方文化上的造詣,是很深的。
  • 古希臘建築賞:歐洲文化的搖籃(圖)
    第1頁:帕特農神廟 第2頁:雅典娜勝利女神神廟 第3頁:宙斯神廟  古希臘作為歐洲文明的搖籃,她的建築集中了各種藝術形式的精華,不僅代表了古希臘的文化,更當之無愧地成為歐洲文化的指明燈。  18世紀的藝術史學家柯爾曼曾在《論模仿希臘繪畫和雕塑》中說道,古希臘藝術傑作的普遍有點在於高貴的單純和肅穆的偉大。
  • 輝煌璀璨古希臘,可能不是真的?!
    這兩句詩出自19世紀美國詩人埃德·加愛倫·坡的著作《致海倫》,現代的西方各國大多與羅馬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羅馬又被認為是古希臘文明的正統繼承者。這恰恰說明,在西方主流觀念裡,古希臘作為西方古典文明的起源早已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