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昆明日報刊登《隱秘在角落的痛——昆明青少年抑鬱症調查報告》,通過記者的走訪調查將深深困擾昆明學生群體的抑鬱症問題呈現在公眾面前。
據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同時,一項囊括38個項目,歷時18年的研究表明,中國學生群體的抑鬱發病率在23.8%左右;抑鬱症問題已經到了必須引起社會高度重視、廣泛關注和積極應對的時候了!
雖然抑鬱症表現多樣,成因複雜,但經過醫學界的多年研究探索,只要堅持系統規範的治療,已經能讓85%左右的抑鬱症患者實現臨床治癒。所以說,在當前醫學條件下,患了抑鬱症並不可怕,儘早讓患者按觸到科學系統的規範治療才是重中之重。
在現實情況中,中國抑鬱症患者及時正確就醫的比率不到兩成;之所以比率如此之低,患者本身和家庭的病恥感,以及社會對精神心理類疾病的刻板印象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
與身體疾病不同,面對包括抑鬱症在內的精神心理疾病,社會輿論往往習慣於將此與患者的個人意志品質掛鈎,認為疾病的具體表現是由於患者自身的態度不積極,意志不堅強,思維不理性,認識不正確,換句話說就是患者「咎由自取」,無病呻吟。在這一社會輿論偏見下,患者及其家庭很容易產生對疾病的「羞恥感」,寧願長期在灰暗的人生中苦苦掙扎,也不願接受患病的客觀事實,尋求科學規範醫治幹預;而在對身心體驗觀察尚不成熟,又缺乏社會話語權的青少年群體中,病恥感又要表現得更加突出一些。
社會對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來源於社會公眾的意識偏差,來源於我們對心理疾病宣傳教育起步較晚,討論關注空白較大的輿論現實。心理學上有一個達克效應,指的是人們對某項事物認識越少,就容易自以為是,用淺薄認識指導行動方向的心理行為。在社會對待抑鬱症的輿論偏見中,我們不難看到達克效應的痕跡。
因此,在全社會高度重視青少年抑鬱症問題,開始積極尋找防治之策,開拓應對之路的關頭,我們更應當高度重視對抑鬱症相關知識的宣傳推廣,應當投入更多資源,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不但針對抑鬱症重點人群,更針對廣泛社會公眾,持之以恆、久久為功,將抑鬱症各類知識提供給社會公眾,介紹到各個角落,用無遠弗屆的「廣而告之」糾正對心理疾病的社會偏見,引導形成正確的社會認知和認識,積極消除患者病恥感,為有效應對青少年抑鬱症問題打牢基礎,鋪平道路。
近日,國家衛健委要求全國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考慮到社會正確認識抑鬱症需要時間,打破偏見也難以一蹴而就的現實,我們在落實相關要求的同時,也要圍繞篩查防治的諸多環節,充分保護學生隱私,讓學生放下顧慮配合篩查,為抑鬱症患者提供切實幫助。
昆明日報評論員
責編:楊芮
編審:沙蘭梅
終審:錢紅兵
【來源:掌上春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