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青少年抑鬱症 從認識「糾偏」開始

2020-12-14 瀟湘晨報

11月26日,昆明日報刊登《隱秘在角落的痛——昆明青少年抑鬱症調查報告》,通過記者的走訪調查將深深困擾昆明學生群體的抑鬱症問題呈現在公眾面前。

據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同時,一項囊括38個項目,歷時18年的研究表明,中國學生群體的抑鬱發病率在23.8%左右;抑鬱症問題已經到了必須引起社會高度重視、廣泛關注和積極應對的時候了!

雖然抑鬱症表現多樣,成因複雜,但經過醫學界的多年研究探索,只要堅持系統規範的治療,已經能讓85%左右的抑鬱症患者實現臨床治癒。所以說,在當前醫學條件下,患了抑鬱症並不可怕,儘早讓患者按觸到科學系統的規範治療才是重中之重。

在現實情況中,中國抑鬱症患者及時正確就醫的比率不到兩成;之所以比率如此之低,患者本身和家庭的病恥感,以及社會對精神心理類疾病的刻板印象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

與身體疾病不同,面對包括抑鬱症在內的精神心理疾病,社會輿論往往習慣於將此與患者的個人意志品質掛鈎,認為疾病的具體表現是由於患者自身的態度不積極,意志不堅強,思維不理性,認識不正確,換句話說就是患者「咎由自取」,無病呻吟。在這一社會輿論偏見下,患者及其家庭很容易產生對疾病的「羞恥感」,寧願長期在灰暗的人生中苦苦掙扎,也不願接受患病的客觀事實,尋求科學規範醫治幹預;而在對身心體驗觀察尚不成熟,又缺乏社會話語權的青少年群體中,病恥感又要表現得更加突出一些。

社會對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來源於社會公眾的意識偏差,來源於我們對心理疾病宣傳教育起步較晚,討論關注空白較大的輿論現實。心理學上有一個達克效應,指的是人們對某項事物認識越少,就容易自以為是,用淺薄認識指導行動方向的心理行為。在社會對待抑鬱症的輿論偏見中,我們不難看到達克效應的痕跡。

因此,在全社會高度重視青少年抑鬱症問題,開始積極尋找防治之策,開拓應對之路的關頭,我們更應當高度重視對抑鬱症相關知識的宣傳推廣,應當投入更多資源,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不但針對抑鬱症重點人群,更針對廣泛社會公眾,持之以恆、久久為功,將抑鬱症各類知識提供給社會公眾,介紹到各個角落,用無遠弗屆的「廣而告之」糾正對心理疾病的社會偏見,引導形成正確的社會認知和認識,積極消除患者病恥感,為有效應對青少年抑鬱症問題打牢基礎,鋪平道路。

近日,國家衛健委要求全國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考慮到社會正確認識抑鬱症需要時間,打破偏見也難以一蹴而就的現實,我們在落實相關要求的同時,也要圍繞篩查防治的諸多環節,充分保護學生隱私,讓學生放下顧慮配合篩查,為抑鬱症患者提供切實幫助。

昆明日報評論員

責編:楊芮

編審:沙蘭梅

終審:錢紅兵

【來源:掌上春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隱秘在角落的痛——昆明青少年抑鬱症調查報告
    而在9月份之前,她還是一名抑鬱症患者,沉浸在另外一個世界裡苦苦掙扎。  媽媽我真的病了  小艾(化名)在昆明一所重點中學讀高一,學校每月考試都會進行排名。最近,她從進校時的年級300名跌到了1000名,身體上也開始出現不適,早上起床後頭會痛,夜裡會發燒,有時臨上學前還會腹痛。父母很著急,帶她做了全面檢查,均查不出問題。
  • 青少年抑鬱症有哪些前兆?
    青少年抑鬱症又稱為青少年情緒障礙,以情緒低落為主要表現。江蘇省人民醫院李勇副主任醫師說,在正常情況下,青少年抑鬱症的起病會比較突然,一般是遇到某些事情、一些挫折打擊後引起的,一場考試沒考好、和好友鬧矛盾等都可能是誘因。
  • ​「守望相助、科學抗抑」暨抑鬱症篩查與防治2020年度峰會在我...
    11月27日,由我校主辦,商學院—視友科技心腦科學實驗室、校智慧商務實驗教學中心承辦的「守望相助、科學抗抑」暨抑鬱症篩查與防治2020年度峰會舉行,近200所知名院校校長、一線心理教師代表共同參會。副校長吳柏鈞出席開幕式並致辭。‍近年來,抑鬱症漸趨低齡化,成為全球第二大「殺手」,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
  • 青少年抑鬱症別被忽視
    引發全網關注的「初三男生被家長扇耳光跳樓身亡」事件將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再一次帶到了大眾視野。青少年時期本應是有夢想、有活力、對世界充滿好奇的花樣年華,但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悲劇卻開始頻繁地刺痛我們的眼球。其中,青少年抑鬱症尤為高發。
  • 抑鬱症篩查要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真實的抑鬱症比你想像的更嚴重
    9月11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其中,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明確了工作目標和六大重點任務:到2022年,在試點地區初步形成全民關注精神健康,支持和參與抑鬱症防治工作的社會氛圍。
  • 青少年對外表不滿意,成年後患抑鬱症風險更高
    英國西英格蘭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的最新研究顯示 [2],對身體不滿意的青少年,到成年初期患抑鬱症的風險增加了50%~285%,而男孩患重度抑鬱症的可能性更高。
  • 男性也會得產後抑鬱症?有關抑鬱症的14個冷知識
    在我看來,後者的觀點更加靠譜:女性的抑鬱症患病率的確是要比男性高一些的,雖然沒有兩倍那麼誇張。一方面,現在的社會文化中,各個國家的女性都面臨著歧視、壓迫的問題。另一方面,女性的生理條件,如月經、生育等,導致了其心理狀態更容易受到幹擾,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我認識許多患有抑鬱症的人,男生女生都有。
  • 趕走那隻叫抑鬱症的黑狗(健康直通車(第43站))
    國家衛健委辦公廳9月11日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旨在加大抑鬱症防治工作力度,遏制患病率上升趨勢。方案提出,加大對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群、高壓職業人群等抑鬱症防治重點人群幹預力度。勾建山作(新華社發) 什麼是抑鬱症?
  • 近三成青少年有抑鬱風險:有些孩子「不乖」 其實是抑鬱
    9月11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孩子也會得抑鬱症嗎?「導火索」是啥?
  • 青少年抑鬱症有什麼症狀?若總有這幾個異常,別覺得很正常
    青少年抑鬱其實就是指青少年的情緒低落,容易流眼淚,對很多事情沒有興趣,感覺生活沒有意義,甚至是出現各種精神運動方面的遲緩,比如記憶力下降,學習能力下降等。有時候患者也會出現有軀體症狀。它的常見原因就是遺傳因素以及過大的心理壓力,或者是生活變故等。
  • 091期抑研報|青少年抑鬱症不可忽視的問題:抽菸,喝酒,少睡眠
    05,生活方式風險因子以及重度抑鬱症之間隨年齡改變的關聯:一項全國範圍代表性青少年橫斷面研究譯者:Kagima關鍵詞:青少年;重度抑鬱症;幹預;風險因子方法:本研究為全國範圍內11-17歲之間青少年(n=2967)的代表性研究,生活方式風險因子與不同性別抑鬱症發病率的關聯使用隨時間變化效應模型進行探索。
  • 你眼中孩子的「不乖」竟是求救信號,青少年抑鬱症就在我們身邊
    如果說十年前大家還無法了解什麼是抑鬱症的話,國家近些年對於抑鬱症的普及,讓這個詞慢慢走向了公眾的視野。抑鬱症這種心理疾病,看似只會出現在當下社會壓力以及家庭壓力比較大的成年人當中,但這也並不代表兒童以及青少年群體就能倖免於此。
  • 中國抑鬱症患病率達2.1% 抑鬱症正成為人類第二大「殺手」
    來源標題: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達2.1% 「你還好嗎」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問候…… 「抑鬱症」並不遙遠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抑鬱症,卻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療
  • 不喜歡自己的外表,可能導致青少年患抑鬱症概率增加近3倍
    不喜歡自己的外表,可能導致青少年患抑鬱症概率增加近3倍。英國一項發布在《流行病學雜誌和社區健康》雜誌上的研究顯示,那些對自己外表不滿意的青少年,到快要成年的時候,患抑鬱症的風險會大大增加。這項研究目前為止是此類研究的第一例。
  • 抑鬱症低齡化 如何讓孩子遠離「少年的煩惱」?
    ·編者按 ·  我國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抑鬱症正呈現出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不僅高中以上的青少年,一些初中甚至更小的孩子也深受抑鬱之苦,而家庭原因是導致兒童青少年患抑鬱症的首要因素,影響抑鬱症兒童青少年病情的走向
  • 【特寫】被抑鬱症吞噬的大學生
    慢慢地,她開始失眠。夜裡睡不好,白天上課犯困,更加聽不進去。學習成績下降,又導致失眠更嚴重——如此往復,形成了惡性循環。就連吃飯也受到了影響。她感到胃痛吃不下飯,進食就像是完成一種儀式,吃一點就會吐出來,兩個禮拜體重暴跌十幾斤。還有莫名其妙的反胃,一想到要回學校就開始嘔吐。那時候,她眼中的世界是黑色的,黑色的抑鬱沉沉籠罩著整個世界。
  • 重度抑鬱症博主與世界告別,永遠不要嘲笑一個深夜痛哭的人
    大批網友開始從線下提供線索,信息共享到微博,尋找這名博主。這條微博下,我們可以看到網友紛紛留言寬慰的聲音,一條條暖心的評論如深秋的一道道暖陽,在此條微博下,譜寫感人一幕!經過漫長的7小時終於!警方傳出消息博主被及時找到了。
  • 擺脫抑鬱症之「恥」:在復旦,你無需隱匿
    但是沈悅發現,對於抑鬱症群體,同事們在態度上似乎表示理解和同情,現實工作中卻有所迴避。因為擔心失去新的生活和剛剛認識的朋友,沈悅會儘量避免表露自己的狀態。除了社會壓力造成沈悅本人對抑鬱症的迴避、無力表達,對真正陷入抑鬱狀況的患者而言,「求助」二字也並不像說起來那麼容易。
  • 「特寫」被抑鬱症吞噬的大學生
    (六)2020年9月11日,國家衛健委公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首次在制度層面,關注抑鬱學生群體。公眾對抑鬱症防治知識的知曉率達80%,學生對防治知識知曉率達85%。抑鬱症就診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50%,治療率提高30%,年復發率降低30%。對於高校抑鬱症防治,現任環太平洋精神病學家學會(PRCP)傑出會士、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CSP)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陳俊認為,從當下來看主要是保護隱私的問題,從長遠看,消除歧視才是根本。
  • 為什麼很多中國父母不把抑鬱症當回事?
    因為中國的不少父母不了解抑鬱症!很多父母因缺少對抑鬱症的了解,很容易把孩子的抑鬱症誤解為「心情不好」、「性格變了」、「變懶了」,或者誤以為孩子只是患上了便秘等生理疾病。我的侄女不幸患有抑鬱症,但是長期得不到治療。我多次次給堂哥和嫂子提醒,孩子可能是抑鬱症,要早點去精神科治療。可是,他們先是不高興,原因是他們覺得孩子是正常人,只是心情不好,要去精神科看病是小題大做,而且讓別人知道,他們也很丟人。「怎麼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