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自己的外表,可能導致青少年患抑鬱症概率增加近3倍

2020-12-19 鋼鐵防彈玻璃心

不喜歡自己的外表,可能導致青少年患抑鬱症概率增加近3倍。

英國一項發布在《流行病學雜誌和社區健康》雜誌上的研究顯示,那些對自己外表不滿意的青少年,到快要成年的時候,患抑鬱症的風險會大大增加。這項研究目前為止是此類研究的第一例。

研究的具體結果表示,根據對自己外表不滿意的程度,這些人患抑鬱症風險增加的程度從50%到285%不等(與對照組相比),最高的數據接近整整3倍。此外,研究還發現,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因此患上抑鬱症,而男生因此患上的抑鬱症嚴重程度要比女生高。

怎麼定義「不喜歡自己的外表」?

根據研究人員的描述,「不喜歡自己的外表」有一個專門的術語,那就是「身體不滿度」(body dissatisfaction)。「身體不滿度」沒有相關的中文描述,國外人將它定義為:由於「實際身體外觀」與「期望的理想身體狀態」之間的感知差異所引起的負面態度。

據調查,這個因素在全球範圍內影響了多達61%的青少年。它被認為是導致飲食失調、不健康行為和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個危險因素。

大多數有關「身體不滿度」或抑鬱症的研究都是在美國進行的,這些研究中,很少會在年輕男性與千禧一代(指出生於1981年至1997年間的人)中探討這一問題,以將網際網路、新興技術和社交媒體的影響納入研究考慮範疇。這就導致了這片區域的「研究空白」。

填補這片研究空白:這項研究的具體過程。

為了填補這些知識空白,研究人員從「Avon親子縱向隊列研究(ALSPAC)」中招募了近4000名參與者 。Avon親子縱向隊列研究是英國一項以人群為基礎的長期跟蹤研究,研究對象是1991年至1992年出生、居住在英國薩默塞特的婦女及其子女。

在他們14歲的時候,大約有3753名青少年被要求通過對他們的體重、體型、體態和特定部位(包括乳房、腹部、腰部、大腿、臀部、胯部、腿部、面部和頭髮)進行評分。評分的標準為5分,其中0分代表「非常不滿意」,3分表示「一般」,而5分則表示「非常滿意」。

多數人對自己的身體表示滿意。

從整體數據來看,這1675名男生和2078名女生對自己的身體是略微有些滿意的。但是其中,女孩比男孩的滿意程度要低。

就「身體不滿度」來說,男女有別。女孩們往往不喜歡她們的大腿、腹部和體重,但她們對自己的頭髮和臀部較為自信。男孩們往往對身材、腹部和臀部不滿意,但他們對頭髮、體重和腿部卻不感興趣。

仍有少數人對自己的身體不滿意:具體數據與結論。

雖然整體數據表示參與者對自己的身體滿意度尚可,但有一部分人的身體滿意度仍然較低。

32%的女生和14%的男生對自己的體重不滿意;27%的女生和14%的男生對自己的身材表示不滿意。

4年後,當這些參與者18歲時,研究人員會使用抑鬱量表(CIS-R)正式評估參與者們的抑鬱症狀。研究人員發現,女生比男生更容易經歷抑鬱症發作。

3753名參與者中,10%的女生報告顯示她們至少有過一次輕度抑鬱發作,而只有5%的男生經歷過同樣的症狀;近7%的女生和3%的男生報告顯示他們至少有過一次中度抑鬱發作;有約1.5%的女生和0.7%的男生受到重度抑鬱症的影響。

對數據的分析顯示,14歲時孩子們的「身體不滿度」可以預測他們到18歲時經歷抑鬱發作的概率,那些「身體不滿度」最高的孩子們,患抑鬱症的概率增加了約285%,

即使這些孩子們在14歲時已經表現出抑鬱症狀,這些發現與結論仍然成立。

男女在「身體不滿度」上的區別。

在女性參與者中,14歲時「身體不滿度」的每一分增加都與18歲時經歷至少一次輕度(63%)、中度(67%)或重度(84%)抑鬱發作的風險增加有關。

研究人員發現,在這項研究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因為「身體不滿度」而患上抑鬱症,但這僅限於輕度抑鬱症的範圍。男性參與者雖然不容易因為「身體不滿度」患上抑鬱症,但他們一旦「中招」,患上重度抑鬱症的概率就非常高。

這些男孩在14歲時「身體不滿度」每增加一分,他們在18歲時患輕度、重度抑鬱症的風險就會分別增加50%和285%。

研究人員建議:「在社交媒體和『身體理想壓力』不斷增加的時代,男性青少年也可能對理想化的身體形象所造成的壓力變得敏感,這可能會成為後期抑鬱症發作的誘因。」。

研究人員承認,這項研究存在缺陷。

首先,ALSPAC數據中缺乏種族、社會經濟多樣性以及性取向之類可能影響研究結果廣泛適用性的數據。

其次,雖然研究的樣本容量高達3753人,但其中抑鬱症患者的人數比例過低,導致其數據精準度和可信度下降。

然而,他們得出結論:「這些發現表明,『身體不滿度』應該被視為一個迫切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它在年輕人中影響非常大,會導致抑鬱症發病率不斷上升;此外,研究結果表明,減少身體不滿度可能是減少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策略。」。

總結:「身體不滿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對付抑鬱症最好的方法,首先就是預防,其次是儘早治療。

這一點是我閱讀了許多書籍、文獻、研究後得出的結論,也是許多抑鬱症治療專家的觀點。抑鬱症一旦發作,想要徹底治癒是極其艱難的,患者及其周圍的人都會因此遭受不同程度的折磨。

而我認為,這篇文章中的新概念「身體不滿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因為它或許是「預防」抑鬱症的一種因素。如果我們可以通過某種手段統計青年人的「身體不滿度」,我們或許就能預測他們將來患上抑鬱症的概率。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儘早為他們提供幫助,並且教導他們正確的審美觀念,在源頭上扼殺抑鬱症的可能性。

可惜的是,我在查閱信息時並沒有發現有關「身體不滿度」的中文資料。

這是一個值得被關注、引進並且探索、研究的新概念。雖然這項研究只顯示了「身體不滿度」與抑鬱症之間的關聯,但我認為它或許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種新因素。

備註:《流行病學雜誌和社區健康》原名為《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是英國一種專門研究公共衛生、環境衛生與職業衛生的期刊雜誌。

相關焦點

  • 青少年對外表不滿意,成年後患抑鬱症風險更高
    英國西英格蘭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的最新研究顯示 [2],對身體不滿意的青少年,到成年初期患抑鬱症的風險增加了50%~285%,而男孩患重度抑鬱症的可能性更高。
  • 患上抑鬱症真的很酷嗎?看看專家的講解就知道了
    根據相關的數據調查,全世界大約有將近3.5億人的患有抑鬱症,這個數據相當於全世界人口的5%,在我們國家抑鬱症的患病人數達到了9500萬人,可以說抑鬱症這種疾病的患病人數非常的多。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抑鬱症並不是所謂的矯情或者是作,很多人對於抑鬱症存在很大的誤解,同時還有部分人是真的矯情,不是抑鬱症非要認為自己是抑鬱症,這部分人多數在青少年,很多青少年認為患上抑鬱症是一種流行,前段時間,有這樣一位青少年私信我說:「我感覺患上抑鬱症很酷,我想患上這種疾病,請問怎麼做?」這樣的問題我感覺既可笑又可悲,我並沒有解答這個青少年的問題。
  • 青少年抑鬱症別被忽視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心理諮詢師劉歡歡提醒,青少年抑鬱症的表現往往比成人抑鬱症更具有隱蔽性,產生的負面情緒以及導致的嚴重後果卻容易被忽略,家長一定要有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識,注意儘早識別孩子心理狀況的異常,學會與他們相處的正確方式。14歲少女用刀割自己才能緩解痛苦「人們總說少年不知愁滋味。
  • 圍棋國手不幸離世,智商高的人更容易患抑鬱症?
    不得不說抑鬱症實在太可怕。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人在這一生出現抑鬱的概率: 男性 5%~12% ,變成重度的大概有 2%~3% ; 女性 10%~25% ,變成重度的大概有 5%~9% 。 長期的中度或重度抑鬱症可能成為嚴重的疾患,患者會受極大影響。
  • 患上抑鬱症的人,通常會有這3種表現,不要以為很正常
    一、老年抑鬱症不容忽視老年人是抑鬱症患者中一個極大的群體,曾經有個大型社區流行病學做過調研,結果表明,65歲以上的人群中,患有中度或重度抑鬱症的人就有1%至5%,而70至85歲的老年人,抑鬱症的患病率則增加一倍。
  • 中國抑鬱症患病率達2.1% 抑鬱症正成為人類第二大「殺手」
    來源標題: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達2.1% 「你還好嗎」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問候…… 「抑鬱症」並不遙遠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抑鬱症,卻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療
  • 近三成青少年有抑鬱風險:有些孩子「不乖」 其實是抑鬱
    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孩子也會得抑鬱症嗎?「導火索」是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袁勇貴主任醫師指出:我國青少年精神障礙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青少年抑鬱症離我們並不遠,需要引起家長和老師的重視,主動及時就醫。
  • 患上抑鬱症的女性,都會有哪些「異常」行為?你有抑鬱症嗎?
    隨著時代的發展,婦女的經濟和個性越來越獨立,但隨著生活和工作壓力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抑鬱症。但由於人們對抑鬱症了解不夠,許多人不知道自己患有抑鬱症,更不用說治療抑鬱症了。
  • 抑鬱症指引:懷疑自己患上抑鬱症了,去醫院該看什麼科?
    「懷疑自己患上抑鬱症了,去醫院該看什麼科?」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還是要先了解一下抑鬱症的一些特徵和症狀,因為只有了解抑鬱症的一些症狀了,我們才能對自己身上的一些症狀,做一個客觀合理的自我評估與判斷。當然,後期我還會具體寫寫,教教大家如何來自我判斷自己是否患上抑鬱症的一些指標和方法,今天我們主要說一下抑鬱症的一些典型症狀,以此給到大家一個初步的判斷和認識。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心境情感障礙,在醫學上被稱之為:心境情感障礙。屬於精神疾病的範疇。
  • 抑鬱症是怎麼引起的?患上抑鬱症和正常人相比,有什麼不一樣?
    根據統計,全球有超過三億的人口都患上了抑鬱症,中國發病率為2.1%,也就是中國佔了全球發病人數的五分之一。在2017年就有5636萬人患上了抑鬱症,到了2020年數量早就遠超於這個數字了。抑鬱症是怎麼引起的?引起抑鬱症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個人因素,一個是環境因素。
  • 男性也會得產後抑鬱症?有關抑鬱症的14個冷知識
    一部分人認為,由於社會文化和性別的刻板印象束縛,男性對精神疾病的恥辱感更大,他們更容易隱藏自己的抑鬱症、不去就診,所以導致了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很多。這部分人認為男性的抑鬱症患病率和女性是差不多的。 另一部分人認為這個數據是靠譜的,女性的生理特點以及社會對女性的歧視和壓迫導致了這一現象。
  • 心理小測試:抑鬱症喜歡向這六種人「打招呼」,希望你不在其中
    抑鬱症患者會經常處於悶悶不樂的狀態,感覺自己與這個世界沒有太大的關聯,在群體活動時,會表現出融不入群體的感覺。此外,抑鬱症患者也會出現興趣銳減的表現,即使是過去自己很喜歡的事情,也會變得提不起興趣。 其次,抑鬱症患者的思想會變得遲緩。具體表現為話變少、說話語速變慢、反應也變得很遲鈍,嚴重的患者還可能出現無法正常交流的情況。
  • 對不起,我不該得抑鬱症!這篇漫畫揭露了他們的內心
    都是患上抑鬱症的重要原因!二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3.5億抑鬱症患者,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18%。據估計,截至2019年,中國抑鬱人數超過9500萬人。判斷自己是否真的患有抑鬱症,其實有自測方式,比如「低落的情緒」至少要保持長達兩周的情況,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此外,食慾降低、失眠等身體功能異常情況也持續一定的時間,才可能是「抑鬱症」。
  • 抗抑鬱藥會增加青少年的自殺行為?醫生:確實!注意這4點很關鍵
    如果患者之前曾患抑鬱症,醫生在開藥時一般會考慮之前見效的藥物。根據服用的抗抑鬱藥類型不同,副作用也不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括失眠、嗜睡、噁心、體重變化和性問題。 如果患者服用抗抑鬱藥,應該詢問醫生是否存在自己應該了解的任何副作用。 對於雙相障礙患者,抗抑鬱藥可能存在引發躁狂或輕度躁狂症狀的風險,這種風險雖然較小,但很嚴重,通常建議在服用抗抑鬱藥的同時服用情緒穩定劑。
  • 美國專家:新冠疫情期間,美國抑鬱症患者人數是以往3倍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新冠疫情形勢出現惡化。在過去的一周中,美國單州新增確診病例在連續八周出現回落後,再度反彈上漲。其實早在今年4月13日,美國波士頓大學就與三個研究健康問題的美國醫學機構進行合作,他們在今年3月31日至4月13日期間針對1470名美國成年人進行了調研,最終這些專家得出的結論是,在新冠肺炎隔離期間,抑鬱症的發病率是以往的3倍。
  • 抑鬱症:孕期或者產後患上抑鬱症了怎麼辦?如何應對自身的症狀?
    文/阿秋 如今因為孕期患上抑鬱症或者產後患上抑鬱症的女性可謂是越來越多了,為什麼這些準媽媽都容易被抑鬱症盯上?很多人就會說了,肯定是想得太多了,或者壓力大了,導致的。這些準媽媽患上抑鬱症,絕不是我們常人所理解和認為的那樣是:「想得多、壓力大等等。」這只是世人的看法和認知。她們之所以患上抑鬱症了,原因很複雜,需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進行梳理和剖析,才是最為準確的。不過,據目前來看,大致的一些主要原因,我在上一篇文章已經寫過,大家可以自行查閱學習。
  • 翔哥微博自爆患抑鬱症,稱自己太痛苦了
    Zard在微博裡稱自己要離開網際網路一段時間,直言自己其實一直都是患有著抑鬱症的,因為前一天遭遇的一件小事,而導致實在已經撐不下去了,希望水友們諒解。因為這麼多人在關心著自己,於是昨天凌晨,Zard又發了一條微博,向水友們表示其實並沒有這麼嚴重,讓兄弟們放心。自己只是需要一點時間,調整好心態後就回來繼續直播。
  • 抑鬱症易感基因檢測:遠離抑鬱,做健康青年
    人們對抑鬱症的誤解,導致抑鬱症的就診率低。 ▲ 抑鬱症女性患者比男性高1.5倍; ▲ 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常見20~30歲發病; ▲ 抑鬱症是世界範圍內的首要致殘原因; ▲ 極端情況下,抑鬱症可導致自殺; ▲ 目前已有針對抑鬱症的有效治療手段。
  • 你可能患了冬季抑鬱症
    因為這可能是「季節性情緒失調」,又稱「冬季抑鬱狀態」。 顧名思義,季節性情緒失調是因季節導致的情緒紊亂,通常發生在秋冬季,也就是10至11月開始發作,到明年3至4月春暖花開的時候結束。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點理解古人所說的「萬裡悲秋」了?
  • 你眼中孩子的「不乖」竟是求救信號,青少年抑鬱症就在我們身邊
    如果說十年前大家還無法了解什麼是抑鬱症的話,國家近些年對於抑鬱症的普及,讓這個詞慢慢走向了公眾的視野。抑鬱症這種心理疾病,看似只會出現在當下社會壓力以及家庭壓力比較大的成年人當中,但這也並不代表兒童以及青少年群體就能倖免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