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0年10月到1959年1月,總共有240萬中國軍隊加入到志願軍的序列中,在半島與「聯合國軍」輪番作戰,在此期間,志願軍一共犧牲了大約18萬人,總共傷亡減員人數為36.6萬人,而「聯合國軍」的人員損失則超過70萬人,其中美軍陣亡了5.5萬人,有人據此認為美軍和志願軍的交換比為1比3,因此「中國軍人戰鬥力落後」,這其實是徹頭徹尾的謊言,沒有將幾十萬韓軍和其他國家軍隊的傷亡考慮進去。
實際上,志願軍的戰鬥力堪稱是世界一流,被譽為是「輕步兵巔峰」,當然美軍的主體並非輕步兵而是機械化步兵,近代歷史上只有二戰時期的日軍以精悍的輕步兵聞名,可以和志願軍一較長短,我們知道志願軍進入半島作戰時距離二戰結束僅有5年時間,武器裝備的差距並不大,那麼如果志願軍全體穿越到抗戰時期,和日軍一較高下的話孰勝孰負呢?
後期的志願軍已經大部分配備了蘇械裝備,還有空軍的「米格走廊」支援,戰鬥力已不可同日而語,單純比較1950年的志願軍和二戰末期的日軍呢?實際上志願軍初期的裝備情況並不樂觀,可以說是如假包換的「萬國造」,大部分武器都是繳獲自對手,可以說和二戰時的日軍沒有質的提升,部分領域還要落後,但是志願軍也有自身的獨特優勢,就是建立在強大精神基礎上的高超戰術技巧。
曾先後與日軍和志願軍交手的美軍上校約翰-馬丁曾回憶,志願軍其實和日軍完全不一樣,日軍的「勇敢無畏」更像是「無知魯莽」,是一種自殺式的決死作戰,而中國軍隊有著同樣大膽的精神,但是卻不會去無謂的送死,他們的一切行動都是精打細算,用高超的戰術技巧去彌補裝備的巨大落後,實際上連麥克阿瑟都低估了中國軍人的戰鬥力,這也是他黯然離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