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義勇隊:回「唐山」抗戰去!

2021-01-08 黨史頻道

原標題:臺灣義勇隊:回「唐山」抗戰去!

  臺灣義勇隊少年團團員在訓練。(資料圖片)

  編者按:臺灣人民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抗戰時期臺灣同胞與祖國大陸同胞同仇敵愾,共同奮戰,抵禦外辱。臺灣義勇隊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在中國抗戰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們秉持「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的信念,投身祖國抗戰,其抗日足跡遍及閩浙贛等地,影響遠及東南亞。義勇隊從1939年成立時的二三十人發展壯大,到1945年已有381人,在閩臺胞是其主要組成成員。他們為抗戰勝利、收復臺灣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抗戰勝利70周年來臨之際,本報特闢專版緬懷英烈,追憶他們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

  崇安走出的義勇隊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當時,祖國大陸的臺胞主要散居在福建、浙江、廣東三省,其中以福建為數最多,約有兩萬人。抗戰爆發,日本當局迫令臺胞回臺,其中一部分人選擇回臺灣,一部分人則堅持留在祖國大陸。

  出於安全考慮,福建省政府將留閩臺胞集中起來,統一安置在閩北崇安縣(今武夷山市),總人數達400多人。1938年11月,長期從事抗日活動的臺胞李友邦從浙江來到崇安縣,動員和招募崇安的臺胞參加義勇隊。

  相關的回憶資料顯示:當夜,李友邦在廣場中呼籲臺胞抗日。有人問他:「要怎麼抗日呢?」李友邦回答:「可以扛起槍上前線,用日語去宣傳給日本人聽,讓他們反戰。」

  1939年2月,在浙江省金華縣城酒坊巷18號正式成立了臺灣義勇隊,另由6名兒童組成了臺灣義勇隊少年團(以下簡稱臺灣少年團),人員組成以崇安臺胞為主。李友邦任隊長兼少年團團長,張一之任隊秘書。張編寫了隊歌和團歌,並由賀綠汀等譜曲。義勇隊隊歌的歌詞是這樣的:「我們是抗日的義勇軍,是臺灣民族解放的先鋒隊。要把日寇驅出祖國,要把他在臺灣的鐐鎖打碎。為正義抗戰,保衛祖國,解放臺灣,把日本帝國主義整個摧毀,整個摧毀。我們是抗日的義勇軍,是臺灣民族解放的先鋒隊。」

  建陽醫院裡的「臺灣醫生」

  臺灣義勇隊成立後,就開始有計劃地進行抗日救亡活動。福建省檔案館館員陳風介紹,臺灣義勇隊當年在金華主要開展了四方面的工作。第一,對敵政治工作。義勇隊成員熟悉日語,他們翻譯日軍文件,審訊並教育俘虜,深入敵偽組織獲取情報,教戰士日語口號等,這是義勇隊最為直接的抗日戰鬥。第二,醫療救護工作。此外,他們還開展了生產報國和巡迴宣傳工作。

  醫療救護是義勇隊抗戰活動中最具成效的工作。崇安臺胞中從醫者多達52人,其中35名參加了臺灣義勇隊。臺灣義勇隊成立後,率先設立了醫療工作部,1939年,臺灣義勇隊在金華成立抗戰時期第一家醫院,之後,又相繼在衢州、蘭溪、建陽成立了三家醫院。

  1942年浙贛戰役爆發,臺灣義勇隊堅持到最後一時刻才奉命撤離金華,經江山,翻仙霞嶺,再經福建的浦城、建陽、南平、永安,於10月中旬到達龍巖。1943年義勇隊在建陽成立「第四臺灣醫院」。

  建陽的臺灣醫院開張後,每日平均看診治療200人左右,8個月治療病患48536名,醫院對榮軍、義民、貧民完全免費治療,其餘都是按成本從廉取價。他們還經常下鄉義診,因此,被前方戰士和當地民眾尊稱為「臺灣醫生」。

  除了醫療技術外,臺灣義勇隊中還有不少技術人員掌握有製造重要戰略物資樟腦或藥品的技術。他們在盛產樟樹的閩北、浙南建立樟腦製造廠,製造出戰場上所迫切需要的麻拉利亞藥水、皮膚病藥膏和需求量大的胃病特效藥等,緩解了抗戰時期的藥品緊缺困難,挽救了眾多抗日戰士和老百姓的生命。

  三次突襲揮劍廈門

  1942年的浙贛會戰後,李友邦率臺灣義勇隊撤出浙江轉戰福建。此後,臺灣義勇隊在軍事上有過3次壯舉:1942年6月17日,臺灣義勇隊在廈門對日軍總部「興亞院」發動武裝突擊;6月30日,臺灣義勇隊在廈門虎頭山炸了日軍的海軍油庫;7月1日,在廈門日偽政府成立3周年的慶祝會場上,又投擲數十枚手榴彈,當場炸死日偽軍數十名,給日偽軍的心理造成極大震撼。

  此外,臺灣義勇隊堅持連續出版《臺灣先鋒》《臺灣革命叢書》等刊物,後期還創辦了《臺灣青年》報,這些刊物在報導臺灣義勇隊與少年團的抗日活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宣傳。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少年團用公演話劇、舉辦兒童聯歡會、公演抗戰戲劇、出版《臺星》刊物、教唱日語反戰歌曲等方式宣傳抗戰。當時前線部隊裡流行著這樣一句話,那就是:「臺灣人都參加抗戰了,我們還不該更努力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李友邦十分振奮。當年在臺抗日,「回唐山去吧」是李友邦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如今,抗戰勝利,臺灣光復,他對臺灣青年們說:「我們為了不當日本順民而在大陸度過了一二十年的流浪生活,飽嘗了人生的甜酸苦辣而倖存下來,今天我們可以作為一個愛國的臺灣同胞,堂堂正正地回家鄉去見父老兄弟了。」(記者 陳夢婕)

相關焦點

  • 尋訪臺灣義勇隊的抗戰記憶
    中新社福州8月26日電 題:尋訪臺灣義勇隊的抗戰記憶  作者 林春茵 葉軍民  「復疆」。廈門南普陀後山崖上,由臺灣義勇隊隊長李友邦在日本投降當天所書的這二字摩崖石刻,至今昭示著70年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光復之時,臺胞「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的壯志終於實現。  「否定臺胞抗日,是完全罔顧歷史事實。」
  • 李友邦和臺灣義勇隊的故事
    他說,閩北崇安縣有不少從臺灣被迫流亡回祖籍的臺胞,其中有志士仁人,或可動員組織。」駱耕漠當即向浙江省委統戰工作委員會報告商議,決定協助李友邦先到崇安去了解一下具體情況,試圖開闢一個抗日救亡的新陣地。浙江省統委指示駱耕漠和張一之(中共黨員、後化名張畢來)協助李友邦籌建臺灣義勇隊。在籌建義勇隊的過程中,李友邦也得到了國民黨浙、閩兩省政府的支持。籌組臺灣義勇隊的工作從何著手呢?
  • 李友邦將軍和臺灣抗日義勇隊
    1925年9月,李友邦從黃埔軍校學成後,被委派主持國民黨兩廣省委領導的「臺灣地區工作委員會」工作,領導臺灣同胞的抗日工作。1926年,他冒死回臺,宣傳大陸革命形勢,激勵臺灣同胞抗日鬥志,動員王萬得等一批熱血青年回祖國大陸參加抗日。
  • 臺灣義勇隊及武警退役老兵賴武華的情結
    再通過他們帶回臺灣,進而讓兩岸青年共修抗戰史,同走抗戰路,加強兩岸情感連接,豈不是更有意義。」 這個群體便是臺灣義勇隊 1925年9月,李友邦從黃埔軍校學成後,被委派主持國民黨兩廣省委領導的『臺灣地區工作委員會』工作,領導臺灣同胞的抗日工作。1926年,他冒死回臺,宣傳大陸革命形勢,激勵臺灣同胞抗日鬥志,動員一批熱血青年回祖國大陸參加抗日。
  • 金華臺灣義勇隊 兩岸同胞共同抗日
    設立臺灣義勇隊紀念館 見證兩岸同胞共同抗日歷史    1939年2月12日,李友邦領導的「臺灣義勇隊」就誕生在金華,至今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一直到2006年11月,金華市政府正式在此設立臺灣義勇隊紀念館,共同見證兩岸同胞共同抗日的歷史。    臺灣義勇隊紀念館位於金華市酒坊巷84號,這也是唯一涉臺抗日的舊址。
  • 重走臺灣義勇隊「復疆」路
    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作品標題 重走臺灣義勇隊「復疆」路 參評項目 廣播專題 》  時長:12分15秒︵ 採 作 編 品 過 簡 程 介 ︶     1939年2月18日,臺灣抗日名將李友邦在浙江金華組建了臺灣義勇隊。
  • 《臺灣義勇隊史料圖片展》在上海舉行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上海10月19日消息(記者 張笛)臺灣義勇隊是抗日戰爭期間由在大陸的臺胞組織起來的人數最多、有正規軍編制的抗日團體。在臺灣抗日愛國將領李友邦率領下,他們在浙江、福建等地進行長期艱苦的鬥爭,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和臺灣光復發揮了特殊作用,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 省臺聯赴龍巖開展2017年中小學生定居臺胞抗日義勇隊體驗營活動
    8月16日-20日,由省臺聯主辦,龍巖市臺聯承辦的2017年全省中小學生定居臺胞抗日義勇隊體驗營活動在我區舉行。市人大副主任張瓊珊、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邱笑玲陪同出席體驗營相關活動。  活動中,40名小隊員在龍巖市東城街道連氏宗祠——連厝(臺胞抗日義勇軍隊部舊址)、閩西革命紀念碑等地開展學習體驗。
  • 了解臺灣流行語「唐山過臺灣」含義,帶給你無限遐想
    「唐山過臺灣」是一句在臺灣經常使用的話。那麼,這句話指的是什麼意思呢?總的說來,「唐山過臺灣」,是指歷史上由祖國大陸向臺灣島的移民活動。清代《臺灣志略》一書記載:「臺灣人稱內地為唐山,內地人曰唐人。」由此可知,「唐山」就是臺灣人對祖國大陸的稱呼。
  • 從《八百》到《八百壯士》,強烈推薦「臺灣四大抗戰經典」
    今天要展示的是,臺灣版《八百壯士》並不是一部孤立的影片,它不像大陸版的《八佰》,就只有這一部,別無可說的。臺灣版《八百壯士》是「臺灣四大抗戰經典」中的第二部,也是最精彩的一部。從上映時間上,自1974年至1977年四年間,臺灣連續拍了四部抗戰題材的影片。而且,這四部都成為了經典。
  • 抗戰老照片背後故事:壯士出川8年,26萬袍澤戰死,川人未曾負國
    抗戰期間,共有350餘萬川軍出川抗戰,約佔全國出兵抗戰軍隊總數的1/5,幾乎參加了抗戰中的所有大型戰役。圖為川軍死字旗。25歲的四川男兒王建堂本是一名書生,七七事變後他和許多中華熱血男兒一樣,主動請纓殺敵組建了一支義勇隊開赴沙場,途中父親王者誠得知兒子請纓出川抗日後,立馬給兒子寄去了一面旗子,中間的「死」字十分醒目,字裡行間中都透露著老父親濃濃的愛國情懷。
  • 蘇魯豫皖特委與後沙馮村的抗戰故事
    莊興岱想到了家鄉山區許多孩子因為家窮上不起學,要求回老家後沙馮村辦學。在黃以元先生的指導下,莊興岱在家鄉開辦了一所基督教學堂,免費招收本村及周邊村的貧困學生入學就讀。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並對一些進步青年進行抗日宣傳。
  • 還有人記得建立回民抗日義勇隊的馬本齋嗎?抗戰神劇為何不宣揚
    抗日戰爭中,他在家鄉組織「回民抗日義勇隊」,在翼中平原狠狠打擊日本侵略者,威名遠揚,成為了日軍的眼中釘。日軍為了消滅這支抗日武裝,逮捕了他的老母親以脅迫他投降。其母義高,絕食而亡,更堅定他與日寇決戰到底的決心。他率領的義勇軍成為少數民族抗日武裝的一面光輝旗幟。這位抗日英雄就是中華民族的好兒女,「回民支隊」的創建人馬本齋。馬本齋1901年出生於河北省獻縣東辛莊一個普通的回族家庭。
  • 臺灣光復的最大意義是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子民!——訪臺灣霧峰林家...
    新華社臺北10月24日電題:臺灣光復的最大意義是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子民!——訪臺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新華社記者吳濟海、傅雙琪、祁星「光復後,臺灣人終於不用再當日本殖民統治下的二等公民,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的子民!我認為,這是臺灣光復最大的意義。」林光輝說。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
  • 「希望臺灣同胞能了解真正的臺灣歷史」
    吳國禎舉例說,有一位前來北京清華大學就讀的臺灣女生,從大陸畢業回到臺灣後,又赴美國留學。「她把這一舉動稱為:我已經來過大陸這個最大的『共產國家』,準備再去美國這個最好的『民主國家』。」吳國禎感慨道,這位臺灣女生雖然在大陸就讀幾年,儼然沒有把大陸當成自己的國家,就這一點而言,就說明大陸目前對臺生的教育工作存在不足。
  • 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2周年 島內泛藍陣營舉辦活動慶祝
    【環球網綜合報導】10月25日是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2周年紀念日,島內泛藍陣營均舉辦多場活動慶祝。據香港中評社25日報導,國民黨25日9時在臺北「國軍英雄館」舉行紀念大會,黨主席吳敦義與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等人出席,活動安排播放臺灣光復相關影片,場面浩大。
  • 盤點臺灣抗戰影片:有主旋律大片也有「神劇」,林青霞曾出演多部
    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 @臺海大師兄)今年是抗戰勝利75周年,反映1937年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的電影《八佰》正在熱映。在海峽的另一端的臺灣,幾十年前抗日電影也曾風靡一時,和《八佰》講述同樣故事的《八百壯士》,還獲得過第22屆亞太電影節 (1976)最佳影片獎。
  • 盤點臺灣抗戰影片:有主旋律大片也有「神劇」,抗日影劇也曾風靡
    今年是抗戰勝利75周年,反映1937年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的電影《八佰》正在熱映。在海峽的另一端的臺灣,幾十年前抗日電影也曾風靡一時,和《八佰》講述同樣故事的《八百壯士》,還獲得過第22屆亞太電影節 (1976)最佳影片獎。那個年代,林青霞、林鳳嬌、張艾嘉、秦漢、柯俊雄等臺灣一線影星都曾參演過抗戰電影。
  • 臺灣歷史博物館紀念抗戰收錄日本軍歌 被批扭曲歷史
    原標題:臺灣歷史博物館紀念抗戰收錄日本軍歌 被批扭曲歷史  中新網5月1日電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臺當局規劃紀念活動,臺灣歷史博物館卻將日據時代在臺灣宣傳侵華戰爭的許多日本軍歌,收錄在臺灣音聲一百年的官方網頁上,這些宣傳侵略戰爭的軍歌,包括軍艦進行曲等。
  • 重慶珍檔 | 1931年取消少年義勇隊畢業典禮,是因為盧作孚重病臥床了?
    然後盧子英簡潔地宣布,少年義勇隊畢業典禮取消了。一下子,教室裡躁動起來,少年義勇隊員嘰嘰喳喳,其實說的內容也簡單,無非就是我們付出三個月的努力,只盼望著享受從盧作孚局長手裡接過畢業證書的風光,怎麼就取消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