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義勇隊及武警退役老兵賴武華的情結

2020-12-19 騰訊網

臺灣義勇隊及武警退役老兵賴武華的情結

□段勇彬

在新羅區東城街道龍巖天后宮附近,有一間並不算起眼的店鋪,說起它的主人,在巖臺胞臺屬及來巖臺胞臺屬中,一多半的人都會說,「他呀!認識啊!不少事情還得找他諮詢幫忙呢。」他就是新羅區政協委員賴武華。店鋪既是他收集社情民意信息的場所,也是他為來巖臺胞臺屬提供服務的平臺,通過店鋪這個平臺,他幫助群眾解決了上百件的事。他常年關心臺胞臺屬的工作狀況和需求,主動牽線搭橋積極為臺胞臺屬分憂解難。

說起為臺胞臺屬提供服務,一開始,賴武華有點愛屋及烏,「因為我的妻子是臺灣人,所以我就想為龍巖的臺胞臺屬做點事情,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龍巖的生活。」但在一次調研中接觸到一個群體的歷史後,服務龍巖臺胞臺屬漸漸變為賴武華的歷史情結、兩岸情結,開始積極奔走海峽兩岸聯絡這個群體的老隊員及親屬,促進這個群體抗戰歷史的發掘和保護工作,「我曾是一名軍人,後來成了新中國第一批武警中的一員,是一名老兵。他們曾經也是軍人。雖然年代不同,但是軍人的血脈是可以跨越時空相連的。遺憾的是,他們的事跡在我大陸和臺灣的社交圈裡,知道的人極少。這個本應被廣為銘記的群體,這段見證兩岸一家共御外辱的歷史,在當下本可作為增進兩岸交流,凝聚兩岸情感的重要紐帶,卻因不被廣為人知而無法發揮作用,甚至可能就此湮沒於歷史。於是我就想,幫助臺胞臺屬融入龍巖生活,並讓他們了解這個群體,了解這段歷史。再通過他們帶回臺灣,進而讓兩岸青年共修抗戰史,同走抗戰路,加強兩岸情感連接,豈不是更有意義。」

這個群體便是臺灣義勇隊

市臺港澳辦主任鍾群妹調研臺灣義勇隊龍巖上岸舊址——龍巖天后宮,賴武華在講解

滬上烽火澆鑄手足情

穿過天達小區旁的巷道,便是龍巖天后宮(東橋坂姑婆宮),龍津河在媽祖慈愛的目光下,流過歲月不知凡幾,「這裡曾經是很熱鬧的碼頭,幾條船間隔停成一排,輔上木板便成一座浮橋。李友邦將軍來龍巖,便是在這裡停船上岸。」賴武華指著靜靜流淌的龍津河說道。

「李友邦祖籍福建同安,1906年4月生於臺北蘆洲。1924年因參與反日活動遭日本殖民當局通緝而被迫離臺,抵達廣州後進入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習。1925年9月,李友邦從黃埔軍校學成後,被委派主持國民黨兩廣省委領導的『臺灣地區工作委員會』工作,領導臺灣同胞的抗日工作。1926年,他冒死回臺,宣傳大陸革命形勢,激勵臺灣同胞抗日鬥志,動員一批熱血青年回祖國大陸參加抗日。1929年至1932年間,李友邦全力推動臺灣抗日民主運動,頻繁往返於臺灣、杭州、上海等地,與龍巖人林海雲(1928年參加後田暴動)多有來往,為避免暴露身份,二人常在私立上海持志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前身)學生蘇祺(龍巖人)住處下榻。在滬期間,三位摯友時常交流時局,他們一起經歷了『一·二八』事變,為躲避日軍轟炸而奔波遷徙於閘北、虹口、陸家宅、蔡家宅、候家宅、金家宅、曹家渡、法租界、採福裡之間,在戰火中建立了深厚友誼。」

臺北蘆洲李友邦將軍故居李氏宗祠外李友邦夫婦浮雕像,上書復疆二字

三人的人生軌跡在1932年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林海雲參加了紅軍,後於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了長徵,最終成長為新中國首位海關總署署長,外貿部代部長;蘇祺繼續其在持志大學的學業;李友邦則在這一年,因在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任日語教師時宣傳愛國救國,同情熱血青年,被國民黨當局關進位於杭州的浙江陸軍監獄,在這裡,他結識了因叛徒出賣被關押在此的中共杭州市團委二區區委書記駱耕漠。

「林海雲、蘇祺、李友邦三人雖然信仰不同,但革命的心意相通,愛國的熱血相連。他們在上海期間建立起來的友誼,對李友邦和義勇隊後來能來龍巖,起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對臺灣義勇隊成立的幫助

全面抗戰爆發後,坐了5年牢的李友邦終因「沒有犯罪證據」,被釋放出獄。1938年5月的一天,寄居在麗水一位做土特產和古董生意的同鄉家的李友邦,在麗水街頭偶遇駱耕漠。此時的駱耕漠已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任職中共浙江省委統戰工作委員會委員。分別經年,相逢匆匆,約好再見時,李友邦向駱耕漠表示:當此民族危亡之際,應為抗戰救國而貢獻力量。他說,閩北崇安縣有不少從臺灣被迫流亡回祖籍的臺胞,其中有不少志士仁人,或可動員組織。駱耕漠及時將此計劃向中共浙江省委作了匯報。中共浙江省委認真研究後認為:在這種形勢下,中共浙江省委有責任也有可能協助李友邦發起組織一個「臺灣義勇隊」,決定協助李友邦先到崇安縣了解一下具體情況,試圖開闢一個抗日救亡的新陣地。

1938年夏,李友邦到閩北崇安,訪問了流落當地的臺灣同胞。他認為號召臺胞參加抗日戰爭是可能的,是必要的,從而積極籌劃組織一支臺灣同胞的抗日隊伍。同年秋,中共浙江省委統戰委員會書記張錫昌派中共黨員張一之(即張畢來)到金華幫助李友邦籌建臺灣義勇隊。1938年11月後,李友邦與張一之數次往返浙閩兩省進行籌備和具體布置。1939年1月在金華成立了「義勇隊籌備委員會」,不久,首批來自崇安的臺胞來到金華。

「可以說,義勇隊的成立,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莫大指導和幫助,甚至在義勇隊內部一度秘密成立過黨支部,支部書記就是張畢來。但在當時的環境下,中國共產黨所做的工作並不適宜公開。」

要理解賴武華說的當時的環境,就必須了解當時一個重要的社會政治背景:當時,在國統區公開建立進步的抗日組織,要取得官方機關——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1938年初成立,陳誠任部長,周恩來任副部長)批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後,國民黨仍然對或由共產黨直接建立、或由共產黨支持建立的有關抗戰組織,處處設防予以限制,若由共產黨公開出面支持組建臺灣義勇隊,可能會遇到更大的阻力,使該組織在報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批准時,遇到某些人為製造的麻煩。

1939年初,周恩來到金華參加第三戰區會議,期間聽取張畢來關於李友邦擬成立臺灣義勇隊的工作匯報,指示:「關於臺灣義勇隊的事,要充分運用國民黨的關係開展工作。」據此要「通知李友邦,讓李友邦去找黃紹竑(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主席),請黃紹竑幫助他解決政治部批准成立的問題。」周恩來還明確指示說:「要儘量避免暴露這個工作與我黨的關係,否則容易影響工作的開展。」周恩來原來打算就成立臺灣義勇隊的工作,與李友邦直接面談,後來考慮到為不暴露義勇隊與我黨的關係,減少義勇隊批准時的人為阻力,遂取消會見李友邦的計劃。周恩來就組建臺灣義勇隊工作,作出兩點極為重要的策略性指示:一是充分運用國民黨內部關係使該組織獲得批准;二是不暴露我黨支持建立該組織的關係。張畢來向李友邦傳達了周恩來的兩點重要指示後,李友邦即按照周恩來的指示開展義勇隊請批的相關工作,最終較順利地獲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批准。2月22日,臺灣義勇隊在金華縣城酒坊巷18號正式成立,李友邦任義勇隊隊長兼少年團團長,張畢來擔任義勇隊秘書兼少年團指導員。3月,第二批參加義勇隊的臺胞來到金華。

義勇隊抗戰事跡

臺灣義勇隊在抗日前線,一邊從事戰場和野戰區醫院的救護工作,一邊進行抗日流動宣傳,還努力學習各種知識,包括學習令他們十分厭惡的日文,以便開展翻譯、喊話、反戰等宣傳工作。他們上前線進行戰地救護和慰問活動,鼓舞士氣,提高抗日隊伍的戰鬥力;他們開展「義賣」募捐活動,將自己生產的藥品支援各處抗日戰地醫院。在此期間,武夷山的臺胞還陸續不斷地前往金華和皖南參加抗日工作。

臺灣義勇隊工作生活過的場所龍巖天后宮內殿

1940年4月15日,臺灣義勇隊創辦《臺灣先鋒》月刊,印刷《臺灣壁報》,每周一張,通過月刊和壁報,宣傳前線和後方抗日救國的戰況。郭沫若、李濟深、邵力子等都為《臺灣先鋒》月刊題詞鼓勵。郭沫若題詞「發揚民族精神,爭取自由平等。」李濟深題詞「臺灣先鋒,民族戰士,喚起國魂,驅除蛇豕,迪延平之光,雪馬關之恥,恢復河山從茲始。」而義勇隊少年團則通過各種形式,廣泛進行抗日宣傳。他們編排《放下你的鞭子》《為大家》《打殺漢奸》《最後勝利》等節目到皖南抗日前線進行宣傳。6月,少年團30餘名團員回武夷山時帶去了撼人的抗日捷報和動人的前方將士浴血抗戰的故事。6月26日,由當時的崇安縣政府主持召開少年團慰問後方民眾大會,會後,少年團接連兩天在縣城街頭演出話劇《為大家》《打殺漢奸》,以及《騎兵舞》《軍民祝捷》《流亡三部曲》等節目,把抗日宣傳推向高潮。7月,少年團隊員們在遊覽武夷山時,還不忘宣傳抗日救國,在武夷山蒼屏峰大巖洞,少年團指導員黃中一寫的標語——「打倒日寇,保我中華。」現仍保留。

1942年5月,浙贛戰役爆發,臺灣義勇隊堅持到最後奉命撤離金華,經江山,翻仙霞嶺,進入福建浦城,再經建陽、南平輾轉到當時福建省臨時省會永安(1938年6月,經民國政府中央行政院批准後,福建省政府及相關部門遷入永安,1945年12月遷回福州)。戰役爆發前,李友邦曾到福建,為義勇隊尋找新的根據地,最終選定龍巖。當年2月,少年團及先遣隊先期進入龍巖開展工作並伺機對日作戰。10月,李友邦率隊本部轉移到龍巖,並設立了指揮部,組織臺胞進行閩西南的抗日武裝鬥爭。抗戰期間,最令人振奮的是義勇隊在廈門多次襲擊日軍。1942年6月7日,一天內襲擊日軍3次;6月17日在廈門興亞院(日本內閣設立的專業負責處理侵華事宜的機構,在廈門設有分支機構)投擲多枚炸彈,同時在廈門散發了無數抗日傳單;6月30日成功炸毀廈門虎頭山日本海軍油庫,打死打傷日偽軍數十人;7月1日乘日軍慶祝廈門日偽政府成立3周年之際,在會場投下多枚炸彈,炸死日偽軍數十名。此間,義勇隊還配合漳州抗日組織武裝襲擊日軍,一次斃傷日偽軍100多人。臺灣義勇隊的抗日活動,極大地鼓舞了當地人民的抗日鬥志。

臺灣義勇隊來巖始末

撤離金華赴永安後,李友邦和臺灣義勇隊為何選擇了龍巖?這就不得不提到,當年上海灘上三位年輕人結下的深厚情誼。

「林海雲、李友邦、蘇祺,這三位在上海灘結下深厚情誼的年青人,雖因信仰不同走上了各自的道路,但他們之間的情誼仍在,他們愛國進步的心依然熾熱。當李友邦為義勇隊選擇新的根據地奔波時,在永安與蘇祺不期而遇。蘇祺當時已加入國民黨,為國民黨左派人士,擔任龍巖平鐵鄉黨部書記、龍巖縣參議會秘書長、縣黨部監察委員兼執行委員、龍巖七縣巡察員、閩西南二十二縣合作事業指導員。得知義勇隊需要新的根據地,蘇祺告訴李友邦,自己正在籌辦省立龍巖高級農校,便於掩護義勇隊與共產黨的合作關係,同時可以推薦大量知識青年加入義勇隊,且有部分黨產(農田)和農校試驗田、機場邊角地可以劃歸義勇隊耕種。經蘇祺再三熱情相邀,李友邦多次親臨龍巖實地考察,決定將義勇隊移駐龍巖。」

在賴武華的介紹下,記者見到了蘇祺的孫子蘇國,「當李友邦和義勇隊一路沿九龍江逆流乘船至東橋坂時,祖父早已在橋頭涼亭恭迎。參拜媽祖後李友邦率義勇隊進駐龍巖城。祖父安排李友邦及家屬下榻於其私宅——仰崑書齋之孝親齋,其餘將士則居住於仰崑書齋之守德堂兩側正房、東西廂房、學耕廬及蓮梅齋、桓笑齋等處。同時,還在學耕廬內設西山書房供將士閱覽書籍,其中部分書籍為祖父在持志大學就讀時校長何世楨贈與的共產主義刊物。仰崑書齋成為義勇隊來巖後開闢的第一個根據地。同時,祖父騰出私田及部分黨產農田、農校實驗田、機場邊角地供義勇隊耕種,動員其平鐵鄉族親、姻親、鄉親騰出私宅、祠堂供義勇隊居住,幫助義勇隊招募知識青年入伍,我的伯父蘇振文就是在這個時候被祖父親自送進義勇隊的。並且,祖父還以其平鐵鄉書記、縣黨部監察委員、龍巖七縣巡查員的特殊身份掩護李友邦與共產黨的合作關係。在祖父的幫助下,義勇隊自力更生、擴招隊員、在原縣參議會辦公處創辦《臺灣青年》,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保家衛國、抗日救亡運動。」

蘇祺(前右三)回巖探親與家人合照,後排左二為蘇國

賴武華接過蘇國的話道:「義勇隊來巖後,迅速壯大。初來時只有165人,次年,根據《臺灣義勇隊隊員名冊》顯示已有301人。1944年義勇隊擴編為臺灣義勇總隊,李友邦升任中將總隊長,同時將隊伍編為4個區隊9個分隊,附設臺灣少年團。1945年隊員達381人。在巖期間,義勇隊除了對日作戰外,還以創辦發行刊物、演講等方式進行抗日宣傳,鼓舞鬥志,創辦醫院做好醫療服務及戰地救護,發展經濟等。對了,在龍硿洞還留有副總隊長張士德及區隊長陳唯等10餘名隊員留下的題詞,可惜的是,現在能辨認出來的字不多,只有12處個人籤名及個別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投降。9月3日,李友邦派張士德從龍巖出發赴臺,在臺北升起由龍巖帶去的臺灣光復後的第一面中國國旗。9月,隊員集中廈門,次月先遣部隊抵臺。12月8日,李友邦率全體隊員及其家屬,搭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批給的客輪「勝利」「勝興」號返回臺灣,部分隊員選擇留在閩、浙等地。

「還是在東橋坂,還是來時的涼亭,蘇祺為李友邦送行。拜別天后宮媽祖,李友邦乘船下漳州轉道廈門,最後赴臺。李友邦將軍返臺前,特地在南普陀後山五老峰上題刻『復疆』二字。『復疆』是義勇隊臂章用字,也是李友邦將軍『欲救臺灣,必先救祖國』二十年戰鬥生涯之基本追求與精神動力!」

後記

1946年2月,根據臺灣國民政府命令,臺灣義勇總隊和少年團解散。「隨著解散,義勇隊的歷史使命宣告結束。但它的歷史意義,它的精神不能也不會隨著解散而變為虛無,它會被傳承。我相信,我沒做這件事,也一定會有其他人來做。但我既然碰到了,就一定要做,要將它做好。

「臺胞沒有缺席維護祖國統一的抗戰!李友邦和義勇隊留給龍巖的不僅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他們在龍巖的故居舊址應成為兩岸文化遺產保護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可都是對海峽兩岸民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令人信服的實物教材,如能進一步開發打造這些故居舊址,發揮其紐帶作用,將對兩岸歷史和文化認同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有利於激發兩岸同胞的共同使命及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為此,賴武華以新羅區政協委員的身份,多次提出建議,「我們要打響義勇隊在巖舊址修復拓展戰役,將義勇隊在巖活動過的正式命名的舊址,儘可能爭取為省保單位,實施全面保護與修復,建設獨立的義勇隊紀念館,同時再進一步摸清義勇隊在巖活動過的地方和舊址故居,加大保護與修復;打造義勇隊在巖抗戰活動足跡品牌,加大宣傳,進行影視等的再創作;聯合東南沿海各省份打造義勇隊研學基地;推出義勇隊在巖活動的精品旅遊線路;以閩臺交流為核心來全面提升臺胞抗日文化軟實力。

「2015年至今,已有上萬兩岸同胞前來參觀龍巖臺灣義勇隊舊址及相關建事跡陳列館。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臺灣光復75周年。令我振奮的的是,原龍巖四中、天達小區兩處公交車站點的站牌上,分別加上了『臺灣義勇隊舊址』『龍巖天后宮』兩個站名,這有利於進一步宣傳義勇隊。我還將臺灣義勇隊的事跡以郵件形式發送給國家退役軍人事務部,從回覆中我看到了他們的高度重視,我申報龍巖臺灣義勇隊舊址群的建議,國家退役軍人部已於7月29日發件給龍巖軍人事務局。這些都讓我覺得我現在做的這些事情,對得起老兵這個稱號。」

相關焦點

  • 駝鈴聲聲 軍旅漫漫 武警浙江總隊機動支隊舉行退役儀式送別老兵
    「送戰友,踏徵程,默默無語兩眼淚,耳邊響起駝鈴聲……」11月30日,在一曲《駝鈴》的伴隨下,武警浙江總隊機動支隊為20餘名退伍老兵舉行退役儀式。  退役儀式在雄壯激昂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全體官兵和退役老兵軍容嚴整、整齊列隊。「迎武警部隊旗!」一聲嘹亮的口號下,3名擎旗手,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將鮮亮的武警部隊旗護送入場,全體官兵向軍旗莊嚴敬禮。
  • 尋訪臺灣義勇隊的抗戰記憶
    中新社福州8月26日電 題:尋訪臺灣義勇隊的抗戰記憶  作者 林春茵 葉軍民  「復疆」。廈門南普陀後山崖上,由臺灣義勇隊隊長李友邦在日本投降當天所書的這二字摩崖石刻,至今昭示著70年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光復之時,臺胞「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的壯志終於實現。  「否定臺胞抗日,是完全罔顧歷史事實。」
  • 李友邦和臺灣義勇隊的故事
    陳儀當即表示對臺灣義勇隊提供各種經費補助、各種政策便利。2月22日,臺灣義勇隊和臺灣少年團在東南抗日前哨的浙江省金華縣城內酒坊巷18號(今酒坊巷84號)宣告成立,李友邦任臺灣義勇隊隊長和少年團團長,張一之任秘書。張一之還為臺灣義勇隊和臺灣少年團譜寫了隊歌和團歌,著名音樂家賀綠汀和臺灣義勇隊籌備委員牛光祖分別為隊歌、團歌譜曲。隊員臂章上都刻有「復疆」二字,表達了戰時臺灣同胞渴望抗戰勝利、兩岸統一的心情。
  • 臺灣義勇隊:回「唐山」抗戰去!
    1939年2月,在浙江省金華縣城酒坊巷18號正式成立了臺灣義勇隊,另由6名兒童組成了臺灣義勇隊少年團(以下簡稱臺灣少年團),人員組成以崇安臺胞為主。李友邦任隊長兼少年團團長,張一之任隊秘書。張編寫了隊歌和團歌,並由賀綠汀等譜曲。義勇隊隊歌的歌詞是這樣的:「我們是抗日的義勇軍,是臺灣民族解放的先鋒隊。要把日寇驅出祖國,要把他在臺灣的鐐鎖打碎。
  • 李友邦將軍和臺灣抗日義勇隊
    今天,小編為您介紹其中的傑出代表:李友邦將軍和他領導的臺灣抗日義勇隊。  李友邦,字肇基,祖籍福建同安,1906年4月生於臺北蘆洲。他自幼不滿日本殖民統治,1918年考入臺北師範學校後,加入了蔣渭水等抗日先驅領導的「臺灣文化協會」,開始接觸先進思想,積極參加反日活動。
  • 重走臺灣義勇隊「復疆」路
    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作品標題 重走臺灣義勇隊「復疆」路 參評項目 廣播專題 》  時長:12分15秒︵ 採 作 編 品 過 簡 程 介 ︶     1939年2月18日,臺灣抗日名將李友邦在浙江金華組建了臺灣義勇隊。
  • 金華臺灣義勇隊 兩岸同胞共同抗日
    杭州網訊 提起抗日誌士李友邦,也許你會覺得陌生,但不少上了年紀的金華人,還記得城東那個曾經聲名遠播的臺灣醫院。    設立臺灣義勇隊紀念館 見證兩岸同胞共同抗日歷史    1939年2月12日,李友邦領導的「臺灣義勇隊」就誕生在金華,至今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一直到2006年11月,金華市政府正式在此設立臺灣義勇隊紀念館,共同見證兩岸同胞共同抗日的歷史。    臺灣義勇隊紀念館位於金華市酒坊巷84號,這也是唯一涉臺抗日的舊址。
  • 告別哨位再見「橄欖綠」海南武警退役老兵的最後一班哨
    記者 姚皓 攝入伍兩年,交接哨的執勤用語說了不下百遍,這是李建新第一次以退役老兵的身份交接這一光榮而神聖的使命。8月30日清晨,海南省政府警衛中隊舉行了一場莊嚴的哨位告別儀式,包括李建新在內的23名退役老兵正式告別哨位,給曾經揮灑過汗水的哨位獻上了最後一個軍禮。
  • 《臺灣義勇隊史料圖片展》在上海舉行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上海10月19日消息(記者 張笛)臺灣義勇隊是抗日戰爭期間由在大陸的臺胞組織起來的人數最多、有正規軍編制的抗日團體。在臺灣抗日愛國將領李友邦率領下,他們在浙江、福建等地進行長期艱苦的鬥爭,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和臺灣光復發揮了特殊作用,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 武警湖南總隊機動支隊舉行士兵退役儀式
    佩戴「光榮退役」綬帶的老兵。軍樂齊鳴。迎武警部隊旗。向軍旗敬禮告別。老兵從此開啟人生新徵程。8月31日上午,武警湖南總隊機動支隊舉行2020年度夏秋季士兵退役儀式,兩百多名老兵告別軍旗,即將開啟人生新徵程。儀式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3名護旗禮兵護衛著武警部隊軍旗走過主席臺,老兵們佩戴「光榮退役」綬帶,眼含熱淚向軍旗行最後一次軍禮。
  • 劉衛宙一行慰問廣豐區武警中隊和退役軍人
    7月30日上午,八一建軍節來臨前夕,廣豐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劉衛宙,副書記、副院長周友武,攜辦公室負責人等一行送上慰問物資專程走訪慰問了武警廣豐區中隊官兵,並探望了醫院退役軍人,為他們送去了黨的溫暖與關懷。
  • 武警退伍老兵敬禮告別「第二戰友」
    中新網·湖北武警退伍老兵敬禮告別「第二戰友」 發布時間:2020年08月29日 11:54 來源:中新網湖北今日熱點:湖北企業貸款增速五年來首次跑贏整體水平湖北省委追授劉水存「全省優秀共產黨員這是28日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某大隊退伍老兵向武器裝備告別儀式現場的一幕,新晉選士官接過老兵手中的資料盒,擔起老兵沉甸甸的囑託。最後一次向「老戰友」致敬儀式現場,隨著值班員一聲「敬禮!」,退伍老兵面向「曾經朝夕相處的戰友」,齊刷刷的舉起右手,向武器裝備致敬。
  • 再見,老兵!
    陸軍第77集團軍某旅錚錚鐵骨男子漢,這一刻難忍熱淚,再見,老兵!近日,陸軍第77集團軍某旅組織又一年度的老兵復退儀式。原本以為分別遙遙無期,卻在這個冬季悄然到來。軍旅經歷會是一生的回憶,祝老兵一路順風,珍重! 海軍陸戰隊某旅這裡是他們的全部青春啊!11月30日上午,海軍陸戰隊某旅在訓練場隆重舉行2020年度士兵退役儀式。12月1日,老兵開始返鄉,登車瞬間他們哭成了淚人。
  • 省臺聯赴龍巖開展2017年中小學生定居臺胞抗日義勇隊體驗營活動
    8月16日-20日,由省臺聯主辦,龍巖市臺聯承辦的2017年全省中小學生定居臺胞抗日義勇隊體驗營活動在我區舉行。市人大副主任張瓊珊、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邱笑玲陪同出席體驗營相關活動。  活動中,40名小隊員在龍巖市東城街道連氏宗祠——連厝(臺胞抗日義勇軍隊部舊址)、閩西革命紀念碑等地開展學習體驗。
  • 向軍旗告別,向老兵致敬
    11月30日下午,東部戰區海軍某岸導團隆重舉行2020年度士兵退役儀式。伴隨著退役命令的宣布,數十名退伍老兵身披綬帶,胸戴紅花,神情莊重,向軍旗行最後一個軍禮,向揮灑青春熱血的軍旅生涯告別。 退伍老兵鄧乾坤激動地說:「能在戰位上戰鬥到最後一刻,這讓我的軍旅生涯更加榮光。」
  • 依蘭縣四個班子領導慰問駐軍單位和退役老兵
    月30日,在八一建軍節來臨之際,依蘭縣委書記陳宇輝,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文,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張國臣,縣政協副主席王迎春親切看望慰問武警中隊官兵和退伍老兵,為他們送上節日的問候。陳宇輝一行的到來,受到了武警中隊官兵的熱烈歡迎。
  • 關愛老兵,退役軍人事務部再出手!
    退役軍人事務部協同社會力量啟動「情暖老兵·關愛幫扶」公益行動中國軍網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李響)22日,退役軍人事務部協同中國退役軍人關愛基金會、中華慈善總會、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在京聯合舉辦「情暖老兵·關愛幫扶」行動啟動儀式。
  • 光榮轉身,退伍老兵敬上最後一個軍禮
    軍旗獵獵抒壯志駝鈴聲聲道別離在這個寒冷的冬日裡,武警北京市總隊執勤第二支隊某中隊舉行冬季退役士兵向軍旗告別儀式,用他們的方式送別親愛的戰友,向戰友致敬,向軍旅致敬。戰友為他們戴上大紅花儀式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全體官兵肅然起敬,齊聲高唱中隊長宣讀了退役命令「光陰似箭,轉眼間我們這批老兵即將脫下這身心愛的橄欖綠……」即將退役的上士於佔勝走上臺前,代表全體老兵許下承諾
  • 武警退伍老兵向「第二戰友」集體告別
    這是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某大隊退伍老兵向武器裝備告別儀式現場的一幕,新晉選士官接過老兵手中的資料盒,擔起老兵沉甸甸的囑託。隆重舉行告別儀式機車資料檔案交接筆挺的軍姿,威嚴的軍裝,內心五味雜陳。儀式現場,在一排排「徵戰疆場的兄弟」的注視下,退伍老兵和留隊官兵紛紛作了表態發言,暢談了在曾經多年的陪伴中一起走過的風風雨雨,也表達了在今後長期的相守裡共同戰鬥的決心和勇氣。隨著值班員的一聲「敬禮!」退伍老兵目光炯炯的盯著他們「曾經朝夕相處的戰友」,齊刷刷的舉起右手,向莊嚴的武器裝備致敬。
  • 昔日從軍今朝卸甲 武警衡陽支隊舉行2020年度軍人退役儀式
    退役儀式現場。一名退役官兵胸前的軍功章熠熠生輝。紅網時刻12月16日訊(記者 陳宗昊 通訊員 江偉 丁鏞瀚 楊航)12月16日上午,武警衡陽支隊召開軍人退役儀式,歡送13名轉業幹部和15轉業士官光榮退役。「迎軍旗,向軍旗敬禮!」伴隨著嘹亮的口號聲,退役官兵軍容嚴整、軍姿挺拔,面向武警部隊旗舉起右手,敬上最後一個軍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