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盧倩 仲敏 張晨)8月24日,揚州大學建工學院組織實施的江都宮數位化復原項目取得新進展,歸雁宮、楓林宮、松林宮、回流宮、春江宮、大雷宮、小雷宮等10座宮殿,以及江都門、玄武門、芳林門等宮門,都已用數位化模型呈現。
因年代久遠且少有文獻記載和遺址遺存,隋朝江都宮的實際地址和樣貌成為「千年之謎」。隋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楊廣大興土木修建江都宮,在其第二次南下揚州時,江都宮建成。隋煬帝在位期間,揚州成為陪都,江都宮也成為隋煬帝最後居住的宮殿。根據文獻記載,公元618年發生江都兵變,「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殺太上皇(隋煬帝)於江都宮」。
「自2013年揚州西湖鎮曹莊隋煬帝墓被發現及大運河申遺成功,『隋唐文化』日益成為揚州的城市名片。」談及復原江都宮,揚大建工學院「智憶」科創團隊的呂小明表示,復原揚州隋唐時期建築是挖掘隋唐文化的一個支點,希望通過數位技術推動古城復原項目的後續發展。
「江都宮建築保存信息少、史料記載不多,這給江都宮復原工作帶來了困難。我們採用歷史文獻收集與實地踩點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推測出江都宮主要建築物的名稱、佔地面積、樓層高度、層數、開間等基本信息。在建模時,參考同時期建築,合理推測其建築材質、屋頂構造、門窗花紋、鬥拱形狀等信息。」團隊成員蔣聰介紹,團隊自建有古建築記憶體基因庫,前期收集了大量隋朝同時代宮殿資料作為借鑑,通過機器學習等方法,完成了對目標建築的結構分解和形態推理,再應用專業軟體進行建模、渲染,製作更為直觀的視頻和動畫,使得消失千年的江都宮「活」起來。
數位化模型的建成,將有助於留存江都宮相關數字檔案,未來可用於古建築復原、沉浸式歷史體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