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登科及第,在長安城中高歌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王翰非常想念家鄉,遠在邊塞感嘆道:「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不論你長安,還是在邊塞,都能感覺到長安的魅力,勾起對長安的回憶。
如果排八大古都,有西安(長安),如果排七大古都,還有西安,如果排六大、五大古都,長安還在,即使排四大古都,仍然有西安,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長安是我國四大古都之首,是排在第一名的。
其實,長安不但是是和義大利羅馬、希臘雅典、埃及開羅齊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這一點值得我們華夏兒女自豪吧,尤其是西安老百姓,更應該感到自豪。
西安,作為首都,被叫做「長安」的時間最長,它是我國古代十幾個個大的封建王朝的首都,也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長安」本來是秦始皇的兄弟長安君的封地,只是秦都鹹陽的一個鄉,是一塊彈丸之地。
劉邦建立漢朝後,定都漢中,可是鹹陽被項羽燒毀,很難重建,他只能在離鹹陽不遠的地方重新修建首都。他在公元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宮,取當地「長安鄉」的「長治久安」寓意,立名「長安」。 這是長安的首次亮相。
漢惠帝在長安建造了城牆,漢武帝設京兆尹管理長安,對其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此後,長安作為西漢首都,乃至以後的大朝代隋朝和唐朝也定都於長安,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實,長安早在公元前12世紀,就開始作為都城了,本文來探討下長安的前世和今生,揭開它神秘面紗。
長安的前世:
長安,在公元前12世紀,它的名字不叫「長安」,而是叫做「豐鎬」。「豐鎬」是豐京和鎬京兩個地方的合稱,其中豐京是周文王修建的,鎬京是周武王修建的。據記載,西周伯姬昌將老百姓從岐山周原遷到現在西安城西南附近,並在此修建豐京,作為宗教、文化中心,同時他的兒子周武王姬發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作為部落政治中心,為宗教、文化中心,兩個合稱「宗周」。
這就是西安建城之始。在周武王姬昌牧野之戰,戰勝商紂王十七萬大軍,攻破朝歌,奪取天下。他並沒有將朝歌作為大周的首都,還是以豐鎬為都。這是西安作為大朝代的都城之始。
公元前771年,犬戎在申侯的帶路下,順利攻入西周都城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宣告滅亡。周幽王死後,申侯等諸侯們共同擁立原太子姬宜臼為新的周王,是為周平王。周平王鑑於鎬京殘破,又常處於犬戎等少數民族的威脅之下,於公元前770年,在鄭國、秦國、晉國等諸侯的保護下東遷,定都洛邑,建立了東周。
周平王東遷以後,豐鎬等肥沃的土地成為了秦國的領土。秦國經過勵精圖治,披荊斬棘,吞併了戎族部落,變成了西方強國。尤其是在商鞅變法後,秦一躍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從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名字是秦朝。
它是我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秦朝的首都鹹陽,是當時的大都市,囊括今天的西安和鹹陽部分區域。還有很多秦朝的宮殿在現在的西安,如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也在今西安市境內。
長安的今生:
長安在唐朝之後,五代時期,多次改名,如五代後梁改為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在西安建立安西王府。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於公元1312年改為奉元路。
轉眼間到了明朝,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北伐,奪取奉元路,改其為西安府。這就是「西安」名稱的由來,它源於明朝,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趕跑元順帝後,一直想遷都到西安,他還新修了城垣、鼓樓鐘樓等。他為此派出太子朱標西巡西安,準備著手遷都西安,可惜的是,朱標回到南京之後,不久便病死。這樣,遷都的事情也不了了之。如果朱標活著,順利遷都西安,很可能將其改回「長安」。因為「長安」意味著「長安之久」的意思,誰也無法抗拒啊。「西安」只是「西邊安定」的意思,韻味差太多了。
到了現在,「長安」成為了西安市的一個區,被反客為主了。
以上就是「長安」的前世今生,它的前世是「豐鎬」和「鹹陽」,今生是「西安」。從公元前12世紀到21世紀,跨越3000多年的時空,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演繹了「長安」的前世今生。從寓意上來說,「長安」蘊含「長治久安」的含義,比「西安」好聽多了,可是由於徐達奪取「長安」後,改名為「西安」,境界上差了一截。這也不影響它在我國最出色古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