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章妹說
被稱作「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彼得·德魯克先生,一生擁有39本著作涉及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38篇文章,至今無人打破這項記錄。如此高的地位及寫作數量,自然受到了全球企業家、管理學者及管理愛好者的「萬千寵愛」,大家紛紛在表達自己觀點時願意引用「德魯克說」來作為佐證。
有些「德魯克語錄」看起來很有道理,然而的確不是德魯克說的。在今天(315)特殊的日子裡,本文整理了一篇「德魯克沒說過系列」,快來看看有沒有你也認為是德魯克說的話吧!以下,Enjoy:
作者:小小德魯克
來源:北京彼得德魯克管理研修學院(ID:Drucker_Academy)
01 管理者正確地做事,
領導者則是做正確的事
小德有話說:這個可能是流傳最廣的一句誤會了。這句話其實是「領導力之父」沃倫·本尼斯在《領導者》一書中寫到的。由於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也討論過「正確地做事」和「做正確的事」,而德魯克的名氣又比本尼斯要大的多,不知從何時開始,這句話就被劃到了德魯克的頭上。
就此,沃倫·本尼斯也很無奈。在一次採訪中,記者問本尼斯,「『管理者正確地做事,領導者則是做正確的事。』這句話是您最早提出的,還是德魯克最早提出的?」本尼斯無奈答道:「我只知道自己是什麼時候提出這句話的……不過,德魯克的年紀比我大,那就當是他最早提出的吧。」
那麼,就「正確地做事」和「做正確的事」,德魯克到底是怎麼說的呢?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的第一章中,德魯克對比過效率和有效性,並進一步解釋到:所謂效率,可以說是「把事情做對」(英文是 to do things right,也有翻譯為「正確地做事」)的能力,而不是「做對的事情」(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也有翻譯為「做正確的事」)的能力。德魯克講的是效率和有效性的區別,而不是管理者和領導者的區別。
其實,真正熟悉德魯克思想的人,憑直覺就能明白這句話不可能是德魯克說的。因為德魯克一直談的都是「大管理」的概念,而領導力,只是他的管理思想中的一部分內容,甚至都算不上是最重要的部分。
1990年代,德魯克在西班牙講學時,西班牙管理學者帕拉姆曾讓德魯克給管理下一個定義。德魯克總結到:「管理就是界定企業的使命,並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界定使命是企業家的任務,而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是領導力的範疇,二者的結合就是管理。」在德魯克的思想中,領導力和管理的關係,由此可見一斑。
那麼德魯克是如何看待領導和領導力的呢?關於領導者,德魯克給過的唯一定義就是有追隨者的人。而「領導力就是把一個人的願景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把一個人的績效提升到更高的標準,塑造一個人的人格超越其正常的局限性」。
02 所謂管理,就是解決問題
小德有話說:但凡對德魯克的思想稍有了解的人,都會認識到這句話不可能是德魯克說的。因為德魯克強調的從來都是把握機會,而不是解決問題,更不可能直接把解決問題和管理劃上等號。解決問題,最多是讓企業恢復到原來的狀態,而想有所發展進而贏得明天,企業就必須發現和把握機會。
呃,愛他,就請尊重他的智商和智慧......
03 管理就是要能衡量,能量化儘量量化,不能量化儘量細化,不能細化儘量流程化
小德有話說:這是一句很有迷惑性,也非常貼近國人口味的話,貌似有些道理,而且德魯克也在不少著作中談到衡量的重要性,甚至談到衡量是管理者的五項基本工作之一。但抱歉,這句話也不是德魯克說的,著作論文中沒有它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這句話根本就經不起推敲。衡量是對績效和成果的衡量,而不是在設計工作,要什麼細化,流程化。而績效和成果的衡量主要是定量和定性兩種方式,如果不能量化,那要考慮的是如何定性的問題,又哪兒來的細化?又想細化個什麼呢?
關於如何衡量,德魯克強調的是:管理者確定衡量標準,最重要的因素是組織的績效和組織中每個人的績效。測量方式要以整個組織的績效為焦點,同時關注個人的工作,幫助個人完成工作。衡量要能促使人的自我控制,而不是從外部,從上而下地利用衡量來控制人,支配人。要謹防把衡量濫用為控制人的工具。
04 企業活著是因為選對了商業模式,活得好就是商業模式好,倒掉就是因為商業模式不能持續
小德有話說:對不起,德魯克從來沒有談過什麼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德魯克從來沒有談過什麼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德魯克從來沒有談過什麼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
除了上面那一句,還有一句也是說的有鼻子有眼——世界級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和服務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 抱歉,德魯克也沒說過這句!
德魯克從來不談商業模式,因為他沒必要談,或者說,他講的所有有關企業戰略的思想,都是比所謂商業模式更根本的問題,更回歸本質,更貼近實際,他沒必要用「商業模式」這個很有迷惑性的詞兒。
為什麼有迷惑性?因為我們一想到商業模式,就會想到那些所謂的成功的,可以「抄」過來的商業模式。但真相是,從來沒有一種適用於所有企業的商業模式,從來沒有!所謂成功企業的商業模式,只不過是某家企業回答了一系列德魯克式問題(如:客戶是誰,認知價值是什麼,我們的業務是什麼,我們的成果是什麼,我們的計劃是什麼等等)後所得出的適合它的,並且經過市場驗證的答案。
但是所有的企業競爭,都是多種要素、甚至是運氣的比拼。企業不同,適用於自己的商業模式也必定不同,而天下從來沒有兩家完全相似的企業,更別說相同的企業了。抄別人的商業模式,就像一個人在應敵時,不管自己的身材優勢是什麼,也不管對手打的是什麼拳,只管模仿著所謂高手的招式來比劃一遍,那不是找死是幹啥?
回到這句話的邏輯,就算企業要尋找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也不可能在現成的商業模式中做選擇,而需要自己認真回答德魯克提出的關於戰略的一系列根本性問題,然後扎紮實實地打造、在市場中驗證自己的商業模式。
05 SMART原則由彼得·德魯克提出,是制定目標的「黃金準則」
所謂SMART原則,即目標具體(Specific)、可度量(Measurable)、可實現(Attainable)、現實性(Realistic)/相關性(Relevant)、時限(Time bound)
小德有話說:這也是流傳很廣的一個誤會。SMART原則其實最早是由喬治·杜蘭(George Duran)提出的。喬治·杜蘭在1981年的一篇短文中創造了SMART的縮寫,他的想法非常簡單,大多數管理人員都不知道如何制定目標,因此公司需要給他們明確的遵循標準。
至於那些信誓旦旦的說SMART原則出自德魯克《管理的實踐》一書的人,顯然是沒有認真看過這本書。關於如何制定目標,德魯克確實也談了5點,但明顯和SMART原則是不同的。那麼德魯克是如何說的?
在《管理的實踐》一書的第7章「企業的目標」的第5段,德魯克寫到:「這些關鍵領域的目標應該能做到5點:
1、能用簡潔易懂的語言說明所有的企業現象;
2、在實踐中接受檢驗;
3、能預測行為;
4、在決策制定過程中,就能加以評估;
5、能讓實際經營者分析自己的實踐,並因此改善經營績效。
如果要從這段話的英文原文中摘選關鍵詞,那會是Explain(解釋)/Test(檢驗)/Predict(預測)/Appraise(評估)/Analyze(分析)。如果要從《管理的實踐》中總結出制定目標的原則,也不會是SMART,而是ETPAA。
當然,SMART原則在制定目標時也是非常好用的,不是德魯克提出的,也不會影響人們對它的喜愛。就不要讓喬治·杜蘭也受委屈了吧。
愛他,但請不要給他加上不屬於他的榮華......
06 清理你的人脈就像清理你的衣櫃一樣,將不合適的衣服清出衣櫃,才能將更多的新衣服收入衣櫃
小德有話說:這句話,怕是憑腳趾頭就能判斷出不可能是德魯克說的。本著嚴謹的精神小德又查證了一遍,這句話沒有在德魯克的著作,論文以及採訪中出現過。確屬謠言,鑑定完畢。
即使不查證,僅僅從德魯克一直所關注的話題來判斷,也可以知道這不可能是德魯克說的話。因為如此重視「人脈」的重要性,幾乎可以說是中國人的特色,它的背後是孫隆基先生總結的中國人傳承了千年的「人情、關係與面子」的文化慣性。剝開「人脈」光鮮的外表,它的裡子只不過是赤裸裸的相互利用和利益交換而已。在上面這句話裡,為什麼要清理人脈像清理衣櫃一樣?還不是要與沒有利用價值的人絕交?
您都參悟出這麼厲害的特色智慧了,為什麼還要借一個外國人(德魯克)的名,把自己想說的話包裝下,何苦呢?
也許有人會說,德魯克也很重視人啊。商業世界就是要利益交換啊。
是的,德魯克確實重視人,但他重視的,是企業要服務的外部的人,也就是客戶;還有要創造客戶的企業內部的人,也就是管理者和員工。德魯克重視人,是因為他對人自由、尊嚴和發展的關注貫穿始終。而不是想著把人當做互相利用,謀取私益的工具。這有本質的區別。
至於,商業世界的利益交換,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許是事實。但回到德魯克,他更強調的,是價值創造。他強調的是企業通過滿足客戶的需求,為客戶創造價值,然後為企業的持續發展賺取合理的利潤;他強調的是讓管理者和員工在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過程中,也讓自己有績效、有成果、有成長、有成就感、有回報,通過工作為自己創造意義更飽滿的價值。
然而,有關人脈的這句話,具有相當的迷惑性,特別是對德魯克的思想有一點點了解的人。因為它的邏輯,和德魯克提出的「有計劃的放棄」觀點有所類似。德魯克強調,要創造未來,就需要擺脫昨天,只有通過有計劃的放棄,才能為創造明天騰出所必需的資源,比如資金,比如最重要的人才。但即便如此,德魯克也不會建議「將更多的新衣服收入衣櫃」,因為企業要創造績效的關鍵,不是做的更多,而是聚焦和有效性。
07 對上級負責,是管理的基本原則
小德有話說:這句話也有很大的迷惑性,但它同樣不是德魯克說的,最重要的,是它並不符合德魯克的本意。
德魯克確實有些有相似之處的話,在有關「目標管理」的內容中,德魯克曾講過一段話:「就定義而言,管理者應該負責讓自己所管轄的單位對所屬部門有所貢獻,並且最後對整個企業有所貢獻。他的績效目標是向上負責,而非向下負責。也就是說,每位管理者的工作目標必須根據他對上級單位的成功所做的貢獻來決定……」。仔細閱讀德魯克關於目標管理的內容,我們會發現,德魯克想說的並不是為上級這個人負責,而是在工作目標上向上負責,目的是為了對整個企業的目標負責。為了在目標上向上負責,管理者還需要管理好自己的上司,讓整個團隊的工作更有效,也讓自己的工作有成效。關於管理上司,德魯克也有專門的論述,感興趣朋友可以自己查閱,詳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用人所長」一章,或者《管理(修訂版)》的第46章。
字面上微小的差異,在含義上卻有本質的區別。在中國的文化中,它太容易被人誤讀成「一切唯領導馬首是瞻」或者「只要伺候好領導,工作就做好了」之類的媚上文化、官本位。
至於管理的基本原則,德魯克倒確實提過,但不是什麼對上級負責。而是以下7條:
1、管理的是關於人的。
2、由於管理要把人們整合在一個共同的事業中,因此它深深地根植於文化中。
3、每一個組織都必須信奉共同的目標和共享價值觀。
4、管理還必須讓組織及其成員在客觀需要和機會發生變化時能夠不斷地成長和發展。
5、每一個組織都是由掌握著不同技能和知識,並且從事多種不同工作的人組成的,因此必須建立在溝通和個人責任的基礎之上。
6、單純的產出數量或者「淨利」都不足以衡量管理和組織的績效。
7、最後,關於任何一個機構最重要的一點是,經營成果僅僅存在於外部。
08 無論何時,管理者務必考量好團隊的行為結果,「利潤」才是王道
小德有話說:呃,又一次感覺德魯克的智商和智慧受到了侮辱。。。
首先,德魯克作為一個西方人,他的詞典裡,沒有「王道」這個詞。
其次,德魯克從來都是反對「利潤最大化」的,德魯克強調的是最優利潤,利潤太高並不是好事兒。而且利潤是做正確的事情,並別把事情做正確的結果,根本不是目的。
還有,上面羅列的7條管理基本原則的第6條已經講的很明白了,單純的產出和利潤,都不足以衡量績效。就算是要考量團隊的行為(在德魯克的表述中,行為和結果放在一起的時候也是沒有的)結果,那也不可能把利潤當什麼「王道」,市場地位,創新,生產率,人員發展,質量和社會影響都很重要。
所謂「利潤」才是王道,只不過是有人借德魯克的名,講了德魯克最反對的事情。這確實是對老爺子的侮辱,別介意我有些火大。
09 管理的本質是激發人的善意
小德有話說:這也不是德魯克說的。除了這個,還有一個版本是「管理的本質是激發人的善意,釋放人的潛能」。這兩個版本,其實是德魯克學院的創始人邵明路先生在幾年前寫的一篇文章中的話,後來在德魯克管理界廣為流傳,也不知道何時,就被人誤傳為是德魯克說的話了。
10 另外,這位老人家不是德魯克……
這位老人家,是「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他笑稱德魯克為「營銷學祖父」。
寫在最後: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的真偽及準確性直接影響著我們做事的方向。
有時候,哪怕「一字之差」,也會「相隔千裡」。
願大家常有「批判性思維」,主動思考,避免人云亦云。
來源:北京彼得德魯克管理研修學院(ID:Drucker_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