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日本東京大學的一項發表在自然科學上的論文《Domestic cats (Felis catus) discriminate their names from other words》指出,如果寵物貓的主人定期使用它們的名字,寵物貓可以識別自己的名字。
這項研究主要是由日本東京大學長谷川俊一教授與研究論文第一作者齋藤敦子博士的實驗室內進行的。齋藤現為東京上智大學副教授。因為日本這個國度對貓的喜好程度,因此論文的真實性和權威性是不用懷疑太多的。
這可以算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研究貓了解人類聲音能力的項目。在其他研究項目中發現,猿、海豚、鸚鵡和狗是可以聽懂人類所說的某些單詞。因為它們都自然的社交型動物,因此更傾向於人類互動並響應人類的暗示。然而與其他動物相比,貓的獨立性讓它顯得與人類的社交關係並不密切,它只在偶爾需要時才會與人類互動。
名字叫什麼?
為了測試貓是否能識別出它的名字,研究人員將該名字與其他聽起來相似的名詞進行了測試。(實驗中是使用的日語,為方便理解,下文換成了中文詞語。)例如,一隻名叫做豆豆的貓,在實驗時它可能會聽到如兜兜、頭頭、蚪蚪、圖圖等聽起來相似的詞語。
研究人員播放了自己的聲音和貓主人的聲音的錄音,說了五個單詞,前4個單詞是聽起來相似的名詞,最後一個是貓的名字。
研究人員認為,如果貓忽略了其他字詞的錄音,就會回應自己的名字,但是當他們聽到自己的名字時,就會動動耳朵或頭部。貓很少會做出更積極的反應,例如通過移動尾巴或身體或使用聲音。
對其他聽起來相似的名詞或其他同居貓的名字表現出習慣性反應較弱的貓,對自己的名字表現出強烈反應的可能性更大。
研究人員指出,對貓的名字沒有反應的貓仍然可以識別它的名字。
齋藤說:「他們缺乏反應的原因可能是他們與人互動的動力不足,或者是他們在實驗時的感受。」
齋藤為所有希望增加與貓之間的交流的貓主人提供簡單的建議:「當您的貓表明她想與您互動時,請與您的貓互動。」
是個體還是整體?
研究人員還測試了貓是否可以區分自己的名字和其他同居貓的名字。居住在家中的貓比居住在貓咖的貓更有可能區分自己的名字和同居室友貓的名字。
研究人員懷疑是因為主人專門在家裡使用貓的名字,而貓咖的訪客可能會互換使用貓的名字。
研究人員分析了該研究項目中來自77隻不同貓的數據,將這些數據分為三年進行的四個獨立實驗。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的貓大約在六個月至17歲之間,是雄性和雌性的混合體,並且大多是混合品種。大多數貓被放養/絕育,除一隻外,其餘只為室內貓。
理解簡單的社會行為(例如貓的名字識別)的項目可能會為我們人類如何融入社會提供線索。人類和貓都經過自我馴化的過程而進化,在這種過程中,人口獎勵了某些特徵,這些特徵後來在子孫後代中變得越來越普遍。
人與貓之間的社交進化過程可能有一個共同特徵。由於貓仍在進化以變得更加馴化,因此有可能通過研究貓的社會認知來了解社會進化的過程。
有趣、有料的萌寵百科全書!關注我,獲取更多趣味萌寵內容及全球一手科學育寵資訊。如果您有任何想法都可以評論區留言哦。
不過相信這個實驗結果每一位養貓人都知道,只要叫貓咪的名字,即使它不走過來,它也會有動耳朵、搖尾巴等反應,對嗎?